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gmin - 遠距課程資訊 - 期中考講義-你所不知道的歷史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期中考講義-你所不知道的歷史


    壹、明太祖朱元璋與中國專制政權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中國歷代相權的削弱
        1. 漢代:西漢文帝時,宰相有專戮之權,至哀帝元壽2年,正三公官,宰相分職為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而大司馬位在大司徒之上。東漢光武中興,政歸尚書令,以加強控制,自此以後,三公之職僅備員而已,而尚書的組織卻漸充實。
        2.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均重用中書令。梁、後魏則重用門下省,以侍中輔政。北齊則將尚書改為尚書省,所屬六曹,改為六部尚書。
        3. 隋、唐:三省制度成立,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個機關的首長均是宰相,然其他官吏若加上「參知政事」或「平章政事」等職銜者,亦都是正式的宰相。
        4. 宋代:宋代中書省和樞密院並稱「二府」,而宰相職權更為削弱。軍事由樞密院掌管,於是宰相沒有兵權。設置三司,即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於是財政權亦非宰相所能干預。設立審官院、三班院考課百官,宰相的用人權亦所剩無幾。
        5. 元代:把中書省當作宰相府,另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以副之,而以六部尚書隸於其下。
        6. 明代:明初設官,仍沿襲元代制度,以中書省總理政務,左、右丞相主之,下設六部。洪武13年,左丞相胡惟庸以「圖謀不軌」被誅,朱元璋認為相權過重,乃罷中書省,廢丞相,以六部直隸於皇帝。洪武28年規定:「敢有奏請設立丞相者,文武群臣,即使劾奏,本身凌遲,全家處斬。」建立了一個無限制的君主獨裁政權,導致明、清二代540年的政治開始嚴重的僵化。
     
    二、殺人、廷杖和特務
     ()殺人
        1. 殺功臣:朱元璋在洪武3年,分封36個公侯,此36人中,論誅和賜死的有14位,謫戍而道卒和中毒死亡的有5位。
        2. 殺大臣:在朱元璋時期,做過宰相的,先後只有4──即徐達、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此4人均貶死或伏誅。宰相制度廢除後,朝中的最高官職為六部尚書和都御史,其被朱元璋誅殺的有11位。
        3. 殺言官:《明史》中所記載錢唐等10位言官,竟有一半被朱元璋殺害。
        4. 殺文人:《明史》〈文苑傳〉所載文人被朱元璋殺害的有13人,被充軍的有8人。另外,還有所謂文字疑獄──即因為在慶賀表中用了「法」、「則」、「生」、「坤」等字(音同「髮」、「賊」、「僧」、「髡」),而有許多學官被殺。
        5. 殺官吏:朱元璋對待地方官吏尤為嚴酷,明代律法規定:「守令贓60兩以上者,梟首示眾」。洪武9年,官吏謫笞,謫屯鳳陽者萬餘人。
        6. 殺隱士:朱元璋於大誥中規定:「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大獄
        1. 洪武15年的「空印案」:當時地方官派人到中央繳納錢糧,照例是帶加蓋官印的空白文書(空印),以備臨時填寫改正之用,朱元璋認為其中有弊,乃大興誅殺。
        2. 洪武18年的「郭桓案」:為了戶部侍郎郭桓作弊,連累了中央各部及全國的地方官,死者數萬人。六部侍郎以下皆死,官吏繫死者數萬人,中上之家,大抵皆破。
      3. 洪武23年的「胡惟庸案」:殺了8位開國功臣,坐誅者3萬餘人。
      4. 洪武26年的「藍玉案」:洪武26年,藍玉因恃功粗暴,為人控告謀反而被誅,族誅者達15000人。
     ()廷杖
        由於朱元璋之提倡,於是內外仿效,竟然成了全國通行的制度,在「刑不上大夫」的原則下,一向被維持著的士大夫的體面,至此掃地無遺。廷杖的執行是每5杖易一人,喊聲動地,聞者股慄,受刑者露股受杖,頭面觸地,地塵滿口中,受杖者多死。
     ()特務
        1. 明代的司法機關,有刑部──掌全國司法行政,兼理京府直隸的部分刑案;大理寺──為最高法院,凡刑部、都察院所受理的案件,均於此覆審;都察院──要職責為糾察百官,並有會審大案之權。以上三者,合稱為「三法司」。而在地方,則府、州、縣官,均兼掌訟獄。
    2. 皇帝亦常私設法庭,如錦衣衛──又稱詔獄,於朱元璋時設立,此機關亦可以拘捕和審訊犯人;東廠──成祖時設立,以宦官掌之,緝訪謀逆、妖言及大姦惡等;西廠──憲宗時設立,以宦官汪直主持之;鎮撫司──原隸錦衣衛,憲宗時,成為獨立機構;內廠──武宗時設立,由宦官劉瑾主持之。
    明代司法權的不統一,是造成司法黑暗腐敗的主要原因。而廠衛的橫行,加上廷杖的威虐,構成明代法治的最大汙點。
     
