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ingmin - 台灣歷史與人物 - 104-1期末考講義 |
| 104-1期末考講義課程名稱:《臺灣歷史與人物》
【期末講義104-1】
【主題一、古寧頭戰役】 古寧頭在金門本島西北端,戰役發生於民國38年10月25日至27日。中央政府於撤離南京之後,重新檢討軍政大計,決定在戰略上確保臺、澎基地與兵力所能及的沿海島嶼,以待反攻機會。金門、馬祖為臺、澎前哨據點,對復興基地安全關係密切,當局乃考慮優先加強該處戰備。海軍由海防軍第二艦隊部分艦艇,以金門、馬祖為基地,負責封鎖閩江口、廈門、汕頭等港口,與臺、澎基地構成椅犄角,控制臺灣海峽,並支援陸軍作戰。空軍則以澎湖與臺灣各機場為基地,負責轟炸中共控制區內之重要交通城鎮及福建造船廠,封鎖福建沿海港口,攻擊共軍艦艇及海上航運,並適時支援陸、海軍的作戰。 共軍對金門的攻勢,始於民國38年10月24日,開始向金門北面之壠口至古寧頭一帶陣地進犯。共軍原企圖在金門腰部登陸佔據陣地,但因強烈風浪使共軍船團失去控制,大部分飄向古寧頭方面,以致共軍船團擠在一處;經守軍發現予以密集射擊後,共軍船隻多被擊沉。共軍除遭擊斃1,000餘人外,其餘即強行搶灘登陸,向內鑽隙滲透。駐在第201師防區內的機動打擊部隊與戰車立刻迎擊南竄共軍;海軍掃雷艇亦立即駛入古寧頭西北海面,以熾盛火力向共軍射擊,協助第201師作戰。25日拂曉,第一線接戰之國軍部隊除固守沿海若干碉堡及據點待援外,另在西山、湖南、安岐及132高地重行部署,以便配合機動部隊圍擊登陸內竄之共軍。所有機動打擊部隊投入戰鬥,是圍逼登陸共軍在古寧頭就殲的主力。在國軍步兵、砲兵與戰車協同作戰及陸軍、空軍聯合攻擊下,戰至黃昏,僅剩林厝及古寧頭部分共軍盤據村落民房及部分碉堡作困獸之鬥。國軍一方面重新調整部署,一方面為防止共軍渡海增援,乃加強包圍監視登陸殘餘之共軍。26日3時許,共軍又乘夜暗於古寧頭北端相繼登陸增援,但未發揮扭轉戰局的積極作用。國軍打擊部隊在步兵、砲兵與戰車部隊密切協同下,於6時30分對殘餘共軍展開攻擊。27日拂曉,國軍機動打擊部隊繼續沿海岸搜索,清掃殘餘共軍,下午4時許,東南軍政長官陳誠巡視古寧頭戰役至此結束。此一戰役,渡海登陸的共軍人數計10,044人,除被俘7,05人外,其餘悉數就殲。參戰的國軍官兵陣亡1,267人,負傷1,982人,傷亡合計3,249人。 分析古寧頭戰役國軍致勝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就政府動員戡亂的過程來說,這是國軍轉敗為勝的樞紐。由於此一戰役的勝利,參與 是役的各級指揮官,堪稱歷經板蕩陶鍊而成的堅貞幹部;他們貫徹革命領袖的意志,克盡革命軍人的職責。 第二、士氣為此一戰役的決勝要素。當時參加古寧頭戰役的雙方部隊,在人員、裝備、訓練、戰鬥經驗各方面,共軍實較國軍為優。然而國軍終於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實在於各級幹部為洗雪過去失敗的恥辱,醞釀而成的哀兵心理,激發了昂揚的士氣;並於戰鬥發生後,主動率部衝鋒陷陣,充分發揮了積極的反擊精神。 第三、海軍、空軍與戰車部隊之協同作戰,發揮了決定性的效果。空軍在戰鬥發生之前既已多次出動,轟炸對岸共軍砲兵陣地、集結部隊與後方補給區,延長了共軍渡海的準備時間,使國軍增援部隊能適時到達戰場;戰鬥期間,又大舉轟炸共軍砲兵陣地,阻斷其海上交通,並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除重創共軍外,更給予極大的精神威脅。
【主題二、臺灣未來的展望】
中華民國在臺灣創造了舉世肯定的「臺灣經驗」,今後,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必須繼續落實民主法治、推動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加強文教建設、推動務實外交和鞏固國防,以及建立兩岸正常關係。 (一)落實民主法治 中華民國在臺灣和平地完成政治改革,穩健地推動經濟發展,創造了獲得世界各國肯定的「臺灣經驗」,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借鏡的典範,也是中華民國面對中共的威脅卻始終屹立不搖的要因。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更應該上下一心,繼續努力健全民主制度,加強法治,改革司法,確實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安寧秩序和公平正義;同時,應建立完善的文官制度,提升行政服務的品質。 (二)推動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 在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正確方向下,今後必須加速發展高科技產業,使臺灣成為尖端科技和產業技術的重鎮;落實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使臺灣成為亞太地區的運輸、金融、資訊的樞紐;並且全面開展對外經貿合作,使臺灣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據點。如此,才可確保臺、澎、金、馬在國際上源源不絕的生機和活力。 (三)加強文教建設 必須加速改革教育體制,給各級學校更多的發展空間,讓學生有更多元的選擇。充實教育內涵,培育國民民主的素養,提高科學教育水準,陶冶文化修養,培養國民對鄉土與國家的認同。文化方面,加速社區文化建設,提升社區的文化品質;融合各族群的文化特色,孕育更豐富的多元化內涵,從而凝聚國民「生命共同體」的意識。 (四)推動務實外交與鞏固國防 為了維護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的主權和治權,以及2,350萬人努力締造的民主自由和安定緊榮,必須繼續推動務實外交,以爭取友邦和國際社會的支持。國防方面,必須更新武器裝備,貫徹精兵政策,提高國軍士氣,強化防衛作戰能力,尤其是要樹立「保衛國家、人人有責」的全民國防觀念。要之,必須能戰而不畏戰,且不求戰,方足以確保和平和安全。 (五)建立兩岸正常關係 由於海峽兩岸長期分裂分治,使得雙方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制度產生莫大的歧異和差距。因此,應促使中共確認這一客觀的現實,放棄對臺、澎、金、馬使用武力,而在理性、對等、互惠的原則下,建立兩岸和平友好關係,廣泛進行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如此一來,將可望開創雙贏的局面,迎向21世紀。
|
|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