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致遠國文教學網站 - 國文 - 1梓人傳 |
|
|
1梓人傳梓人傳 問題與討論 1.何謂古文? 答:古文一詞,顧名思義便是古代的文章。但在唐代古文家所說的古文,在內容上,強調文以載道的精神,具有寫實諷喻的功能;在形式上,強調寫參差句的散文,不與四六文為尚。誠如韓愈所說的:「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2.唐代韓柳古文運動主要的古文理論如何? 答:唐代韓愈和柳宗元在貞元年代,提倡古文,他們所主張的古文理論:一、文以載道,認為古文是寫實實用的文學,文章必須記載道德,具有寫實、諷喻的社會功能。二、主張文道合一、文教合一,使文學與儒學合而為一。三、反對時文,也就是反對浮華的駢文。四、主張古文的典範文章,在經書和秦漢文中。於是推崇五經、史記、漢賦為古文的根源。並寫清新謹嚴的古文。 3.韓愈柳宗元同為唐代的古文家,其後出於韓門的弟子眾多,出於柳門的弟子極少,原因何在? 答:唐代韓柳同倡古文,造成唐代的古文運動,其後柳宗元遭王叔文事件而被貶為永州司馬,一去十年,他在永州期間,自謂是僇人(即罪人),不敢收門弟子。而韓愈卻有很多弟子,如李漢、黃甫湜、孫樵、李翱、沈亞之等,均出於韓氏的門下。 4.世以「韓柳」並稱,其故安在? 答:唐代中葉,自韓愈提倡文學革命,力排駢儷之後,古文乃風靡一時。其能與之並駕齊驅者,惟柳宗元一人而已,故世人以「韓柳」並稱。 5.柳宗元尤長於山永遊記,其文有何特色可言? 答:柳宗元為文尤長於遊記,所著之文以在永州所作諸遊記最為傑出。其描寫山水風物,峭拔勁潔,簡古清麗,而又寄興曠遠,託意遙深,誠可謂兼國語之筆,離騷之情,水經注之神而一之者。 柳宗元文學主張: 1、文以明道2、破駢為散3、務去陳言4、注意品德修養5、藝術手法 1.文以明道: 柳宗元主張文章為闡明儒家道理服務,「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但「道」則並非純指儒家之道理,既包括道德的道,又包括作文的藝術之道;「文」和「道」也是重要的,沒有先後、主從之別。反對片面追求形式漂亮、文采華麗、音節動聽。(「文者以明道,是故不苟為炳炳琅琅,務采色、夸聲音以為能也。」) 2.破駢為散: 柳宗元主張形式方面,要排除六朝以來駢儷文體,恢復三代兩漢時代自然、質樸的文體,力倡復古,以矯正當時文壇那種內容空洞、華而不實的風尚。文章不須講究字數的齊整,對仗的工整,用典是否恰當及聲律是否諧協 。 3.務去陳言 : 柳宗元主張革新文體,建立新的文學語言,重視革新和創造,反對模擬抄襲前人文字。主張「不苟為炳炳琅琅之辭、務采色、夸聲音以為能也」(《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雖其文鄙野,足備於用。」(《楊評事文集後序》)力求淺易,不避口語、俗語。 4.注意品德修養 : 柳宗元指出文章就是一個人德行的反映,所以一個作家要寫出好的文章,必先要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他在《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言:「文以行為本,先誠其中」。因此,在創作時必須立意以誠,「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5.藝術手法: 柳宗元要求做到「奧」、「明」、「通」、「節」、「清」、「重」,「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外,他又提倡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主張博采眾長而自鑄偉詞,反對盲目崇古與模擬剽竊。 柳宗元文章風格: 1.寓言諷刺小品,故事生動,含意深刻2.傳記取材於下層人物,借題發揮,有強烈的諷刺性3.山水遊記滲透著痛苦、抑鬱的情懷4.論說文結構嚴謹,氣勢勁健有力。 韓愈、柳宗元不同,綜而言之: 韓愈:長於說理,氣勢雄偉,議論奔放,尤工短篇評論。 柳宗元:長於敘述,雄深雅健,體裁駁雜,尤工於山水遊記。 韓愈、柳宗元比較
