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ingmin - 中華人文 - 103-2期中考講義 |
| 103-2期中考講義中華人文期中考參考資料
一、《慶賀啟航》
董事長 孫永慶先生
欣逢本校改名為中華科技大學後第一次校慶暨創校四十五週年校慶,這是值得慶祝,富有歷史意義的,本校自民國98年8月1日起奉准改名為科技大學,對於本校今後發展有極其深遠之影響。從此以後,本校將可跨出大步,邁向科大新紀元而再創新猷。 本校自從創立以來,即秉持穩健踏實精神,致力於百年樹人之大業,在歷屆董事會以及歷任校長卓越領導下,學校行政同仁的辛勤工作、老師的認真教學、學生的努力學習以及畢業生在社會上的良好表現,才使得今天的中華科技大學有了如此優異的教育成果。校友在社會上的表現、在業界的成就,都值得驕傲與肯定,以我們今天教學的水準、研發的成果與校友在社會上的服務成就,凡此皆顯示本校辦學已獲顯著成果,並受教育部長官之肯定。 教育之本質以人為本,教育之核心在全人教育;本校創校至今四十五年,以「誠、正、法、新」為校訓,以「落實技職教育、創新產業科技、推展全人教育」為辦學理念,不僅在學生專業技術的養成上努力紮根,更對學生人文關懷、社會責任的孕育毫不鬆懈,提升學生內省和覺察的能力。本校有工程學院、商管學院、健康科技學院、航空學院等4學院,共設立18個系,畢業學生已逾七萬人,遍佈國內各行業,18個系分別為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資訊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築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系、企業管理系、國際企業系、財務金融系、資訊管理系、生物科技系、食品科學系、餐飲管理系、航空機械系、航空電子系、航空服務管理系、觀光餐旅系,近又增設遊戲系統創新設計學位學程、文創與數位多媒體學位學程。 民國102年9月座落於古坑鄉崁腳村的雲林產學合作園區翠華會館正式開幕啟用,雲林校區將著重學生實習與產學合作的推動。本校學習領域也因而從工業、工商業,逐漸發展跨入科學及技術領域,涵蓋工業、商管、航空和健康科技等範疇,今後更將邁開大步在現有發展基礎上,創造研發學習綜合績效,繼續向上提升。為能積極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本校將學習課程與證照考試結合,推動學生校內外實習,辦理就業學程、人力扎根和產學攜手等,務求學生能將理論與實務結合,達到「即學即用」之目的。 「創業惟艱,守成不易」,在現任校長(第五任)田振榮教授帶領下,希望全體師生不以今日之成就而滿足,更應該淬勵奮發,精益求精,同心協力,本著以往創校建校之精神而加倍努力,不論是硬體或軟體設施,仍將秉持求新求變的精神,以期學校持續發展邁進,為學生打造最優質之學習環境,以精緻辦學績效,達成本校開創卓越技職教育、提升國家競爭力之目標。
二、《改名科技大學後》
董事長 孫永慶先生
民國98年8月1日中華科技大學揭牌,由中華技術學院改名為中華科技大學,這是全校師生暨董事會的共同努力成果,值得我們欣慰,大家歡欣鼓舞。民國88年8月1日本校由中華工商專校改名中華技術學院,當年我們同樣是歡欣鼓舞,由專科學校改名技術學院,我曾鼓勵全體師生,我們不要新瓶裝舊酒,新的校名必須在教學、研究與服務上提升素質,使名實相符,邁入新的高水準教學、高品質的研發與服務,經過十年,我們再度改名為科技大學,這代表我們這十年的教學、研究與服務均已提升,才能完成改名科技大學。面對未來,我們要更加倍努力迎頭趕上,現在我們在大學之林,現在只是一棵小樹苗,什麼時候會長成一棵大樹,這要我們一同努力,使中華科技大學成為一所一流大學。 是否為一流大學? 我們要有自己的評價,學生自己有強烈學習願望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學生,能真正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授,才算是真正的教授。在學校中,學生願意專心學習、研究,教授們能不斷創新、研究、教學,而又能把成果服務社會,這樣的學校就接近了一流大學;反之,再好的校舍,最好的圖書館與校園,也有著名的教授,而沒有創新與研究,又無法對社會提供文化的進步、科技的精進與發明,這也不能算一流大學。 