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gmin - 遠距課程資訊 - 中國現代史線上測驗詳細解答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中國現代史線上測驗詳細解答

    第一單元     導 論
     
    1.辛亥革命掃除了中國兩千年來的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襲的觀念,是中國政治體制上的一大變革。()
    2.「現代化」是指傳統性社會利用科技之知識以宰制自然,解決社會與政治問題的過程。()
    3.中國現代化的第一個運動,是曾國藩、李鴻章以至張之洞等人所領導的同光的維新運動。(×)
    4.陳獨秀、胡適等人所領導之新文化運動,其基本動機則在感到中國之傳統文化與民主共和之精神不契,而認為要想中國真正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必須從改變大眾之思想行為著手。()
    5.中國共產黨自獲政權之後,即以馬克斯列寧主義為最高原則,以獨裁的手法,通過黨及群眾組織,而剷除中國之社會結構,並以共產黨理論或毛澤東思想取代法家文化。(×)
    6.國史館直隸於總統府,職司編纂國史及典藏國家檔案文獻,為國家最高史政機構。()
    7.國史館藏之文獻史料,依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一為中央政府各機關移轉之大陸運臺舊檔及在臺已失時效檔案;二為圖書典籍;三為期刊報紙。()
    8.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其特色是:擁有相當豐富的檔案、書籍、期刊及報紙,外文書刊佔相當份量。()
    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以下簡稱黨史會)史料蒐集範圍,以國民革命史料、文物及圖書為主,自興中會於西元1874年創立以來,凡有關革命黨在國內外之組織與活動,以及有關中華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資料,均在收藏之列。(×)
     10.儒家思想以孝行為其精髓是一種倫理取向,孝行過分引伸便失去了意義,甚而構成了進步的阻礙。()
     
     
     
     
     
        第二單元     中國近代的憂患與改革~中國近代的外患(上) 
    1. 中俄雅克薩戰爭規模雖不大,但是其意義卻極為深遠,此一戰役是近代中西第二次的戰爭,為清康熙皇帝對帝俄東侵之主動還擊。(×)
    2. 乾隆56年高宗諭令庫倫辦事大臣松筠頒布「恰克圖市約」三款。其中第三款承認了俄國領事裁判權,此乃外人在華享有領事裁判權之始。(×)
    3. 咸豐8年4月,黑龍江將軍奕山與木氏簽訂璦琿條約,黑龍江、松花江左岸,自額爾古納河至松花江海口為大清國所屬,右岸順江至烏蘇里江為俄國所屬。(×)
    4. 璦琿條約簽訂的原因:(1)懾於俄國之兵威。(2)不了解所失土地之國防及經濟價值。(3)認為江左屯戶(江東六十四屯)仍歸中國管理,而烏蘇里江以東兩國共管,似無大礙。()
    5. 咸豐8年5月3日,中俄天津條約首先簽字,允俄國享有七口通商(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瓊州)、領事裁判權、最惠國待遇,勘定兩國邊界。()
    6. 俄國利用兩次英法聯軍之機會,先後脅迫中國訂立璦琿、天津、南京三條約,不費一彈,不折一兵,不僅享有英法所得之權利,且輕易奪取我廣大之土地達84萬平方公里之多。(×)
    7. 中俄改訂伊犁條約:光緒6年正月,曾紀澤奉使前往俄京交涉,憑藉其明敏幹練之手腕,終於折服俄人,爭回不少已喪失之利權。()
    8. 乾隆57年英國派遣使節馬戛爾尼來華,返國後,著《乾隆英使覲見記》細述中國落後的情形。馬戛爾尼的言論改變了英國以後對中國之友好態度與政策。()
    9. 道光14年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專利權,准許英人在遠東自由經商,設駐華商務監督統攝一切,中英關係遂由商業轉為政府對華關係。()
    10.道光11年11月,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查禁鴉片。(×)
     
     
     
     
     
     
     
     
     