〈梓人傳〉深究與鑑賞 以最賤之人喻最貴之人,以至微之事喻至大之理,其為文之法,可謂「以小見大」法。非為文有識,善於觀察事物者,不能運用此法。 此文前寫梓人,即暗含宰相,後寫宰相亦回護梓人,前後迴還往復,曲盡奇妙。 這篇文章,雖題目叫〈梓人傳〉,但真正說到梓人的地方很少,多半是作者自己的話,這是因為作者的用意,並不在為梓人立傳。 清‧吳楚才曰:「前細寫梓人,句句暗伏相道。後細寫相道,句句回抱梓人。末又補出人主任相,為相自處兩意,次序摹寫,意思滿暢。」 梓人傳 課文 裴封叔之第(房子),在光德里。有梓人(ㄗˇ ㄖㄣˊ;從事建築的人;木匠師傅;相當於現代的建築師)款(敲)其門,願傭(租)隙宇(空屋)而處焉。所職(職掌;指隨身攜帶的東西),尋、引(測量長度的工具;古時八尺為一尋,十丈為一引)、規、矩、繩、墨,家不居(存放)礱(ㄌㄨㄥˊ;一種用來磨去穀殼的器具)斲(ㄓㄨㄛˊ;斧頭)之器(建築房子的工具)。問其能(才能),曰:「吾善度材(衡量材料),視棟宇之制(結構規模),高深方圓短長之宜,吾指使(指揮)而群工役(做工)焉。捨我(若沒有我),眾莫能就(完成)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祿三倍;作於私家,吾收其直(值;工資)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闕(缺)足(缺腳)而不能理,曰:「將求他工(將請求別的木匠來修理)。」余甚笑之,謂其無能而貪祿嗜貨者。 其後,京兆尹將飾(修建)官署,余往過焉。委(堆置)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嚮(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負荷),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斧)者斲(ㄓㄨㄛˊ;砍﹑削木),刀者削,皆視其色(臉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抱怨)焉。畫宮(房屋施工圖案)於堵(牆壁),盈尺(圖才一尺多)而曲盡其制(將房屋的結構都完整表現出來),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誤差)焉。既成,書於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余圜(ㄏㄨㄢˊ;環繞、圍繞)視大駭,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 繼而歎曰:「彼將捨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綱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治理)天下法矣(梓人蓋房子的方法,可以做為治理國家的法則)。物莫近乎此也(沒有比這個更相似的了)。彼為(治理)天下者,本於人(用人)。其執役者,為徒隸(服勞役的獄囚),為鄉師、里胥(ㄌ|ˇ ㄒㄩ;古代管理一里的官長)。其上為下士,又其上為中士,為上士;又其上為大夫,為卿,為公。離(區分)而為六職,判而為百役(百官)。外薄(接近)四海,有方伯、連率(皆官名)。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職官名。古代掌理案卷、文書的小吏),又其下皆有嗇夫(ㄙㄜˋ ㄈㄨ;職官名。秦置為鄉官,掌聽訟收稅等事情,漢有虎圈嗇夫等)、版尹(ㄅㄢˇ |ㄣˇ;職官名。古代掌管戶籍的官吏)以就役焉,猶眾工之各有執伎以食力(自食其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任職)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增減)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矩、繩、墨以定制也。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遠近)細大,可手據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於堵,而績於成也。能者進而由(任用)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革職)之,亦莫敢慍。不衒(ㄒㄩㄢˋ;炫示、誇耀)能,不矜(誇大)名;不親小勞,不侵眾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大原則),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自誇)藝也。