同學進入大學之後, 是人生的一個新階段,未來的人生是好是壞,就由此開始,人生的價值是否有意義,就在進入大學的人生中開始,不要耗費四年的大學光陰,浪費了人生的青春,如何好好的開始,利用大學時代的學校資源學習研究,人生的價值意義,就在你的掌握中。 在大學裡,從大學生活中學些什麼?尋求真理,世界之大絕無超越生活的真理,真理貫穿在生活之中,真理只是靠個人在具體生活中去體驗,在大學中不斷去學習,從學習中、生活中,發現真理的存在。今天的大學生是可以從平凡中來發現偉大的真理,年青人總認為偉大的事、物,只有在非凡的事物中尋求,這只是單純的心理作祟的緣故,其實平凡就是偉大,平凡的人不驕傲,人們追求真理,它的意義是崇高的,但是如果把它看成高不可攀,那麼追求真理反成為一種虛偽,生活在平凡中,不虛偽不驕傲就可以體驗出偉大是在平凡中體驗出來。所以進入大學生活後,沒有什麼值得驕傲,大學是一個以平凡心態來學習的地方,在大學裡從平凡中體驗出真理,學習出人生的平凡,從平凡中才能見偉大,有平凡的心才能夠虛懷若谷從「做」中學。 跟老師學些什麼,我們的學校是科技大學,同學們必須虛懷若谷的探索科技,了解基礎理論,在不同的題目下,不斷的實驗、記錄、歸納、分析。目的是要找出來發現的現象,用這些結果來設計、來創新,這些成果不是立即可以創新,也許經過無數次的失敗,這是你胸中仍然空虛、懷中無物,所以要不斷的去做,從做中發現,體驗道理,產生新技術,了解新原理,經過不斷的做與失敗,然後你才有機會來創新技術。在科技大學中,有許多機會與同學合「做」、跟老師學習,從圖書館中學習,從實驗室、實驗場所中學習。大學就是可以使你得到許多知識、資源的學習場所,有同學與你合作,共同學習,有老師替你解惑,傳授科技,四年的時間在科技大學是很短的時間,是絕對不夠用的,也許你還要再讀幾年,繼續研究,在科技方面你才可能小有成就。 有一位在大學及研究所裡學習材料科技的學生畢業後,仍然不斷的努力學習,在二十四年後才對他大學時代的老師說「經過這樣長的時間不斷的研究、學習到今天,我才有些心得,使我能研發出今天工業界所需要的能源材料,才能創立了一家能源材料公司,這就是他在大學及研究所中虛懷若谷的態度而得到的成就,也證明了他在平凡中從「做」中學習成功的偉大。 在今後的中華科技大學裡, 同學們以平凡心不斷努力學習,追隨老師共同研究,服務社會。在大學生活中找到真理,以虛心的人生態度,使中華科技大學的科技教學成功、研究有成、服務社會有效,今後的中華科大人人學習,大家研發,共同服務社會,我們中華科技大學的前途是一片光明,有機會成為一流的大學。
三、《從工專到技術學院再邁向科技大學》
董事長 孫永慶先生
民國38年我在高雄省立女中服務到民國39年應雄中王家驥校長之聘,轉任省立高雄中學,民國46年創辦高雄市復華中學,教而後知不足,我深深感覺到從事教育工作,我的所學實在太少了,讀金陵大學時我選了一門「農業教育」的學分,學期終了的報告是「創辦一所農業職業學校」,這一門課令我很感興趣,辦學校也原是先父的意願,他是生意人,在他創業之年,國內軍閥盤踞內戰連年,接著日軍侵華這一個意願也就無法付諸實施,民國37年金大畢業後在南京一所中學教書,民國38年轉任職高雄市,真是教而後知不足,特別是在高雄中學這幾年時間中,深深的體會到要再學習,因此決心學習教育,當時台灣只有一所在台北的台灣師範學院,想考入師大十分困難,特別是研究所,當年教育部有教師免試出國留學的辦法,跟據這個辦法教育部批准了,我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的申請,到早稻田不到一年,早稻田大學的學生「赤軍連」鬧學潮,所有學生一律不准進入學校,一個多月後就決定轉學至東洋大學完成研究所碩士學業,並被推薦入博士班,可惜的是我所創辦的復華中學董事長柯先生,因白色恐怖,被逮捕入獄,復華中學校內亂成一團,十分恐慌,在如此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博士班的學習,成了我的學習終點站。 回到台灣後,先把學校安定下來,使復華中學恢復正常上課,學校安定了,乃有時間思考,當年台灣的經濟正開始起飛,高雄成立了出口加工區,國內外企業紛紛來高雄設廠,復華中心乃應運增加職業科類,電子科、機械科、電器科、服裝科、商科,學生畢業了立即有機會投入生產第一線為經濟成長努力,工業升級的速度很快,生產收音機、錄音機的工廠逐漸提升科技水準,生產電腦、電視等高水準的產品,職業學校的工業技術不足應付工作需要,使我決定辦專科學校,復華中學雖然地理條件優越,但是不足升格專科。