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致遠國文教學網站 - 國文 - 1管晏列傳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1管晏列傳

管晏列傳

問題與討論:

1.  《史記》對後世文學有何影響,請加以說明。

2.  請說明《史記》的文學成就與特色。

3.  試說明《史記》的體例?

4.  試說明「管鮑之交」。

5.  司馬遷寫〈管晏列傳〉的真意(言外之意)為何?

6.  《史記》各篇之後,必附有「太史公曰」一段論贊,其內容與作用為何?請加以說明。

7.  司馬遷為何將管仲、晏嬰合為同一列傳。

8.  請用300字左右寫出〈管晏列傳〉的讀後心得。

9.  簡介太史公司馬遷100字左右。

 

《史記》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一、對文章的影響影響唐、宋以後歷代散文的發展,唐代古文運動興起,《史記》之文更受重視,韓愈名著〈張中丞傳後敘〉、〈毛穎傳〉等,顯然受《史記》文章影響。柳宗元主張「參之太史以著其潔」就是重視《史記》的文章,至於宋代三蘇、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等,都對《史記》之文推崇倍至。

二、對史傳文學的影響《史記》開創紀傳體,傳記文學至此後才勃興,影響後世傳記的體制,(一人獨傳、二人並傳、數人合傳),以及以在傳記之後用論、贊來表達作者見解的形式,皆可溯源於《史記》。

三、對小說、戲曲、詩詞的影響《史記》所刻劃的人物,如項羽、劉邦、張良、韓信等,以及伴隨這些人物的歷史事件,成為後世小說、戲曲甚至詩歌的寫作素材,在寫作手法上對特定環境的人物塑造,顯現人物性格的對話,獨具匠心的結構安排和情節穿插,是後世小說、戲曲取之不盡的借鑒。

《史記》的文學成就與特色:

一、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無畏的批判精神《史記》充滿著反對暴君、豪強、酷吏的思想。他揭露批判了歷史上許多昏君、佞臣的醜行。對於愛國愛民品德高尚、任俠尚義、對社會有貢獻的各種人物,給予高度評價。

二、用不同筆調刻劃不同人物性格:司馬遷描寫人物,使其個性分明、神情逼露、形象深動。有的用讚嘆、同情、諷刺、批判、愛憎分明、褒貶有分寸。同為貴族出身的四公子,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同為賢相,管仲、晏嬰的形象有別。

三、選取典型事件表現人物的性格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典型事件,既寫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以及先國家而後私仇的高尚品德,又刻劃了廉頗深明大義,知錯能改的豪爽性格。

四、運用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例如〈淮陰侯列傳〉劉邦和韓信議論帶兵能力的對話,一邊是劉邦的試探、觀察和猜疑,一邊是韓信的自信、失言和防範,短短的幾句話,寫出了劉邦對功臣的猜忌和韓信的尷尬處境。

五、詞彙豐富精煉、變化多采:《史記》語言的特色是詞彙豐富、整潔精煉、氣勢雄偉、變化有力,具有高度的概括和生動的形象性。同時還有規範化、通俗化的特徵。

《史記》的體例:

*本紀:序帝王<本紀>乃記歷代帝王及國家大事,十二篇中有以「朝代」為篇名者,如五帝、夏、殷、周、秦五篇;有以「帝號」為篇名者,如秦始皇、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孝武、六篇,唯獨<項羽本紀>以「姓名」為篇名,類似列傳,是屬變例。其中項羽及呂后列入本紀為人所爭論,但二人皆當時政權的實際執掌者,史公尊重歷史事實,不以成敗論英雄。

*<表>繫時事,類似後世的「譜」,可和紀傳相為表裡,有紀傳兼編年的用意,可分為「世表」、「年表」及「月表」時代遠的史料較缺,用年表,時代近的記載較多,所以用月表。

*<書>詳制度,所記為國家的典章治度及治政大法,如<禮書>寫禮樂教化,<律書> 寫軍事思想,<平準書>則寫國家經濟。

*<世家>記侯國,三十篇,有「三十輻共一轂」的用意,世家乃記方國王侯的大事,<世家>中孔子、陳涉世最有異議,但「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孔子雖無其位,但對後世影響深遠,較之一般世家亮不遜色。陳涉雖無功業表現,但是首事亡秦者,高祖又為置守冢者三十家,亦可算是世家中的創格。

*<列傳>誌人物,七十篇寫有代表性的各種人物,有單傳(如<伯夷列傳>)、有合傳(如<管晏列傳>),有類傳(如<刺客列傳>),有序傳(如<太史公自序>) 。

*「<太史公曰」有四種特色:1.尺幅千里2敘傳用韻3引用成說4自設問對。

<太史公曰>的內容與作用:1記敘經歷2嚴定褒貶3補苴遺闕4寄託感慨 5闡明緣起6論略篇義。

 

