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gmin - 遠距課程資訊 - 歷史線上測驗詳細解答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歷史線上測驗詳細解答

    第一單元  導 論
     
    1. 人類的歷史是由人、時、地、事四要素所構成,在此四個要素之中,□□是歷史的重心。(A B時 C地 D事) A
    2. 就歷史對人的影響而言,歷史中的□□往往對後人產生典範、模仿或深以為戒的影響力。(A人物 B事件 C地點 D時間 ) A
    3. 家天下與國家興亡的關係密切,軍國大政完全由□□決定。(A君主 B大臣 C后妃 D宦官) A
    4. 自周至□□,君主權力的演變是由分權到集權。(A漢代 B宋代 C元代 D秦代) D
    5. 自□□時代以後,人治精神及皇帝超越於法律之上,使中國的政治趨向於集權化。(A周代 B商代 C夏代  D秦漢) D
    6. 在一個君主專制的政府下,政權的維護主要是依靠「□□」,一切政治制度大都是表面化的。(A法治 B人治 C法律 D心理) B
    7. 國家的治亂興亡,以「□□」的因素最為重要,其關鍵幾繫於君主一人,因為君主的賢明庸碌,直接造成國家的治或亂。(A軍事 B經濟  C政治 D社會) C
    8.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明朝將領□□率軍投降清軍,造成明代速亡。(A尚可喜 B耿精忠 C吳三桂 D施琅) C
    9. 由於政府權力系統的不均衡,結果導致□□的出現以及黨爭的發生,政局因而不安定。(A權臣 B后妃 C宦官 D士人) A
    10.   古代君主有很大的權威感,不容易納諫。概括而言,中國歷史上在位達□□年以上的君主,大都晚節不保,例如漢武帝、清高宗。(A二十 B三十 C四十 D五十) B
     
     
     
     
     
     
     
    第二單元  中國歷代的創業帝王(上)
     
    1.時勢對於成敗有極大的關係,尤其在古代中國,朝代的轉變,由
       於□□觀念的約束,勢必沒有成功的可能。(A君臣 B士人 C政治  
       D軍事) A
    2.有利的時勢對於成功者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因素。然則,在何種
       情況之下,最可能發生朝代的更換?最有利於創業帝王之奠基得   
       國?唐朝名臣□□提出他的看法:「帝王之起,必承衰亂。」(A
       B長孫無忌 C房玄齡 D尉遲敬德) A
    3.能取得帝王政權者之中,除了部分受遺詔之□□外,其他各類人
       一旦取得大權,往往造成政治上的不安。(A宦官 B后妃 C輔政大
       D將領) C
    4.一個王朝之所以衰亡,其原因甚多,而且往往各有不同,但是各
       個王朝之衰亡,除了西漢、魏以及□□外,皆有一個共同的現象
       ──即是戰亂。(A東漢 B北周 C唐代 D宋代) B
    5.□□的腐敗乃是戰亂發生的主要原因,戰亂總是在破壞既存的秩
       序,而處理亂事之無方,必然使亂事更加擴大。(A軍事 B經濟 C
       社會 D政治) D
    6.綜觀歷代史實,除了北周與曹魏外,各王朝之式微皆經過一個共
       同的現象──□□。(A政亂 B戰亂 C式微 D因勢圖謀) B
    7.我國歷代政治深受法家與□□雙重政治思想的影響,因此帝王高
       高在上,世代相襲,臣下若敢覬覦皇位者,必定被視為大逆不道。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陰陽家) A
    8.戰亂既然能破壞舊王朝的威信,造成人們對中央政府的離心力,
       實乃給予新王朝興起的大好機緣,歷代創業帝王多把握此一機緣
       而建國。□□可以說是歷代創業帝王得國的普遍動。(A因勢圖謀 B
       政亂 C戰亂 D式微) A
    9.帝王失權或能苟全,而權臣失權則必不能倖免,因此,權臣之□
       □心理實較帝王為強烈。(A互保 B自保 C政治 D社會) B
    10.縱然權臣掌握一切權柄,但在□□倫理觀念之下,帝王仍擁有一種心理上的威力,這種心理上的威力,使權臣感受到威脅,尤其是處於衰世之權臣最易遭致猜疑。(A父子 B兄弟 C君臣 D夫婦) C
     