它的校地太小了,建築物不適用,師資全缺,復華中學原本是中學,應當把他辦好成為最好的中學,專科學校應另覓新校址,雖然很努力去找高雄郊區的校地,但是就是找不到,此處找不到何不去北部,就這樣到台北來找專科學校的校地,幸運地找到南港現在的校地, 中華工專設校之初,我與周光中先生合作辦理,三年後周先生因事業上的需要,到台東工作,中華工專由我獨立支撐,雖然十分費力,但是看到一所專科學校的成立,而能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心中真是十分的快樂,再大的困難也都克服了。 中華工專設立之初,成立了電機、機械、土木、建築等四科,民國57年正式招生,當時國內的電子業十分發達需要很多人,而當年行政院人力需求的資料,並不要太多的土木、建築人才,為了因應社會及業界的需要,民國70年申請成立電子科,當年教育部已經對各專科學校的招生實施了總量管制,因此教育部同意以土木、建築科兩班學生交換電子科學生兩班,此後經過了十多年,中華工專一直只有三個科,電子、電機與機械,這也有一個好處,學校可以集中力量來發展這三個科,聘師資、買設備及成立專業實習教室,這三個科學生的水準已日漸提升,深受業界的歡迎。 中華工專的校地在設校之初原屬台北縣,民國58年台北市改制院轄市,把南港鎮劃歸台北市,台北市則把本校校區劃為保護區,於是問題嚴重了,保護區是不能申請建築的,中華工專在申請不到建築執照時,當然無新校舍,只有創校時幾棟又小又舊的建築物,國稅局的稅務是學校經費不用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要繳稅的,所以新校舍不能建,經費又不能留,別的專科學校,年年增加新校舍,中華工專不能建,雖然經費添了些設備,但是科技的進步這些設備不到幾年,全變廢鐵,剩下的只是舊校舍,從學校建築景觀上來看,中華工專落伍了,真的不如人了,真正吃虧的是督導視察及評鑑時,中華工專的校景環境給人不夠尊敬的感覺,家長及學生也在學校環境不如人的情況下,轉到其他專校報到或轉學。 感謝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在他市長任內時為中華工專召開了幾次台北市有關單位共同會商的會議,來解決中華工專的校舍建築問題,最後終於解決了,中華工專可以用專案的方式申請與審查,這個辦法雖然還我申請建築校舍的權利,但是申請手續之繁,令人回想起來真是難過,學校建築既然不是圖利他人也非營利自己為目的,然而每一件申請約兩年時間,使準備的建築經費,因材料人工的漲價大約都有百分之十的損失。 最初創校時的陳訓烜校長及第二任的王式智校長,約十三年的努力,未見學校有驚人的進步,不是他們不夠努力,而是使力不上,所以從民國57年創校至民國70年,這十三年間中華工專未能見到突飛猛進的成果,學校的印象在一般人的眼內,中華工專並非一流的專科學校,不過這十三年我們的學校設備及師資都不差,畢業的學生仍受業界的歡迎,今天中華工專早期畢業的校友、社會上及工業界頗有成就的校友不在少數,這還要感謝兩位校長及教授們的努力,在此特別感謝當年的老師及努力的同學們。 民國72學年度本人接掌中華工專為第三任校長,第一項工作是重新編列預算,健全學校的財務,三年內還清約4,000萬元的貸款,厲行節約,增列設備預算,全部更新實習設備,務使每位同學都有足夠的實習設備與材料,雖然財務很緊,該建的校舍仍然更建,所以從民國71年建學生宿舍(學苑),民國73年建建華樓(前資訊館),民國72年至民國73年還清學苑的貸款,民國74年至民國75年解決校內畸零地及違章建築,民國76年至民國77年建電資館,民國77年至民國78年建學生活動中心,民國79年至民國80年建日新樓,民國81年至民國82年建圖書館,整理校園環境,民國83年至民國84年建台華樓,修整舊校舍,使校舍面貌一新,民國85年至民國86年建欣華樓,民國87年至民國88年建榮華樓,民國89年建金華樓,民國90年重修崇法樓及電機館,民國91年至民國92年申請復華樓執照一直到民國94年,共計花了約四年的時間才申請到復華樓的建照,民國95年至民國96年建復華樓。 這二十二年中學校環境做合理調整與美化綠化,讓學校成為一個真正的綠色美化的校園,整潔的校園風貌,莊嚴美化的校舍,已成了青年學子們最愛的學府,也贏得了民國96年3月評鑑成績最優的紀錄,通過申請改名科技大學的門檻。 