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展老師的教學平台 - 認識少數民族之美 - 練習題庫

 天天向上 時時學習 自在得快樂

建築系
助理教授
羅中展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練習題庫

 

認識少數民族之美教材練習題
第一單元
1Q:何謂多元文化
ANS多元文化係指不同民族所產生的不同文化,而不同文化同時在同一地方出現並融入當地的生活中,便是多元文化。
 
2Q公民社會的基礎何在
ANS(1)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是公民社會的理論基石。它強調人的尊嚴、人的基本權利以及人性尊嚴和基本權利的平等性,認為國家和公民社會都應以保護和增進公民權利和利益為旨歸。
(2)多元主義
 公民社會強調個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社會組織的多元化,提倡寬容、妥協、互惠與合作精神
3)公開性和開放性
公共領域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公開性和開放性,這是公眾參與公共活動的重要前提,因此當代公民社會論者都十分強調和堅持公共生活領域的公開性和開放性。
4)參與性
 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公共事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公民社會強調和倡導公民個人或公民社會組織,以多種方式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
5)法治原則
 公民社會論者反對國家對公民社會內部事務的隨意干涉,強調要從法律上劃定國家權力和國家行動的邊界,確保公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離,使公民社會成為一個真正自主的領域。
以這些基本價值為內核,形成了以契約精神為基礎,以公民精神或公民性為集中體現的,包括志願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的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及其價值觀構成公民社會的文化特徵。
 
3Q世界人權宣言
ANS既包括了第一階段的公民的政治權利,也包括了更進一步的第二階段的公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4Q何謂少數民族?
ANS少數民族,或者少數族群,對於外族移民來說,又叫少數族裔,是在一個國家內生活的民族或族群,人數百分比上佔少數。
5Q多元文化概念對我們有何影響?
ANS在多元文化主義下,所有民族的文化特徵、以及認同都要被尊重,即使是人數不多,文化式微的狀況下。為了避免遺憾,因此我們更需要各位對生活周遭中所面對的少數民族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第二單元
1 Q:何以意建立建立公民社會
ANS作為相對獨立於政治國家和自由市場之間的重要社會公共領域,公民社會有其特有的價值追求與功能表達。公民社會的精神就是公民社會所持有的價值與信念。公民社會的精神是公民社會的核心要素與靈魂所在。公民社會所倡導的志願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契約精神、自治精神對於我們公民社會的構建具有顯著的時代價值與深遠的社會意義。
2 Q人本精神的核心價值在於
ANS第一、點亮人性的光輝。第二、回歸生命的價值。第三、共創繁榮和幸福。
3 Q多元文化教育
ANS意指學校提供學生各種機會,讓學生瞭解各種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欣賞其他族群文化的積極態度,避免種族與民族的衝突與對立的一種教育。
4 Q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主要概念是
ANS旨在闡明正義及和平為人類基本權利,所有人民在公民、政治權利方面人人平等
5 Q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主要概念是
ANS意在促進各國對人權及自由的重視。
第三單元
1 Q人類學內容
ANS所以人類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人類學的研究人是從整體的觀點來進行研究的,因此其研究的範圍包括「人」本身及其所創造的文化。換而言之,人類學的研究人,是同時從其生物性與文化性雙方面而出發的。
2 Q:什麼是民族誌
ANS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民族誌是文化人類學最基礎的資料。故此,它只是一種最原始的記述階段,至如對於分類、分析、比較等,不妨留在日後讓人類學者去做結論。
3 Q人類學傳統上區分
ANS人類學傳統上區分為四大分支:體質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或文化人類學、考古學以及語言人類學,每一分支有更精細的分支。
4 Q:何謂應用人類學
ANS係將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應用於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由於人類學包含四大分支: 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因此任一分支的實際運用即可稱為應用人類學。
5 Q應用人類學範圍廣泛有那些項目
        ANS經濟工業人類學
        社會都市人類學教育人類學人類聚居學-建築學、地理學、社會學、 人類學的交叉學科 宗教人類學藝術 人類學旅遊 人類學-旅遊學和人類學的交叉學科
        政治政治人類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的交叉學科  國民性研究
        醫療醫療人類學包含心理人類學、法醫人類學人類學與公共衛生
 
第四單元
1 Q民族學的內容為何
ANS簡單的說是,這個學科內容所要做的是比較與分析人類的族群、種族與(或)國家群體之間的、分布、技術、宗教、語言與社會結構。
2 Q:何謂田野調查
ANS為對於描述原始資料蒐集的概括術語,其所應用的領域包括民俗學、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質學、地形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人類學、語言學、哲學、建築學、及社會學等自然或社會科學領域。與其他在實驗室准控制狀態下環境的研究相比,田野工作主要於實地進行。
3 Q民俗學讀內容為何
ANS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
4 Q:種族的概念內容
ANS有許多演化學家以及社會學家認為,基於近年來的生物學研究結果,任何對於人類種族的定義,都缺乏科學分類的嚴謹性和正確性;「種族」的定義是不準確的,隨意性的,政治化的,約定俗成的,隨文化視角的差異而變化,種族應該視為一種社會建構。
5 Q民族的定義
ANS指的是一群人覺得他們自己是一個被歷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連結起來的共同體。民族有「客觀」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包括地域、語言、宗教、外貌特徵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觀」的特質。
第五單元
1 Q:人類學基本學習主要內容包括:
ANS:1、人類學理論 2、田野調查法 3、民族誌寫作
2 Q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人類學
ANS學會如何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理解與包容其他人的不同觀點。學習跳開自身的文化觀點,體會異文化的觀點看世界。
學習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來合情合理的事情,有時換個角度來看,可能不再那麼理所當然。