夫然後相道得,而萬國理矣。 相道既得,萬國既理,天下舉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後之人循跡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談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執事之勤勞,而不得紀焉。猶梓人自名其功,而執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宰相的偉大)通是道者,所謂相而已矣。其不知體要者反此。以恪勤為功,以簿書為尊,衒能矜名,親小勞,侵眾官,竊取六職、百役之事,听听(|ㄣˇ |ㄣˇ;爭辯不休)於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焉,所謂不通是道者也。猶梓人而不知繩墨之曲直,規矩之方圓,尋引之短長,姑奪眾工之斧斤刀鋸以佐其藝,又不能備其工,以至敗績用而無所成也!不亦謬歟! 或曰:「彼主為室者(房子的主人),儻或(如果)發其私智,牽制梓人之慮,奪其世守,而道謀是用;雖不能成功,豈其罪耶(豈是梓人的過錯)?亦在任(信任)之而已!」 余曰:「不然!夫繩墨誠陳,規矩陳設,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狹者不可張而廣也。由我(遵照梓人的方法)則固(堅固),不由我則圮。彼將樂去固而就圮也(若主人還是堅持己見,寧可房子蓋壞),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不屈吾道(不能違背自己的專業),是誠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貨利,忍而不能捨也,喪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棟橈屋壞,則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謂梓人之道類於相(宰相),故書而藏之。梓人,蓋古之審曲面勢(審察木材之面貌曲直正反)者,今謂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楊氏,潛其名。 (這篇名為「梓人傳」,其實是柳宗元藉梓人的事蹟而用以闡述宰相治國之道。治國之道無須宰相事必親躬,而是宰相統掌全局,而由百官專職分工。若君王自以為是,干預治國時,宰相應能堅守原則,寧可放款職位,也不可貪戀權位而迎合上意。)
梓人傳 翻譯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門,願傭隙宇而處焉。所職,尋、引、規、矩、繩、墨,家不居礱斲之器。問其能,曰:「吾善度材,視棟宇之制,高深方圓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捨我,眾莫能就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祿三倍;作於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梓人傳語譯參考】 (一)自“裴封叔之第”至“謂其無能而貪祿嗜貨者”說明作者(因梓人不能修其床之闕足而) 疑梓人無能。 (二)自“其後京兆尹將飾官署”至“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記敍梓人指揮工匠建屋之術。(其 術甚工) (三)自“繼而歎曰”至“物莫近乎此也”說明梓人之勞心用智,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 (四)自“彼為天下者本於人”至“夫然後相道得而萬國理矣”說明佐天子相天下者,猶梓人之 定制。 (五)自“相道既得”至“所謂相而已矣”說明相與梓人,皆非執用而紀功列名者。 (六)自“其不知體要者反此”至“不亦謬歟”說明不知體要者,親小遺大,以致敗績無成。 (七)自“或曰彼主為室者”至“亦在任之而已”說明室主不能牽制梓人之慮。 (八)自“餘曰不然”至“可乎哉”說明良梓人者,(可以卷其術,默其智,)不可屈其道。 (九)自“餘謂梓人之道類於相”至“潛其名”說明梓人之道類於相。 主旨:說明忠信由中,用質無益。 