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老師日文教室 - 文學家介紹 - 台灣作家龍瑛宗解放殖民苦悶 |
| 台灣作家龍瑛宗解放殖民苦悶台灣作家龍瑛宗解放殖民苦悶 文/莫素微 1937年26歲的龍瑛宗(本名劉榮宗)以日文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選日本「改造」雜誌的小說佳作獎,一舉躍登文壇。 為完成父親的心願,龍瑛宗的次子劉知甫辭去工作,揹著不良於行的父親登上他最喜愛的唐朝詩人杜甫走過的大雁塔。劉知甫說,父親因為口吃不善交際,木訥的他將一生情感寄託在文學創作中,而晚年他最大的心願是走杜甫走過的路及看到全集出版。令人遺憾的事,再過半年由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出版、陳萬益教授主編的14卷「龍瑛宗作品全集」就可以付梓,作家本人卻來不及目睹。 多產的龍瑛宗是日治時期最擅長描寫知識分子心理的寫實作家。近60年的創作生涯,龍瑛宗的作品包括小說、詩、隨筆及文藝時評。除戰前出版的23篇日文小說,還有文學評論集「孤獨的蠹魚」。戰後擔任中華日報日文版主任時,引進魯迅、郭沫若等中國作家作品。研究者指出,龍瑛宗將中國新文學引進台灣文學,對台灣文學的發展極具意義。1949年轉入合作金庫服務後,次年完成日文小說「媽祖宮的姑娘們」、「夜流」等作。1978年的日文長篇小說「紅塵」由鍾肇政譯成中文在民眾日報連載。 葉石濤認為龍瑛宗跟另一位日治作家翁鬧一樣,作品都帶有世紀末蒼白知識分子的感傷性,且他們透過知識分子的灰暗生活,連帶刻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苦悶與黑暗。 龍瑛宗曾自述,「我所以不停地寫,只是不願讓這段歷史成為空白,想藉著文字給子孫們留下紀錄,讓他們了解我們這個時代所受到的羞辱與無言的苦痛,我實在有責任記下這段坎坷的歷史。」 龍瑛宗、張文環、呂赫若與楊逵是「戰爭期」重要作家,他曾在1942年與張文環、西川滿及濱田隼雄獲選為第一回大東亞文學大會台灣地區代表。 1997年,坐著輪椅的龍瑛宗由家人陪同,將畢生藏書及手稿捐贈給籌備中的國家台灣文學館。從作者豐富藏書及工整的讀書筆記中,可以看到影響龍瑛宗的世界文學體系,含括法國、俄國寫實主義、自由主義、現代主義及日本感覺派文學。正如張恆豪所言,「作家不只在作品中捕捉了知識分子的心靈葛藤,檢視台灣女性值得悲憫的命運,作品風格更融匯現代主義個人式內省與質疑,充滿感覺派纖細唯美的色彩,充分顯露世紀末殖民地知識分子的美麗與哀愁的思考。」
|
莫老師日文教學 |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