在這二十多年中學校由不到3,000人發展到11,500人,成立了進修部、進修學院,由三個科系增為十八個系六個研究所,教師專任350餘人、兼任250餘人,教授比率為百分之五十三。本校在專科學校時代,多次獲頒最優師資獎。 本校自民國57年至民國83年7月31日為工業專科學校,為因應工商社會繁榮之需要,商業人才供不應求,中華工專申請設立商科,學校也由工業專科學校,改變為工商專科學校,辦理三個商科為國貿、企管、銀行保險三科,改制技術學院後銀行保險科改名財務金融系並再增設資訊管理系,自民國83年8月1日至民國88年7月31日本校校名為中華工商專科學校。 民國88年8月1日因為評鑑成績優良改制為四年制技術學院,並逐漸減招五專學生及二專學生,同時連續成立六所研究所,學校邁向四技及研究所的型態。 民國92年本校奉准成立新竹校區,這個校區設立是為了本校希望成立亞洲最優良的航空科系。民國83年名古屋空難,民國88年大園空難後,本校鑑於國內沒有一所訓練民航維修的學校,乃決定籌備成立航空系所,為籌備成立航空系所本校聘請具有教授資格及實務經驗的老師來校開課,先在航機系成立航空機械組、電子系成立航空電子組,並由本人陪同陳信雄教授(第四任校長)、姜仲鴻教授、孫台興教授、邱勤山教授,隨當時工業局尹啟銘局長赴美考察航空教育,隨後再請數位老師赴加拿大、澳洲、法國繼續考察航空教育,籌備成立航空機械系、航空電子系、航空管理系,一方面籌備購置各型可供實習用之飛機及引擊等各項設備及圖書,然而最主要的問題是場地,航空機械的實習課,要試車,其噪音之大必定大於七十五分貝,違反環保法,所以必須找一個新校區,設立這三個系。 找地是最困難的,總務長黃乃明先生與我,北到三芝,東到南方澳,南到苗栗,都找不到適合的土地,這個校區要交通方便、要附近無人住、不受試車影響,又要近桃園航空城及長榮、華航等大公司以便實習及工作,又不能花費太多錢,真正是難,當我們找到竹東時,有位善心的周醫師因為年屆退休,在他診所不遠處的這塊九公頃地,在他充分了解我們是要辦學校照顧竹東子弟,我再三向他保證除了做校舍外,絕不用以圖利,才以8,000餘萬元買下九公頃地,開始申請開發、申請環保、申請地籍變更、申請建照等,當校舍建築完成時,已花了八年的時間,九架飛機在千辛萬苦,極端困難下運到竹東,從開始想建新竹校區到可以申請招生,共花費了八年半的時間,更感謝周燦德次長於訪視了新竹校區後,同意當年度即可招生。本校的新竹校區於是誕生,這三個系的師資、設備、課程之佳,可說是為亞洲最佳民航學校之一。 民國96學年度本校接受四年一度的技術學院評鑑,這是一次重要的評鑑,是學校的教學、研究、服務的考驗,檢討自己那些地方應再努力,以達技職教育的國際水準,俾能日新又新,所以學校上至校長、下至工友及同學均能感到我們中華技術學院也可以藉這次的評鑑,使社會、教育界以及本校全體師生了解我們的學校已達到國際的水準,我們的教學能銜接歐美及國內各校的課程,能夠順利考入國內外著名大學院研究所,我們的畢業同學,能受業界的歡迎,在一年的準備下,校內各行政單位及系所的努力下接受百餘位評鑑委員的檢驗,評鑑的結果出爐了,中華技術學院行政一等,十八個系十五個一等,觀光、餐飲及資工等系二等,這三個系是新成立的還沒有畢業生,三年內成績達到二等,當然不理想,但仍可接受,這三個系應當更加努力,本校有兩個系,即生物科技系與食品科學系,這兩個系也是成立僅三年,但是這兩個系師資陣容強,研發成果好,產學合作多,學生成績不錯,並有三年級的學生投稿SCI而能入選,這兩個系在評鑑後也名列一等,將是本校明日之星。 本校在研發成績上也頗有成就,長晶中心的成立,可生產LED的基材藍寶石與多種新的材料產品,並已與國內上市某大公司合作,產品即將上市。太陽能的多晶矽原材料也已研發成功(與俄羅斯某大企業合作),並將為國內某大上市公司訓練生產技術人才,除此之外尚有多項研發成果,如高分子廢棄物使用熱裂解加特種融媒的技術,生產再生石油等等。 這次評鑑成績已通過了改名科技大學的門檻,這當然對學校全體同仁師生是一大鼓勵,在興奮之後,我們還有許多事要做。 我們的圖書館功能如何?行政e化的效果如何?教學與研究水準如何?產業界是否與我們合作良好?我們對社區提供了哪些服務?有國際合作的能力嗎?還有我們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適合嗎?民國96學年度的評鑑成績給了我們極大的鼓勵,我們正在努力中,務必完成我們預期的目標,讓我們有機會通過考驗,訪視成績良好,中華技術學院將成為歷史名詞,將穩健地邁向「中華科技大學」。
壹、臺灣歷史的分期