    三、任情生殺的君主司法
        1. 朱元璋在位31年,不斷的變更法律,並放棄了中國1600年的傳統形式,而改以六部的職掌來編纂刑律,並且常常親自審判司法案件。
        2. 朱元璋有時法外施仁,乃是用以爭取人民的好感,甚至歡迎他的裁判,而卻在不知不覺中,把皇帝裁判看成是一個合理的制度。
      3. 最不足取的是朱元璋喜歡化裝私訪,使人防不勝防,因此,有人偶而因為說話不小心,而為滿街全村引來災害。
     
    四、明太祖朱元璋的功過
     ()朱元璋的治績
        1. 朱元璋重懲貪汙、厲行法治,使明初的吏治澄清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2. 嚴禁宦官干預政治和母后臨朝,並以文臣掌理軍政。
    3. 重視人才的培養與選拔,廣設學校,推行察舉制度。
    4. 獎勵人民上書言事,賦予諫官重權,以求政治的改進。
     ()朱元璋對明代政治造成的影響
        1. 明代的大部分時間,其內政方面是異常腐敗黑喑的,若干秕政從明初便奠下基礎。明代政治的不上軌道,朱元璋要負起大部分的責任,其「家天下」的思想極濃,加以猜忌殘忍的性格,使他做出許多荒謬殘暴的舉動。
        2. 「宰相制度」廢除之後,文武百官驟然矮皇帝大半截而越形渺小,在百姓心目中,皇帝遂成為超人,在大量而任情的不斷殘殺下,「天威」越為不可測,而使人民恐懼,在此前提下,31年喜怒無常的無限專制,便輕易的奠立了一個無限制專制的皇帝制度,自此在中國延續了540年。
     
     
    附錄:中國歷史上的宦官
     
    一、宦官的由來
        「宦官」一詞的來源:商朝時已有宦官的記載,當時稱為「寺人」,是專門服侍商朝王室的奴隸。《詩經》〈大雅〉載:「昏椓靡共」,「昏」、「椓」皆奄人也,椓毀陽者也;「奄」,精氣閉塞者,今之謂宦人。周朝載:「宮刑者使內。」
     
    二、君主專制制度與宦官體制的建立
       秦漢以後君主專制體制建立,雖有統一的政權,然而因為「家長式」的統治,君主擁有無限制的權力與地位,但仍需大臣處理政務及一群僕役服侍,於是有「宦官集團」的產生。
    ()宦官的主要功能:1. 服侍君主。2. 服侍後宮嬪妃及宮女的起居。3. 為皇帝對抗外臣的政治工具:如對抗相權、外戚、后黨、藩鎮。
    ()宦官的特性:1. 是皇帝的僕人。2. 是刑餘之人。3. 是罪人或戰俘、缺乏社會背景,依靠皇帝而生存。
     
    三、宦官的生理和心理特徵
        宦官所處的特殊地位,使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人格價值與社會目標」上始終存在著兩難的窘境,矛盾痛苦。
    ()殘破的生理:宮刑,至清代北京有專門負責淨身的家族,即所謂的「刀兒匠」。
    ()變態的心理:自卑又自大、自私、貪婪、缺乏廉恥與人倫道德。
     
