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中展老師的教學平台 - 新聞分享 - 稱職的老師應該是 |
|
| 稱職的老師應該是
人師百百款 好老師教你思考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念研究所時,我們曾經前往部落辦活動,當時我年輕沒經驗,不知道該怎麼帶討論,央求老師陪我,活動開始不到5分鐘,老師便離去。」畢業多年,如今也為人師表的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說,那時她有點埋怨,氣老師居然不擔心活動狀況,就逕自走了。「後來我才理解,好的老師會提供你方法和訊息,然後放手讓你做。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學習。」 鐘聖雄:填鴨教育不可取 什麼是好老師?曾受教於吳晟、謝錦桂毓等名師,現任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記者的鐘聖雄說,好的老師應該給學生「思考的工具」,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考」,而非單純的「灌輸知識」。此外,願意付出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回應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生討論問題與答案的老師,在鐘聖雄眼中才稱得上是好老師。 ▲台大法研所、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陳平軒認為,老師在教學上應有高度熱忱,發揮所學專業教導,讓學生能有收獲。 除了願意給學生空間、陪著學生一起成長,「有時候我們的人生,需要一個敏銳的人,為我們指出盲點,這樣一個適時出現、提點自己的人,也是很好的老師。」蔡培慧說,人很容易受限於既定的價值框架,無法看見自身的盲點,她曾經遇過的老師會藉著追問,幫助學生釐清問題。 「課堂上,謝錦桂毓會不斷去質疑你,但他不是要說你是錯的,而是透過質疑,讓你重新檢視自己的思考有沒有問題。」上過謝錦桂毓的課,鐘聖雄說,老師會不斷問問題,有時候學生只是突然想到一個無關緊要的回應,但老師也不會去評斷這個回答是對是錯,反而能跟著學生丟出來的東西,繼續開啟討論。「因為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什麼絕對的是非。即使學生丟出一個靈光一閃的東西、開啟另一種討論,也是另一種好的發展。」 陳寧:對學生應一視同仁 求學過程中,並非每個時期都能遇上好老師,陳寧曾經遇過老師特別偏愛家境良好的小朋友,讓她感覺社會階層的差異無所不在。曾任教過資優班的老師,面對一般學生時流露出的輕蔑與不屑,也讓陳寧相當感冒。 台大法研所、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陳平軒大學時遇過一位老師,不但上課內容與課程大綱毫無相關性,甚至老師還會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報告,之後再將學生的報告內容集結成書,以自己的名字出版。陳平軒直言,這種教學上不認真、專業又不知道在哪裡,而且道德上有爭議的老師,非常糟糕。鐘聖雄則曾因小時候看到老師打人很兇,讓他感覺,「恐懼」成為之後考試或交作業的趨力。 蔡培慧:言行合一很重要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迷惑的時刻,而我們都需要一位能夠提點我們的人。」時代正在改變中,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好老師?蔡培慧表示,台灣社會多元開放的氣氛逐漸濃烈,身為一位老師,對於多元價值的開放度必須是「真誠的」,「即使是老師,難免都有自己的既存想法,但我們得時時提醒自己,面對的是多元的學生,不能用單一價值去評斷他們。」 ▲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表示,身為一位好老師,對於己身的價值觀應該是真誠的,且不應以單一價值去看待學生的想法。此外,老師必須時時小心「權力」的問題,老師畢竟握有打分數的權力,就算與學生親近,但權力不對等的狀況卻不變。對於關乎「價值」的理念,必須透過討論來獲得共識,而不能老師自己說了算。「當我們信奉某個價值時,必須努力身體力行,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蔡培慧坦言,這些雖然是基本概念,但卻很難做到,身為一個老師,必須時時提醒自己。 陳平軒:亦師亦友成模範 走出校園、踏遍許多運動場合,不少身兼教職的老師,為了社會弱勢站在最前線,聲嘶力竭痛批制度問題與政府的無能。陳平軒說:「這些老師平常像朋友一樣和我們相處,看著他們做事的方式和態度,無形中便受到他們的影響。」教師節前夕,鐘聖雄希望這些和學生在校園裡或校園外一起努力過的老師們,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和嗓子,繼續加油。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29/131/2zkar.html
|
|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