        第三單元     中國近代的憂患與改革~中國近代的外患(中) 
    1.   道光22年中國代表為欽差大臣耆英,英方為全權大臣樸鼎查,雙方代表在英艦簽訂北京條約。(×)
    2.   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割讓香港於英國。()
    3.   天京條約為中國與西方海權國家所訂定的第一個條約。(×)
    4.   鴉片戰爭之原因雖極複雜,而其主因則係英人最初在華所受之不平等待遇,積怨既久,無以洩憤。至林則徐之強繳鴉片,僅係導火線而已。()
    5.   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一)國人之闇於外情、(二)武器之不敵、(三) 疆吏之儒弱、(四) 漢奸充斥。()
    6.   在鴉片戰爭發生以前,西方各國雖與中國有通商傳教的事實,但是除了俄國之外,都未曾與中國簽訂任何通商修好條約。()
    7.   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除了中國禁煙等因素外,還有以下三個原因:(一)國際社會的觀念不同、(二)經濟生活的觀念不同、(三)法律的觀念不同。()
    8.   西班牙租領澳門,是沿襲明代已成的事實,在當時尚與清廷無條約關係。(×)
    9.   公行是壟斷當時中外貿易之團體,是廣州對外貿易各「洋行」聯合組織之總稱。()
    110.  廣州洋行數目,通稱為十三,即所謂「十三洋行」,始於明代。清時名義上雖仍稱為「十三行」,而實際營業者並不一定與此數字相符。()
     
     
     
     
     
     
     
        第四單元     中國近代的憂患與改革~中國近代的外患(下) 
    1.   亞羅船事件:咸豐6年(1856年)9月,有持逾期香港護照懸掛英旗之亞羅號商船自上海駛泊黃埔,巡河水師登船搜索海盜,拔英旗棄置甲板,廣州英領事巴夏禮向葉名琛抗議,雙方發生衝突。(×)
    2.   咸豐7年英法聯軍陷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時人嘲其玩敵誤國:「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3.   中法天津條約簽訂後,加開瓊州、潮州、臺灣(臺南)、淡水、登州五處為通商口岸。(×)
    4.   天京條約割九龍司海岸一部分於英國。(×)
    5.   清廷對國際政治認識的偏差,此係指就近代外交制度與國際法的觀點來看,其最著者為拒絕接受主權平等的原則。其次是過份地信賴道德的約束力量及重視人際關係。()
    6.   光緒10年李鴻章與法國水師提督福祿諾簽訂「李福協定」,該約將越南完全斷送。()
    7.   光緒21年清廷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日本以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為代表簽定馬關條約二十一款。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及所屬島嶼,均割讓日本。(×)
    8.   從光緒24年(1898年)到光緒26年,可稱為維新變法的反動期,反動的事實以所謂「戊戌政變」開幕,以義和團大鬧北京收場。()
    9.   粵督李鴻章偕兩江總督劉坤一、鄂督張之洞等人的互相協議與駐上海各國領事商訂「保護東南章程」,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坤一、兩湖督憲張之洞,允任切實保護。()
    10.俄人乘義和團變亂時,進兵強佔中國東北,激成英日同盟,終至發生日俄戰爭,東亞國際形勢改觀,而中國東北從此成為世界的火藥庫。()
       第五單元     中國近代的憂患與改革~清廷的改革與失敗
     
     1.   自強運動也稱洋務運動或模仿西法運動,最有成就的一段時期在同治至光緒間。()
     2.   初期新政,偏重介紹西方科學知識與軍械製造。中樞主持人為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桂良、文祥等,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各重臣,則各就所轄區域推行新政。()
     3.   同治3年,左宗棠在福建設馬尾船政局。附設前後兩學堂,前學堂學法文及造船學,後學堂學英文及駕駛術,共造大小輪船15隻,編成南洋水師。(×)
     4.   左宗棠鑑於日本維新後,野心大熾,主張擴建海軍,以對付日本。(×)
     5.   光緒3年,李鴻章在天津合官商資本27萬設開平礦務局。()
     6.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德宗下詔,推行新政,教育方面:廢八股取士、籌辦京師大學堂等。()
     7.   政治方面裁汰閑散衙門:七月十四日,詔裁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常寺、太僕寺、大理寺等衙門。()
     8.   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一)缺乏積極而長遠的目標、(二)缺乏推動的領導機構、(三)主持自強運動者的知識受到限制。()
     9.   新政失敗的原因:(一)慈禧太后不肯放棄權勢、(二)曾國藩的維新學說,褻瀆了聖典,觸犯了經生文人的眾怒、(三)因為變法的推行,破除了許多既得利益者的權益,和獲取利益的機會。(×)
    1 10.  同治11年,曾國藩、李鴻章選派幼童赴日留學,每年30人。(×) 
     
