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gmin - 中國現代史事與人物 - 102-2期末考講義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102-2期末考講義

    課程名稱:《中國現代史事與人物 

    期末講義102-2       

    【主題一、五四學生愛國運動

     

    壹、背景

        「五四」運動的定義,應不限於民國854日北京的學生示威事件,而應擴及此一時期中國社會一連串的改革要求-包括新思潮的發展、文學革命、政治改革和青年學生的愛國活動,其主要背景約有以下三方面:

    一、文化方面

        新文化運動之興起,遠在民國45年之際,即已開始,當時的人們,開始拿西方的觀點來反駁舊的禮教,各種以介紹西方知識,鼓吹「科學」、「民主」的出版物,紛紛呈現出來。

    二、經濟方面

        民國3年,歐戰發生後,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的機會,可是這種美景卻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橫遭阻攔,在中外經濟勢力,利益衝突日益尖銳的情況下,自然說明了「五四」運動發生後,愛用國貨、扺制日貨的原因,以及民族企業家及商人們所以與愛國學生站在一條陣線上的原因。

    三、政治方面

        先是袁世凱的洪憲帝制,然後是軍閥的割據,加上上海和巴黎和會的忽起忽落,這些外交和內政上的混亂及乏善可陳,更堅定地促成新知識份子,非實行一次大規模改革的決心,再加上國民黨、直系、研究系等政團的支持,對「五四」風潮,有很大的推波助瀾作用。

     

    貳、起因

    一、外交的失敗:(魯案與巴黎和會)

        ()西元1914年歐戰爆發後,日本因與英國相結,對德宣戰,於1914年冬天乘機佔有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取代了德國在山東的勢力,旋向我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二十一條」於191559日由外交總長陸徵祥簽字,25日,由大總統袁世凱蓋印認可,故日人獲取前項山東利權是合法的。

        ()西元1918928日,內閣總理段祺瑞向日本借款2千萬日元,由駐日公使章宗祥與日本訂立「濟順、高徐鐵路借款合同」,同年,段祺瑞政府與日本訂立軍事協定,交換「山東問題換文」依照此項換文,段政府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欣然同意」。

        ()歐戰結束,我國因係對德參戰國,故於巴黎和會中提案,欲直接從德國手中收回山東的利益,日本代表反對,日本受英、法支持,我國爭之不得,民心激憤,對世界強權政治及日本侵略主義同感失望。

    二、日本在華經濟勢力的增長

        ()西元1919年,中國境內共有紗廠87家,其中日商占32家;19151919年間,日本獨占了對華鐵路投資;另外,19131918年間,外國資本家在華所開的銀行共8家,日本銀行占了5家。

        ()「五四」運動的重要課題之一是抵制日貨,導因於一次大戰期間,日本在中國經濟勢力的迅速擴張。

    三、段政府的誤國

        ()巴黎和會期間,我國代表王正廷、顧維鈞要求廢除中日間種種密 約,日本政府乃向北京政府提出要求,謂不得以廢除中日間密約為收回山東利權的藉口,北京政府只好派陸徵祥為和會代表委員長,對和會代表王、顧二人的廢除密約活動有所牽制。

        ()國人遂將目標轉向負責濟順、高徐二路借款的交通總長曹汝霖、駐日公使章宗祥、幣制局總裁陸宗輿諸人,54日的遊行示威運動因此而起。

     

    四、學生反日運動的發展

        ()民國初年的學生反日運動,主要有兩次,一為1915年因日本向我國提出二十一條而引起的反日運動,一為1918年因中日訂立軍事協定而引起的反日運動,均以留日學生為急先鋒。

        ()西元19186月間,留日歸國學生在上海發起「少年中國學會」,10月間,全國性的「學生救國會」在上海出現,19191月學生救國會發刊「國民」雜誌,致力於反帝救國宣傳。

     

    叄、經過

        191954日下午一時半左右,3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 廣場集合參加遊行,隊伍經過東長安街,到曹汝霖住宅的趙家樓時,示威的群眾先和警察衝突,繼則打進曹宅,毆打章宗祥,於是警察總監吳炳湘乃下令拘捕32名學生,這一措施,反而擴大了五四事件的風潮,北京政府不得不下令撤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之職務。

