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討會論文- 學年度: 93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社會救濟措施--以冬令救濟及貧病救濟為例
- 作者順序: 26
- 研討會名稱: 中華技術學院九十四年度論文發表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台北市
- 開始日期: 2005/05/20
- 結束日期: 2005/05/20
- 發表年: 2005
- 簡介: null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93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抗戰時期的兵災救濟--以難民急振為例
- 作者順序: 26
- 研討會名稱: 中華技術學院九十三年度論文發表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台北市
- 開始日期: 2004/05/20
- 結束日期: 2004/05/20
- 發表年: 2004
- 簡介: null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94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社會救濟措施-以冬令救濟及貧病救濟為例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94/5/20 校慶人文與自然組研討會論文集
- 舉辦國家: 台灣
- 舉辦城市: 台北
- 開始日期: 2005/05/20
- 結束日期: 2005/05/20
- 發表年: 2005
- 簡介: null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98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國民政府時期褒揚制度之研究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中華技術學院2009技職校院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臺北市
- 開始日期: 2009/01/16
- 結束日期: 2009/01/16
- 發表年: 2009
- 簡介: 中華技術學院2009技職校院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83-99頁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98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國民政府時期褒揚制度之研究(1925-1948)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中華技術學院技職校院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臺北市
- 開始日期: 2009/01/16
- 結束日期: 2009/01/16
- 發表年: 2009
- 簡介: 技職校院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頁碼:頁85-頁102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99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九年一貫國中歷史教材試題彙整之研究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中華科技大學2010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臺北市
- 開始日期: 2010/12/16
- 結束日期: 2010/12/16
- 發表年: 2010
- 簡介: 中華科技大學2010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頁碼:165-頁207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100
- 計畫案號: 2011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論文名稱: 臺北北部地區之墾殖與農業水利發展關係之研究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2011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台北市
- 開始日期: 2011/04/30
- 結束日期: 2011/04/30
- 發表年: 2011
- 簡介: 中華科技大學2011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頁碼221-250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100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臺北北部地區之墾殖與農業水利發展關係之研究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2011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台北市
- 開始日期: 2011/04/30
- 結束日期: 2011/04/30
- 發表年: 2011
- 簡介: 臺北地區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生活地,明初才有漢人到達此地之記載。從西元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佔領開始,歷經荷蘭人、明鄭時期及清朝領臺初期,漢人在此地荒蕪未拓,如同化外之地,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泉州人戴伯歧、陳逄春、賴永和、陳天章合股設立「陳賴章」墾號,遂開啟了臺北地區的墾殖,而水圳之農田灌溉設施亦隨之興建。臺北北部地區水利埤圳之興築及灌溉,始自清雍正年間(1723~1735),以臺北士林一帶開築之二條水圳為主——即鄭維謙與佃戶合築的「雙溪圳」與舉人王錫祺和農民合築的「七星墩圳」。本文即以清代以降之七星墩圳及其後陸續興修之水圳為主軸,透過清代至臺灣光復之初水利建設及其與農業發展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比較臺北北部地區的墾殖與水利設施、功能,水利會的組織、職掌與運作,對農業的發展,其與當地農民之間的關係。