     
    第三單元  中國歷代的創業帝王(中)
     
    1.   觀察歷代創業帝王得國前的身分有三種:(1)方鎮強豪(2)中央朝臣(3)□□。(A外國君長 B士人 C權臣 D將領) A
    2.   考之史實,以朝臣危帝王之身者或多,而以朝臣亡帝王之國者則甚少。其故安在?蓋在中國古代想要易姓改朝,必須具備有力的憑藉,而這種有力的憑藉不可缺少□□。(A金錢 B武力 C生理 D心理) B
    3.   以外國君長的身分而在中原建立起帝國者有──□□、元、清。(A隋朝 B五代 C北魏 D唐朝) C
    4.   自秦至清,創業帝王敢於假名征誅者,僅有□□、東漢光武帝劉秀與後唐莊宗李存勗三人而已。(A劉邦 B李淵 C趙匡胤 D朱元璋) A
    5.   中國自古對於「天命」二字極為崇信,□□上權位之獲得,往往被視為「天命」之授予。(A社會 B軍事 C經濟 D政治) D
    6.   創業帝王自稱天命,不過是運用「□□權力」以鞏固人民對王朝服從的信念,事實上他們往往也承認人為因素仍是成功的關鍵。(A心理 B生理 C社會 D經濟) A
    7.   綜觀□□創業帝王以其本身的條件而論,如果處於其他的時代似乎沒有得國之可能,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得國乃因時勢所造成。(A漢代 B五代 C唐代 D宋代) B
    8.秦亡之後,楚漢分爭天下,□□最後之得以成功,固由於能任用人才,然而更重要的是敵手之無能。(A項羽 B劉邦 C李淵 D朱元璋) B
    9.王莽末年,當時人心思漢,□□能保存漢代的官儀,最能適合人心,而三年遂成大業。(A劉秀 B劉寅 C陳霸先 D李淵) A
    10.創業帝王收拾人心的方法雖各有不同,然卻有一個相同之點──即□□。(A不嗜殺 B愛心 C同情心 D和平) A
     
     
     
     
     
     
        第四單元  中國歷代的創業帝王(下)
     
    1.   先後在中國立國而稍具規模的王朝達三十二個之多,其中國祚最
        長者為□□,計達八百五十六年,最短者為五代的後漢,立國僅
        四年。(A漢代 B唐代 C清代 D周代) D
    2.   自從□□廢除封建制度之後,在中國的歷代政治上,帝王便占據
        了極為重要的地位。(A劉邦 B項羽 C秦始皇 D朱元璋) C
    3.   為國祚修長計,創業帝王往往為繼體子孫鞏固基礎,定立政策,
        創業帝王不斷的訓練子民養成□□的觀念。(A孝道 B忠君死國 C
        倫理 D仁愛) B
    4.   不論理智權力、心理權力、道德權力、或社會權力都不是憑恃武
        力的鎮壓,而係有賴於□□的運用。(A財力 B智力 C能力 D道
        德) B
    5.   創業帝王開國之初,要想人民擁戴王朝,必須將政府的權位公
        開,使人民有參與□□的機會。(A治權 B社會 C法律 D政權) D
    6.   兩漢、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創業帝王,不僅能個別的爭取優
        秀分子,並且除了□□以外,均能立下一個制度使得優秀分子在
        政治上有機會與出路。(A劉邦 B李淵 C趙匡胤 D朱元璋) A
    7.   □□在得國之後,優禮士人,除設「常科」之外,又設「特科」,
       是為「制舉」,士大夫之出身又增加了若干途徑。(A劉邦 B李淵
        C宋太祖 D朱元璋) C
    8.   創業帝王對於時代風尚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觀念流傳長久之
        後,被視為萬世不易的真理,足以左右人心,遂成為影響個人行
        為的一種內在的力量,則後世繼體子孫縱使昏庸無能,亦不致輕
        易的亡國。(A忠君 B孝道 C仁愛 D信義) A
    9.   □□乃是創業帝王最基本而急迫的工作,對政權有野心之士因為
        缺乏有利的時勢,自不能不放棄爭奪王位的企圖,而將其才智改
        用於競爭臣位。(A安定民心 B政治 C社會 D經濟) A
    10.自□□強調「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觀念,即所謂「非
        劉不姓」的規定制定以後,歷代多不封異姓為王。(A秦始皇 B
        劉邦 C唐太宗 D朱元璋) B
     