文體:記敍文。 【文章分析】 柳 宗 元 ( 773 ~ 819 ) 唐 代 文 學 家、 哲 學 家,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字 子 厚。 祖 籍 河 東 (今 山 西 永 濟), 後 遷 長 安 (今 陝 西 西 安), 世 稱 柳 河 東。 因 官 終 柳 州 刺 史, 又 稱 柳 柳 州。 與 韓 愈 共 同 倡 導 唐 代 古 文 運 動, 並 稱 韓 柳。 生 平 柳 宗 元 出 身 官 宦 家 庭, 少 有 才 名, 早 有 大 志。 但 其 早 年 為 考 進 士, 文 以 辭 采 華 麗 為 工。 貞 元 九 年 (793) 中 進 士, 十 四 年 登 博 學 鴻 詞 科, 授 集 賢 殿 正 字。 一 度 為 藍 田 尉, 後 入 朝 為 官, 積 極 參 與 王 叔 文 集 團 政 治 革 新, 遷 禮 部 員 外 郎。 永 貞 元 年 (805) 九 月, 革 新 失 敗, 貶 邵 州 刺 史, 十 一 月 加 貶 永 州 (今 湖 南 零 陵) 司 馬。 元 和 十 年 (815) 春 回 京 師, 又 出 為 柳 州 (今 屬 廣 西) 刺 史, 政 績 卓 著。 十 四 年 十 一 月 逝 于 任 所。 被 貶 期 間, 南 方 人 士 頗 有 向 他 求 學 問 業 者。 文 學 主 張 柳 宗 元 重 視 文 章 的 內 容, 主 張 文 以 明 道, 認 為 "道" 應 于 國 於 民 有 利, 切 實 可 行。 他 注 重 文 學 的 社 會 功 能, 強 調 文 須 有 益 於 世。 他 提 倡 思 想 內 容 與 藝 術 形 式 的 完 美 結 合, 指 出 寫 作 必 須 持 認 真 嚴 肅 的 態 度, 強 調 作 家 道 德 修 養 的 重 要 性。 他 推 崇 先 秦 兩 漢 文 章, 提 出 要 向 儒 家 經 典 及 《莊 子》、 《老 子》、 《離 騷》、 《史 記》 等 學 習 借 鑒, 博 觀 約 取, 以 為 我 用, 但 又 不 能 厚 古 薄 今。 在 詩 歌 理 論 方 面, 他 繼 承 了 劉 勰 標 舉 "比 興" 和 陳 子 昂 提 倡 "興 寄" 的 傳 統。 與 白 居 易 《與 元 九 書》 中 關 於 諷 喻 詩 的 主 張 一 致。 他 的 詩 文 理 論, 代 表 著 當 時 文 學 運 動 的 進 步 傾 向。 創 作 柳 宗 元 一 生 留 下 600 多 篇 詩 文 作 品, 文 的 成 就 大 於 詩。 其 駢 文 有 近 百 篇, 不 脫 唐 駢 文 習 氣, 但 也 有 像 《南 霽 雲 睢 陽 廟 碑》 那 樣 的 佳 作。 古 文 大 致 為 五 類。 1. 論 說: 包 括 哲 學、 政 論 等 文 及 以 議 論 為 主 的 雜 文。 筆 鋒 犀 利, 論 證 精 確。 《天 說》 為 哲 學 論 文 代 表 作。 《封 建 論》、 《斷 刑 論》 為 長 篇 和 中 篇 政 論 代 表 作。《晉 文 公 問 守 原 議》、 《桐 葉 封 弟 辯》、 《伊 尹 五 就 桀 贊》 等 為 短 篇 政 論 代 表。 其 哲 學 思 想 中 具 有 樸 素 的 唯 物 論 成 分。 其 政 治 思 想 主 要 表 現 為 重 "勢" 的 進 步 社 會 曆 史 觀 和 儒 家 的 民 本 思 想。 但 也 受 佛 教 影 響, 尤 是 政 治 失 意 時, 往 往 向 佛 教 尋 找 精 神 上 的 解 脫。 2. 寓 言: 繼 承 並 發 展 了 《莊 子》、 《韓 非 子》、 《呂 氏 春 秋》、 《列 子》、 《戰 國 策》 傳 統, 多 用 來 諷 刺、 抨 擊 當 時 社 會 的 醜 惡 現 象。 推 陳 出 新, 造 意 奇 特, 善 用 各 種 動 物 擬 人 化 的 藝 術 形 象 寄 寓 哲 理 或 表 達 政 見。 代 表 作 有 《三 戒》 (《臨 江 之 麋》、 《黔 之 驢》、 《永 某 氏 之 鼠》)、 《傳》、 《羆 說》 等 篇。 嬉 笑 怒 罵, 因 物 肖 形, 表 現 了 高 度 的 幽 默 諷 刺 藝 術。 3. 傳 記: 繼 承 了 《史 記》、 《漢 書》 傳 統, 又 有 所 創 新。 代 表 作 有 《段 太 尉 逸 事 狀》、 《梓 人 傳》、 《河 間 傳》、 《捕 蛇 者 說》 等。 有 些 作 品 在 真 人 真 事 基 礎 上 有 誇 張 虛 構, 似 寓 言 又 似 小 說。 如 《宋 清 傳》、 《種 樹 郭 橐 駝 傳》。 4. 