認識文化是相對的,只有適應的問題,沒有對錯的問題,體會由認識異文化來反省我們自己。
3 Q人類學者在做什麼事呢?
ANS觀察人類行為,並深入瞭解人在身體上以及情感上,如何與產品、服務,和空間產生互動,進而帶給組織新的學習和新的見解。
4 Q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為何
ANS國立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館、臺灣博物館,是台灣一座公立博物館,位於台北市中正區,隸屬於文化部。始建於日治時期,不但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其建物也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本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5 Q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
ANS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第六單元
1 Q何謂「生命禮俗」?
ANS所謂「生命的禮俗」,可以說都是基於一種對生命的尊重,由於生命的生成,不是簡單而輕易的階段,所以應該對每一個階段寄以適度的尊重,因此在生命的過程中,每一個重要的階段,人們都鄭重其事的設定一些禮俗來迎接,出生有處理出生命的誕生禮,對為人父母者的慰勞,對婚嫁者的祝賀,甚至對結束生命者的敬重與懷念。這一切一切都是人類社會文化的基礎單元。
2 Q懸弓掛帛的習俗來自何處
ANS滿族的生育觀,舊時有重男輕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為福。生男孩,則在房門左框上挂一木製小弓箭;若生女孩,則在房門右框上挂一條或紅或藍的布條此謂“他哈補釘”。這個儀式稱之為“懸弓掛帛”。
3 Q人類的正式名制的結構有幾種
ANS一共可分為五類十五式二十一型。
4 Q父子連名制
ANS語序上有長輩名前連型和長輩名後連型兩種。阿爾泰語系、藏緬語族語言民族屬前者,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苗瑤語族語言民族屬後者。
5 Q親從子名制
ANS達悟族人則是採取「親從子名」制,達悟人的一生會因為家族新生命的誕生而不斷更改名字。
第七單元
1 Q成年禮的用意在於
ANS警惕年滿歲數的青年男女今後就是大人了,要對自己的言行有責任感
2 Q泰雅族的成年禮
ANS泰雅族人大約在五歲至十五歲左右必須完成紋面禮俗,這等於是成年禮,男子必須狩獵多次成功後,才可以在額頭上及下巴刺青,女子則須學會織布才得刺臉紋,而完成紋面之男女者,從此方可論婚嫁,當然未曾紋面者,就很難找到理想的配偶了
3 Q泰雅族的紋面規則
ANS泰雅族男子若出獵後,獵得到人頭或獵到鹿、羌、山豬,就具有刺青的資格,表示已是成年男子。女子則須擅於紡紗、織布,才可在面部刺青。也有女孩子月經來潮,就被認為長大成人,而在額頭上刺青。女子結婚後再在面頰兩邊刺青。
4 Q穆斯林成年禮
ANS特指為男性少年舉行以割包皮為基本特徵的禮俗,通常漢譯稱「割禮」。
5 Q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共同成年形式
ANS如壯族、黎族、傣族、獨龍族中曾流行紋身或染齒的習俗。
第八單元
1 Q:何謂繼嗣群
ANS所謂繼嗣,是指系統性的一代和下一代關係的原則。而繼嗣群,就是根據這個原則來組成的一群,為同一祖先遺傳下來的血親。
2 Q聘金概念是什麼
ANS我們應該注意的不是新娘該女子身體的讓渡轉移到其子女權益的讓渡。因為聘禮包含其他權利的讓渡,如妻子的性能力、她的工作能力,而更普遍的就是她的存在,因為她的失去,其親人要得到聘禮的補償。
3 Q婚姻的形式有那幾種
ANS一夫一妻制 偶婚制單偶制(專偶制)一夫多妻制 兄弟共妻制,一妻多夫制
4 Q阿美族的婚姻型態
ANS以配偶數來說有單偶、多偶婚;以婚後居住方式來分有嫁娶、招贅;從婚姻方式來看有收繼、交換、服役、長幼、私奔婚等。
其中最常見的婚姻型態為單偶婚及招贅婚,其餘則為變格。
5 Q安明格爾
ANS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哈薩克遺俗,婦女死了丈夫之後,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給亡夫的兄弟或近親,或在本部落中為其選擇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
第九單元
1 Q喪葬習俗顯性功能
ANS1.處置亡人的遺體 2.安慰亡人的家屬 3.肯定亡人的業績
4.(在信仰宗教的民族中)通過宗教儀式祈禱亡人的靈魂平安離去。
2 Q伊斯蘭教的喪葬習俗
ANS這一葬制可以概括三個字:「土」、 「速」、 「儉」。人亡後要速葬,亡體停放一般不超過三天。土葬時不用棺木,而是將屍體直接埋入土中,屍位南北向,面朝西。
3 Q蒙古族的喪葬習俗
ANS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石葬幾種,其中石葬、深葬、風葬屬於宮廷葬法。
4 Q瑤族的喪葬風俗
ANS實行土葬,也有的二次葬。為死者超度亡靈,做齋等,其葬俗較特殊,獨具特色。每當老人去世,親屬把屍體移置床邊成坐式狀,以便放置到「老人椅」,到達墓地後,將屍身從老人椅中解開,懈下裝扮的飾物,由長子背屍安放在墓坑的棺木內,然後蓋棺掩土。隨葬品有碗、筷、陶罐等。陶罐內裝稻穀、玉米、黃豆等農作物種子,意謂人死後到另一世界還要耕作生活。
5 Q赫哲族的喪葬
ANS稱樹葬也叫風葬。主要葬上山打獵而死者。砍大樹幹一段,先把樹段的一面砍平,再挖成槽形,將屍體放進槽形木中,上面復一槽形木段做蓋,然後用樹皮紮住,掛在樹上。或選擇四棵相近的樹,上面架上樹桿,搭成樹臺,將放屍的槽形木須置放其,離地約3米左右,待2—3年屍體風化後,由親人揀其骨放在鹿皮口袋之中,背回村重新安葬。
第十單元
1 Q所謂的「南島」
ANS是1899年由學者Wilhelm Schmidt自拉丁文字的字根「auster」與希臘文「nêsos」所組合而成,前者為南風之意,後者意指島,所以日本語將「Austronesia」翻譯成「南島」。中文在近代沿用了這個日本語詞彙。
2 Q南島語系民族
ANS南島民族是世界現今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一個語系,包括約1300種語言。其分布東達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西到東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臺灣是南島語系的源頭,目前是人口分布上的地理最北端;東西的延伸距離,超過地球圓周的一半,總人口數大約兩億五千萬之多,絕大多數居住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至於新幾內亞以東的太平洋島嶼有一百多萬人。
