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中展老師的教學平台 - 研究發表 - 賓拉登死後南亞情勢之發展研析 |
|
| 賓拉登死後南亞情勢之發展研析一、前言 現今大國之間的戰略構想設計在西元2000年9月11日受到美國在其本土受到恐怖攻擊而有了極大的改變,因為恐怖份子採取小分組大分散的方式活動,使得這些年來世界各國無不提心掉膽,紛紛投入大量的資金、物資與人力進行反恐的工作,而在有限的進展中,2100五月一號美國宣佈他們的作戰小組在巴基斯坦擊斃了當前最有名的恐怖份子人物賓拉登,這無疑為美國本身的情報作戰成績添加一筆功績。但此一行動並沒有宣告恐怖活動的中止,而是未來進入一個沒有賓拉登指揮的階段;更進一步的影響到事件發生的所在地南亞,延伸出各多需要密切關察的事項,本文擬就此提出若干看法。 二、後賓拉登時期南亞區域情勢 國際情勢發展的預測是必須跟據若干事實為基礎,否則將是無的放矢。以下擬以幾項事態的發展做為基礎來討論分析。 眼前就南亞地區未來發展的潛在問題觀察,基本上並未因為賓拉登的死亡而結束,相反的是找不到首要領導人的「基地」組織才更令各國頭痛。從進入後賓拉登時期後將進入一段各式各樣山頭林立的局面,在目前可見已知或未知的伊斯蘭激進組織將競逐爭取成為未來一輪的領導共主,如果他們爭取領導的方式是拼命表現實力後定領導權的話,可以想見的是近期內將會在全球出現一連串的恐怖活動,例如「根據英國媒體《BBC》的報導,位在巴基斯坦西北方城鎮恰爾薩達的一座軍事訓練學校,5月13日連續遭到兩次自殺炸彈恐怖攻擊,至少造成69人死亡。而這次的恐怖攻擊也讓人聯想到,蓋達組織曾宣示,將對賓拉登之死作出報復。但目前尚無任何組織或個人出面,承認策劃這起炸彈攻擊事件。」[1],雖然沒有單位承認發動攻擊事件,但這應該不會是最後一件;另外由法新社葉門亞丁29日的電文看到「葉門安全官員今天表示,疑似蓋達組織(Al-Qaeda)武裝分子與安全部隊激戰造成16人喪生後,已掌控葉門南部阿比揚省(Abyan)省會津吉巴市(Zinjibar)。」,這樣的行動或許背後就是個別的團體在展示行動能力,藉以爭取賓拉登走的領導位置。 一如學者陳一新指出,「賓拉登被擊斃,並不代表恐怖主義的結束。因為美國此舉並未真正解決恐怖主義的根源,國際上,在中東、南亞、東南亞都存在不同的恐怖主義根源,這些區域的恐怖活動不會因賓拉登之死戛然而止。」[2]南亞地區因為是「基地」組織的長久以來活動地點,加上本區域內有諸多伊斯蘭教的國家,後賓拉登時期南亞應該會成為重要的熱區。 因為美國在進行狙捕賓拉登的過程中並未尊重地主國巴基斯坦,事後還有微詞,這樣一來形成南亞各國對美國的做法及態度不以為然的國家有深的厭惡感。這樣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口氣都惹腦有加。 印度本來對巴基斯坦就有成見,印度與阿富汗也沒有緊密的互動,這次美國的霸權心態反而成就中國大陸在南亞的影響力昇高,這樣一來將影響到印度對中國的力量提昇更感不安,但是卻陷入矛盾中,印度不願與中國的影響力在南亞加強,這將妨礙印度成為南亞的唯一盟主地位;若印度向美國靠攏卻又擔心被其它南亞國的嫌棄,印度為此還是回頭,找到俄羅斯與其結盟。從最近印度順利購買俄羅斯石油公司子公司的股份,當可想像印度與俄羅斯之間應有所默契形成。然而如此一來讓南亞的國際政治更形複雜。 三、美軍撤出阿富汗後情勢探討 美國歐巴馬總統的競選支票之一是從伊拉克、阿富汗撤軍,而今賓拉登的被狙身亡,南亞的情勢並未因此安定下來。盟國與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活動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告一段落,在美國的力量抽離南亞或許會有另外的發展。 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唐尼倫表示,儘管賓拉登已斃命,美國「不能斷言蓋達已受到戰略性挫敗」。他說:「我認為這個時候,我們還不能斷言蓋達已受到戰略性挫敗。他們持續對美國造成威脅,但就扳倒這個組織而言,但我們已經樹立了非常重要的里程碑。」[3],從這番話中看到,這個行動應只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小環,美國的大戰略影不會止於此。 從基本上瞭解,所謂美國的大戰略是指利用其整個國家資源的軍事戰略,其考慮的內容包括如何選擇第一和第二戰場,選擇何種類的武器來運用,在國際關係上選擇哪類盟國最符合本國的利益。它在某種程度上是與外交政策相重疊,但今天在南亞地區主要側重於軍事方面的運作。 從南亞的未來情勢觀察,美國下回總統大選前歐巴馬為提高國內對其支持應會迅速由阿富汗撤軍,一則減少美軍子弟傷亡,一則減少軍費以便能有更多資源投入美國經濟復甦方案,以更鞏固其競選優勢。但是阿富汗的情勢是否能讓美國放心放手則有待觀察。 南亞的緊張及混亂起源大半是美國的不當政策上所引發,如在過去美國利用巴基斯坦,阿富汗抗蘇聯時期,美國利用與巴基斯坦合作培植聖戰者(也就是塔里班與賓拉登等勢力),蘇聯失敗撤軍後,美國便把巴基斯坦和塔里班拋開。而當塔里班勢力席捲阿富汗,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又再回頭來找巴基斯坦合作,現在的結果是巴基斯坦跟隨美國反恐,付出慘痛代價,但最終不免又會被美國拋棄,擺明的看美國最近卻與印度越走越近。