    四、歷代宦官的演變
    ()兩漢時期的宦官
    1. 西漢時期宦官集團的興起:漢武帝重用宦官,「內朝」(後宮)由宦官任職,使國家大事的討論與決策由丞相掌管之「外朝」轉到侍奉皇帝身邊的辦事人員。漢武帝太初元年,更改永巷為掖庭,置「八丞」,宦者增至七丞。宦者典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僕射」。
         2. 宦官集團的發展:漢昭帝與漢宣帝時期利用宦官來打擊外戚;漢元帝時期則重用宦官,朝中大小事均由宦官弘恭、石顯處理。漢成帝時期罷中書宦官、置尚書5人,宦官勢力始逐漸衰微。
         3. 東漢時期宦官集團的形成:東漢光武帝以後內宮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其他士人,因而造成高階層宦官勢力的建立。例如:「中黃門」官秩300石,負責供事皇帝於後宮;「小黃門」官秩600 石,為皇帝起草文件,出詔納奏,充當皇帝與群臣之聯絡者;「中常侍」官秩比2000石,輔佐皇帝主持政事;「大長秋」官2000石,為宦官的總首領。
         4. 大朝廷中的「小朝廷」:東漢和帝以後,朝政日衰,少主繼位,社稷不常,出現權力真空的局面,於是導致外戚與宦官展開持久的爭權戰,皇帝對宦官的傾心信賴,使得宦官的勢力迅速膨脹,終致凌駕皇權之上。東漢宦官弄權的情形主要有「寢奏」、「矯詔」、「脅詔」等項,代替皇帝成為典禮與祭祀的主持者,同時掌控刑罰與軍隊。
       ()唐代宦官的發展
        唐代宦官勢力的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
        1. 1階段:自唐太宗至唐睿宗年間,為宦官勢力抬頭時期。唐太宗對宦官的防範甚嚴,宦官只是負責門閣守御以及庭內掃除、廩食而已。唐高宗時期,由於武氏內爭,內官用事逐漸增多。唐中宗時,宦官得以「監軍」,開創唐代宦官監軍制度之先河,亦促使宦官勢力日漸壯大。唐睿宗時期,大臣為上體君意,於是拉攏宦官,以方便傳遞消息,宦官勢力逐漸膨漲。
        2. 第二階段: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為宦官勢力迅速發展時期。唐玄宗為壓制「外朝」的勢力,任用親信宦官預政領軍,例如派宦官楊思勖領兵安南,唐玄宗天寶年間宦官衣「黃衣」以上3000員,衣「朱紫衣」1000餘人,官拜三品;高力士更成為其左右手。唐肅宗是在宦官李輔國支持下即位的,李輔國被封為「國公」,大臣稱之為「五郎」,權傾一時。唐代宗稱李輔國為「尚父」;宦官程元振掌典禁軍,軍中稱「十郎」;後來宦官魚朝恩任「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成為軍隊的統帥,並掌管唐代中央警衛部隊的神策軍。
        3. 第三階段:唐德宗、唐順宗時期,此一階段為宦官勢力擴張的時期。唐德宗有鑒於「涇原兵變」,由於宦官竇文場等護駕有功,受命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直接統帥禁軍,從此宦官監軍與專典禁軍遂成為定制。唐順宗想奪回兵權,但卻被宦官逼迫退位,從此王權無法駕馭宦官。
        4. 第四階段:唐憲宗以後至唐朝末年,為宦官勢力鼎盛時期。朝廷淪入宦官之手,皇帝成為宦官手中的傀儡,唐憲宗以後,除了唐敬宗以太子即位,其餘皆為宦官所立。
       ()明代宦官的發展
        明朝宦官勢力又日趨高漲,明太祖、明成祖以後,宦官組織成為一個嚴密的系統,先後設立了千百個衙門,人數最多時達10萬人以上,為中國史上絕無僅有。
        1. 宦官勢力的形成: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雖下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外臣與內官交結作弊,一並斬殺,妻子兒女流放2000里,但為刺訪臣民隱事,明太祖朱元璋自毀手令,命宦官職掌「參政」、「出使」、「監軍」,宦官勢力遂起。明成祖朱棣於登基時獲得宦官的協助,於是重用宦官,由於舊臣的反抗,遂設立「東廠」,以宦官統領之,並專任以「出使」、「監軍」之權,宦官勢力漸盛。
        2. 宦官勢力的擴張:以宦官掌控中樞機要,明朝宦官由「司禮監」太監指揮領導,直接受命於皇帝,主要長官為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提督太監,職責為「硃批」與「宣傳聖旨」,且秉筆太監或掌印太監兼領「東廠」,集行政、監察大權於一身,猶如宰相。宦官內部形成階級森嚴的組織機構,自成體系,司禮監太監是最大的上司,明神宗時每年各衙要賄賂其3 萬兩銀子。全國各地皆有宦官管理之機關,連宮門、皇陵等都有宦官司職,另有派往全國各地的守備、監軍、糧稅、礦稅等特使。明代最著名之宦官有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人,權傾一時。
        3. 宦官勢盛之原因:由於皇帝之放縱、庇護,皇帝為削弱外朝大臣之權力而重用宦官,視外朝大夫之諍諫在「去其左右,使朕孤立」,或是「內臣在鎮,未使作弊」,結果是「宦官有恃無恐,朝臣身敗名裂」。皇帝不理朝政,政事皆交由宦官處理。明代廢相,改立「內閣制」,使外朝無宰相予以制衡。
     
     
     
     
     
     
     
     
     
     
     
    貳、中國歷代的創業帝王
     
     
    一、創業帝王的意義與範圍
       ()定義:凡參加本朝創立基業之工作,而為開國帝王追尊帝號者;或本身參加本朝創立基業之工作,有重大貢獻而後即帝位者;或開國之帝王。
       ()意義:處於開國時期的帝王,身經艱難,開創本姓王朝的基業,具有赫赫勳功,成為王朝循環圈的起點,因此王朝的開國創業帝王,在歷史上居有較顯著而重要的地位。
       ()範圍:包括秦代、西漢、東漢、魏代、晉代、北魏、北齊、北周、劉宋、齊代、梁代、陳代、隋代、唐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23個朝代。
     