〈管晏列傳〉  語譯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佔鮑叔便宜,鮑叔卻始終善待他,沒有怨言。後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盟諸侯各國,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紅利往往多給自己,而鮑叔不認為我貪心,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計謀事情,但事情卻更加困窘,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免職,鮑叔不認為我不賢,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大臣召忽為公子糾而死,而我被囚禁在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恥,卻以功名不顯耀於天下而羞恥。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鮑叔薦舉了管仲,本身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享受齊國的俸祿,有封地的就有十餘代,常常成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讚美管仲的賢能,卻稱讚鮑叔善於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政出任國相之後,憑藉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蓄積錢財,富國強兵,與人民同好惡。所以他的著作中稱述說:「糧倉充實而知道禮節;豐衣足食而懂得榮辱;君王施行禮儀法度,六親的關係就鞏固;禮、義、廉,恥不伸張,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如同流水之順源頭而下,政令要能順從民心。所以他的政令平易而符合民情,人民所嚮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人民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去除。管仲處理政事,善於轉禍為福,反敗為功。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妾蔡姬改嫁,就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征伐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的盟會,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卻堅持表示信用,天下諸侯因此歸附於齊國。所以說:「知道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擬,有三個公館,有安放酒杯的土坫,齊國人並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後,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比諸侯各國為強盛。以後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晏子。

    晏子,字平仲,名嬰,萊州府夷維人。服事齊靈公、莊公、景公,因為節省檢樸,努力工作,而受到齊國人的敬重。擔任齊相之後,吃飯時不吃兩種肉食,妻妾不穿著絲綢。他在朝廷作官的時候,國君問到的事,他就直言;國君沒有問到的事,他就正直去做。國家上軌道,就服從命令去做;國家混亂,就權斟酌命令的情況去做。因此,在靈公、莊公、景公三代,他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頗為顯赫。

    越石父賢能,被囚禁於監牢之中。晏子外出時,在路上遇見他,便解下左邊的馬為他贖罪,載回到家中。晏子未告辭,就走進內室。很久才出來,越石父請求絕交,晏子非常驚惶恐懼,整理衣冠,謝罪說:「我晏嬰雖無仁德,卻免除你於厄難,為什麼你這麼快就要求絕交呢?」石父說:「不是如此。我聽說君子受委屈於不知己,而伸張於知己的人。當我被囚在牢中,那些人是不瞭解我。您既然已經感動醒悟而為我贖罪,就是知己;既是知己卻無禮,還不如在監牢之中。」晏子於是請他進屋,尊為上賓。

    晏子任齊相,有一次出門,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裏窺視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為宰相駕車,在大車篷下,揚鞭驅馬,意氣揚揚,非常得意。回家後,他的妻子請求離婚。丈夫問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做了齊相,名聲顯赫於諸侯各國。今天我看他出門,思慮深遠,態度謙和在他之下。現在你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僕從和車夫,但是你的意氣自感滿足。我因此要求離婚。」之後,丈夫便自我謙恭。晏子奇怪,便問車夫,車夫據實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詳細記載其學說。讀過他們的書,想考察他們的事蹟,所以編次他們的傳記。至於書籍,世上大都能見到,因此不論述,只是論述他們的一些軼事。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但孔子卻認為氣量狹小。難道因為周朝的統治已經衰微,桓公既是賢君,而管仲不勸勉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稱霸?《孝經》說:「國君有好的行為則助長之,如有過失則匡正,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親。」這難道不是管仲嗎?當晏子伏在莊公屍體上哭弔,並行完臣子的禮節後離開,這難道是所說的「見義不為無勇」的人嗎?至於他那些進諫忠言,冒觸君主的臉色,這便是《孝經》所說的「在朝當政就想到竭盡忠心,退朝在野就考慮彌補過失」的人!如果讓晏子活著,我雖然替他駕車,也是我所欣喜和羨慕的。

 

〈管晏列傳〉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1,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2,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爲言。已而鮑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3。及小白立爲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4。鮑叔遂進管仲5。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6,九合諸候7,一匡天下8,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9,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吾嘗爲鮑叔謀事,而更窮困,10鮑叔不以我爲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11鮑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時也。12吾嘗三戰三走,13鮑叔不以我爲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14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15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16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爲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17