     
    第六單元     中國近代的憂患與改革~清季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之比較分析(上)
     
    1.     一八五三年六月美國艦隊司令斐里將軍率領艦隊開抵安平港叩關時,才打破了日本為期二百餘年的「鎖國時期」。(×)
    2.     中外間長期所存在的不平等關係,即係以南京、天津、北京等三組條約為基礎。()
    3.     安正元年三月三日日本在美艦的威嚇之下,被迫與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開下田、箱館二港通商。()
    4.     奕新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其所擬師夷辦法之一為:於廣東設一造船廠、一火器局,聘請外國工匠教習,指導中國生徒學習製造及使用之法,使西洋長技為中國所自有。(×)
    5.     自1853年美艦渡日之後,乃致力於國內改革。一面加強中央集權;一面利用與德國的關係,企圖重組幕府體制,對外主張「開國和親政策」。(×)
    6.     明治天皇接掌政權之後,在明治四年實施「廢藩置縣」,封建領主階級從此解體,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封建體制」完全終結。()
    7.     自明治元年至明治十年,是日本史家統稱的「皇民化時期」。(×)
    8.     在勤儉節約的觀念影響下,乃產生了惡視奢侈、鼓勵儲蓄的社會現象,這大大地幫助了當時日本產業的發展。()
    9.     日本社會在豐田幕府封建制度的結構下,其官吏都是世襲的藩侯與武士。(×)
    10.「本位觀念」的現實目標,常常是多做事;而「權位本位」的目標,則常是多做官。()
     
     
     
                  第七單元     中國近代的憂患與改革
     
    1. 幾千年來,除接受道教思想的輸入外,中國一直居於文化輸出者的地位。(×)
    2. 日本人早已陶醉於中國文化,中國的哲學思想部份,又以陸九淵「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哲學,影響更為深遠。(×)
    3. 朱舜水及陸九淵之學為日本幕府採用後,形成了明治維新的思想主流。(×)
    4. 西歐諸國於十六世紀首次來到日本時,日本人也曾經採取了西歐文化,此即當時日本的「蘭學」。()
    5. 明治五年頒佈全國學制,其目標為「使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
    6. 西元一八九五年七月所創立的「同文館」,此為中國近代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7. 清季中央政制結構的最大特色,是在中央政治權力中心方面採取權力分散制,但是在輔助中央的權力中心方面卻採取絕對的君權專制。(×)
    8. 道光自強運動成敗的三十多年間,政權實際上都在慈禧太后之手。(×)
    9. 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其政治上的目標,即所謂「開國進取」和「富國強兵」。()
    10.中日兩國對於西方模仿的措施,均首先自器物技能的模仿開始,再進而至於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模仿,最後乃及於思想與文化的模仿。()
     
                第八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誕生
     
     1. 自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後,清廷的對外戰 爭及交涉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列強自中國獲得通商、傳教、割地、賠款等利權。()
     2. 南方由白蓮教起兵到捻民起兵,北方由天地會起事到太平天國起事,都有種族仇恨的成份在內。(×)
     3. 清末陸軍的建立以德國和日本為典範。海軍的建立以德國和法國為典範。(×)
     4. 政府開辦的新式工業以國防工業為主。政府開辦的商業主要為輪船運輸事業。()
     5. 一九三八年後,清廷開始試行地方自治,一九三九年於各省設諮議局,一九四一年於北京設資政院。(×)
     6. 一八九四至一九一一年間重要的革命起事凡十一次。(×)
     7. 列強在武昌革命爆發前,是支持清廷的,武昌革命爆發後,各省獨立,清廷勢將倒台,列強轉而支持袁世凱。()
     8. 興中會於光緒二十年成立於檀香山,次年,又組於夏威夷,主要領導人物為孫中山、陳少白、楊衢雲、鄭士良等。(×)
     9. 興中會成立之後,發刊「民報」作為機關報與保皇黨的「新民叢報」在東京發生激烈的思想論戰。(×)
     10.北京新內閣成立,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宣布鐵路國有政策。()
      
