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萍 - 期刊論文

航空服務管理系
助理教授
楊若萍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期刊論文

        • 學年度: 100
        • 計畫案號:
        • 論文名稱: 論魯迅小說中的意境與人物塑造
        • 作者順序: 23
        • 期刊名稱: 通識教育學報
        • 發表卷數:
        • 發表期數: 第1期
        • 發表月份: 12
        • 發表年份: 2011
        • 摘要: 本論文<論魯迅小說中的意境與人物塑造>刊登於<<通識教育學報>>(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發行)2011年12月第一期,頁97-111。論文摘要如下: 講究「意境」,是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重要特色之一;關於意境的概念與論述,在中國文學藝術理論中觸目皆是,舉不勝舉。意境說的核心思想是強調文學藝術創作時人的主觀生命情調與宇宙的客觀自然景象二者之間的交融互滲,並由此產生一種超越二者的境界 。劉勰說:「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劉勰提出「心」、「物」二者,強調作家在創作時既要隨物宛轉又要與心徘徊,即二者要交融互滲,這應該就是意境說的濫觴了。後來唐代畫家張璪論畫有一句名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可以看做意境說最簡要的說明。「意境說」理論,傳統上主要用於詩詞,也用於繪畫,很少用於小說。小說創作中可不可以運用意境理論,意境說可不可以用來解說小說,特別是現代小說?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主要以魯迅收集在《吶喊》、《徬徨》和《故事新編》裏共三十三篇小說為研究對象,重點討論其中「意境」的營造對刻劃人物所產生的作用和它的藝術效果。我們分析魯迅小說中的意境,可以歸納出三種意境風格,即一、「抒情性意境」;二、「哲理性意境」;三、「神秘性意境」。而魯迅對於每一種「境」之「選擇、取捨和改造」都緊緊扣著小說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而不流於「抽象、混亂和虛幻」。當然,魯迅在小說中營造意境有多方面的作用,並不單純是為了塑造人物,但塑造人物(或說烘托人物,強化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緒等等)無疑是營造意境的重要目的之一,本論文即重點分析意境的營造與人物形象塑造的相互關係。
        • 通訊作者: N
        • 發表形式: 60
        • 發表地點: 94


        • 學年度: 101
        • 計畫案號: 華通識101產學第20號
        • 論文名稱: 現代版的才子佳人—朱天文<敘前塵>中的父母情史
        • 作者順序: 23
        • 期刊名稱: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 發表卷數: 第二卷
        • 發表期數: 第三期
        • 發表月份: 9
        • 發表年份: 2012
        • 摘要: 本論文發表於<<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學報>>(中國/湖北)第二卷第三期(2012年9月)第47-51頁。論文摘要如下: 朱天文的<敘前塵>一文是撰寫她父母年輕時的情史,既有小說家的想像,更具豐富的史實,是一篇構思多年寫成的佳作。朱西甯與劉慕沙為愛出奔的故事已是台灣文藝界熟知的美談,朱天文選擇以傳統才子佳人小說的故事架構來重敘這段往事,使之充滿時代的青春氣息,令人讀之回味再三;她為這些現代版的才子佳人增添許多台灣地方上的人情味,除了男女主角外,其他扮演配角的嚴肅父親、溫婉的母親等都以畫龍點睛的筆觸,寫出他們溫柔敦厚的一面,為這個傳統才子佳人故事塗抹上一層現代市民的趣味;同時她也透過電視編劇的經驗,將視聽娛樂擅長的通俗手法融入小說的寫作中,讓這個眾人嫻熟的故事更具戲劇的張力。 朱天文為其父母愛情所寫的家族史,以現代中國小說史的脈絡來看並不特殊,但是放在台灣現代小說史的脈絡來看卻深具意義。相對於當時風起雲湧的鄉土文學,這樣依靠古典傳統書寫的家族史,除了內容通俗吸引讀者之外,確實無法與台灣社會的吶喊接壤,其結果終究是區隔於台灣鄉土之外,被迫存活於以紙筆書寫所架構的烏托邦想像中。
        • 通訊作者: Y
        • 發表形式: 60
        • 發表地點: 95


        • 學年度: 103
        • 計畫案號:
        • 論文名稱: 論朱天文小說的通俗性選擇—以<敘前塵>為主的探討
        • 作者順序: 23
        • 期刊名稱: 中華科技大學學報
        • 發表卷數:
        • 發表期數: 58
        • 發表月份: 1
        • 發表年份: 2014
        • 摘要: 本論文<論朱天文小說的通俗性選擇—以<敘前塵>為主的探討>發表於<<中華科技大學學報>>第58期,頁265-282。本文以朱天文在<敘前塵>及其他電影小說為討論中心,看她在小說寫作時的通俗性選擇策略。 一般說來,朱天文的小說風格是比較不求曲折的故事情節,沒有悲劇性的衝突,而是著眼於瑣碎的生活細節,透過描寫這些無足輕重的生活瑣事來托出人的性情,充滿了散文式的筆觸,清清淡淡,比較缺乏大眾讀物中慣常有的通俗的劇情。 但是,我們卻可以在朱天文<敘前塵>及其他電影小說的敘事中看出她深諳通俗趣味的考量。她將電影敘事的手法引入小說創作,選用這些寫作新技,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小說更具通俗趣味,更能吸引讀者甚或是電影觀眾的青睞。 這種通俗趣味考量的敘事尤以〈敘前塵〉這篇小說為最,她將原本發生在幾十年前,苗栗銅鑼鄉間一樁千金小姐情奔外省大兵的新聞事件,處理成現代人的才子佳人故事。不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台灣升斗小民的生活趣味,也描繪出了一段發生在台灣島上的快樂喜劇。它的通俗性使它成為了一齣可供闔家觀賞、皆大歡喜的現代八點檔戲劇。 關鍵字:朱天文、敘前塵、通俗性、劉慕沙、朱西甯
        • 通訊作者: Y
        • 發表形式: 75
        • 發表地點: 94


