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教育部已核定大學學雜費基本調幅,至少有7校喊漲1.5%至3.75%,每名學生每學期最多會增加1600元負擔。媒體憂心的指出,學雜費若調漲,恐造成部分學生就學貸款增加,畢業後淪為「青貧族」;這應是號稱「轉型正義」政府最大的敗德與失能。
使弱勢者難以翻身
私立大學院校的師資、設備、教學環境及學術成就,明明不如公立大學院校,教育部為什麼要讓私立大學學費漲為公立大學院校兩倍多後,還可以再調漲?有謂,美國私立大學學費都比公立大學多很多,但我國私立大學有比美國私立大學好嗎?世襲把持私立大學的董事會又有多少捐款呢?
又不義的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制度,正加速世襲複製社會階級。因為,依學者研究,軍公教子女進入公立院校機會大,農工攤子女進入公立院校機會則較低。而農工攤子女在私立大學院校所學,幾乎無用,又因缺乏人脈,經常失業或是非典型就業,收入不多,但仍要還就學貸款。
相反的,軍公教子女學生有無償性的教育補助,不用申請就學貸款,畢業後還可找到待遇較高的工作。這種學費政策的不義,已使弱勢者難以翻身,階級對立更加嚴重。
另不良的就學貸款制度,也使教育部每年要支付40億元利息給承貸就學貸款的台北富邦銀行、高雄銀行及台灣銀行。事實上,就學貸款如改由各大專院校自行造冊,報請教育部直接核款,即可省下這筆可觀的中介費,可用於落實《憲法》第161條,政府應廣設獎學金名額,以扶助學行俱優無力升學學生之基本國策!
在過去,學生用家教或在校內工讀酬報,即可支應學費,但今日高昂的學費,卻逼迫學生不得不去打工。由於教育部的無能與怠惰,竟使學生在學期中可以不限時的、在任何職場打工,以致無法專心學習。
在德國,學生在學期中不可以打工,只能在寒暑假中打工,以避免妨害學習,而在哪一職場打工,學校也要進行查核,以避免學生受到不良業主的污染與剝削,但教育部有善盡保護學生的職責嗎?
轉型正義教育做起
教育是社會一切平等的基礎,也是窮人改變社經地位的最佳捷徑。台灣光復初始,沒有省籍、階級歧視的大學教育及相對低廉的大專學費政策,讓廣大貧苦的2、3、4年級之農工攤子女,可以透過教育,成為總統、部長與社會各界菁英,但今日不良的教育制度與政策,若不立即改正,則此榮景不可能再現,而使轉型正義成為一場空言。
教育法制學者
2 低學費實踐什麼樣的公平正義(戴伯芬)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528/38026716/
有14所大專校院擬於107學年度調漲學費,漲幅在2.5%到3.75%之間,再度引發學生熱議,可能出現新一波抗漲風暴。在這波擬漲價的學校中,除了台科大、北科大以及中興3所公立學校,其他11所均為私立大學。
在油電成本上揚、大學生員日益枯竭的狀況下,容許辦學績優學校學費調漲原本無可厚非。但國立大學經費來自國家,卻也不斷喊漲,原因出在這3所公立學校都是採取反少子女化的擴張型策略。台科大在竹北第二校區仍在動土中,101~104年資產負債比15.6%,中興大學在中科新成立中科校區,資產負債比16.48%,北科大直到2016年好不容易才放棄了籌備24年而無法開發的萬里校區,資產負債比10.08%,擴張型的校園開發政策,嚴重影響到學校財務,想藉提高學費來填補空缺。另外11所私校,學費佔學校支出都在6成以上,但是也有不少前段私校尚無生源減少問題,恐怕也與學校治理或經營管理策略有關。
以學門訂學費標準
反對大學學費調漲者是從教育公共化立場著眼,抗議高等教育商品化,最主要的理由是念私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學費調漲會影響到他們的受教機會以及學貸。但是反過來說,念台大的學生大多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為什麼納稅人要補貼學費,讓他們以低成本高回報的方式來維持菁英地位?
在每次反學費調漲的鬥爭中,反對者總是一再強調高學費對於弱勢學生的傷害,完全無視台灣高等教育學費過低的事實,大學學費比幼稚園便宜,也不提當前國家對於弱勢學生補助政策的平衡作用。
台灣的大學不論辦得好壞,學費幾乎是齊一的標準,公校學費約為私校的一半。支持公私校學費差距的背後原因是升學主義,低學費是對成功進入公立名校菁英的獎賞,而支付出兩倍學費進入私校則是對魯蛇的懲罰。這種齊頭式的平等來自舊威權體制對於高教的控制,使得學費無法反映學校辦學的好壞,且壓抑了私校自主發展的可能性,更糟的是各公立大學不但取得國家教育經費的挹注,同時也以各類菁英課程取得教育市場優勢,形成不公平競爭。
反觀南韓,採取彈性學費的方式,不依學校而是按學門來訂價,不論公、私立學校,醫學院、法學院等學費自然比較高;而冷門科系,如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費較低。前者是由個人與家庭人力資本投資,預期未來可以在市場上回收,國家應減少對於公校熱門系所的補助;後者則是由國家進行的社會投資,目的在培養現代公民與人文素養,國家應增加對於相關系所的補助。
學費調漲的結果是學生每學期多交幾百元,而學校多收千來萬元,付出代價卻是校園撕裂對立。一個具有公平正義的學費政策不但要思考如何保障弱勢學生入學機會的平等,如提供必要的獎助學金,也要考量優勢學生入學的不平等,如合理反映學習的成本。如果教育部願意思考如何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反映高等教育學門的差異,或許有助於解開每年令人頭痛的學費之亂。
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