管仲既任政相齊18,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19。故其稱曰20:「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21。四維不張22,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23,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24。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5。其爲政也,善因禍而爲福,轉敗而爲功。貴輕重26,慎權衡27。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28,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29。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30。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候由是歸齊31。故曰:「知與之爲取,政之寶也32。」
   
管仲富擬於公室33,有三歸、反坫34,齊人不以爲侈35。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36。既相齊,食不重肉37,妾不衣帛38。其在朝,君語及之39,即危言40;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41;無道,即衡命42。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43。晏子出,遭之塗44,解左驂贖之45,載歸。弗謝46,入閨47。久之,越石父請絕。宴子戄然48,攝衣冠謝曰49:「嬰雖不仁,免子於厄50,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51。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52,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爲上客,
   
晏子爲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闚其夫53。其夫爲相御54,擁大蓋55,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56。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候。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57,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爲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爲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58。晏子怪而問之59,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爲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60,及《晏子春秋》61,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62。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63。豈以爲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64:「將順其美65,匡救其惡66,故上下能相親也67。」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後去68,豈所謂「見義不爲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顔69,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70!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爲之執鞭71,所忻慕焉72

注釋

1遊:交遊,來往。

2欺:此意爲佔便宜。指下文「分財利多自與。」

3「已而」二句:齊襄公立,政令無常,數欺大臣,又淫於婦人,誅殺屢不當,鮑叔擔心齊國將大亂。爲避難,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糾出奔魯國,鮑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國。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左傳·莊公八年》。

4「及小白」三句:西元前六八六年襄公被殺。前六八五年,魯國派兵保護公子糾趕回齊國爭奪王位,先由管仲領兵扼守莒、齊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齊爭位。兩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帶鈎。小白佯死,使魯國延誤了公子糾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齊,立爲桓公。桓公以軍拒魯,大敗魯軍。魯國被迫殺死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請囚。詳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5進:保舉,推薦。

6霸:稱霸。

7合:會盟。《論語‧憲問》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8匡:匡正,糾正。
9
嘗:曾經。賈:作買賣。

10困:困厄,窘迫。

11三:泛指多次。見:被。

12遭:遇,逢。

13走:逃跑。

14之:爲公子糾而死。

15羞:以……爲羞。恥:以……爲恥。
16
祿:世代享受俸祿。

17多:推重,讚美。
18
相:出任國相。

19俗:指百姓。

20其稱曰:他自己稱述說。以下引語是對《管子·牧民》篇有關論述的節錄。

21上:國君。一說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節度。或特指禮度、制度。六親: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固:安固,穩固。

22四維:《管子·牧民·四維》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維,綱,即網上的總繩,此引申爲綱要、原則。

23原:通「源」,水的源頭。

24論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邊的民情。

25去:廢除。
26輕重:「輕重」,即事物的輕重緩急。

27權衡:比較利弊得失。

28「桓公實怒」二句:是說少姬(即蔡姬)曾蕩舟戲弄桓公,制止不聽,因怒,遣送回國。蔡君將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左傳·僖公三年》(伐蔡在「僖公四年」)

29「管仲」二句:《左傳·僖公四年》載:齊桓公伐楚,使管仲責之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過濾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責楚包茅不入貢於周室,這是齊伐楚的藉口。事又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30「桓公實北征」兩句:齊桓公二十三年(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於齊,桓公因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送桓公進入齊境。桓公說:「非天子,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之地與燕,並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

31「於柯之會」四句:齊桓公五年(681),伐魯,魯將曹沫三戰三敗,魯莊公請獻遂邑求和,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將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於壇上,威脅桓公歸還「魯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應,繼而「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這時,管仲勸桓公不要圖一時小快而棄信於諸候,失天下之援。於是盡「與曹沫三敗所亡地於魯」。「諸候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32「知與之爲取」二句:語出《管子·牧民》。與,給予。
33
擬:比擬,類似。

34三歸:建築華麗的台。另有多種說法,如三姓女子;三處家庭、采邑、府庫等。反坫(ㄉㄧㄢˋ,店):堂屋兩柱間放置供祭祀、宴會所有禮器和酒的土台。按「禮」,只有諸侯才能設有三歸和反坫。管仲是大夫,本不該享有。然而,齊以管仲而強,故下文說「齊人不以爲侈。」

35侈:放縱,放肆。這裏有過分的意思。
36
力行:努力工作。重:重視。

37重肉:兩味肉食。

38衣:穿。

39語及之:問到他。

40危言:正直地陳述己見。危,高聳貌。引申爲正直。《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41順命:服從命令去做。