        • 學年度: 103
        • 計畫案號:
        • 論文名稱: 論魯迅小說的敘事策略
        • 作者順序: 23
        • 期刊名稱: 中華科技大學學報
        • 發表卷數:
        • 發表期數: 59
        • 發表月份: 4
        • 發表年份: 2014
        • 摘要: 本論文<論魯迅小說的敘事策略>發表於<<中華科技大學學報>>第59期(2014年4月),頁151-161。在中國現代小說中,魯迅的小說在選擇敘事者和敘述視角方面是最成功的範例,他的小說不但囊括了各種類型,且在運用上也十分靈活與出色。因此,本文即以敘事者與敘述視角為中心,集中討論魯迅小說在敘事方面的特色。並嘗試以現代西方敘事學理論對魯迅小說的敘事寫作策略做一番新的考察,重點指出魯迅小說善於根據不同的內容與題旨的要求,選擇多種多樣的敘事者及靈活多變的敘述視角,又充份發揮創作的主體性,堅持自由抒寫的原則,不為體裁所縛,從而取得了很好的審美效果。所以,即使從現代敘事學的觀點來看,魯迅的小說在中國現代小說中的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引人矚目的,足為後人楷式。 關鍵詞:敘事學、敘事者、敘述視角、視角人物、魯迅、小說
        • 通訊作者: Y
        • 發表形式: 75
        • 發表地點: 94


        • 學年度: 107
        • 計畫案號:
        • 論文名稱: 主題設定下之文學獎寫作模式之形成: 以「桐花文學獎」(第 1-5屆)小說組作品為例
        • 作者順序: 23
        • 期刊名稱: 中華科技大學學報
        • 發表卷數:
        • 發表期數: 73
        • 發表月份: 1
        • 發表年份: 2018
        • 摘要: 本文〈主題設定下之文學獎寫作模式之形成: 以「桐花文學獎」(第 1-5屆)小說組作品為例〉,刊登於《中華科技大學學報》第73期,第151-173頁。論文摘要如下:本文源於我長期關注文學寫作作為一種產業發展的可能性探究。尤其是在設定主題範圍及有獎金及後續效應的文學獎支撐下的文學寫作,是否會在一定時間內形成相似的敘述模式?客家委員會以官方力量主導下辦理的「桐花文學獎」是不是就等於是官方的「客家文學獎」?如果是的話,那麼,我們觀察目前這一到五屆得獎作品應該就可以看出現今形塑當代客家文學寫作的走向及發展,雖然得獎的作者有不少是文學素人或是文學獎比賽的常勝軍。跟職業作家不同,他們為參賽而寫作,在主題設定下而寫作,他們在寫作前的主題設定跟寫作計劃也會不同。因此,本文即以「桐花文學獎」第一到五屆短篇小說組得獎作品為觀察研究對象,分析所有得獎作品,可望從中歸類分析出多種寫作模式,並評估出第1-5屆桐花文學獎的產出效益對當代客家文學寫作的建構及影響。 關鍵詞:桐花文學獎、客家人、客家文學、寫作模式
        • 通訊作者: Y
        • 發表形式: 75
        • 發表地點: 94


        • 學年度: 108
        • 計畫案號:
        • 論文名稱: 大歷史下的小家族—嘉慶年版《楊氏族譜》解讀
        • 作者順序: 23
        • 期刊名稱: 中華科技大學學報
        • 發表卷數:
        • 發表期數: 78
        • 發表月份: 12
        • 發表年份: 2019
        • 摘要: 本文源於四川省重慶市楊氏族人所提供的一部嘉慶十一年刊印的《楊氏族譜》為研究起點,重點解讀刊於《楊氏族譜》譜前之十三篇序言。由序言抽絲剝繭出諸多問題並嘗試給予解答,以民國期間《合川縣誌》上記載的黑神廟楊氏為出發點,推論出黑神廟的信仰特質是標示這一支楊氏族人原來自於貴州,也暗示他們原屬軍籍的出身背景。再按時間順序統整出這本《楊氏族譜》的編輯過程,了解族譜刊刻的費用問題及後續衍伸出的手抄本紛爭。且以序文中提到的「義郎」、「部卒」、「僕從」、「兵丁」論證明代楊氏族人軍籍的身分。最後考證出,入清後的楊氏族人建構出虛實相間的明代家族史,以明代大儒楊繼盛為先祖的紀錄不可能為真,只是要藉此榮顯自家子孫。做為大歷史洪流下的小家族,黑神廟楊氏家族留存下的印刷本及手抄本族譜應該還有許多未發掘之部分待後人考證。本文刊登於《中華科技大學學報》第78期。關鍵詞:家族遷徙、合川楊氏、四川移民、楊氏族譜。
        • 通訊作者: Y
        • 發表形式: 75
        • 發表地點: 94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