3 Q南島語系民族的文化共同特徵,
ANS包括以山田燒墾方式農作,建高架住屋以與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及蛇蟲;吃檳榔、善編簍、織布及狩獵魚撈等。
4 Q全世界南島語族成員最密集的地方
ANS台灣是全世界南島語族成員最密集的地方,包含有:阿美、卑南、布農、排灣、魯凱、鄒、邵族、泰雅、賽夏族,以及漢化較早的平埔族。
5 Q臺灣原住民文化主要特色
ANS屋架建築、火墾、吃檳榔、紋面、皮衣製作、輪舞等文化習俗,都與傳統的南島文化相近。
第十一單元
1 Q臺灣原住民族的內涵意是
ANS臺灣原住民族,是指漢人移居台灣前最早抵達台灣定居的族群、原住民。縱使台灣各原住民族擁有各自的起源傳說,但近年來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推斷,在17世紀漢人移民台灣之前,台灣原住民族在台灣的活動已有大約8,000年之久。
2 Q台灣原住民研究始於
ANS1898年,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首度提出了台灣原住民的分類體系,將台灣原住民分為「四群八族十一部」,並說明各族的分布區域與文化特質。伊能嘉矩所建立的原住民分類體系,在歷經若干修正之後,一直沿用到今日。
3 Q台灣南島民族最先落腳的地方
ANS依中研院李壬癸院士的研究指出,台灣南島民族最先落腳的地方,大概是在台灣中西部的平原和山地,也就是現今南投縣及其附近,因為最古老的語言直到近代大都集中在這一個地區,包括泰雅、鄒、布農、邵、巴則海、洪雅、貓霧束等族。不同的族群後來才分別逐漸向北、東、南擴散和遷移。
4 Q最早來到台灣的原住民族是何族
ANS泰雅族是最早來到台灣的原住民族,據說是從東南亞諸島或半島,經中國大陸南方,於大約紀元前三千年至四千年來到台灣。
泰雅族會被認為是原住民族中,最早遷徙來台原因,是他們的社會制度為我國夏代以前的原始氏族社會制度,其特性是沒有階級之分,更沒有私有財產。部份人類學者因而推斷泰雅族的祖先,直接由大陸遷移來到臺灣。
5 Q所謂的「南島文化」
ANS只能說是南島語系各族群文化的泛稱而已。這些族群由於散佈在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東自南美洲西岸的復活島,西達非洲東岸馬達加斯加島這一極為廣大的範圍內,加上各地的生態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差異,使他們彼此間在文化上產生很大的歧異性。
第十二單元
1 Q目前關於台灣原住民起源的說法
ANS一是主張原住民的發源是在島外,一是主張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居地。前一種說法甚為普遍,學者從語言、考古、文獻資料及神話傳說等方面論證台灣原住民的起源地應該是在大陸東南沿海。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居地的說法,則是較新的主張,這是語言學家研究的結果。至於這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 Q臨海水土志主要為何
ANS第三世紀初葉三國時東吳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志》一書
3 Q台灣土著民族組成
ANS這幾十年來,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顯示:台灣土著民族的組成分子相當複雜與歧異,有些學者認為他們可能是分批遷移過來的,而且可能從起源地的不同區域遷移過來的。
4 Q根據語言的證據來推論一個語族的起源地,
ANS至少有三種方法:
一、語言古生物學(linguistic palentology,例如Scherer (1968)。
二、語言的分布與移民學說(例如Dyen(1956)。
三、地名的研究(例如Krahe 1954)。
5 Q臺灣在南島研究的重要
ANS根據語言學家研究,台灣包括高山原住民九族以及平地原住民十族,如邵族、噶瑪蘭族以及西拉雅、凱達格蘭、洪雅族等十九族原住民各族語言,含有眾多古老語言要素、還保留南島語的古音,目前能辨識出二十幾種不同語言,也因此,台灣是南島民族重要的聚點是毫無遺問的。
第十三單元
1 Q平埔族一詞內涵
ANS平埔族此一稱名並不是民族學或人類學上的分類族稱,其所以與其同種的山地各族原住民被賦予不同名稱而做區分,除其居住地域關係外,主要便是「漢化」程度的深淺問題。
基本上,稱平埔族意指「住在平地的人們」。
2 Q漢人最早對「平埔族」最完整的描述的文獻。
ANS十七世紀初,明萬歷三十一(1603)年,陳第所寫的《東番記》是漢人最早對「平埔族」最完整的描述的文獻。當時「東番」或「東夷」用來稱呼台灣的原住民
3 Q平埔一詞最早見於
ANS「平埔」一詞最早見於雍正八(1730)年《東南洋記》 一書中,此書是雍正4年奉旨調任前往台灣,擔任台灣鎮總兵的陳倫烱所撰寫。
4 Q土牛溝是什麼
ANS起初是為防止漢人侵入平埔族的土地而劃定的界限,至乾隆年間便成劃分漢民、生番、熟番的人文界限。關於名稱的由來:清代在民番界限上,除了豎石立碑外,還會以挖溝堆土的方式標記。挖溝所掘出之土石堆積在圳溝旁,看似牛隻橫臥在地上,因此稱為『土牛溝』。
5 Q阿立祖祭祀
ANS阿立祖〈西拉雅語:litu、anitu、ngitu〉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的祖靈信仰。阿立祖的信仰原本不立塑像、神位,主要以祭祀壺甕等物(如:瓶、矸、罐、缸、甕等)為祖靈崇祀象徵之所託,謂之「拜壺」。壺甕沒有規格或數量的限制,只要一破損再經祭拜阿立祖同意後即可置換之。壺甕等容器內裝水稱為「向水」借之反射出祖先靈魂的力量,更以之代表祖靈洗淨休憩之所。而壺甕底下一般鋪上香蕉葉墊底,並將壺甕置於地上、或桌案上以示阿立祖法身幻化於世。
第十四單元
1 Q在主觀的認同上民族名稱是為
ANS臺灣的各民族願意被稱為泰雅、賽夏、太魯閣、達悟、賽德克、卑南、魯凱、排灣。事實上這些民族名稱大半是指稱「人」,這些民族自稱的就是,我是人族。
2 Q泰雅族的世界觀
ANS(一)是Gaya的觀念。(二)是rutux的信仰理念。
3 Q所謂的Gaya是
ANS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習俗慣的誡律,觸犯了Gaya表示觸犯了禁忌,可能受到神靈的懲罰。遵守同一Gaya的人共同舉行祭儀、共勞共享。