42衡命:斟酌命令的情況去做。
43
縲紲:拘系犯人的繩子。引申爲囚禁。

44塗:同「途」。

45驂:古代一車三馬或四馬,左右兩旁的馬叫驂。

46謝:道歉。

47閨:內室。

48戄(ㄐㄩㄝˊ)然:惶遽的樣子。

49攝:整理。

50(ˋ,餓):災難。

51詘:通「屈」,委屈。信:通「伸」,伸展,伸張。

52感寤:感動醒悟。寤,通「悟」。
53:車夫。門間:門縫。闚:同「窺」暗中偷看。

54:駕車。

55擁:遮、障。

56去:離開。此指離婚。

57志念:志向、抱負。

58抑損:謙恭、退讓。抑,謙下。損,退損。

59怪:感到奇怪。
60
〈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都是《管子》篇名。

61《晏子春秋》:舊題春秋齊晏嬰撰,實際上是後人依託並採綴晏子行事及諫諍之言而作。

62次:編次、編列。
63
小之:認爲他器量狹小。《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朱熹《集注》:   

「器小,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局量褊淺,規模卑狹,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於王道」。

64語引自《孝經·事君》。句謂:「國君有好的行為則助長之,如有過失則糾正,因此君臣能相親。」

 

65將順:順勢助成。

66匡救:糾正、挽救。

67上下:指君臣百姓。
68
晏子伏莊公屍」二句:齊國大夫崔杼因齊莊公與他新娶棠公的寡妻私通,設

謀殺死莊公。晏嬰到崔家,枕莊公屍而哭之,完成君臣之禮而去。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69犯:冒犯。顔:面容、臉色。

70引語出自《孝經·事君》。句謂:在朝就想到盡忠,退朝就想補過。

71執鞭:低賤之事,指駕車。

72(ㄒㄧㄣ,新):同「欣」。慕:羡慕,向往。

 

題解

本文是《史記》列傳部分的第二篇。管仲、晏嬰都是齊國的名臣。管仲輔佐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晏子輔佐景公,使齊達到治世。文中除記述二人事蹟外,還著重寫了鮑叔和晏子知人善用的故事。

在這篇列傳中,作者對他們採取了讚美和褒揚的態度。管仲相齊,憑藉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聚集財物,使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他善於因禍而爲福,轉敗而爲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輔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爲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晏嬰事齊三世,節儉力行,嚴於律己,三世顯名于諸候。二人雖隔百餘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爲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合傳爲一。
    本文通過鮑叔和晏子知賢、薦賢和讓賢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說明了如何對待賢才的問題。管仲其人,經商多分財利,謀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鮑叔卻不認爲他貪、愚、不肖、怯和無恥。反而從囚禁中把他解放出來,並推薦給桓公,使之有機會一展才能。晏子貴爲國相,卻以石父爲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個地位卑賤的車夫,只要知過自改,便予以提拔,薦爲大夫。司馬遷極力讚美鮑叔和晏子,正是慨歎自己未遇解驂贖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讚語中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爲之執鞭,所忻慕焉。」此實乃本傳之真意。

作者

  司馬遷(西元前一四五約至西元前八六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親司馬談,學問淵博,精通天文星曆和黃老之學,武帝時,移居長安,任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跟父親到長安,在思想、人格及治學態度上,均受父親影響很大。到長安後,向經學大師孔安國學習,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熟讀《左傳》、《國語》。

  從二十歲起,開始漫遊大江南北。歸後『 仕為郎中』,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 昆明』。這些活動,對他完成《史記》這部著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元封元年(前一一零年),漢武帝封襌泰山,司馬談因病不能相從,憂憤而死,臨死,把自己著述歷史的理想和願望遺留給司馬遷。元封三年,司馬遷三十八歲繼承父志,任太史令,開始搜集整理史科, 並在太初元年(前一Ο四年)主持改曆工作後,開始寫作《史記》,時年四十二。

  天漢二年(前九九年),李陵案件爆發,司馬遷因上書救李獲罪,次年下獄,受以『腐刑』。時年四十八。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恥辱。他曾想到自殺,又想到著 述未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許多古代聖賢的苦難中看到出路,決心完成自己寫成《史記》的宏願。後二年出獄,遷為中書令,但無心仕進,積極著述。

  大約在征和二年(前九一年),年五十五歲,在其〈報任安書〉中,可知《史記》已大致完成。

司馬遷的事不可考,大概逝世於武帝末年。司馬遷的《史記》,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所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發展。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記述政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跡。《表》十篇,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侯國間的一些大事。《書》八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書論述。《世家》三十 篇,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的。《列傳》七十篇,是一般人物傳記。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以晉‧斐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為最著名,合稱《史記三家注》。

