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致遠國文教學網站 - 國文 - 2古者庖犧氏章 |
|
|
2古者庖犧氏章古者庖犧氏章 古者庖犧氏章 周易繫辭 庖犠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煣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敎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之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虣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暌」。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古者庖犧氏章 翻譯 課文、註釋及翻譯: (一) 古者庖犧氏之王(王,音旺,治理也。)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天,天象,指日月星辰。),俯則觀法(法,法象,指山陵川澤。)於地,觀鳥獸之文(文,指鳥獸之羽毛文采。)與地之宜(宜,土宜。此指適合各種土宜之草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類,象徵也。)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罔,網也。罟,音鼓,細網也。),以佃以漁(佃,音電,取獸曰「佃」;取魚曰「漁」。),蓋取(取,取象也。)諸「離」。 譯 古代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時候,抬起頭來就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低下頭來就觀察山陵川澤的形狀,又來觀察鳥獸的羽毛文采,和適合各種土地性質所生長的草木,近的從自己本身選取,遠的從萬物來選取,於是才創作了易經八卦,用來貫通神明的德行,象徵萬物的情形。(伏羲氏)教導人民結打繩索做成網子,用來打獵捕魚,這大概是從「離卦」取象而來的。 (二)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作,興起。),斲(斲,音卓,砍削。)木為耜(耜,音四,犁頭曰「耜」。),煣(煣,音柔,烘烤也。)木為耒(耒,音耒,犁柄「耒」。),耒耨(耨,音耨,耘草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譯 伏羲氏死後,神農氏興起,他教導人民砍削木頭當做犁頭,烘彎木頭當做犁柄,用農具的功用來教導人民,這大概是從「益卦」取象而來的。 (三) 日中為市,致(致,招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噬嗑,音噬嗑。)。 譯 (神農氏)定日中為市集,招致天下的人民,聚集天下的貨物,使他們交易然後回家,這大概是從「噬嗑卦」取象而來的。 (四)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往來不斷絕曰「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宜,安適。)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語出大有卦上九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垂衣拱手,無為而治。)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譯 神農氏死後,黃帝、堯、舜氏興起了,他們不斷的變通各種器物,使人民不感到厭倦;又很神妙的變化各種器物,使人民生活安適。易經的道理就是當事物窮困到極點時就會產生變化,變化了就會很通達,通達了就會持久了。所以「能得到上天的祐助」,「很吉祥無往而不利」。黃帝、堯、舜氏垂衣拱手而能治理好天下,這大概是從「乾卦」、「坤卦」取象而來的。 (五) 刳(刳,音刳,剖其中而空之。)木為舟,剡(剡,音眼,削使銳也。)木為楫(楫,音及,船槳。),舟楫之利,以濟(渡水曰「濟」。)不通(渡不通使通之,謂渡過河流也。),蓋取諸「渙」。服(馴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柝,音拓,古報時之具也。),以待虣(虣,音報,強侵也。)