    二、創業帝王的時勢與動機
       ()時勢的重要性與種類
        1. 重要性:時勢對於成敗有極大的關係,尤其在古代中國,朝代的轉變,由於君臣觀念的約束,如果沒有良好的時勢,必沒有成功的可能。
        2. 種類:可分為三類,即前朝政亂、前朝戰亂、前朝式微。三者之區別並非固定,往往有並存之現象或因果之關係,尤其是在王朝末期,這三種或二種情勢會同時存在。
       ()前朝政亂──時勢之一
        1. 在帝王專制政體之下,君位世襲,繼位之君主生長於深宮,若帝王不理政事,往往導致大權下移,而能夠取得大權者,約有以下幾種:受先帝遺詔之輔政大臣;佞倖小人或奸詐自利者;后妃;外戚;宦官。
        2. 能取得帝王政權者之中,除部分受遺詔輔政大臣外,其他各類人一旦取得大權,往往造成政治上的不安,臣下為求自利,每每斂財自肥,而經濟上的剝削,最容易破壞農村的繁榮與安定,農村破產便會引起內亂,以致造成王朝的衰微。
        3. 政治的紊亂,使王朝本身變得脆弱;人民的不滿,足以減低對王朝的效忠心理,容易造成社會的紛亂。當此之時,如果有一股強大的外力入侵,王朝勢必無力作較長久的抗衡,最後的命運惟有覆亡。
       ()前朝戰亂──時勢之二
        1. 政治的腐敗乃是戰亂發生的主要原因,戰亂總是在破壞既存的秩序,而處理亂事之無方,必然使亂事更加擴大。在戰亂熾烈之時,政府不僅無力保護人民,而且往往成為人民攻擊的對象,這種攻擊倘若不斷擴大、加強,政府必無法久存。
        2. 戰亂的結果,一則削弱人民對王朝的向心力,一則加強地方對中央之離心力,此二力之互為減增,將縮短王朝的壽命。
        3. 戰亂能破壞舊王朝,而新王朝亦從戰亂中建立。
       ()前朝式微──時勢之三
        1. 一個王朝數傳之後,由於帝王之無能,或經戰亂,或經其他途徑,而使王朝的威令不行,權歸臣下,人民對王朝或帝王的信仰發生動搖,這便顯示出該王朝業已式微。
        2. 王朝的式微有兩種現象:一是權移臣下,帝王形同虛設;一是政令雖由帝王,但臣下多不受命。
        3. 任何統治權力之鞏固,均有賴於社會對統治者的信念深信不疑,然後才能穩固。社會信念一轉變,現存的政治狀態亦隨之轉變,在社會信念轉變之中,新王朝乃有代替舊王朝的可能。
       ()權力與因勢圖謀──動機之一
        帝王權力之大、地位之光榮,確實能令人垂涎,而歷代創業帝王之推翻前代王朝,建立本姓王朝,正是爭奪這一最高權位的現象。戰亂既能破壞舊王朝的威信,造成人們對中央的離心力,實乃給予新王朝興起的大好機緣,歷代創業帝王多把握此一機緣而建國。「因勢圖謀」可說是歷代創業帝王得國的普遍動機。
        「王室有難,此霸者之資也」,戰亂越熾越久,天下對王朝越離心,也越易出現新的王朝,大多數創業帝王之所以敢於篡國或自立,乃處於此一有利的時勢之下,由於權力慾望的引發,遂產生謀取最高權位的企圖。
       ()自保與權力──動機之二
        1. 在帝王專制政治下,統治權原具有排他性,臣下之權越大,帝王之權則越小,然而沒有一個帝王會甘心輕易地失去其權勢,自然處心積慮的希望奪回,求生自保乃人之本能,沒有人願意束手就戮。
        2. 帝王失權或能苟全,而權臣失權則必不能倖免,因此,權臣之自保心理實較帝王為強烈,然而當執權者發覺其所擁有的權力不足以自保時,其唯一的方法乃是要求更大的權力,執權者深知失去權力以後結局的可怕,自保的心理益形強烈。
        3. 縱然權臣掌握一切權柄,但在君臣倫理觀念下,帝王仍擁有一種心理上的威力,這種心理上的威力,使權臣感受到威脅,尤其是處於衰世之權臣最容易遭致猜疑。內有帝王之猜,外有人臣之疑,自保的結果,只有奪取更大的權力。對內而言,可以清除舊王朝帝王之威脅;對外而言,由同僚關係變為君臣關係,眾人自不能攻訐異望。因此,篡國乃成為衰世執權者自保心理之必然結果。
     