《史記》各篇,條理井然,亦能避免重複,節省繁文。各篇可單獨成章,全書結合又脈絡連貫。各篇之後,必附有「太史公曰」一段論贊,以示史家對該事件之看法,此可將個人觀點與敘述史事分開,保持敘述史事之客觀性。日後《漢書》的「贊曰」,《後漢書》的「論曰」,皆受《史記》之影響。

 

 

深究與鑑賞

n《管晏列傳》著重朋友的交誼,透過管仲的被知和晏子的知人,感嘆自己沒有知音

n鮑叔的薦賢、讓賢,晏嬰的舉賢、尊賢,均使太史公深感生不逢時而忻慕不已,故究其創作動機而言,實為司馬遷個人的「知己論」。

n作者善於用特定人物的動作、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n石父雖賢,不幸而爲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驂把他贖出,載回家去,只因「弗謝,入閨,久之,」就被石父深責並要求絕交。

n行文到此,作者寫道,「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絕之速也?』……晏子於是延人爲上客。

n首句寫出晏子心靈深處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形於外在的惶惑之色;

n二句補寫了由震撼而引發出的嚴肅、敬畏、謙虛、惶惑的表情;晏子的問話又以謙慮的口吻寫出他由解驂贖人的壯舉而引發的自矜心理;

n末句晏子的轉變也正是心理轉變的結果。寥寥三十餘字,把晏子由求賢到禮賢的整個過程和心靈深處的變化層次、一個完整的心態,形神畢肖地表現出來。

n通過典型細節,寫石父、御妻、御者,以借賓形主的手法刻畫人物。作者抓住車夫妻子從門間窺視的細節,來揭示一個女子的內心隱秘。

n從瞬間的窺視到提出離婚,御妻的神色、姿態、心理已然活現,不僅閃躍著個性的光芒,也表現了她的心計、意念和獨特的看人標準。

n然而寫石父、寫御妻、寫御者,又是爲了寫晏子。這種借賓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豐滿了。

n由於管、晏的事迹已見於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故本傳只「論其軼事」。此《史記》一書之互見法又一顯例也。

n黃震曰:「今世之人,見賢而稱其賢,見智而稱其智,未足言知人。惟其方困窮時,其跡有甚於不賢不智者而己獨以察其心,若鮑叔之于管仲,千古一人耳。」《史記評林》

n黃震曰:「晏平仲功業不及管氏,而相三君,妾不衣帛,則廉潔過之。越石父稱詘於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蓋名言也。」《史記評林》 

n吳齊賢曰:「晏子一生事業亦只數語,約略虛寫,與管仲一樣。」《史記評林》

n陳子龍曰:「管、晏功能甚偉,而太史公載其一、二軼事,大要在於結交推賢,意有所寄耳。」《史記評林》 

n舒雅曰:「執蓋之婦,羞其夫為晏子御,太史公乃願為執鞭,何哉?蓋太史公以李陵故被刑,漢法,腐刑許贖,而生平交游故舊無能如晏子解左驂贖石父者,自傷不遇斯人,而過激仰羨之詞耳!」《史記評林》

n過商侯曰:「兩人霸顯之跡,傳在人口,略不喜及。只將軼事鋪寫一番,冷處著筆,此文章人棄我取之法也。」 

n過商侯曰:「管仲傳,首敘其出處,次言受鮑叔之知,次言任政相齊事。凡二段,從橫自得,真神化之筆。」

n過商侯曰:「晏子傳獨取解左驂,薦御者之事。蓋太史公為李陵故,幽于縲絏,家貧不能贖罪而生平交遊故舊,無能如晏子解左驂贖石父者,自傷不遇其人,故寄慨于晏子耳。就解驂薦御二事看,是一輕一重,一賓一主。

n至於贊中執鞭事,乃世借他人題目,發自己感慨。不然,僕御之婦,且羞其夫為晏子御,豈堂堂一大史,反忻慕執鞭耶?正妙在借御婦作一反形,以發其激切仰望之詞耳。讀者不察,便謂太史傳晏子,特特表此二事,是豈作者本意哉?」

n林雲銘曰:「管晏世所並稱,自當合傳。管仲與俗同好惡,論卑而易行,止是將就做去,成霸在此。其不能移風易俗致王道,亦在此。晏子所事三君,皆不如桓公之賢,孥定近裡著己工夫,止顯得個虛名。若陳氏之移齊祚,明知之而不能制,時不同也。

n傳中下語,俱有斟酌,將鮑叔之知,石父、御妻之言,皆其軼事,敘得異樣生動,贊語亦確切不易。」

全部共 0則留言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