客,蓋取諸「豫」(豫,防備也。)。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助也。),蓋取諸「小過」。弦(作動詞,拉上弓弦也。)木為弧(弧,音胡,弓也。),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威懾、震懾。)天下,蓋取諸「睽」。 譯 挖空樹木來做船,削尖木頭來做船槳,用船和船槳的功用,來渡過河流,這大概是從「渙卦」取象而來的。馴服牛馬來乘坐,牽引重的東西到達遠方,以便利天下的人民,這大概是從「隨卦」取象而來的。設置厚重的門擊柝巡夜,以防禦暴徒的入侵,這大概是從「豫卦」取象而來的。砍斷木頭來做杵,挖地當做臼,用臼杵的功用,使得天下的百姓得到幫助,這大概是從「小過卦」取象而來的。烘彎木頭拉上弓弦來做弓,削尖木頭當做箭,用弓箭的功用來震懾天下,這大概是從「睽卦」取象而來的。 (六)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防禦也。)風雨,蓋取諸「大壯」。 譯 上古時代人民居住在洞穴而處於荒野之中,後代的聖人發明了宮室來代替,上面是棟樑,下面是屋簷,來防禦風雨的侵襲,這大概是從「大壯卦」取象而來的。 (七) 古之葬者,厚衣(衣,音意,包裹也。)之以薪(木材。),葬之中野,不封不樹(不堆土為墳,不種樹標記。),喪期無數(期限。)。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槨,音郭,外棺也。),蓋取諸「大過」。 譯 古時候埋葬死者,用木材包裹尸體,埋葬在荒野當中,不堆土為墳也不種樹標記,喪期也沒有一定的期限。後代聖人發明了棺木來代替,這大概是從「大過卦」取象而來的。 (八)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猶言「文字」。),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音夬,決也。)。 譯 上古時代結繩記事來治理萬事,後代聖人發明了文字來代替,百官得以治理,萬民的情形得以明察,這大概是從「夬卦」取象而來的。
問題與討論 1.試說明周易「八卦」的卦名及卦象。(或以「八卦取象歌」說明) 2.《易》有三義所指為何?十三經的名稱為何試說明之。
3.試說明《周易》的內容及其作者。
4.試寫出讀〈古者庖犧氏章〉或《周易》之心得。
八卦與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個基本卦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易經與人生 -- 曾仕強 《十三經》: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歷代研究十三經的學問稱為經學,經學分今文經學派及古文經學派。 周 易 經 傳 概 說 (一) 前言 1 . 十三經注疏為中華文化的寶庫,為古聖先賢智慧的結晶,而周易經傳位列其首,闡釋天道原則,提供人類趨吉避凶的行為智慧,實有待吾人深入探討,悉心研讀。 2 . 周易經文原為古代占筮用書,然透過周易傳文之詮釋,已成為一部蘊含有高深智慧和豐富哲理的偉大著作。 3 . 孔子說:「加我數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知易學珍貴,乃指導吾人待人處事、趨吉避凶的良方。 4 . 唐太宗時,宰相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為相。」可知易學的高明精深,能通曉易學,為領袖人才擁有領導智慧、綜理國家政務的必備條件。
(二)周易一書之命名:周指周代,易指變易。 1 . 周易一書的「周」字,取義有二:一說周字乃指周代;周易即指周文王時所演之易。一說周者,徧也,備也;周易即謂說明易道周徧,無所不備之意。然而前者取義,較為普遍。 2 . 古有三易:古之三義為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連山氏指神農,歸藏氏指黃帝,而周易之稱周者,乃指西伯侯周文王所在之地,古稱周原。當時猶在殷世,周德未興,文王囚於羑里而作易,故題周以別於殷,指此乃周文王所演之易,故稱之為周易。 3 . (1)易有三義:周易乾鑿度云,「易有三義,所謂變易、簡易、不易也」。所謂變易者,乃謂天地萬物,無時不變,日月四時,隨時更迭;人之思想、情感,亦隨時隨地而有所不同,故智者處事,是惟變所適,與時偕行。