4 Q賽夏族全族的祭典
ANS巴斯達隘(Pastaai)祭在賽夏族是全族的祭典,通常選在小米收穫後舉行,日據時期變成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整個祭典分為迎靈、娛靈、送靈三個階段。展開連續三晚不停的歌舞進行整個活動。
5 Q加禮宛事件
ANS根據官方的資料所記載,商人陳文禮至加禮宛(在今花蓮市區)墾田,為加禮宛所殺,清營官命令加禮宛人以金、穀慰安死者家屬。然而加禮宛人不聽,且殺傳令兵丁,之後與竹窩宛社(在今花蓮市)謀叛。據地方耆老的口述:商人陳文禮等,不改姦商之剝削,欺壓加禮宛的原住民,侵占不少田地,原住民恨之入骨,才造成被殺。
第十五單元
1 Q完整的布農部落裡,有三位領導人物
ANS一、是主持農事祭儀的祭師,善觀天象、氣候並維持社會秩序、協調糾紛。
二、是射耳祭的主持者。通常是部落當年狩獵最豐的族人,後來也改由其一固定人員擔任。
三、是政治領袖。負責爭戰、獵首、血族復仇。是勇士,也是對外作戰的指揮者。
2 Q布農族八部合音
ANS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與和音方式,
3 Q鄒族的婚姻習俗
ANS主要行嫁娶制,婚姻主權在家長,傳統上婚後男子需要在女方家工作一段時間,稱為「服役婚」。若兩家之間進行交換婚,則無須進行服役婚。服役婚的時間長短不一,有人只有一星期,有人則一直到小孩出生後。如果女方家長滿意其服役婚成果,便遣其歸家。
4 Q魯凱族與排灣族有差異
ANS1.魯凱族人不舉行排灣族的「五年祭」
2.排灣族不論性別行「長嗣」繼承制;魯凱族則為「長男」繼承制。
3.喪葬不採蹲踞曲肢葬,而採側身葬或直放葬。石板所築之墓穴的形式,或屍體埋葬時的姿勢,都不相同。
4.排灣族的貴族權勢集中,且有擴大的企圖心。魯凱族的貴族權力分與直、旁系的親屬而逐漸削弱。
5 Q魯凱族百合花的配戴
ANS魯凱族除了對百步蛇的崇拜外,的另一個標誌是百合花的配戴。百合花象徵著女子的純潔與男子的狩獵豐碩。在婚前如果發生親密關係,該女子就沒有資格配戴百合花。百合花只能側戴,只有頭目階級的人才能花心向前。
第十六單元
1 Q八旗制度
ANS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對狩獵組織牛錄,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造,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
2 Q鄂倫春人的崇拜
ANS在鄂倫春人的崇拜物中,對熊、虎的崇拜帶有圖騰崇拜的痕跡。鄂倫春人認為人是熊變的,他們在獵熊過程中和獵到熊以後,尊稱雄熊為「雅亞」(祖父)、「阿瑪哈」(舅父)或「額替克恩」(老頭),稱母熊為「太貼」(祖母)或「額聶赫」(伯母)。在食用熊的過程中,伴隨著一系列的祭熊、熊禁忌、崇拜熊、葬熊等儀式和行為。
3 Q鄂溫克人的氏族組織叫
ANS鄂溫克人的氏族組織,叫「哈拉」。同一哈拉的人,都有血緣關係,具有共同的祖先和姓氏。鄂溫克人一般以河名、山名、人名或居住地名稱命名自己的氏族,因此,每一個哈拉都有固定的名稱,其氏族名稱又都具有一定的含義。
4 Q赫哲人服裝特色
ANS烏蘇裡江一帶的赫哲人多以魚皮做衣服。
5 Q在朝鮮族生命週期的慶典中,還有一個重要慶典
ANS是六十壽辰,稱為「花甲」。朝鮮族從來都把尊重老人看作是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禮節,為老人過花甲既隆重又至誠。
第十七單元
1 Q關於回族分佈的特點
ANS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現為全國,「小聚居」的特點集中體現全體回族居住的情形
2 Q伊斯蘭教在唐代被稱為
ANS伊斯蘭教在唐代被稱為 「大食法」,元明時期,稱作回回法,回回教門、回回教等。 回族的信仰包括內心誠信、誦念表白、身體力行三個部分。
3 Q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
ANS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
4 Q抹黑節
ANS這是錫伯族人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5 Q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
ANS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的是不承認羅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權力。主張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主要節日有復活節、耶誕節、洗禮節等。東正教的耶誕節開始於1月7日。新年剛過,接踵而來的就是俄羅斯族喜愛的耶誕東正教耶誕節的節慶活動總稱為耶誕節節期,從1月7號起持續兩周,到主顯節結束。耶誕節的前一天,即1月6日被稱為聖誕前夜,西方稱為平安夜。在聖誕前夜教徒要全天禁食,直到晚上才能開齋。聖誕前夜的晚上信徒和非信徒按習慣要吃聖誕鵝,這是聖誕晚餐必不可少的。
第十八單元
1 Q蒙古由來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MunKu」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舊唐書》中所記載。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
2 Q庫里爾臺大會
是古代蒙古等民族的一種軍政議會,負責推舉部落的可汗或其他長官。蒙古帝國的所有大汗,例如成吉思汗及窩濶台汗都是由庫力臺大會所推選出來的。
3 Q蒙古族的食
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4 Q蒙古包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5 Q鄂博
鄂博的,意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舊時遍佈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今數量已大減。原來是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
第十九單元
1 Q蒙古早期的民間口頭文學