     

    肆、影響

    一、全國學生的結合

        ()此一運動激起了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同時也促使全國學生在精神上結合在一起,更進而有具體的組織。

        ()西元1919616日「全國學生聯合會」於上海成立。

        ()此後學生之所以能在白話文學運動、思想改造運動、政治革新運動、社會改造運動中有突出表現,與上述組織有密切的關係。

    二、反軍閥及反帝國主義運動的繼起

        受「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自1919年秋至1920年間,全國各地(以山東、福建、直隸、湖北等省為烈)都有反軍閥、反帝國主義運動的興起。

    三、社會各階層的覺醒

        ()學生奔走呼號,引起社會人士的廣泛注意。(如商人、工人等均起而響應)

        ()女學生在「五四」運動中也占重要角色,有助於啟迪婦女對國家社會的責任,而不再只囿限於家庭。

        ()此運動亦有益於糾正政治上的腐敗,對新興的政治勢力,不僅是很大的鼓勵,而且由於新青年的投入,也實際增加其勢力,國民黨的壯大、共產黨的成立及成長,直接間接均受此運動的影響。

     

    伍、評價

    一、使中國產生一種文化的自覺

        「五四」運動的精神之一,是滌除中國文化中之「舊」而取西方文化之「新」,所以它把西方的文化、哲學、社會規範及政治經濟各種制度介紹於中國。

    二、把民主共和由精神內涵上充實起來

        對當時的軍閥政治而言,有著很好的棒喝作用,特別是「全國學生聯合會」在上海成立後,學生便扮演了反軍閥、反帝國主義及政治、社會改革運動的中堅。

    三、對共產主義在中國滋長,卻有一種溫床作用

        因為「五四時代所掀起的激昂反傳統、反現實的情緒,確實有利於日後共產主義理論的傳佈。

     


     

    【主題二、八年抗戰

     

    壹、戰爭發生的原因 

    一、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西元1870年,日本頒佈第一個徵兵規則,為其徵兵制之始。

        ()西元1878年,日本設參謀本部,擁有決定國家軍事權力,且為政府所能干涉。

        ()西元1886年至西元1889年,日全面改革軍制,採德式軍制,師團長直屬天皇,設陸軍、海軍參謀本部。設置參謀本部是日本走向侵略戰爭的前奏,因它可以通過陸軍省決定兵額、兵備、預算,並可通過天皇壓制政府。如果參謀本部決定發動戰爭,而師團長又執行之,則政府和人民便無法阻止和反對。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等,即其侵略活動。

    二、日本大陸政策的進展

        日本大陸政策,無論是南進或北進,皆以向亞洲發展為主,而中國則為其侵略目標。1897年併琉球,1895年取台灣,1910年併朝鮮,民國3年侵山東,提二十一條款,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民國21年,一二八淞滬戰役,皆為日本南進、北進發展的結果。 因此,日本大陸政策的擴張,勢必造成亞洲關係各國對日的制裁和反 擊,這是中國決定對日抗戰的因素之一。

    三、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與增長

        ()西元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失敗激起中國民族意識。

        ()西元1905年,全國抵制外貨運動,顯現中國國民的民族精神。抵制日貨運動,為中國民眾排日的開端,亦成為中國用來抵抗日本的和平方法。

        ()西元1911(民國元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為中國民族意識覺醒的標示。

        ()民國4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款,對中國更是一大刺激。

        ()民國7年,日本在巴黎和會的侮辱,激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使中國民族意識的發展進入一個新境界。此一影響,不僅匯為反帝國主義力量,且匯為反軍閥力量,完成北伐。

        ()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各地學生所發起的抗日請願風潮尤盛,全國各地排除日貨,保謢路權活動日烈。

    四、世界經濟恐慌的影響

        19201930年代世界經濟恐慌,日本輸出減少37%,輸入減少40%,失業人口達300萬以上,致使部分日人主張以軍事擴張支持工商業發展,以為日本進入滿洲,即可解決日本的經濟及人口剩餘問題。九一八事變也是這一派的人策劃下完成的。這一派主張者代表即三井財閥的最高幹部團。