所謂簡易者,乃謂周易一書觀察宇宙萬象,深信事出必有因,有其事必有其理,於是從錯綜複雜的事物中,歸納出井然有序的條理與應變的法則,循此法則而行,則凡事行之簡易矣。所謂不易者,就居位而言,乃謂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向,亙古不易也;而就長遠觀之,如蘇軾赤壁賦所云,「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此乃造物者之所創作,宇宙的本體不易也。 (2)周易倡「一陰一陽之謂道。」以陰陽概括萬事萬物,此所以為易簡;分 而言之,「一陰一陽」為變易;「道」為不易,所以易有三義。(黃慶萱) (3)「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是指易經的道理簡單容易實行;變易,指 宇宙的現象無時無刻不再變化;,不易,指宇宙間有其永恆不變之真理。 (4)鄭玄,作易贊及易論,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 不易三也。」其說實本於周易繫辭傳。 4 . 易之本意應為變易:虞翻依說文而釋曰:「易字從日下月,取日月更迭,交相變易為說。」孔子繫辭傳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穎達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也。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也。」由此可見,易的本意當為變易。周易一書西譯本,多譯作 The Book of Changes (變化之書),亦立足於易的本意。
(三)周易經傳之作者及其創作之年代:經文編成於殷末周初,傳文則彙集於春秋戰國之時,惟不含說卦、序卦、雜卦三篇。經傳並是時歷多世、事經多手之集體創作。 1 . 周易經文部份,包括八卦之卦象,重卦成六十四卦之卦象及其卦辭、爻辭,究竟其作者為誰?前人傳說紛紜,難以憑信。惟繫辭傳以為伏羲始作八卦,此以伏羲為八卦之作者,傳說甚早,前人多深信不疑,較無爭議。至於重卦及卦辭、爻辭之創作,究竟歸屬何人,則尚有爭論。 2 . 司馬遷史記有云:「西伯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周本紀)。」又云:「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日者列傳)。」此蓋謂重卦及卦辭、爻辭之創作,皆屬周文王之功。惟亦有以爻辭多叙述文王後事,以為卦辭為文王所作,而爻辭應為周公所作。 3 . 周禮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據此可知,周代以前即有與周易相類似的筮書,夏稱連山,殷稱歸藏,其卦形符號均為以八卦重成之六十四卦。證明遠在西周以前,古人即有運用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進行占筮活動,或已附有簡單的筮辭解說,直至殷末周初,始經學官或筮人重新整編,將卦形、卦辭、爻辭、卦序等定格規範化,而成為一本條理井然的筮書,稱之為周易。故所謂重卦及卦辭、爻辭的形成,當屬歷經長久時間,累積多人智慧,所創作的成果。 4 . 周易傳文部分,包括彖辭、象辭、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翼的文辭,漢儒皆以為是孔子所撰,殆無異論。如司馬遷史記有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孔子世家)。」惟至北宋歐陽修,考辨各類周易傳文之內容,有相互牴觸之處,認為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五項傳文,並非出自一人之手,不可視為孔子所作。而彖傳、象傳二項,仍認為是孔子所撰,專用以解釋經文之卦辭、爻辭。歐陽修曰:「余所以知繫辭而下,非聖人之作者,以其繁衍叢脞而乖戾也。至於『何謂』『子曰』者,講師之言也;『說卦』『雜卦』者,筮人之占書也,此又不待言而可以知者。」 ◎叢脞,細碎之意。 5 . 康有為曰:「史遷太史公自序稱繫辭為易大傳,蓋繫辭有『子曰』,則非出自孔子之手筆,但為孔門弟子所作,商瞿之徒所傳授也。至說卦、序卦、雜卦三篇,隋志以為後世所得。說卦與孟、京之卦氣圖合,其出漢時偽託無疑;序卦膚淺;雜卦則言訓詁,此則歆(漢.劉歆)所偽竄。」 6 . 總而言之:周易經傳之創作,是經歷上古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長遠過程。經文編成於殷末周初,而傳文不含說卦、序卦、雜卦三篇,則是彙集於春秋戰國時期,經、傳二者都是時歷多世、事經多手的集體創作。
