| 研討會論文- 學年度: 93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論魯迅小說中的意境與人物塑造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中華技術學院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台北
- 開始日期: 2004/05/20
- 結束日期: 2004/05/20
- 發表年: 2004
- 簡介: null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93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論魯迅小說中的象徵手法與人物塑造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94/5/20 校慶人文與自然組研討會論文集
- 舉辦國家: 台灣
- 舉辦城市: 台北
- 開始日期: 2005/05/20
- 結束日期: 2005/05/20
- 發表年: 2005
- 簡介: null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94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從古典文獻資料看台灣文學與大陸文學之關係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國
- 舉辦城市: 南京
- 開始日期: 2004/08/15
- 結束日期: 2004/08/17
- 發表年: 2004
- 簡介: null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95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從敘事者與敘述視角看魯迅小說的敘事技巧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中華技術學院校慶研討會--人文與自然類組
- 舉辦國家: 台灣
- 舉辦城市: 台北
- 開始日期: 2006/05/20
- 結束日期: 2006/05/20
- 發表年: 2006
- 簡介: null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100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現代版的才子佳人:朱天文<敍前塵>中的父母情史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中華科技大學2011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台北
- 開始日期: 2011/04/30
- 結束日期: 2011/04/30
- 發表年: 2011
- 簡介: <現代版的才子佳人:朱天文<敘前塵>中的父母情史>,收於<<中華科技大學2011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一)>>,頁57-76
論文摘要:
朱天文的<敘前塵>一文是撰寫她父母年輕時的情史,既有小說家的想像,更具豐富的史實,是一篇構思多年寫成的佳作。朱西甯與劉慕沙為愛出奔的故事已是台灣文藝界熟知的美談,朱天文選擇以傳統才子佳人小說的故事架構來重敘這段往事,使之充滿時代的青春氣息,令人讀之回味再三;她為這些現代版的才子佳人增添許多台灣地方上的人情味,除了男女主角外,其他扮演配角的嚴肅父親、溫婉的母親、提親的阿叔、紅娘般的五弟,都以畫龍點睛的筆觸,寫出他們溫柔敦厚的一面,為這個傳統才子佳人故事塗抹上一層現代市民的趣味;同時她也透過電視編劇的經驗,將視聽娛樂擅長的通俗手法融入小說的寫作中,讓這個眾人嫻熟的故事更具戲劇的張力。
朱天文為其父母愛情所寫的家族史,以現代中國小說史的脈絡來看並不特殊,但是放在台灣現代小說史的脈絡來看卻深具意義。相對於當時風起雲湧的鄉土文學,這樣依靠古典傳統書寫的家族史,除了內容通俗吸引讀者之外,確實無法與台灣社會的吶喊接壤,其結果終究是區隔於台灣鄉土之外,被迫存活於以紙筆書寫所架構的烏托邦想像中。
關鍵字:朱天文、敘前塵、才子佳人小說、家族史
- 通訊作者: Y
- 學年度: 103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中國戰爭電影的真實感-以《投名狀》為主的觀察
- 作者順序: 24
- 研討會名稱: 視聽文本融入公民素養-媒體與美學素養學術研討會
- 舉辦國家: 台灣
- 舉辦城市: 花蓮
- 開始日期: 2014/07/04
- 結束日期: 2014/07/04
- 發表年: 2014