    五、中國提高關稅的刺激

        民國18年,中國獲關稅自主,政府為增加收入,不斷提高關稅,關稅的提高,對輸入國的貿易形成嚴重打擊,當時日本對中國為第二大輸入國,民國20年至民國26年間,佔整個輸入的10%~16%。日本商人對中國高稅政策極為不滿,這種不滿情緒與日本軍閥向中國擴張的野心配合,使日本加速對中國侵略的步調。

    六、日俄勢力的衝突

        日本是資本主義國家,希望中國廣大的市場和工業原料能為它所控制,俄國是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希望能把中國變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故日俄的目標是衝突的。

    九一八事變後,俄國感於日本的威脅,漸與中國修好,當時中國力不足以抗日,既表示欲與日本修好,亦表示欲與俄國修好,中國的目標雖在求自救,但俄國與日本同有不安全的感覺,此促成了俄國要求中共與國民黨合作,以便聯合抗日,更促使日本假防止中國赤化為名,對中國發動全面的侵略。


    貳、戰爭的經過

    一、安內攘外政策的形成

        ()原因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接著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國難當頭,共黨趁機擴大「蘇區」,蔣委員長深切的體驗出,沒有和平統一的中國,就無法抗日,所以他於民國216月在廬山召集豫、鄂、皖、贛、湘五省剿共會議時,宣佈「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以及「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剿共方針。

        ()成效

        蔣中正兼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另以何應欽負責贛、粵、閩邊區剿共事宜。國民政府改變戰略,先定鄂、豫、皖、蘇區,再平江西,民國217月間,圍剿開始,以政治治本,軍事治標,動員二十餘萬,共軍不敵,分竄陜南、川北、豫、鄂、皖。攻剿告一段落,是為共軍的大挫敗,但第四次圍剿江西共軍,卻因日軍攻佔熱河,進犯長城沿線而未成功。

        塘沽協定簽訂後,蔣委員長決定傾全力肅清共禍,民國221016日開始第五次圍剿,這次採取了碉堡封鎖政策,以斷絕共軍在贛南及贛東間以及江西與福建間的聯絡。不幸陳銘樞等十九路軍將領竟於1120日發動閩變,使剿共的工作暫時受到挫折。民國231月下旬閩變平定後,又繼續剿共,這次將原來的碉堡戰術改進,為以一班兵力為單位的班碉,以加強面的控制,並由地方行政機關負責訓練人民守碉,節省兵力,1110日,克復瑞金,肅清江西的共禍,政府開始追剿和綏靖的工作。

        江西共軍受國軍傾力圍剿而告不支,遂先後由贛西和贛南突圍西走,踏上25,000里流竄之途,民國2512月,蔣委員長至西安與張學良商討剿共計劃,預計三個月內圍殲陜北之殘餘共軍,不幸西安事變發生,而其時日本侵華日急,國軍對剿共之軍事行動,因之停止。

        ()影響

        1.為追剿共軍,政府軍所到之處如貴州、雲南、四川等省,亦即中央政府的力量所到之處,使後來的抗戰有了鞏固的大後方。

        2.江西地區共軍之肅清使得浙贛鐵路得以興建,粵漢鐵路得以接通,此對國防及後來抗戰之運輸有重大之效果。

        3.政府軍進剿共軍,所到之處,公路、電話、電報線亦隨之舖設,此不僅促進西南的開發,亦使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臻於密切。

        4.在剿共工作中,舉辦廬山及峨嵋訓練團,調集各地將領及軍官訓練,此對統一中國及準備抗戰均有積極的功效。

    二、中國消耗持久戰略的形成

        ()意義與目的

        中國實施持久戰略目的,一在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以分散日軍的優勢,一在促使國際形勢的轉變,使侵略者受到國際的制裁,就前一目的而言,中國抗戰第一期(民國2672710月)的守勢作戰,已經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就國際形勢而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與英、美、法、蘇幾個國家不僅發生個別利害衝突,而且也發生了共同的利害衝突。就共同利害言,英、美、法、蘇均不願日本獨霸東亞。就個別利害言,日本北進與蘇俄直接衝突,南進則為破壞英、美、法的利益,也是直接破壞美國的對華門戶開放政策(九國公約)。       