(四)周易經文部分之創作:從八卦 1 . 周易經文部分的創作過程,大致經歷三個階段:一、陰陽概念的形成。二、八卦的創立。三、重卦成六十四卦並撰成卦辭、爻辭。 2 . 陰陽概念的形成:陰陽概念是古人通過對宇宙萬象、自然界萬物的直接觀察所得。八卦、六十四卦的創立,皆由陰陽兩爻組合而成,在古人心目中,天地、男女、晝夜、寒暑、上下、勝負等,生活環境中的各種現象,無不顯現陰陽對立的情形。因此,古人將此現象歸納為陰陽兩大類,用兩種符號表示,陰為(--),陽為(-),以象徵相互對立之兩種事物或現象。 3 . 八卦的創立:古人稱陰陽符號為爻,而將三爻相疊則成一卦,於是有八卦的產生,其名稱、形象分別為: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坎中連(),離中虛(),兌上缺(),巽下斷()。 4 . 八卦的取象:從陰陽兩種事物的廣泛象徵,發展至對自然界八種基本物質之具體象徵,如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取象極其明當,其後為因應占筮之所需,易理多所演繹,內容包羅萬象,八卦取象逐漸擴大,遂如說卦傳所舉之諸多象例。茲擇要表列如下:
5 . 觀物取象的創作特徵:繫辭傳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段文字說明古人通過觀察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具體物象,而創立八卦,用以模擬此等物象,使成為有象徵意義之卦象,故其創作特徵,乃是「觀物取象」。 6 . 符號與文字結合的哲學著作:八卦 7 . 假象喻意之方式陳述:六十四卦之卦辭、爻辭,乃就自然界或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模擬取象,通過文字的具體表述,使卦象、爻象,更能展現其鮮明生動之意義,即採「假象喻意」之方式陳述。 8 . 六十四卦即是設定六十四種事物或現象,說明在不同環境或條件下,顯現事理的特徵及其變化之的規律。例如:火地晉卦(坤下離上),象徵上進或成長之意,擬取太陽從東方升起的物象,說明事物正處於上進或成長的發展現象或規律中。又如:地火明夷卦(離下坤上),象徵光明殞滅之意,擬取太陽從西方落下之物象,說明事物正處於光明轉向黑暗的變化過程或規律中。 9 . 組成一卦之六爻,各具有不同的象徵內涵和哲學意義,例如:乾卦(上下皆乾)初爻的爻辭曰:「初九,潛龍勿用。」說明潛伏水底之龍,正待養精蓄銳,不宜盲目躁動之意。喻示事物崛起之初,必須蓄積力量,創造優勢,不可輕易嶄露鋒芒。而其上爻之爻辭曰:「上九,亢龍有悔。」則說明激昂飛騰之龍,高飛已至盡頭,將遭致禍害而有所悔恨之意。喻示事物之的發展,盛極必衰,剛健過甚,必將遭遇挫折,均蘊含有深厚的哲理。
(五)周易傳文部份的內容,分七類,共有十篇,又稱十翼,用以解釋周易經文大義。 1 . 周易傳文部分有七類十篇,又稱十翼,其內容包括:一、文言;二、彖傳上下篇;三、象傳上下篇;四、繫辭上下篇;五、說卦傳;六、序卦傳;七、雜卦傳。各以不同的角度或特定的重點,來闡釋經文大義。 2 . 文言傳:文言者,文飾乾坤兩卦之言也。文言分為前後兩節,是以另一種見解,分別詳述乾坤兩卦卦辭、爻辭之精義,故前節稱為乾文言,後節成為坤文言。 3 . 彖傳:彖者,斷也,論斷一卦之意涵也。彖傳內容隨上下經而分為上下兩篇,分別闡釋六十四卦之卦名、卦辭及一卦之大義。其解說體例,往往以卦象、爻象為主,而多能指出一卦六爻中之主爻,而以簡明的文字敘述,論斷該卦的主旨意涵。 4 . 象傳:象者,猶言形象、象徵之意,即繫辭傳所謂「象也者,像此者也。」象傳內容亦隨上下經而分為上下兩篇,分別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其中闡釋卦象者六十四則,稱為「大象傳」;闡釋爻象者三百八十六則,稱為「小象傳」。其解說體例:大象傳是先釋說各卦上下兩象相重的涵義,然後再從重卦之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蘊意,內容多喻示以君子之的道德觀念與其應謹言慎行的風範。小象傳則依據各爻的性質,及其處位的特點,分析該爻的意義,並說明其所以吉凶禍福的原因。 5 . 以上周易傳文三類五篇(文言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周易現行本的編輯,皆將每卦的傳文緊連於經文之後,所謂「連傳於經」以疏解經文,則文義前後連貫,一氣呵成,有利於學者的研讀。