         第五單元  宋代太祖與陳橋兵變(上)
     
    1. 後周世宗顯德七年,鎮州與定州兩州奏報:「北漢援引遼人入寇」,周室於是任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兵禦敵。()
    2. 鎮州與定州兩州奏報「遼人入寇」,當時後周世宗崩逝,繼位者惠帝年僅七歲,遼人何以不戰而退?(×)
    3. 出兵之際,即已謠傳點檢作天子;當時又有軍校苗訓自言看見「日下復有一日」的奇異天象,可知京中人士對這次事變已先有風聞。()
    4. 趙匡胤與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結為兄弟,當時稱為「義社十兄弟」,這個小組織便是趙匡胤發動政變的一大助力。()
    5. 宋代的國策,簡而言之為「強幹弱枝」,其基本的原則有二:其一是中央集權,其二是提倡藩鎮割據。(×)
    6. 宋太祖趙匡胤為厲行國策所作的重要措施,首先是排除禁軍中異己的重要將領,同時撤消「殿前都點檢」一類的重要職務。(×)
    7. 宋初「中央集權」政策對政治的另一個影響是過度的重文輕武,由於宋代重用文人,科舉為世所重,相反的軍人卻遭受鄙視,其素質與社會地位日益低落。(×)
    8. 宋代的政治制度,除了官職之外,另有所謂的「差遣」,有官職者未必有權,因此造成許多官職只是坐擁虛名,徒耗國家的俸祿而已。()
    9. 整個宋代始終處在強敵的欺凌之下,為了使國祚延續不得不養重兵,軍費的支出日益浩大,終將宋代的財政經濟拖垮了。()
    10.宋代實行募兵制度,軍隊的種類分為「廂兵」、「鄉兵」、「蕃兵」三種,分別隸屬於殿前、侍衛二司。(×)
    11.宋代邊防上的根本問題,北有契丹,西北有西夏,由於東北和西北二方國防線的喪失,使宋朝常處在強敵壓境之下。()
    12.為了兵食所資,不僅不能革除五代時期的惡稅,甚且以「軍興」為理由多方聚斂,例如「經總制錢」、「月樁錢」等皆因軍興而起,久之視同常賦,故國防問題實為兩宋財政的癥結所在。()
    13.澶淵之盟以後,南方的軍事稍為緩息,然因西夏軍事的衝突而兵不能撤,這是南宋最大的病根。(×)
    14.宋代立國原本主張「強幹弱枝」,後來轉為「重文輕武」,積習相傳牢不可破。()
    15.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後,曾於開寶元年與開寶二年兩度出兵攻打北漢,皆因遼人來援失利而返。()
       第六單元   宋代太祖與陳橋兵變(下)
     