中華科技大學2011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頁碼221-250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101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抗戰時期難童救濟的理論與實際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中華科技大學2012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臺北市
- 開始日期: 2012/12/14
- 結束日期: 2012/12/14
- 發表年: 2012
- 簡介: 中華科技大學2012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219-頁250。
內容摘要:
戰區內的兒童,固然是因為戰事的激烈、砲火的兇猛,有的粉身碎骨,有的骨肉流離,有的饑寒交迫,有的輾轉呻吟。即使身處在後方的兒童,也因為敵機的騷擾,警報傳來,就再不能安心求學;敵彈所至,更無非是血肉模糊。而其最使國人良心上感到最大之不安者,則為淪陷地區內顛連無告之兒童,不遭慘害於槍尖白刃之下,即受磨折於鞭撻麻醉之中。死的固是慘不忍言,活的更是痛苦萬狀。
抗戰初期,僅就武漢一地而論,被災兒童已不下萬餘。他們從危難中逃出來後,失掉了家庭的保護,失去了父母的慈愛,生活發生困難,佇立街頭,鳩形鵠面,衣衫襤褸。其他如蘇、浙、皖、贛、湘、魯、豫、晉各地,函電交馳,無不慘極人寰,不忍卒睹。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是民族將來的生力軍,就國家的現狀著想,就民族的前途打算,政府都應該積極的對這些流浪兒童加以妥善的收容,以及給予適當的教養。
故抗戰時期所面臨最迫切的問題,不是難童應否救濟的問題,而是如何確定具體辦法,並從速施行的問題。中國戰時兒童救濟協會及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戰時兒童保育會雖擬有詳細救濟辦法,但是隨著戰區的擴大,抗戰的持久,救濟難童的範圍日大、責任日重,僅賴少數社會團體的力量,成效有限。因此,必須政府及全國民眾一致努力,在救濟政策制定方面充實完備,在實施方面迅速分頭進行,務期每一位被難兒童,均能夠得到政府適當的養護、完善的教育,以培植國家民族的新生命。
本文之撰寫,即在探討政府如何將戰區內的兒童,設法運送後方安全地點,使這些新生的民族力量,將來不至為敵人所利用。以及切實調查戰區流浪兒童之人數,籌設難童教養院,分別年齡,加以適當之安置與教養之情形。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103
- 計畫案號: 無
- 論文名稱: 抗戰時期的華僑救濟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2014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舉辦國家: 中華民國
- 舉辦城市: 台北
- 開始日期: 2014/01/17
- 結束日期: 2014/01/17
- 發表年: 2014
- 簡介: 2014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279-頁318
現代戰爭是全民族的戰爭,也就是整個國力的對比,所以戰事一經發動,每一位國民應該都是國家的戰鬥員,不論是武裝的或非武裝的,每一種物資都是國防的必需品,無論是否直接屬於軍需,而最後勝利與失敗的判定,即繫於全國人與物總和後實力的強弱。華僑對於中國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抗戰以前,他們許多宗族、親戚和朋友,依賴他們的接濟,以維持生活;國家貿易上歷年來的鉅額入超,靠著他們的匯款,以為彌補;各種新興工業,有了他們的投資,得以創辦。在抗戰初期中,國際上同情中國處境的,只有道德言語上的表示,卻很少物質方面的接濟;惟賴華僑的慷慨解囊,應付對日作戰方面的種種急需。而他們對於祖國,熱忱忠愛,懇切期待中國的強盛;因此一切改革和救亡運動,無不赤忱贊助。顯示了僑胞和中國關係的密切,貢獻的鉅大。抗戰爆發以後,國民政府的僑務工作,除了鼓勵華僑捐款救國外,即是發動僑胞在僑居地進行抗日運動,僑民因受戰事影響而面臨困境,國民政府也有責任給予援助。換言之,政府鼓勵華僑抗日,華僑要求政府保護,政府與華僑因抗戰而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自太平洋戰爭生後,日軍大舉南侵,席捲荷屬東印度群島、菲律賓,英屬馬來亞、安南、泰國、緬甸等地。此區域內的僑胞人數高達850萬人,實佔海外僑民總額的90%以上。然而旅居南洋僑胞僅有極少數是有後路可退的,他們或返回中國,或遷至鄰近的安全區域;大部分則因為無法得脫,只能冒險停留,忍受日軍佔領後的劫掠與蹂躪,家破人亡,事業摧毀殆盡。因此,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急需處理的僑務問題,即是在日本逐步南侵以後,僑民或因抗日僑居地的驅逐,或因戰事被迫回國,亟待安頓,必須設法予以救濟。為了接待及救濟戰時回國的僑民,國民政府的具體作法是設置臨時接待所和歸僑指導員,並安排歸僑從事墾殖事業。
- 通訊作者: N
- 學年度: 104
- 計畫案號:
- 論文名稱: 抗戰時期失學青年救濟之研究
- 作者順序: 23
- 研討會名稱: 2015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舉辦國家: 台灣
- 舉辦城市: 台北
- 開始日期: 2015/05/01
- 結束日期: 2015/05/01
- 發表年: 2015
- 簡介: 抗戰以來各戰區青年,以地方淪陷,生活困難,無法升學,既感失學之苦,復受失業之痛,或以不甘忍受敵偽壓迫,退入內地求職求學者,日見增加。政府學額有限,未能將失學失業青年盡量容納。且有幸能考入一校,然因困於生活無力負擔者,為數亦在不少。逐致此輩青年,徬徨歧路,非陷於消極即流於橫溢,敵人奸偽,逐得從中利用,交相爭取。各地受此種痛苦之青年,為數日眾,若不速行設法救濟,不僅影響抗戰之進行,抑且足之動搖國基,窒息民族之生命。國民政府既肩負抗戰建國之重責大任,自應設法予以救濟。
- 通訊作者: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