至於繫辭傳以下四類五篇(繫辭傳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則附於六十四卦經傳之後,列為專論,並與經文合編成書。後人論說周易一書,多兼指經傳兩部份,遂使周易傳文的學術價值,提升至與經文並駕齊驅的地位。 6 . 繫辭傳:分上下兩篇,每篇十二章,共二十四章,是闡述周易經文的專論。有追述周易觀物取象的方法,有辨析陰陽之理,有明釋八卦之象,有疏解乾坤要旨,或展示易筮的方法,或舉爻辭為實例而解說其象徵意義,能闡發易理的深微,明示讀易的範例,可視為早期的一部易學通論,有助於後世學者認識八卦,理解六十四卦及其卦辭、爻辭之大義。而繫辭傳在闡發易理的過程中,充分表露作者之的哲學觀點,是一部蘊含深厚哲理的著作。 7 . 說卦傳:是闡述八卦象例的專論,全篇分三章:第一章追述作易者用蓍衍卦之歷史。第二章則申論宋人所謂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的兩種方位。第三章則廣引八卦諸多象例,說明其取象的特點。其中第三章言及八卦之基本象例,如乾為天、為健,坎為水、為陷等……,在闡明周易六十四卦象徵義理時,幾乎是每卦皆須引以為用,可謂是構成六十四卦卦象的依據或原理。 8 . 序卦傳是解說六十四卦的編排順序,全篇分兩段,前段敍上經自乾至離三十卦的次序,後段敍下經自咸至未濟三十四卦的次序。其揭示各卦依次相承相受的次序,含有事物向正面發展,亦有向反面轉化的不同情況。先哲朱熹有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訣,抄列如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遯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垢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履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9 . 雜卦傳是打散序卦傳所揭示的卦序,將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組,
(六)周易一書的性質:周易成書的原始功能,原是作為占筮專用的卜筮之書,惟就周易經傳大旨分析,應視為中國古代一部特殊的哲學專書。 1 . 周易一書的原始功能,原是作為占筮之用,惟古代的占筮,往往與政治大事有密切的關係。古代天子諸侯的政治、軍事措施,往往必須取決於卜官的占筮結果,因此在占筮過程中,占筮之書所表露的哲學內涵,成為影響人們思想,左右人們行動的關鍵因素。換言之,其書若無內在的哲學意義,必不能成為古代統治階級奉為聖典的重要書籍。 2 . 清人皮錫瑞曰:「夏、殷之易,未嘗不具義理。若無義理,但有占法,何能使人信用?惟易至春秋,淆亂於術士之口,謬悠荒誕,不足以解經,此孔子所以韋編三絕而翼贊之也。孔子見當時之人,惑於吉凶禍福,而卜筮之史加以穿鑿附會,故演易之繫辭,以明義理,切人事,借卜筮以教後人,所謂以神道設教也。其所發明者,實即羲、文之義理,而非別有義理也;非羲、文無義理,至孔子始言義理也。」倘若周易的卦象、卦辭、爻辭,未具內在的哲學性質,則聖人亦無法憑空推衍出義理來,因此儘管周易之出現,僅是作為卜筮之用,實質上其內容即蘊藏有深邃的哲學意涵,應視為一部獨具體系的哲學著作。 3 . 周易六十四卦是設定六十四種事物或立場,並一一喻示在此特定環境或條件下,所呈現的自然現象,及應有的人生態度與處事方法。例如乾卦之象徵為天、為健,喻示陽剛氣質者的發展規律;坤卦之象徵為地、為順,喻示陰柔氣質者之順承功能。六十四卦無不如是,均闡發作者對自然、社會的變動情形,與人生發展規律的獨特觀點,有豐富的哲學意義涵。 4 . 一卦六爻之間,彼此關連,取義相通,呈現事物變動與發展的準則,具體反映一卦之哲學內涵。茲舉地水師卦為例,闡明用兵的準則,說明如下:
從爻辭及所喻示之爻義,層層推衍,可以體現全卦之哲學內涵。 5 . 周易六十四卦若干相對之卦義中,如乾坤兩卦、泰否兩卦、剝復兩卦、損益兩卦之間,所謂否極泰來,由剝而復等,均明顯反映事物「相互對立」與「相互轉化」之變動規律。而一卦之上爻,亦多喻示「物極必反」之變動準則,寓有深邃之哲理。 6 . 周易六十四卦,內容繁複,涉及之領域十分廣泛,如同人卦,流露天下和同的政治思想;家人卦,表述端正家道的倫理思想;節卦,諭示節制觀念的經濟思想;訟卦,闡述明決爭訟的法制思想。其多方面的思想反映,無不建立在變化哲學的基礎上,而此變化哲學正是周易哲學思想的核心。 7 . 周易傳文的重要性,是建立於其闡發經義的基點上,若無經文的哲學基礎,則無傳文的思想體系,而經文亦由於傳文的闡述發揮,其哲理則更加顯著,因此周易傳文十翼,當視為一套以闡釋周易經義為宗旨,而頗具思想價值的哲學著作。