    1.維持宋朝與遼國兩國間和平的關鍵,則為榷場貿易與歲贈。()
    2.遼國的崛起勢力發展迅速,宋廷重臣蔡京、童貫力主聯合金國攻打遼國,宋徽宗宣和二年宋朝與金國「海上之盟」成立,消滅了契丹帝國。(×)
    3.現代的中國人無論是在任何一個地區,對於張飛的「精忠報國」都有很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也就是整個中華民族對於「忠」的觀念一個具體的反映。(×)
    4.宋代官僚一向贊成收兵權,而且一貫主張「重文輕武」,軍隊最好也由文臣來掌握。因為「重文輕武」,所以有「儒將」。()
    5.就朱熹的思想來說,他對於「忠」的觀念還是著重在「事君」,基本上儒家是講究上下名分的。()
    6.邊疆民族的有利因素,主要的因素為作戰技術的優越,游牧民族倚賴馬匹來增加作戰時的機動性,使他們能夠出沒無常專門挑選防禦比較薄弱的地方施以突擊。()
    7.等到馬鞍、馬韁,尤其是馬蹬的發明和改良以後,騎士方能在作戰時發揮威力。()
    8.邊疆民族通常在中國的邊疆建立所謂的「邊際國」或「牧農政權」。這種政權的領袖能夠了解游牧和農業兩種社會的長處和短處。()
    9.東亞游牧民族的經濟生活,主要建立在「逐水草而遷徙」的草原游牧制上。(×)
    10.北亞游牧民族的游牧經濟有與農業社會達成「以有易無」的必要,他們有取得農產品的需要。()
    11.游牧民族有向農耕社會取得若干物資的必要,這些物資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取得──例如朝貢與互市,也可以掠奪的方式取得。()
    12.匈奴掠奪的主要目標是家畜、人口和物資,前二者是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源和生產手段(含工匠、奴隸),都是正常互市中無法取得的。()
    13.戰爭與貿易必然會帶來經濟分配關係的變化──即財富累積的歧異,乃至促使部族長與平民隸屬關係的強化。()
    14.外來宗教也在邊疆民族的統治下比較不容易在中國傳佈,例如五胡亂華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
    15.外族的君主在中國必須和中國的士大夫合作,他們大都採納以下手段:(1) 籠絡、(2)鎮壓。()
     
     
    第七單元  明太祖朱元璋與中國專制政權
     
    1.西漢文帝時,宰相有專戮之權,至哀帝元壽二年,正三公官,宰相分職為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2.東漢光武中興,政歸尚書令,以加強控制,自此以後,三公之職僅備員而已。()
    3.隋、唐三省制度成立,尚書省、下書省、門下省三個機關的首長均是宰相。(×)
    4.其他官吏若加上「參知政事」或「平章政事」等職銜者,亦都是正式的宰相。()
    5.宋代中書省和樞密院並稱「一府」,而宰相職權更為削弱。武事由樞密院掌管。(×)
    6.設置三司,即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於是財政權亦宰相所能干預。(×)
    7.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圖謀不軌」被誅,太祖認為相權過重,乃罷中書省,廢丞相,以六部直隸於皇帝。()
    8.在太祖時期,做過宰相的,先後只有四人──即徐達、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
    9.有所謂文字疑獄──即因為在慶賀表中用了法、則、生、坤等字(音同髮、賊、僧、髡)。()
    10.明代律法規定:「守令贓五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
     
     
     
     
     
     
     
     
     
     
     
     
     
    第八單元  明太祖朱元璋與中國專制政權-統治術
     
    1.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當時地方官派人到中央繳納錢糧,照例是帶加蓋官印的空白文書,以備臨時填寫改正之用,太祖認為其中有弊,乃大興誅殺。()
    2.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為了戶部侍郎作弊,連累了中央各部及全國的地方官,死者數萬人。()
    3.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殺了八位開國功臣。()
    4.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族誅者達一萬五千人。()
    5.明代的司法機關,有刑部、大理寺、監察院以上三者,合稱為三法司。(×)
    6.皇帝亦常私設法庭,如錦衣衛──又稱詔獄,設於成祖時。(×)
    7.東廠──太祖時設立,以宦官掌之,緝訪謀逆、妖言及大姦惡等。(×)
    8.西廠──憲宗時設立,以宦官汪直主之。()
    9.明太祖在位三十年,不斷的變更法律,並放棄了中國一千六百年的傳統形式,而改以五部的職掌,來編纂刑律。(×)
    10.明代政治的不上軌道,太祖要負大部分的責任,宰相制度廢除之後,文武百官驟然矮皇帝大半截而越形渺小。()
     
    全部共 2則留言
    12-03 12:12:留言...
    06-16 22:25:留言...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