    三、歷代創業帝王得國前的身分與憑藉
       ()身分的種類
        1. 中央朝臣:帝王係權力的泉源,越接近帝王的人,越易竊取帝王的權力,中央朝臣任職於皇帝身旁,較之外任的方鎮,更易竊取天子大權,因此朝臣對於帝王的統治權力而言,乃是一大威脅。然而考之史實,以朝臣危帝王之身者或多,而以朝臣亡帝王之國者則甚少。其故安在?蓋在中國古代想要易姓改朝,必須具備有力的憑藉,而這種有力的憑藉不可缺少武力,然兵力卻為朝臣所缺少,因此,歷史上的創業帝王,其得國前的身分為中央朝臣者較少。
        2. 方鎮強豪:所謂方鎮與強豪,乃是在前朝政治權力組織中的地方官吏或人民,歷代創業帝王未得國前之身分多屬此類。異姓方鎮的強大更具危險性,帝王之位本係人人垂涎,在有利的時勢之下,擁兵的方鎮自然希冀奪取,兵力越強,慾望越高。
        3. 外國君長:以外國君長的身分而在中原建立起帝國者有──北魏、元代、清代,而這三個帝國的建立,皆由於其君長的才能與有利時勢的相互配合有以致之。
       ()得國之憑藉
        1. 兵力強盛:當舊王朝末期,處於戰亂不已的時勢下,創業帝王的崛起,必然憑藉兵力,尤其是外國君長入侵中國,更須依恃強大的武力。另一方面,創業帝王如果身當戰亂之時沒有武力,勢必無法掃除群雄,換言之,戰亂越熾,武力越為重要。
        2. 政權與威勢:威勢的建立,有下列兩種方式:其一、必須取得前代的中央政權(包括軍權):取得中央政權,便成為位高勢重,有權有位,因而容易造成威勢。其二、必須要掌握權力,積以時日:威勢原是一種心理狀態,時日的久積,可以使人對權力者的信仰因習慣而深入,人民對帝王的敬畏心理轉移給執權者,執權者遂建立起威勢。
        大抵時勢越安定,欲建立威勢越須長久時間;反之,時勢越混亂,建立威勢時間較短。不論威勢如何建立,但威勢乃是創業帝王──尤其是以和平方式或所謂禪讓方式以取得帝位者所必須。
     
    四、創業帝王得國的方式
       ()征誅與自立
        1. 君主專制的時間越長,帝王權力越強固,而帝王的名位亦越穩定,在「以臣拒君,寧論曲直」的觀念下,臣下意圖奪取君位,必為國人所不容,唯一的方法只有假名「征誅」或「禪讓」。
        2. 秦漢以後,君權越強固,君臣名分觀念越深入。自秦代至清代,創業帝王敢於假名「征誅」者,僅有漢高祖劉邦、東漢光武帝劉秀與後唐莊宗李存勗三人而已。因此,創業帝王能夠以「征誅」之名或武力之實推翻前代王朝,皆在君臣名分不為世人所公認或君臣名分蕩然無存之時。
       ()勤王與禪代
        1. 秦漢以後,雖然已無諸侯,但「勤王」實足以收拾人心,尤其當天下分崩之時,群雄崛起,能以「勤王」為名,最易受人擁護,且往往被譽為「義兵」。而勤王的結果,可以把持中央政權,挾天子以號令天下,並建立威勢。
        2. 勤王並非目的,而是「禪代」的一種手段與過渡方式而已,後世的創業帝王以禪讓方式得國,一則合乎傳統觀念,二則創業帝王可以逃避「以下犯上」大逆之罪名,三則創業帝王可以獲得聖賢的美譽。
        3. 綜觀歷代以禪讓而得國的創業帝王,在得國的過程中,似乎有一定的格式。首先是勤王,因勤王而獲得中央朝政大權,然後接受政權,最後由前代王朝的帝王以「天之歷數在爾躬」而讓位,群臣以「天下不可無主,大寶不可久曠」而再三請進,於是遂即帝位。
     