臺灣為中國不可分的一部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不斷地分向四方開拓發展,雖然有臺灣海峽的分隔,但是中華民族在臺灣成就非凡。臺灣的中國化與漢化的徹底,文明進步的迅速,均不遜於中原內地,誠所謂後來居上,不僅保持著民族固有的美德與優點,進而開創新的時代、新的環境,使之發揚光大。為研究上的方便,可將臺灣史分成若干個時代。茲說明如下:
一、史前時代 民國57年底開始,臺灣大學考古隊在臺東縣長濱鄉前後工作數季,在該處發現了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將之命名為「長濱文化」。長濱文化為五萬年到五千年前的文化,是目前在臺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舊石器文化之後,歷經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都有不同文化類型的人類居住。這些史前時代的住民與日後臺灣的原住民族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濱文化到西元十六世紀末、西元十七世紀初,此一漫長的時代為臺灣的史前時代。
二、國際競爭時期 大約在西元十四世紀後半葉,臺灣沿海地區和澎湖,漸成為漢人、日本人從事國際走私貿易和海盜活動的據點。近代中國的處境,極為險惡慘痛,由於國際情勢的劇變,臺灣的對外關係,尤為複雜困頓。到了十七世紀初葉,臺灣成為原住民、漢人、日本人和荷蘭人、西班牙人等族群之間的競爭地,而進入國際競爭時期。有些學者將原始時代到荷蘭人、西班牙人占領臺灣以前的時代歸為一個時代,叫荷西以前的臺灣,將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占領時代叫荷西時代。
三、鄭氏治臺時期 鄭成功在中國大陸抗清失敗後,於西元1661年率軍進取臺灣,次年荷蘭人為鄭成功所驅逐,臺灣首度出現漢人政權。自此而至西元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向清朝投降的這一段時期,稱之為鄭氏治臺時期。此一時期或用明鄭時期、鄭氏王國時期、鄭氏王朝時期、延平王國時期等不同的名稱來稱呼之。但也有學者將荷蘭人、西班牙人占領時期和鄭氏王國時期合併為荷鄭時代。
四、清領時代前期 西元1683年,清廷派施琅攻打臺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投降,到西元十九世紀中葉,稱之為清領時代前期。
五、清領時代後期 西元十九世紀中葉到西元1895年之間,稱之為清領時代後期,但有些學者將之合併稱為清代。
六、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到了西元十九世紀,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先後犯境,清朝於1894年,因朝鮮問題與日本發生戰爭,次年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此後的五十一年為臺灣歷史上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有的學者稱為日據時期或臺灣近代史。臺灣遭受外患欺淩達一百五十年之久;三百年來,兩度淪陷,臺灣的一半歲月在憂患刻苦、悲壯奮鬥中渡過。
七、中華民國在臺灣 民國34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投降,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國懷抱;然而中共卻在國困民疲之際,乘機作亂,竊據大陸。民國38年中央政府遷臺後,臺灣不僅成為反攻復國的基地,亦是捍衛西太平洋地區的反共前哨。此期間,臺灣歷經了通貨膨脹、物資匱乏、中共犯臺、外交困境、能源危機等考驗,使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深切的體會到生命共同體的義義,全國同胞以披荊斬棘、同舟共濟的精神,為臺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八、展望未來 臺灣光復已六十餘年,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均經歷了快速的變動,其面貌和光復初期已大不相同。