(七)周易學史的源流與變遷:易學源遠流長,流派至為繁雜,約而言之,以象 數、義理兩派為主。 1 . 先秦時期: (1)左傳、國語及諸子學說等著作,均記載不少有關易學的論說與易筮的實例,是為易學史的濫觴。 (2)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為先秦時期研究易學的大師,其以周易傳授門徒。 相傳其學生卜商(字子夏)曾著作「子夏易傳」一書。 (3)易傳七類十篇,註解經文,內容精辟,為先秦第一部易學論著。 2 . 兩漢時期: (1)秦政焚書,周易獨以卜筮之書而倖存,較之群經,堪稱完整。漢置五經博士,學者又以易傳連經並行,易學研究至為昌盛。 (2)漢儒以易象(八卦之卦象)、易數(陰陽奇偶之數)為解釋易理的途徑,以其距離古代未遠,既可適於占筮之用,又能發易理之深藴,史稱為象數派易學。 (3)西漢有孟喜、京房等學官博士,注重師傳的章句解說,自成孟氏易、京氏易學說,惟其參雜有陰陽術士之言,使易學趨於複雜。而民間流傳者,則以費直的費氏易為主,其專以易傳釋解經文。 (4)東漢有馬融、劉表、宋衷等,承續費氏易,並為之作章句,並立注解。另有虞翻、陸績等,則研治孟氏易及京氏易。而鄭玄、荀爽等,則兩者兼學並治。 3 . 魏、晉、南北朝時期: (1)魏王弼以老莊思想解易,著有易注一書問世,玄理易學因而大為盛行。而孟、京、費的易學,後無傳人,漢易遂漸衰微。 (2)王弼的易注,獨立一幟,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之間,雖鄭玄之說,亦莫能與之抗衡,玄理易學遂代象數易學而流傳於世。 4 . 唐朝時期: (1)唐初修撰五經正義,周易採王弼、韓康伯的注本,孔穎達並為之作疏。因此在唐朝,王弼易學廣為學者所傳習,幾乎定為一尊。 (2)惟唐人李鼎祚,採集自漢至唐共三十五家之象數派學說,撰「周易集解」一書,崇象數,黜玄言,漢易之餘緒遂得賴以僅存。 5 . 宋、元、明時期: (1)宋朝陳摶、劉牧、邵雍等,提出太極圖、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河圖、洛書等圖說,將繁瑣難明的周易內容,以簡明扼要的圖式展示,方便學者理解,朱熹、蔡元定引以為用,並參以義理,遂成宋易的特有風格。 (2)胡瑗、程頤專以儒家學說闡釋易理,李光、楊萬里則多參證史實,兩者各為宗派,相互攻駁,宋易學派日趨分歧。 (3)元、明諸儒大抵篤守程頤、朱熹的宋易遺說,惟明末頗多以禪解易的著作,學派更趨繁雜。 6 . 清朝時期: (1)清儒研易,人才輩出,廣徵博採,務求徴實,如惠棟之的「易漢學」一書。改變宋易獨尊的研易風氣。 (2)乾隆時編四庫全書,概括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為象數和義理兩大派。象數派始於漢儒以象、數解經,既切合占筮之用,又發易理之深藴,惟至漢之孟喜、京房,宋之陳摶、邵雍等,拘限於以象解易,又雜入種種術士之說,遂使易理失於支離破碎。義理派主於闡明周易的哲學大義,王弼以老莊思想解易,開其風氣,惟並非盡棄象數之說,旨在探尋完整的易象及易理內涵,使六十四卦的經義條貫不紊,雖有囿於玄理之失,惟衍至宋朝,胡瑗、程頤以闡明儒理為主,李光、楊萬里又參証史實,義理派論述則更為充實。 《周易》是以符號邏輯,數理邏輯,探討宇宙人生發展的現象變化的法則,進而理出一套避免失敗,導向成功的原理。 《周易‧繫辭》:「大衍之數五十,其為用四十有九而已。」太極、兩儀、日月、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節氣,故以蓍草占卜,非「6」即「9」,例「36」。 五行生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代表相生----> 代表相剋 二進位與六十四卦 易經中六十四卦的神秘,在十八世紀初被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完全解讀。以二進制解讀易經的六十四卦。萊布尼茨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圖形,恰恰與他在二十多年前發明的二進位計數法相類似:陰爻-- 可以用0表示,陽爻—可以用1表示。
註:萊布尼茨所講以0和1二數表示萬物和易經六十四卦並無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