    五、創業帝王得以成功的原因
       ()成敗與天命
        1. 中國自古對於「天命」二字極為崇信,政治上權位之獲得,往往被視為「天命」之授與。
        2. 政治權力的創立或保持,其方法甚多,而帝王憑藉著心理權力以保持其政權,實屬必須。所謂心理權力,乃指統治者利用被統治者之心理,以及控制被統制者之心理。因此,創業帝王想要建立一個新王朝,必須堅定人民對其新王朝的信念;而一般人的思想觀念,既然深受神權與天命的影響,於是創業帝王便加以利用。
       ()時勢的結果
        1. 時勢不僅能消極的造成創業帝王得國的有利情勢,甚至可以積極的協助其得國且成為帝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在舊王朝的威信逐漸崩解的時勢下,創業帝王遂可輕易的創立新王朝。五代之世,創業帝王之得國,大都為時勢造成的結果。
       ()敵手之無能或錯誤
        1.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往往與失敗者之能力與行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強弱、明庸、賢暴的對比下,成功與失敗即決定於此。
        2. 以楚漢相爭時項羽為例,綜觀項羽失敗之主要關鍵有二:一是妒才智,二是失公平。司馬光謂其「欲以一夫之力服億兆之心,才高者見疑,功大者被絀,推此道行之,雖得百秦之地,將能免於敗亡乎?」
       ()才智與度量
        1. 舊王朝的衰亡,群雄競起,力大者獲得寶座。然而政權的爭奪,不僅依賴物力(包括兵力、財力),更須憑藉智力,因為智力可以控制物力、轉變物力。
        2. 創業之主本身的才智與度量是必須的,換言之,創業之主胸襟足以容人,有廣大的度量,才能招致人才。
       ()信任智能
        1. 創業之主縱使才智過人,也難以身顧四方,因此不能不委任臣下,共同創業開基。而創業帝王身處激烈競爭之際,更須爭用智能,才有成功的機會。
        2. 在爭奪之際,具有積極進取精神的智能之士,有助於立功建業,而具有保守性的德行之士,卻無濟於急務。不過,只能任人尚嫌不足,更須信人,只「任」而不「信」,則智能之士亦無法發揮其所長。
        3. 創業帝王能信而任人,於是智能之士多願歸依,創業帝王能自敵方陣營爭得智能之士,遂能擊敗敵手而獲成功。歷代創業帝王之開國功臣往往出自敵手,由於敵手不能用人,而創業帝王卻能信而任人,智能之士乃多歸附,大展其才,造就功業。
       ()善於收拾人心
        1. 創業帝王收拾人心的方法雖各有不同,然卻有一相同之點,即──不嗜殺。
        2. 人性好生而惡死,倘使好殺,則人心不服,何能希冀統一成功。如漢高祖劉邦曾明令「殺人者死」,其目的即在施惠於民,收拾人心。
     
    六、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
       ()對王朝的責任
        1. 為國祚修長計,創業帝王往往為繼體子孫鞏固基礎,定立政策,創造有利的統治環境。例如創業帝王不斷的訓練子民養成「忠君死國」的觀念。
        2. 創業帝王對於王朝的國運長短有重要的關係,但並不是說創業帝王對王朝的國運有絕對的關係。因為在君主專制政治下,繼體之君也有其至高無上的發號施令權,創業帝王的設施無法強迫子孫必然遵守,每一任帝王對該王朝的興衰存亡都負有責任。然而,倘若創業帝王沒有定立良好的制度,政治的雜亂無章,必使王朝難以久立。
       ()對優秀分子的爭取
        1. 優秀分子大體具有若干權力,如理智權力、道德權力等,能影響一般群眾,在社會上具有領導的力量。這些作為領導的優秀分子,可以決定事件的成敗,轉變政治局勢。
        2. 創業帝王不僅要個別的爭取優秀分子,更需要在制度上給予優秀分子機會與出路。歷代的選舉制度與科舉制度,均是因此而設置的。
        3. 假使創業帝王忽視優秀分子的爭取,則優秀分子在權力慾望的支使下,必然會尋找或製造時機以破壞王朝,甚至會領導群眾推翻王朝,王朝在優秀分子的敵視下,隨時都潛伏著不安與危機,國祚焉能長久。
       ()對忠君觀念的提倡
        1. 個人的行為受其觀念的支配,而觀念往往又為社會信念的一部分,例如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甚烈,然當時社會信念仍以掛名黨籍為榮,因此創業帝王如欲防止叛亂的發生,與其制定嚴刑峻法,不如培養人民「不忠為非」的觀念,使人民不敢背叛王朝。
        2. 帝王對於時代風尚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其握有榮辱大權,創業帝王可以利用榮譽大權以行褒獎,天子既獎忠節,則人人必慕忠節。
        3. 忠君觀念流傳長久之後,被視為萬世不易的真理,足以左右人心,忠君觀念遂成為影響個人行為的一種內在的力量,則後世繼體子孫縱使昏庸無能,亦不致輕易的亡國。
       ()對安定民心的措施
        1. 安定民心乃是創業帝王最基本而急迫的工作,民心安定之後,野心之士因為缺乏有利的時勢,自不能不放棄爭奪王位的企圖,而將其才智改用於競爭臣位。
        2. 創業帝王安定民心的措施,有棄武獎文、息政安民、不行勞役之政,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對中央集權的努力
        1. 所謂中央集權,實際上包括兩種意義,一是中央政府的集權,一是帝王或王室的集權,事實上,這兩種意義的集權,對於王朝的國祚而言,都是有利的。
        2. 創業帝王為了本身以及子孫的地位,必須使臣下對帝王本身發生尊敬與畏懼的心理,例如西漢、東漢、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對待創業功臣,或誅殺,或保全,其目的皆在鞏固帝王的權威。
       ()對封建同姓宗親的實行
        1. 自漢高祖劉邦「非劉不姓」原則制定以後,歷代多不封異姓為王。因此,自漢代以後,歷代莫不封同姓宗親為諸王。
        2. 一般而言,歷代創業帝王之封建同姓宗親,對於王朝而言是有利的,可以增加王朝生存的延續性。
       ()對利民善政的施行
        1. 人民原具有感恩之心,尤其是在變亂之後,施行利民善政越多,所獲得人民之感恩越多。創業帝王施行利民善政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兩項:一是改革時弊,消除人民痛苦;二是整頓吏治,開創優良政風。
        2. 創業帝王穩定人心後,經過若干年的統治,由於時間的關係,人民對王朝的權威產生敬畏的心理,同時,又由於中國民族極為重視「不忘本」的道德標準,王朝創業初期的善政,造成人民感恩心理,父子相傳,歷久不失。
        3. 敬畏的心理與感恩的心理相結合,遂產生應忠於本朝的觀念,使人民不敢背叛朝廷,當此一觀念深入人心之後,遂成為一種左右人們行為的勢力,此一無形勢力,實為維持王朝祚運、保證繼體君主亂而不亡的重要支柱。
     