不僅在經濟上保持高度的成長,且創造了世人稱羨的奇蹟,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更在民國七○年代後半期實行政治改革,經由法定程式,解除戒嚴,廢除「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終止動員勘亂;同時訂定「國家統一綱領」,分階段完成增修憲法,民國85年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建立主權在民的民主體制。由於臺灣自然資源缺乏,且長期處於中共的威脅之下,這段奮鬥的歷程,顯得格外艱辛,其成就亦彌足珍貴。
貳、臺灣歷史的特色
人類之異於其他動物,在於我們能夠運用智慧將經驗累積,留存後世。所以說「歷史是智慧的基石」,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國人,不可不知臺灣的歷史。臺灣有通史的撰述,始自連橫的《臺灣通史》,此後,相關著作漸多,然或囿於資料,或限於時間,清代以前的歷史,每每簡略少聞;而清代以後,又多疏於記載。近年以來,臺灣史事之研究雖盛極一時,資料既豐,所知亦廣。
一、多元文化 臺灣在歷史上,不論是那一個時代,都同時存在不同類型的文化。多元文化是臺灣歷史的一大特色。臺灣舊石器時代晚期有分布在臺東縣、屏東縣的長濱文化人,臺南縣的左鎮人,此外在臺北市、苗栗縣也都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遺址,新石器時代有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和卑南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文化,金屬器時代有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和靜浦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文化。金屬器時代以後之國際競爭時期,有大批的漢人、日本人、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侵入臺灣。鄭氏治臺時期、清領時代更不斷有大批閩粵地區的漢人移入臺灣。西元1895年,又有大批日本人到臺灣。迨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度有一批中國大陸各地的人湧到臺灣。由上可見臺灣各個時代都同時存在各種文化,因此文化多元是臺灣歷史的一大特色。
二、國際性 臺灣為一資源有限的海島,又地處中國大陸、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交通要衝,從考古學的研究和文獻上的紀錄得知臺灣歷史與四鄰不僅有文化上的交流;且有經濟上的來往。史前時代如此,歷史時代的十七、十八、十九世紀,乃至二十世紀也都如此,因此國際性是臺灣歷史的另一特色。
三、對外貿易的興盛 由於臺灣為一海島,資源有限,須透過商業行為與境外互通有無,因此臺灣一直是國際貿易據點,對外貿易的興盛是臺灣歷史的又一特色。尤其是自西元十六世紀末、西元十七世紀初以來,臺灣不僅與上述三個地區的貿易關係密切,且與中東、西歐也有頻繁的貿易。自西元十九世紀末葉以降,臺灣對外貿易一直呈現出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對外貿易較以前更為興盛。
四、冒險奮鬥和克服困難的精神 十七世紀以來,漢人不避艱險,不斷由中國大陸冒險來臺,與原住民來往,共同奮鬥創造出新的天地,此一冒險奮鬥的勇氣、克服困難的精神也成為臺灣人獨特的性格。 西元十七世紀以來,閩粵地區的漢人不畏渡海的危險,不懼臺灣地理環境的惡劣,不怕開墾農地的艱難,不斷由中國大陸冒險來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人不斷的冒險去爭取民主與自由。此一冒險奮鬥、克服困難的精神也成為臺灣人獨特的性格。
|
|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