蒙古早期的民間口頭文學,它是由遠古蒙古文學的兩大文化寶庫(薩滿信仰和英雄史詩)、七大體裁(神話、傳說、民歌、祝詞、贊詞、祭詞、史詩)組成,是蒙古文學有史以來文學發展的根基來源。
2 Q英雄史詩
《江格爾》是蒙古族的英雄史詩。描寫以江格爾為首的6012名勇士捍衛家鄉寶木巴,與各種進犯的敵人進行頑強鬥爭,取得勝利的故事,反映古代蒙古族人征服自然和醜惡勢力的英雄氣概與樂觀精神
3 Q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
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
4 Q蒙古醫學
現代蒙藥學是在蒙古民族傳統醫藥學基礎上,汲取了藏、漢等民族以及古印度醫藥學理論的精華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風格的、獨立的醫藥體系,這在民族藥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5 Q俄羅斯聯邦境內的蒙古族
俄羅斯聯邦境內的屬於蒙古語族的有卡爾梅克人和布里亞特人,韃靼人和圖瓦人屬突厥語族,但和蒙古有很大的聯繫。
第二十單元
1 Q何謂跨境民族
跨境民族及跨境民族問題就地域而言,跨境民族是指一切因政治疆界與民族分佈不相吻合而跨國界居住的民族。它是各民族集團之間的自然地理界限日漸模糊和國家間的政治界限日益分明這兩種相反趨勢交互作用的效果,簡言之是國家分隔力的產物。
2 Q跨境民族類型
這就是說,跨境民族的概念起碼包括四個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要素:
一、緊靠國(邊)境兩側。二、居住地直接相連。三、分居不同國家。四、同屬一個民族。
3 Q維吾爾族的傳統飲食
最常吃的有饢、抓飯、包子、拉麵等。饢是用小麥面或玉米麵製成的,在特製的火坑內烤熟,為形狀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圓形餅。
抓飯,維吾爾語稱「頗羅」,是用大米、羊肉、羊油、食油、胡蘿蔔燜成的一種飯食,味道鮮美。蒸包子,維吾爾語稱「曼它」;烤包子,維吾爾語稱「撒木薩」,用面做皮,用羊肉丁、羊油拌少許洋蔥做餡,皮薄肉多。另外有拉麵、炒麵、湯麵、「納仁面」等。名菜有烤全羊、清燉羊肉、烤肉等
4 Q哈薩克人的人生禮儀
有誕生禮、搖籃禮、四十天禮、學說話禮、起步禮、割禮、婚禮和葬禮等。
5 Q幼子看灶
在哈薩克族家中,成家的兒子分到家產另立門戶。最小的兒子留下繼承父親的財產。
第二十一單元
1 Q塔塔爾族
唐代時,為我國北方遊牧的突厥汗國統治下的一個部落。西元6世紀末7世紀初,突厥汗國衰亡後,韃靼逐漸強大,唐以後「韃靼」一名成為對中國北方諸部落的泛稱。蒙古興起後,韃靼成為蒙古汗國統治下的一個部落。13世紀蒙古西征時,中亞人和歐洲人仍將蒙古人統稱為「韃靼」,明代史書則將東部蒙古各部稱為韃靼。
2 Q塔塔爾族結婚習慣
按照過去傳統習慣,新郎和新娘婚後先要在女方家住一段時間,一般為一兩個月,長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到第一個孩子出世後,再把妻子娶回家。沒有兒子的人家,女婿可以留下,與岳父母共同生活,並有繼承岳父母財產的權利。現在塔塔爾人結婚,雖然新郎要提前到女方家中去,但結婚那天就把新娘接回男方家。
3 Q40份水禮
在塔塔爾族中,孩子的出世被視為是件大喜事,小孩出生後也有各種禮儀,親戚朋友都要來祝賀、送禮。孩子出生40天后舉行「40份水禮」,即由40個地方(包括鄰居家)取水給孩子洗澡,寓意沐浴四方之水,祝願孩子健康成長。
4 Q「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一說是四十的複數,可解釋為「四十百戶」,也就是四十個部落;一說是「山裡的遊牧人」,還有「山中的烏古斯人」、「依山傍河之人」、「草原人」的說法;也有說「柯爾克是四十」,「克孜」是「姑娘」,「柯爾克孜」就是四十個姑娘。
5 Q柯爾克孜族的史詩最著名的是《瑪納斯》,
20多萬行,為世界三大民族史詩及中國三大民族史詩之一,是一部傳記性的英雄史詩,描繪了瑪納斯及其後代共八代人反抗異族侵略、保衛家鄉和柯爾克孜族人民的安寧生活這樣一個主題。
第二十二單元
1 Q現存最早的彝文
貴州大方縣發現的明代銅鐘,鑄于明成化二十一(1485)年,鐘面刻寫的彝文是現存最早的彝文銘文。許多彝族地區都保留著用老彝文抄寫的書籍,如《勒俄特依》、《瑪穆特依》、《阿姆尼惹》、《齊書蘇》等。
2 Q畢摩是彝族傳統宗教中的什麼人
畢摩是彝族傳統宗教中的祭司。在彝語中「畢」為舉行宗教活動時祝贊誦經之意,「摩」意為長老或老師。
3 Q白族婚姻中有入贅的婚俗
白族婚姻中有入贅的婚俗,入贅的男子不僅在社會上享有同不入贅的男子一樣的地位,而且還受到鄰里鄉親,女方家成員、親友的尊重,並享有繼承女方家財產的權利和贍養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們成長成人的責任,人們把這種入贅習俗叫「上門」。有的白族人家還有意把兒子「嫁」出去,討姑爺進門,故民間還有「打發兒子招姑爺」的俗話。
4 Q白族三道茶
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上品。第一道是用沱茶沖泡的苦茶;第二道是加紅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蜜、米花的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不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佳茗,它還寓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5 Q:羌族獨特的飲酒方式
獨特的飲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麥、玉米釀成,封於壇中,飲時啟封,注入開水,插上竹管,眾人輪流吸吮,因而稱之為喝「咂酒」。邊飲邊加清水,直至味淡。
第二十三單元
1 Q傣族食昆蟲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鼈、螞蟻蛋等。
2 Q傣曆年-潑水節
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曆6月下旬或7月初(西曆4月中旬)。約在農曆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
3 Q哈尼族傳統歷法
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個季節,每季為四個月。在一年之中有過兩個年節的習慣。一個是十月年,另一個是六月年。