        ()淞滬戰起中國實施持久消耗戰略

        1.持久消耗戰略的由來

        蔣中正於民國2686日舉行的國防會議中宣布,國軍一部集中華北持久抵抗,特注意山西之天然堡壘,國軍主力集中華東,攻擊上海之敵,力保吳淞要地,鞏固首都,另以最少限度兵力守備華南各港。

        2.實施經過

        民國2689日,上海發生了「虹橋事件」,813日,中日兩軍在上海戰鬥,中國遂將持久消耗戰略轉在淞滬地區實施,雙方增調軍火,在淞滬地區激戰,前後達四個月,會戰結果,中國損失至重,所得代價是持久消耗戰略的成功,從此日軍隨著中國軍隊的西撤愈陷愈深,此為日軍主動作戰轉向被動的一大關鍵。

           3.中國持久戰略漸具效果

        武漢會戰以後,日軍因戰場擴大,兵力分散,中國軍隊退守山岳帶,並留置一些部隊於日軍後方,領導民眾進行游擊戰,戰爭已演成長期化。日本侵略行動之擴大,與中國抵抗之持久,國際形勢亦在隨之轉變。

        4.國際情勢終於改觀

        民國29789三個月,是中國抗戰最黯淡的時期。日本軍閥受到希特勒在歐洲戰場獲得勝利的鼓勵,擴大其在亞洲的侵略活動,同時與德義簽訂三國公約,這才真正的引起美國的警覺,促使美國態度大為轉變,立即宣布對華二項貸款:一為2,500萬美元,一為1億美元。此外,英亦宣布重開滇緬路,並貸款1,000萬英鎊給中國,這是日本企圖由國際方面來壓迫中國屈服,逐步走上南進之路,而與美國的衝突也就愈來愈近了。中國抗戰所面臨的艱險局面,自民國2910月以後緩和下來,日本解決「中國事變」的希望更為杳茫了。

     

    叄、八年抗戰的回顧

    一、中國的消耗與損失

        ()直接用於作戰經費,佔國家每年總支出60%以上。

        ()重要戰役: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戰鬥28,931次。

        ()傷亡:

         1.陸軍陣亡,負傷失蹤總數3,211,419人。

         2.空軍消耗飛機2,468架、陣亡4,321人。

         3.海軍:艦艇損失殆盡。

         4.民眾:直接死傷2,000萬人以上。 流離失所,1億人以上。

    二、歷史意義

        ()九一八至七七期間政府忍辱從事國家建設之心獲肯定。

        ()中國廣大的空間和充足的人力為最大國防資源,亦為中國能戰敗日本主因。

        ()盟國間合作,悉以本國利益為依歸,中國在國際社會上背著傳統道義包袱,常因義而失利。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至少牽制日本35%的軍事力量,對盟軍有極大貢獻。

        ()抗戰龐大軍費是中國經濟的致命傷,戰後的經濟惡化,是國民政府與共黨鬥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中共藉此擴張,民國34年,中共黨員已逾120萬人,控制後方5,400萬人口。

        ()戰爭的破壞及所帶來的農村危機,亦使共黨易於發展。

    三、得失檢討

        ()得:

        1.廢除不平等條約

        2.抗戰結束後與英、美、俄、法並列五強

        3.收回東北及台灣、澎湖

        ()失:

        1.經濟崩潰,通貨膨脹

        2.中共乘機坐大

        ()中國致勝的原因:

        從民國267月到348月,中國對日抗戰所以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乃是由於中國實施持久戰略的成功,中國實施持久戰略的目的,在使日本獨佔亞洲的野心暴露於世界,藉以促成有關係的國家對日實行制裁,如此,中國對日抗戰才能得到友邦的援助,最後則使日本侵略者嚐到失敗的懲罰。

     

    全部共 0則留言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