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展老師的教學平台 - 中華人文過去考題 - 閱讀參考文章

 天天向上 時時學習 自在得快樂

建築系
助理教授
羅中展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閱讀參考文章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來源:蘭州晚報 2010-07-23
 
  
 
  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1942年,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一書的“序言”中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關於經典,我們可以明確地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的判斷:經典重于文化與人文,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於其所傳遞出的與人類普遍命運、終極關懷、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價值,在於其作為民族、國家、社會可以藉此長傳不斷滋養後人的高尚品性與內質。經典之為經典,正在於其所攜帶的“形上”價值。沒有這一點,經典便稱不上經典。
 
  經典是價值認同的一種方式,更是民族認同的一種文化符號與標誌。文化是整合的,以經濟、政治、倫理等命名的任何一個文化領域無不帶著整合的背景。“在民族文化整合的方向上,在諸多人生價值配置的分際處,一個民族或時代所顯示的某種宗教氣象或哲學境界,即是這一民族或時代使自己成其為自己的所謂民族精神或時代精神。”黃克劍語因此,經典因其深厚的文化內蘊,便成為凝聚民族、肯定民族身份的一種知識資源,但人們從中更多的不是獲取知識,而是獲得精神,這種精神可以為一個人找到賴以生存的群體的撫慰和個體的歸宿,使心靈有所歸依。
 
  歷史考驗了經典,故而經典的價值是不可動搖的。韋勒克說,“貶低莎士比亞的企圖,即便它是來自於像托爾斯泰這樣一位經典作家也是成功不了的。”經典的特質,在於它的穩固性,無可質疑性,以及其深深蘊孕著的人文力量與氣息。經典決不是消費文化詭謀的產物,成為一種謀取錢財的資本,那些低俗的文化或作品無論如何包裝、迎合消費也難成為經典。經典不是媚俗之後,被人記住的東西。正如今天,由於媒體的介入,許多醜陋的東西可以在社會上大行其道,但它們離經典甚遠。芙蓉姐姐的“S”造型,如果也被冠以經典的話,那這種經典不過是對她個人的一種戲謔化的嘲諷而已,而這嘲諷的背後卻恰恰讓我們看到了經典神聖的特質。
 
  經典有其普遍的人性價值與啟迪精神,經典決不是伽達默爾所說的“歷史流轉物”,僅僅作為一種“交往夥伴”同我們發生關係,任由我們隨意地解讀與支配;而是立於我們面前的一座座精神的寶庫,等待著那些對它心有靈犀的人的發現與挖掘。
 
  當然,經典也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東西,經典是平易近人的,它是一本浸潤著歷史印跡的生活的大書,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可以讀懂它。因此,一個民族的經典可以超越這個民族而成為世界各民族的經典,為不同的民族所閱讀、理解與接受。
 
  B
 
  經典具有批判功能。伊塔洛·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說:“經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很容易將時下的興趣所在降格為背景雜音,但同時我們又無法離開這種背景雜音。”經典作為現實的一面鏡子,對現實進行批判。作為隱藏著豐厚的人文資訊,凝聚著人生命運的終極眷注與關懷的一種存在,經典可以給現實中的人提供追求真、善、美的價值座標。瑪律庫塞認為,“文化在根本上是理想主義的,對孤立的個體的需求來說,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對肉體的痛苦來說,它反映著靈魂的美;對外在的束縛來說,它反映著內在的自由;對赤裸裸的唯我論來說,它反映著美德王國的義務。”因此,經典在人類所面臨的文化危機中,必將起到啟蒙與救贖作用。經典將以其超越的價值祈望,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當生產率的提高與技術的進步基本滿足了人類追求財富與物質享受的欲望之後,我們真正思戀的必然還有那富有生命力的、自由的、人的“詩意的棲居”。然而今天的現實卻是,商業文化、科技理性甚囂塵上,消費社會借助於強大的媒介優勢,將一切都納入到它的消費體系當中。無論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聽從於它的指令,聽命於它的安排。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氣息散佈於世界的各個角落,滲透到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一切都是“豐盛”的、“富足”的。人們在消費的快樂與幸福中享受著從未有過的滿足,也經受著拼命賺錢而帶來的工作壓力與身體的疲憊不堪。消費這雙無形的手操縱著一切,在“物品”自由的選擇中,主體喪失了自由,人越來越被推向“異化”的邊緣。因此,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對於經典的重讀,都將意味著一種文化尋根,旨在為人類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園。
 
  經典需要重讀,“每一次重讀經典,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現的航行。”卡爾維諾語經典重讀,是為了尋找歷史、記住傳統,熟悉人類經歷的苦難、走過的風雨。經典重讀也是人類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一個人不能沒有歷史,一個民族也需要自己的歷史。有了歷史才有了根基,而有了根基人才可能活得自信而踏實。重讀經典,在於重讀思想;只有重讀,才能回到人類思想的源頭,從經典中找尋答案、激發智慧,以探求解決人類當下問題的真正出路。重讀是走進經典的唯一途徑,重讀也是經典成其為經典的理由。在重讀經典的過程中,既要進得去,又要出得來。重讀經典,一定要做到“登岸舍筏”。只進不出,就會重新走進舊文化的怪圈,走入復古的老路。經典是開放的,正是在開放的重讀中,經典將獲得更為豐富的內涵與價值。重讀經典對於經典和它的讀者便構成一種雙向的成全。
 
  C
 
  一個人的民族身份的確認與歸屬需要經典的滋養,讀經典就是去接受集體或個體無意識的久遠的記憶,去領悟和培養一個民族深沉的情感。民族經典滲透著祖祖輩輩的理想與信念,重讀經典,尤其要尊重自己民族的經典。中國創造了無數的經典,也有著閱讀經典的傳統。馮友蘭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說過,“不是西方侵略中國,而是現代化侵略中國。”面對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受的屈辱歷史,這句話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到底該怎樣對待中國的經典與西方的觀念?在筆者看來,對傳統經典的尊重與弘揚西方的科學與民主並不矛盾,中國的發展需要這雙重價值的滋養。經典帶給我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價值,科學與民主則給我們帶來強大與進步。而在今天,當科技發展與商品消費已經走向它的反面,當人們越來越感到物質財富帶來的已不是幸福而是壓抑的時候,對民族經典的重讀必將被歷史性地隆重喚出。
 
  當然,在價值與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消費風潮盛極一時的時代,我們將無法避免經典的被誤讀、被娛樂化與消費化。但正如作品成為經典要有一個沙裡淘金的過程,正是在同低俗文化的“競賽”中,經典才能呈現其純粹的、形而上的特質,其傳達美與精神的功用才能為人所信服。只要我們還在讀著經典,只要經典還在被人提及,一切似乎都用不著去太過擔心。重讀必然要突破一定的限度,突破主題先行的觀念,突破需要保持一定的張力。但這一定的張力不是誰恩賜給經典的,而是經典賦予解讀者的,解讀者面對經典不能隨心所欲。當於丹自己以“心得”的方式去解讀經典的時候,誰都明白,她的“論語”、“莊子”不過是經典文化流傳中翻起的一朵浪花。于丹在作著一種解讀,但於丹並不是經典。經典不是就某個人而言,而是對所有人而言,是對歷史而言。真正能夠解讀經典的大師,一定要背後有傳統,心中有蒼涼。靠誤讀而迎合受眾的經典解讀,不過是與任何時髦新潮的娛樂文化一樣,博人一笑而已。對於經典而言,那幾乎構不成任何傷害。
 
  走進經典吧,當你在精神上成為迷路的孩子。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09/000017632866s.shtml 蘭州晚報)
 

 

全部共 0則留言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