4 Q哈尼族以舅舅為最大
認為「舅舅不大,外甥不長」。「認舅舅」是每個新生兒必須履行的禮俗。
5 Q基諾族吃飯時禮節和講究
給客人盛飯要少盛勤添。一般不興給客人夾菜,因為他們認為若給客人夾菜,就好象意味著吃完夾的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他們認為人有人魂,鬼有鬼魂,穀子也有穀魂,所以吃飯時甑子裡的飯不能盛盡,哪怕肚子沒有吃飽也要留一些,否則,甑子空著,穀魂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人也就沒飯吃了。
第二十四單元
1 Q:納西族東巴經
納西族由祭司東巴用來書寫經書的兩種文字,一種是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語稱之為「斯究魯究」,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記」(又譯為「木石之標記」或「木石之記錄」),絕大多數的東巴經用這種文字寫成。
2 Q瀘沽湖地區的納西族(摩梭人)
同時存在著母系家庭、母系父系並存家庭和父系家庭3種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
3 Q怒族至今保持著「討男子」的習俗
貢山怒族的「討男子」則只要雙方同意即可,在有兄弟的情況下可以,在有幾個姑娘的情況下也可以。男子到女方家,在各種待遇上是平等的,可以不改變姓氏。不僅家庭成員如此,在本村、本寨中也同樣受到平等對待。
4 Q飯稻羹魚
水族崇拜魚,魚是大多數水族地區的圖騰崇拜物。水塘養魚、稻田養魚是水族地區的重要技能與特色,人們運用田魚產卵和用稻草團分卵繁殖的技能,掌握洪水及野獸對漁業危害的方法,使魚稻獲得雙豐收。所以,飯稻羹魚成為水族的傳統習俗。
5 Q傈僳族的住房
竹篾房又稱「千腳落地房」,建築時先在斜坡上豎立幾十根木樁,在木樁上面鋪蓋木板,四周圍以竹篾籬笆,上覆茅草或木板。
第二十五單元
1 Q靈猴與羅剎女
獼猴與魔女結成伴侶,後來,這對夫妻生下六隻小猴,稍後獼猴便遵命於須彌山中,取了天生五穀種子。撒向大地,眾猴子因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變短了,也開始說話,逐漸變成了人,這就雪域上的先民,這是藏族神話中的來源故事。
2 Q藏族傳統的民居
藏族傳統的民居,大體可分為帳篷型、碉房式、桿欄式、上棟下宇式幾種,還可以分為牧區和非牧區(定居區)幾種不同形式,這些不同居屋因為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而有所不同,沒有絕對的模式
3 Q世界上最長史詩
《格薩爾》,被譽稱為世界上最長史詩、中國藏族的偉大英雄神話史詩,其《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神怪幻變之描寫可媲美
4 Q藏族的特有藝術
其實唐卡就意是「畫」,這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通說稱說它是大約起源於西元七世紀前後的吐蕃時期。一路發展到今天,其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
5 Q繪畫的法本
繪畫的法本即所謂圖像與量度此間所指之「圖像」指諸佛、菩薩、羅漢、護法、本尊、高僧祖師、大成就者、空行母、地區神祗的形貌莊嚴,包括面貌表情、髮型服飾、面目手足的數目、膚色、坐或立的動靜之姿,手中持物、手印。而所謂「量度」指諸佛色身各部位的比例。
第二十六單元
1 Q藏族文化發展應可略為分成三個主要的階段
首先是佛教傳入前的藏族文化二是本教盛行期三才是佛教傳入後
2 Q藏族土生土長的宗教
本教是西藏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以藏族古代象雄文化為基礎,廣納當時周邊地區文化精華,形成了獨具特殊魅力的一種藏族宗教文化。本教是為當時西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藏族文化中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藏族人的世界觀、倫理思想和生活習俗等都與西藏本教有很大的關係,至今仍有其影響力。
3 Q按本教的說法是劃分這個世界為三界
即天上、地上和地下。這三界中分別住著不同的神靈和生命,他們分別稱呼為:魯(龍)神、年神及贊神三者。
4 Q現在西藏地區最普遍的葬法之一
相傳源於11世紀,在印度僧人唐巴桑傑宣導下興起。天葬的葬法,大致上是將屍體運送到特定的天葬場,由天葬師進行解剖、支解,然後餵鷲鷹,意為把最後的遺體也獻給鷹鳥。
5 Q藏民族生死觀念
藏民族受到原始薩滿、祆教、本教、佛教等宗教的多重影響,呈現出多種宗教文化的概念在民間習俗中,加上居處在海拔高、多山的地理條件中,因為自然環境的影響決定了藏民族最為流行的葬法是天葬而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
第二十七單元
1 Q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
壯族
2 Q壯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
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魏晉以後,隨著道教和佛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壯族宗教信仰體系在其影響下發生了變異,形成以原始的麽教為主,融道教和佛教為一體的多神信仰,
3 Q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
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圩」在當地為趕集、集市的意思,以每年農曆三月三的歌圩為規模最大,
4 Q盤瓠傳說
佘族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婿姓鐘,子孫逐漸繁衍成為佘族。這個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式畫像,稱為「祖圖」,在節日裡懸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祀奉甚虔。
5 Q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
京族歷史上曾被稱為「安南」、「越族」,自稱「京族」
第二十八單元
1 Q皇清職貢圖