     
     
     
     
     
     
     
     
     
     
     
    叁、唐太宗與玄武門事變
     
     
    一、玄武門事變的醞釀
       () 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衝突的開始
        1. 李建成與李世民之衝突,約起於武德4年洛陽平定之後,在此之前由於李建成留居長安,李世民專征於外,頗少共處的機會,及李世民平定洛陽,功業日隆,其遭李建成之忌,自所難免。
        2. 李建成最初所採用的策略,則為聯合其弟齊王李元吉,以增加聲勢;並交結高祖的妃嬪張婕妤、尹德妃,以為內助。李建成此一辦法,甚為成功,因有宮闈之奧援,不僅地位大為穩固,且得建立耳目於宮中。
        3. 李建成採納東宮僚屬王珪、魏徵等人的建議,率兵親征劉黑闥,以分李世民之功。
       ()楊文幹事件
    1. 李建成的另一個策略,即為蓄養勇士,擴充實力,蓋李世民久專征伐,府中智勇之士眾多,李建成自不免相形見絀,故廣加募召,以資抗衡。據《舊唐書》〈建成傳〉載:武德7年「建成先令慶州總管楊文幹募健兒送京師,欲以為變;又遣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齎甲以賜文幹,令起兵共相應接。」
        2. 楊文幹事件可視為李建成、李世民雙方整個衡突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此事件後,李建成之地位終不動搖,而李世民所抱高祖易儲的希望,亦告幻滅,由是鬥爭益烈而危機日深。
       ()高祖的態度
        1. 高祖初亦深知李世民之大功,且曾數度許以皇位之繼承,後因受後宮張婕妤、尹德妃等人的蠱惑,終至偏袒李建成、李元吉,而疏遠李世民,不只違背其承諾,即於二人加害李世民之種種罪行,亦不予究責。李世民之覬覦儲位,由高祖出言不慎以激發之,誠有可能。
        2. 高祖為消弭雙方的嫌隙,遷居李世民於長安城西之宏義宮,李世民既徙居城外,李建成等在京城中遂無敵對之勢力,而於宮中消息之探討,亦遠較李世民為便利,故高祖此種措施,益使李世民陷於不利之形勢,此事於李世民之發動政變,具有直接促成的作用。其原因有二:其一是李世民去至尊疏遠,終無嗣位之可能。其二是宏義宮僻居城外,更便於陰謀之進行。
       ()群臣的態度
        高祖得到李世民新動向的消息,就設法防止,採用釜底抽薪的辦法,從嚴處罰那些慫恿李世民的謀臣和武將,以期收到殺一儆百的效用,達到李世民的部屬不敢幫助李世民生事的目的。當時東宮及齊王府的部屬,也都認為如果對李世民主張太過激烈,怕會得到高祖的懲處,因而對李世民的行動,都不敢從中挑撥,更不敢多做報告。
     
