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展老師的教學平台 - 教學講座 - 藏族的生死觀

 天天向上 時時學習 自在得快樂

建築系
助理教授
羅中展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藏族的生死觀

歡迎使用 中華科技大學e-Portfolio系統. 試著寫篇文章吧!.

   本文擬討論藏族在其生活空間中所創造之文化表現,以說明空間及文化之互動關係。由於藏族為一擁有久遠歷史之民族,所以其所呈現的文化多樣亦多元,本文擬藉討論藏族的最基本生死觀念,做為主要的文化項目進行討論,以便進一步說明空間與文化之間的互動。 

    在進行討論之前,筆者首先擬先將部份名詞加以界定,以便於以下行文討論。本文使用藏族是指討論的主體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個民族---藏族,不是西藏人;因為藏族是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人的概念是生活在西藏的人,其中包括有門巴、珞巴、蒙古、土族、回等民族,兩者所指稱的內涵完全不同。

    其次本文所討論的藏族文化,內容應該是指歷史上分布於整個藏族生活區域,並由藏族所形成的獨有的特殊民族文化。藏族所生活的區域在今日來看,應當是西藏自治區之外包含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四個省藏族所聚居的區域在內,並非單單指在某個行區中生活的藏族。

     就今日的空照地形圖所見,藏族文化圈基本在地圖上的青藏高原範圍內,這樣的輪廓更進一步讓我們看到,自然地理區劃以及藏文化發展的相適應結果。雖然在藏族吐蕃時期,藏族的勢力曾一度迅捷的向外擴張,其範圍發展至今新疆及中亞等地區,但最終藏文化仍然留下來在青藏高原範圍內發展,這彷彿是看到自然環境的召喚,讓藏族在該民族適應的環境中生長茁壯。

     藏族的祖先就現今的考古資料所見,學者在西藏定日縣的蘇熱、申扎縣的多格則、日土縣的扎布和普蘭縣的霍爾區等地,發現有舊石器時代遺址16處,細石器遺址39處,新石器時期遺址6處,之外其中在林芝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化石。[1]這樣的考古發現證明著藏族的土生土長,他們的文化是在這塊土地上發展起來的。

     由此也可以說明藏族文化的幾個重點:1藏族的生活環境多樣,因此文化生成面貌多樣,並非一個模式;2由藏區的舊石器及新石器考古發現,藏族自古就生活在此區域內,當然以本民族發展出自身的文化來,而佛教的傳入是七世紀後才加入進來,就藏族文化的受佛教影響到遲至15世紀之後,絕不可以將藏族的文化發展視為全然的佛教文化主導;3因為生活的自然空間不同,文化表現各有不同,在進行說明與討論過程中,不宜以偏蓋全。

    一個民族久居一地區,儘管自然條件會制約他們的發展,但該地區的自然條件也是該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基,這是空間與民族文化的互相影響而來。民族文化與生活空間存在一定的關係,生活空間不同所取得的生活資源是大不相同,引導生活於其中的人群有著相互適應的產出,若探討民族文化的表現與產生,則不能不對彼等所生活的自然環境有深入的認識。

     生與死的觀念與對應習俗基本上是帶著深刻情懷在發展的概念,一個民族的文化活動形塑都是帶有感情的成分在往前進行,喪葬更是其中一項最牽動感情的事務,不管身份的高下、貴賤都要面臨這一個關口,各式各樣的喪葬禮儀都具有深厚的理由在活動的背後,這是一個民族的情感所寄,而整個藏區有著大同小異的葬禮做法,這是基於生活在不同的區域中有不同的適應而產生的表現,以下僅藉若干事例對藏族的生命觀做闡述。



[1] 張曉明《素描西藏地域生活文化》廈門市鷺江出版社200442

全部共 0則留言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