這陣子,美國政府因為狙擊賓拉登之事件與巴基斯坦槓上了,其實這只是觸發點而已,真正原因是長期以來的缺乏互信。 解決阿富汗問題必須要有好幾個南亞國家的合作,可惜美國對他們絕對不信任。交給印度的話,南亞的幾個國家與印度雖然結成南盟,但是各個國家之間的面積大小、人口數、經濟力及宗教都不同,但不可否認的則是印度是其中的大國,然而印度過去的孤立政策至今未有大幅度的改變,各國對印度的領導盟主地位並未普遍明確的接受;美國又不能放心將此地區的主導權交給中國,而此間的國際地位領導人是誰仍有待時機觀察。 四、中印邊境問題之未來 當前南亞最具有衝突的問題點不在印巴兩國之間,而在中印之間。中印之間因為邊境沒有解決,而這幾年間印度一直以中國為經濟發展的競爭對手,這樣的問題本來就棘手,但中間更夾帶印北的流亡藏人社區存廢,會使中印之間有更多的潛在危機。 由於邊界和西藏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中印這兩個亞洲崛起大國正彼此漸行漸遠,兩國相互較勁,勢將左右未來幾年全球政治的路向。 西藏流亡組織在今年4月27日發佈的選出「新總理」任命,這樣子將一改西藏過去幾百年來的傳統,即不再以高級僧侶掌管政府事務的傳統。他們選出一位平民代表來擔任領導人,意味達賴喇嘛將逐漸退出政治領導的角色。 未來西方國家將面臨一個問題,即是如何對待新選的流亡政組織領導人問題。如果新領導人桑蓋在國際上積極活動,大幅度提高流亡組織領導人的聲望和影響力,那麼西方國家政府將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是否能頂住中國壓力,畢竟他是個西藏流亡組織的領導人同如何同他打交道?過去以往西方國家接待達賴喇嘛訪問,還可以因為達賴喇嘛是宗教領袖的身份應對中國,今後將如何對待新角色是急待思考。 未來印度是否一定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尚在未定之天,但其他形式的交鋒相信是免不了,例如在中亞及其他地區能源的爭取競賽;在印北的藏人在達賴喇嘛退休後將何去何從,印度政府是否有充分足夠的理由維持藏族社區的存在,這將會是中印關係中一個重要的議題。雖說這只是中國與印度兩國之間的事務,但不論任何形態的衝突,都將影響到整個南亞的安定局面。 五、結論 在賓拉登死後的南亞地區並不會因此而風平浪靜,南亞諸國對未來的經濟重建及國富民強應該將此目標優先思考,但連年的戰火讓其間的問題糾纏不清,如果區域內希望有平穩的生活恐怕仍有困難。 就所知賓拉登之死,讓西方媒體普遍認為,對解決阿富汗問題有好處,但同時該地區還存在大國對抗等障礙在。南亞和中亞既是重要的能源通道,也是連接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幾個大國對該地區的爭奪影響力是從未停止過。 在過去世人並未特別留意南亞情勢,但在賓拉登之死忽然將南亞地區的複雜網絡展現在世人面前。原來印巴已不合數十年,阿富汗成了印度想從巴基斯坦後方打開的戰略開口,而俄羅斯也急欲重返其「戰略大後方」,美國則希望保持著對此地的政治軍事高影響力,而中國的影響力出現則被多方所忌憚。有人形容,牽扯著眾多大國利益的南亞地區內鬥外爭不斷,就像一個難以歸位的政治競局。 南亞的問題看來不關緊要,但是本區域北上則連繫中國西南及中亞地區的安定與安全,從這樣的角度觀察就可以顯示出其間的關鍵之處。可以想見印度將會積極的向東發展影響力。巴基斯坦這個世仇橫在印度的西面,使得印度任何向西發展的可能都不阻斷了,因此向東是印度最好的選擇。 萬一如果中印是一種對立的而非友好的關係,中國將會和印度所有的鄰國成為友好國家,藉以遏制印度。而中國的這種行為,必然引起印度的反彈,使得印度不得不進一步投靠美國,從而加強與南韓和日本的聯繫。 整體來看,美國若撤出南亞,中巴邊境可能出現權力真空狀態,南亞恐怖組織更可能藉機製造更多的不安與動盪。從一些訊息看到美國未來有意將把更多的心力置於穩固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當前看來,後賓拉登時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安全情勢,似乎不會出現太大改變,這種表面平靜只會讓美軍撤退找到正當藉口,也讓美國盟邦的撤軍合情合理。 可見的未來,美國的亞太盟邦可能會對中國在南亞及東亞的戰略優勢昇高而不安,敦促美國重新佈局亞太戰略,其結果將會使中國在南亞承受更多的壓力與負擔。 [1] 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5232581&option=internationality [2]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8/0/4/10168049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680494 [3] http://source.takungpao.com/news/11/05/09/_IN-1369754.htm
|
|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