- 簡介: 本篇論文<中國戰爭電影的真實感-以《投名狀》為主的觀察>係2014年7月4日於慈濟技術學院(花蓮)通識教育中心所主辦的[視聽文本融入公民素養-媒體與美學素養學術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登載於該研討會論文集,頁67-76。本篇論文係與本校建築系陳德馨副教授共同討論研究而完成,全文摘要如下: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戰爭片,傳統中國自有其悠久的敘事模式,有其對戰爭表現的固定說法。但面對現代觀眾對戰爭寫實性的要求時,如何將傳統中國的敘事合理實際化,讓傳統成為真實再現的一個重要元素,便一直考驗著那些願意接受挑戰的中國導演們。我們選擇以陳可辛編導的《投名狀》作為觀察的重點,是因為這部電影獲得2008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4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第2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影片,是一部頗受好評的電影。在電影票房上,雖然在北美成績欠佳,但在中港台三地也有12億1千500多萬的收益,因此可以說是一部叫好叫座的電影。這部電影所述及的是清末四大奇案中的張汶祥刺馬案,自清末以來,便有不少小說戲曲加以演繹,時至現代更被改編成各類電影電視播放,是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導演陳可辛選擇拍攝《投名狀》,考慮其涉及的年代是一個冷熱兵器交融的年代,也是傳統章回小說敘事餘威仍在的年代,對於其將傳統戰爭敘事轉為「實而不虛」的電影效果,刺馬案是個非常好的題材。我們在《投名狀》的內容及陳可辛對外說明中,都可以看見他想將傳統壓制入真實的努力,而《投名狀》的這份執著與成績,正是我們得以進行分析討論的關鍵。
- 通訊作者: Y
- 學年度: 104
- 計畫案號: <五、六十年代台灣攝影美學探索:以鄧南光為主的觀察>研究計畫
- 論文名稱: 五、六十年代台灣攝影美學探索:以鄧南光為主的觀察--鄧南光的攝影 美學:以兒童為主 的討論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客家委員會 104 年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聯合成果發表會
- 舉辦國家: 台灣
- 舉辦城市: 苗栗
- 開始日期: 2015/12/04
- 結束日期: 2015/12/05
- 發表年: 2015
- 簡介: 本論文發表於<<客家委員會 104 年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聯合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頁224-234。摘要如下:鄧南光是台灣早期重要的攝影家,也是一名傑出的客籍藝術家。他除了留下豐富優質的攝影作品,也建立六十年代台灣攝影的另一種面貌。長期以來,台灣攝影史都將他定位為早期庶民生活的紀錄者,一位沒落的貴族、都會的浪蕩子,以及懷鄉寫實的鄉愁者,這些認定都忽略其攝影的創意,也漠視他推展現代攝影的重要性。本論文結合夏門攝影企畫研究室,近年整理數位化的攝影檔案資料,包括影像與文獻,重新理解鄧南光的攝影藝術。希望在影像與文獻史料充分完備的基礎上,在了解鄧南光的藝術創意,以及與台灣攝影界的關係上更往前推進一步。因為鄧南光的攝影主題寬廣,未免流於空泛議論,所以將焦點放在兒童攝影,務期能夠更集中有效的論證這個主題。
關鍵字:鄧南光、姊弟郎靜山台灣攝影雜誌張才
- 通訊作者: Y
- 學年度: 105
- 計畫案號: 105
- 論文名稱: 第1-5屆桐花文學獎效益評估-以小說組作品寫作模式為例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客家委員會105年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聯合成果發表會
- 舉辦國家: 台灣
- 舉辦城市: 屏東
- 開始日期: 2016/12/02
- 結束日期: 2016/12/03
- 發表年: 2016
- 簡介: 本研究計畫源於我長期關注文學寫作作為一種產業發展的可能性探究。尤其是在設定主題範圍及有獎金及後續效應的文學獎支撐下的文學寫作,是否會在一定時間內形成相似的敘述模式?客家委員會以官方力量主導下辦理的「桐花文學獎」是不是就等於是官方的「客家文學獎」?如果是的話,那麼,我們觀察目前這一到五屆得獎作品應該就可以看出現今形塑當代客家文學寫作的走向及發展,雖然得獎的作者有不少是文學素人或是文學獎比賽的常勝軍。跟職業作家不同,他們為參賽而寫作,在主題設定下而寫作,他們在寫作前的主題設定跟寫作計劃也會不同。因此本計畫初步以「桐花文學獎」第一到五屆短篇小說組得獎作品為觀察研究對象,分析所有得獎作品,可望能從中歸類分析出多種寫作模式,並嘗試評估出第1-5屆桐花文學獎的產出效益對當代客家文學寫作的建構及影響。關鍵詞:桐花文學獎、客家人、客家文學、寫作模式
- 通訊作者: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