在乾隆皇帝的倡導下,各民族地區的官吏都爭先請畫師繪製,出現不少民族地區風俗畫,如《百苗圖》、《番俗圖》、《黎民圖》等,並彙集中央。
2 Q當代研究區分苗族支系
當代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中外學者,區分苗族支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地方誌、古籍的記載中依據服飾顏色,分成青苗、花苗、白苗、黑苗、紅苗五大支系﹔其二是依其語言不同,區分成三大或五大方言,各方言下再細分成數種次方言或土語。
3 Q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
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物件。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
4 Q苗族地區的傳統節日
「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紮山」等,各地無統一日期,但大多是農曆正月或春天。節日期間,許多地方都設有「花場」,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眾性社交娛樂的節日。
5 Q侗族
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
第二十九單元
1 Q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使用諸多不同文字系統
至今仍然留傳使用者,如蒙文、藏文、維文等;其中有些文字早已不被使用,八思巴蒙文、西夏文
2 Q漢語族
一、官話
現代標準漢語(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都使用,漢語的普通話是中國的官方語言)二、吳語三、粵語四、閩語五、客家語六、贛語七、湘語
3 Q阿爾泰語系
又可分為蒙古、突厥、滿-通古斯三個語族。
屬於蒙古語族的有蒙古、達斡爾、東鄉、東部裕固、土和保安等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西部裕固等語言;屬於滿-通古斯語族的有滿、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語言。
4 Q民族使用文字
有文字的民族有21個,共使用27種文字。
56個民族中,漢、回、滿三個民族通用漢文,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朝鮮、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12個民族各有自己文字
5 Q使少數族群語言逼近死亡。語言活力取決於三個因素:
一、經濟社會地位二、人口三、制度面的支持
第三十單元
1 Q:跳羌姆
羌姆大都戴面具表演。其動作表情,大多源於佛教經典中描繪的形象,以穩定控制、雙膝屈伸、彈腿縱跳為特徵。其舞蹈技巧,上身有鹿頭、下轉指、獅子頭、雙飛燕、雙擺手、雙繞推手等手勢變化;動作有彈腿縱身前跳、跳十字、跳喜旋、正反跨腿旋轉、拉弓射箭及高舉腿(勾腳外開)等等。
2 Q鍋莊舞
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迪慶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稱鍋莊為「擦拉」(意為玩藝),在部分地方稱鍋莊為「卓」(意為舞蹈)。它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鍋莊舞有了打青稞、撚羊毛、餵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3 Q蘆笙舞
苗族中帶有祭祀和自娛性質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會,並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獨特的「蘆笙舞」中較古老的形式
4 Q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老人中間演奏的音樂,據說是從明朝時中原地區傳入的,由於當地原來交通不便,因而保留下來
5 Q原住民的歌謠演唱方式
包括人類最單純到最複雜的層次,諸如單音唱法、複音唱法、和聲唱法、乃至於奇異的異音唱法都有
第三十一單元
1 Q佛教三大地理體系
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
2 Q藏傳佛教教理與修行
屬於大乘佛教。修習上強調是先顯教傳授後密教傳授,因此藏傳佛教是顯密並重,顯密雙修。
3 Q佛教的弘揚大致分為四期
第一期弘揚是小乘佛教第二期弘揚大乘的空宗,即龍樹、提婆的「般若」第三期弘揚大乘的有宗,即無著、世親的「唯識」第四期弘揚大乘的密宗
4 Q藏傳佛教派別主要
主要流派別,分別為: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及格魯派。
在漢語文中,這四個主要流派別因其服飾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訛稱為紅教、白教、花教及黃教
5 Q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
在中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包括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納西族、普米族等
第三十二單元
1 Q中國有十個民族是信仰伊斯蘭教
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
2 Q伊斯蘭教的含義
伊斯蘭的意思是接納和順從真主的命令或意志,信仰者的實踐方式要以禮拜祂、行善和遵從祂的指示來證明。
3 Q《古蘭經》
是伊斯蘭教的最高經典,共有301146236節,每一章以一個阿拉伯語詞作為名稱。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語言,通過大天使吉卜利里傳授給穆罕默德。
4 Q伊斯蘭教有六大基本信仰
一、信仰真主阿拉,祂的神聖性是絕對的,獨一無二。
二、信仰天使。
三、信仰經典,相信它是真主的最後一部經典。
四、信仰使者,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的最後一位使者。
五、信後世,相信死後復活和末日審判。