    二、事變前夕的局面
       ()收買智勇之士
        1. 楊文幹事件後,李世民、李建成的鬥爭越形激烈,雙方皆致力於收買智勇之士以為己用,李建成收買李世民重要分子的辦法失敗後,乃轉而藉高祖之力以排去之,李世民的重要謀臣如程知節、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盡遭斥逐,而武將尉遲敬德幾至被殺。
        2. 武德9年,李建成復乘突厥入寇的機會,力薦其弟齊王李元吉督諸軍北征;李元吉復請以秦府驍將精兵隨行,期以徹底瓦解李世民的武力,惟軍未發,而「玄武門事變」爆發。
       () 李世民出居洛陽不成
        1. 李世民在京師的實力,既不敵李建成,因思植勢力於首都之外,以待他日之變,遂有遣張亮赴洛陽之事。高祖曾有命李世民出居洛陽之意,高祖此意,仍是採用以往之隔離辦法,及李建成等人使人上奏高祖,乃悟後果之嚴重,遂暫擱此事。
        2. 李世民在京師的實力,既處劣勢;欲東出洛陽以變,復不如願;而奪嫡的野心,難以壓抑;自身的實力,又將逐漸消失,最後只有放手一搏。
     
    三、事變的經過
       ()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
        武德95月,傅奕上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高祖出示傅奕的奏狀給李世民,目的是希望藉此警告李世民,使李世民知有防備而不敢發動。李世民卻反而因此更怕功高不賞,急急的出重利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常何曾隸屬李建成而為李世民所利誘。換言之,高祖以傅奕奏狀授李世民,卻在無意間反成為李世民利誘常何的促成力量。
       ()伏兵玄武門內
        李世民與常何談妥條件之後,李世民便決定伏兵玄武門內的計劃,接著李世民就上奏李建成、李元吉之罪,以引起高祖召喚他們鞫問,造成李建成、李元吉入玄武門的機會。李建成、李元吉的聯軍,本來足以壓倒李世民的軍隊,李建成更是胸有成竹;又因玄武門為其舊部常何所駐守,所以李建成認為玄武門內外都沒有危險。按照唐代的法律規定,無許可證而妄入宮門的,處2年徒刑。李建成估計玄武門內是法律規定的安全地帶,因而東宮、齊府的精兵都停在玄武門之外。
       () 李建成、李元吉兵敗被殺
        李世民之所以得勝,李建成、李元吉之所以致敗被殺,主要關鍵在於李世民以兵據玄武門,即宮城之北門,而李建成、李元吉卻無法以兵入玄武門之故也。高祖、李建成都估計錯誤,他們只應付正常的情況,而沒有防備意外的發生,李世民則是採用一切可能的非法手段,孤注一擲,被拒在玄武門外的東宮、齊府的優勢兵力,也無能為力。
     
    四、玄武門事變對唐代政治的影響
      ()廢立太子成常例
        1. 他們認為「奪嫡」之事,不只是可通之路,而且是成功之門,不由的想去模仿效法。
        2. 高宗的得立,直接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李世民即位後,立李承乾為太子,而想奪嫡的頗不乏人,濮王李泰就是最重要者之一,於是太子李承乾與濮王李泰乃各樹朋黨,後雙雙被廢。武后的被立為后,以及她之所以掌握政權,更是建在高宗的得立上的。
        3. 高宗的廢皇太子李忠、廢皇太子李賢,既以廢皇太子為常事;武后甚至廢中宗、睿宗兩帝形同奕棋,亦是間接的受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
       ()政權的不安定
        1. 廢立皇太子既成風氣,未即帝位的皇太子當然極度不安,變亂遂由不安的心情而發生。原先濮王李泰潛謀奪嫡之時,李世民主張「兩從廢黜」,因謂侍臣曰:「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伺者,兩棄之,傳之子孫,以為永制。」但是李世民本身就是藩王窺嗣成功的,由李世民成功的影響而發生的藩王窺嗣事件,猶如長潮巨浪,洶湧澎湃。李世民所定的法制,既不能阻止由他成功的影響而發生出來的潮流,覬覦政權的野心,漸漸的擴散到藩王以外。武后、韋后固不必論,中宗時有安樂公主請為皇太女,睿宗時有太平公主謀廢太子等事。
        2. 由太子的帝位繼承權的不固定,進而至於即帝位以後政權還不安定,政權逐鹿者,由藩王而皇后而公主,唐代政權之爭,可謂變本加厲了。
     () 宦官干預廢立之事
        1. 宦官高力士短短數語:「嗣君未定耶?推長而立,孰敢爭?」幫助玄宗決定立肅宗為太子,這是以後宦官干預立君之事的先聲。
        2. 安祿山造反時,宦官李輔國在馬嵬勸太子(即肅宗)北趨朔方;至靈武又勸肅宗即位,李輔國因之成為擁戴之元勳,遂創後來宦官擁戴或廢黜的先例;唐代帝位繼承的決定,乃另轉一個新方向,即操於宦官之手,唐帝國也隨著走向衰落之途。
     
     
     
     
     
     
     
     
     
     
    全部共 0則留言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