山 水 遊 記: 最 為 膾 炙 人 口, 均 寫 於 被 貶 後, 以 永 州 之 作 更 勝。 典 範 之 作 為 永 州 八 記: 《始 得 西 山 宴 遊 記》、 《鈷 潭 記》、 《鈷 潭 西 小 丘 記》、 《至 小 丘 西 小 石 潭 記》、 《袁 家 渴 記》、 《石 渠 記》、 《石 澗 記》、 《小 石 城 山 記》。 這 些 作 品, 既 有 借 美 好 景 物 寄 寓 自 己 的 遭 遇 和 怨 憤; 也 有 作 者 幽 靜 心 境 的 描 寫, 表 現 在 極 度 苦 悶 中 轉 而 追 求 精 神 的 寄 托。 至 於 直 接 刻 畫 山 水 景 色, 則 或 峭 拔 峻 潔, 或 清 邃 奇 麗, 以 精 巧 的 語 言 再 現 自 然 美。 5. 騷 賦: 獨 具 特 色。 《懲 咎 賦》、 《閔 生 賦》、 《夢 歸 賦》、 《囚 山 賦》 等, 均 用 《離 騷》、 《九 章》 體 式。 或 直 抒 胸 臆, 或 借 古 自 傷, 或 寓 言 寄 諷, 幽 思 苦 語, 深 得 屈 騷 精 髓。 《天 對》、 《晉 問》 兩 巨 篇, 則 為 另 一 種 類 型, 形 式 仿 照 《天 問》、 《七 發》, 造 語 奇 特 深 奧。 此 外, 柳 集 中 也 有 不 少 有 關 佛 教 的 碑、 銘、 記、 序、 詩 歌 等 作 品, 對 禪 宗、 天 台 宗、 律 宗 等 學 說 有 所 涉 及。 柳 詩 現 存 140 多 首, 均 為 貶 謫 後 所 作。 前 人 把 他 與 王 維、 孟 浩 然、 韋 應 物 並 稱 王 孟 韋 柳。 其 部 分 五 古 思 想 內 容 近 於 陶 淵 明 詩, 語 言 樸 素 自 然, 風 格 淡 雅 而 意 味 深 長。 另 外 一 些 五 古 則 受 謝 靈 運 影 響, 造 語 精 妙, 間 雜 玄 理, 連 制 題 也 學 謝 詩。 但 柳 詩 能 於 清 麗 中 蘊 藏 幽 怨, 同 中 有 異。 另 外, 柳 詩 還 有 以 慷 慨 悲 健 見 長 的 律 詩 《登 柳 州 城 樓 寄 漳 汀 封 連 四 州》 為 唐 代 七 律 名 篇, 絕 句 《江 雪》 在 唐 人 絕 句 中 也 是 不 可 多 得 之 作。 本 集 及 研 究 資 料 劉 禹 錫 始 編 柳 集 《河 東 先 生 集》。 宋 代 注 本 較 多, 韓 醇 《詁 訓 柳 先 生 文 集》 為 現 存 柳集 最 早 本 子。 明 蔣 之 翹 輯 注 有 《柳 河 東 集》。 事 跡 見 韓 愈 《柳 子 厚 墓 志 銘》、 新、 舊《唐 書》 本 傳、 文 安 禮 《柳 先 生 年 譜》
柳宗元補充 一、字號 字(子厚),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773),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47。世稱(柳河東 ):唐河東解縣(今山西省永濟縣。解,音ㄒㄧㄝˋ)人。又稱(柳柳州 ):柳州刺史任內,政績卓著,深獲百姓愛戴。 二、仕途 1)宗元自幼敏,文章精妙,為同輩推崇。宗元四歲古賦十四篇。少年時期隨父宦遊大江南北,十三歲時寫〈為崔中丞賀平 2)貞元九年(西元793),登進士第。 3)八司馬事件(永貞事件) 王叔文為打擊宦官和藩鎮勢力,積極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成效顯著。然而好景不長,同年八月,宦官和舊官僚強逼順宗退位,扶持憲宗即位,改元永貞,接著便對革新派進行政治迫害,王叔文的重要幹部全遭貶斥。柳宗元於九月被貶為邵州刺史,十一月又於上任途中加貶為永州司馬。韋執誼、劉禹錫等八人,亦被貶為司馬,史稱「八司馬事件」,亦稱「永貞事件」。 柳宗元在永州擔任司馬之職,前後達十年之久。永州是一個荒煙瘴癘、遍地榛莽的落後地區,居民都為未開化的苗傜。宗元與老母及子女,冒風霜抵達任所,借住於龍興寺。名義上是官員,其實「俟罪非真吏」(〈陪 司馬官卑事少,宗元乃投跡山水,讀書創作,其云:「賢者不得志於今,必取貴於後,古之著書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務此。」(〈寄許京兆孟榮書〉)一生著名詩文,大都作於此時,如〈段太尉逸事狀〉、〈封建論〉、〈永州八記〉、〈三戒〉等。《唐書》本傳云:「既竄斥(指遭貶謫),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鬱,(指鬱積胸中的不平之情),一寓諸文。」 