六、信前定,相信宇宙一切人、事、物的發生都是真主安排和事先制定的。
5 Q伊斯蘭教徒若想獲得救贖,就必須在生活上嚴守五功
一、唸功(Shahada):默唸信仰要義「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使者。」
二、拜功(Salat):每天五次面對聖地麥加,向阿拉禱告、敬拜。
三、課功(Sakat):每年年終課稅,賙濟窮人。
四、齋功(Saum):守齋戒,特別在九月的聖月期間。
五、朝功(Hajj):一生至少一次到麥加朝聖。
第三十三單元
1 Q在世界傳統醫學的領域當中,最被推崇的有四個民族醫學
一、是漢族醫學(就是一般稱的中醫);二、是印度醫學;三、藏醫;四、埃及、阿拉伯醫學。
2 Q在藏醫所有的診斷方法中最具有特色是
尿診最具有特色,在已知的世界上各種傳統醫療體系中,還沒有其他任何醫療體系的尿診內容及其觀察的認真細緻能與藏醫的尿診相比。
3 Q彝醫對病證病因病機的認識
病因病機(一)風證:風證,既是病因,又是病名。致病因素方面,風邪則為諸病因之首。(二)箭證:(三)毒證:(四)邪氣、毒氣
(五)蠱證
4 Q維醫藥物學說
包括藥物性級、矯正藥、代用藥、藥物劑型四個方面。
5 Q傣族醫學理論體系
人體健康無病,就必須保持風、火、水、土四種物質元素的平衡關係,這裡面包含有兩種意義:一是人體內風、火、水、土四種物質的相互平衡關係;二是人體內的風、火、水、土四種物質與自然界的風、火、水、土四種物質的相對平衡和協調關係。如果這兩種平衡關係中任何一種物質失調,或與其他物質元素失去平衡關係,人體就會生病
第三十四單元
1 Q民族
是指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宗教、行為、生物特徵而與其它有所區別的群體。民族有「客觀」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包括地域、語言、宗教、外貌特徵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觀」的特質,特別是人們對其民族性認知和感情。
2 Q什麼是民族識別?
民族識別是指對一個民族成份的辨認並由官方給予訂定法定地位
3 Q中國民族識別的理論依據
史達林:「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共同體。」由於中國情況與蘇聯迥異,諸多民族並不符合史達林的民族定義毛澤東表態,要求在政治上,不必學習蘇聯區分部落、部族、民族等,一律以民族對待
4 Q「名從主人」
實際上就是指民族意願。民族意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指人們是否認同於某個民族的一種主觀願望,也指人們對某個人們共同體本身的歷史和特徵的認識、理解與綜合,並形成為民族的自覺意識,亦即對長期以來本民族的興趣、發展歷史過程等客觀事實的自我表達
5 Q平埔族正名運動過程面臨以下議題
由於平埔族大都和漢族混居,有些生活習慣已經漢化,因此在認定的方式非常多,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困難。一般認定和識別的方式大都有三種: 一、戶口登記。二、文化復族。三、血緣復族。
第三十五單元
1 Q全球化的定義
認為全球化經由因知識與科技的進步,以及政治事件與決策,而帶來的時間與空間的壓縮,促使世界日漸相互關聯。
2 Q全球化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問題
有學者認為應特別注意防止西化,防止民族傳統文化的衰落。也有學者指出,應該以一種開方性的態度去對待全球化,在這個過程中,少數民族既要注意傳承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要注意不斷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華以豐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3 Q文化公民權
承認不同民族之文化身份,使不同民族可以處於更平等的地位,這是積極對待文化差異的方式,我們稱之為文化公民權,保障所有的民族都有機會維持一個不同的文化。
4 Q本土化
當我們努力於發展「本土」的同時,其實亦不應當排斥「外來」的觀念,它與全球化概念都在強調一個「化」的功能,亦即這是個動態的過程與作用,當它發展時除了重現本國、本民族、本社會、本地區固有的文明、文化價值或風俗習慣外,同時要將更好的東西、觀念化為我們所能使用,並進一步融入於本國,本民族、本社會及本地區的社會文化當中去,從而形成一種更優質的文明現象,
5 Q人權成為普世價值
聯合國於19481210日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復於1966年制定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目前有164國批准)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目前有160國批准),三項合稱「國際人權憲章」,乃國際社會中最重要之人權法典,亦為國際人權保障體系最根本之法源
第三十六單元
1 Q學習人類學的目的
人類學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以及對研究區域的長期、經驗上的深入了解,這往往稱為參與觀察。文化人類學格外強調文化相對性,並運用其研究發現來建構文化批判。
2 Q中國正式使用「人類學」一詞
一詞是在1916年,由孫學悟在中國科學社《科學》雜誌發表「人類學之概略」一文。1926年,蔡元培撰寫「說民族學」一文,正式介紹民族學。
3 Q目前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全貌觀:二、一般採用文化主位研究法:三、泛文化比較:
4 Q認識少數民族文化的用意
要克服民族中心主義的局限,必須接受文化相對主義的理念,即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創性和充份價值,一切文化的價值都是相對的是平等的。我們主張要拋棄民族中心主義尊重每一種文化的獨特價值。
5 Q何謂多元主義
『在人類社會中可以想到的情景下,不存在任何一種特定的價值始終優先於其他的價值。』由此可以看出,多元主義認為不存在某個唯一不變的價值,它不以尋求終極真理為目標,否定了傳統的真理取向型的思考方式。
 
 

 

全部共 2則留言
06-29 14:23:留言...
06-29 14:23:留言...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