柳宗元與韓愈原已積極從事文體改革運動,貶謫永州期間,仍不停的提倡古文,各地求教信箋,紛飛而至,柳宗元一一裁復,更有不遠千里前來求教,因此柳宗元雖然身處僻地,卻能與全國文士互通聲氣,為文體改革運動奉獻心力。 4)元和十年(西元815)正月,被召回京,二月抵長安,宰相武元衡反對重新啟用柳宗元等人,三月又貶為柳州刺史,再度離京。六月抵柳州。 當時的柳州,是一個比永州更為荒遠落後的地方,但柳宗元並不灰心,到任後,利用刺史職權,積極從事各項建設,努力興利除弊,發展生產,施行教化,造福人民。具體的措施,如釋放奴婢;組織人力,挖掘水井;倡導植樹造林,開墾荒地;修建孔廟,興辦學堂,教民讀書,破除迷信陋習。在短短四年之內,使柳州煥然改觀。 元和十四年(西元819) 長慶年間,當地百姓為了感念他的恩德,在羅池建廟奉祀,韓愈有〈柳州羅池廟碑〉記其事。世又稱(柳柳州 )。 宗元卒後,家境蕭條,無以為殮。留下長子柳周六,年四歲,遺腹子柳周七,及二女。幸得觀察使裴行立及舅弟盧遵協助,得以歸葬陝西萬年縣棲鳳原祖塋。 三、文學成就 (1)古文:古文運動--是唐代古文運動的支持者、推廣者。 主張「文者以明道」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雖言「明道」,然此「道」既指道德之道,亦指藝術之道,較韓愈所言寬廣得多。[1]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對國於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於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韓愈、柳宗元比較(並稱「韓柳」)
古文雄深雅健並開拓古文題材。其山水遊記、寓言故事、短篇傳記、議論文等四類尤為傑出。 山水遊記:特色有二:就客觀景物描寫而言,繼承六朝山水詩文的傳統,以精鍊的筆鋒,清麗的語言,刻畫山水,形象生動,色澤鮮明,詩情畫意,宛如在目;就主觀情感而言,他所描繪的山水,又不是為了客觀欣賞山水而寫山水,而是在描繪的同時,寄寓己之遭遇與悲憤,使山水人格化、感情化。代表作為〈永州八記〉等。林紓言其「文有詩情」(《柳文研究法》)情景交融,情味雋永,文筆清新。 寓言:多以動物為題材,短小警策,意味深遠,筆鋒犀利,或諷刺社會病態,或鞭撻社會各種醜態,或宣洩自己遭受迫害的憤懣不平。使寓言擺脫先秦以來,僅作為論說附庸的地位,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文體。作品如:〈三戒〉、〈蝜蝂〉、〈捕蛇者說〉。 短篇傳記:透過市井小民,描寫世情,具有明確的褒貶、諷諭目的,這些作品突破了傳記文學固有的框架,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與思想性,為傳記散文開拓了新生命。作品如:〈梓人傳〉、〈種樹郭橐傳〉、〈宋清傳〉。 議論文:主要傳達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文筆鋒利有力,思想價值很高。作品如:〈桐葉封弟辯〉、〈封建論〉。 (2)詩:多作於貶謫之後,以山水詩最出色,內容多寓憤世傷時之意。 詩風清雋明秀,前人或言其詩風近陶淵明,「頗有陶家風氣」(陳振孫),然二者在思想情感上畢竟是不同的。 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興寄” 的傳統。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唐代山水詩四大家:(王維 )、(孟浩然 )、韋應物、(柳宗元 )。 (3)著作:《柳河東集》(好友劉禹錫集) 唐憲宗元和十年三月,柳宗元與其知己劉禹錫雖被召回長安,但因劉禹錫因作詩譏刺權貴,永貞黨人再度被貶。柳宗元被貶柳州刺史,劉禹錫則被貶為播州(今貴州省遵義縣)刺史。宗元不忍讓上有高堂老母的劉禹錫前往人跡罕至,蠻荒偏遠的播州。因若劉氏母子齊赴播州,年邁老母何能忍受長途顛簸之苦?若只讓劉禹錫單獨赴任,則母子倆可能永無見面之日了。宗元於是上書奏明,希望拿柳州與劉禹錫交換。憲宗皇帝不答應,御史中丞裴度曰:「禹錫有老母在。」憲宗說:「我只要派給他最壞的地方,那管他有老母在。」裴度勸道:「人子事親乃天下至情,陛下有太后要侍奉,不該說這種話。」憲宗方面露慚色,劉禹錫改派為連州刺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