    第九單元   民國初年的政局
     
    1.   袁世凱為了團結其在國會中之力量,乃將「統一黨」、「民主黨」、「共和黨」三黨合而為一,於民國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正式組成進步黨。()
    2.   民國初建,各派政黨興起興中會,後擴大為國民黨,與袁政府處於對立的地位。(×)
    3.   二次革命的基本原因,在於袁世凱的專制思想,與起於民間的民主思想不相容。()
    4.   袁政府與五國銀行團(英、法、德、日、俄)代表於北京兆豐銀行簽訂善後借款合同借款二千五百萬磅。(×)
    5.   袁氏藉口國民黨議員與二次革命有關,下令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民黨議員之資格,卒致國會因法定人數不足而形成癱瘓。()
    6.   民國三年五月一日,袁氏公布「中華民國憲法」,其內容主要為設法增加總統權力,減削議會牽掣為主。(×)
    7.   中俄蒙三方代表在索額圖談判,訂立「中、俄、蒙協約」,其要點為:外蒙承認中國的宗主權,中俄兩國承認外蒙的自治權。(×)
    8.   民國四年一月十八日,日本向北京政府提出二十一條的要求。()
    9.   中華革命黨最大的特色,是有一個立場明顯而思想完備的政綱,把進行建國之秩序正式分為三個段落,即: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
    10.民國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宣佈雲南獨立,並組織「中華民國護國軍」。() 
     
        第十單元   軍閥的興衰
     
    1.軍閥一詞,是指自樹武力,與中央政府若即若離的軍人,在地盤之內,行使半獨立的或接近獨立的統治權。()
    2.地域主義的興起,與晚清督撫權力的變化有關,清末各省的督撫已集政治、軍事、財經三權於一身。()
    3.戰俘為軍閥軍隊的重要來源。(×)
    4.直系:首領段祺瑞。袁死後,任國務總理,藉對德宣戰為名,大事編練軍隊,外交上依附日本,對南方反對勢力主張以武力解決。(×)
    5.皖系:先後任領袖者為馮國璋和曹錕。在外交上依附英國,對南方反對勢力主張以談判方法解決。(×)
    6.奉系:首領張作霖。在外交上依附日本,有自給自足的軍工業,在各軍系中裝備最好。(×)
    7.南方的軍閥以南京為爭奪的目標,北方的軍閥以廣州為爭奪的目標,南北因此分裂。(×)
    8.中央政府的收入,主要有三類:(1)田賦、(2)關稅、(3)鹽稅。()
    9.農村經濟破壞,使許多人無法謀生,不得已轉為土匪或當兵,使軍閥的勢力愈來愈大。()
     10.北洋軍閥之混戰中,重要的有:奉皖戰爭和兩次直奉戰爭。(×)
     
         第十一單元   啟蒙運動
     
    1. 一九一七年,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中心的新思想和新文學運動,由於新知識份子的匯集,有了重要的開始。()
    2. 一九一五年,胡適於英國發起「白話文運動」。(×)
    3. 中國啟蒙運動以知識份子和青年學生為骨幹。如:陳獨秀、蔡元培、胡適。()
    4. 第三國際在莫斯科成立,不斷派人來中國煽動,對共產制度加以宣傳。()
    5. 白話文運動以介紹自由、民主、科學開始,以鼓吹社會主義結束。(×)
    6. 啟蒙運動帶來了白話文學,有助於平民教育的興起。()
    7. 「二十三條」於一九一五年五月九日由外交總長陸徵祥簽字。(×)
    8. 「五四」運動的重要課題之一是抵制日貨。()
    9. 民國13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上海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黨的改組,使中國的政治局面步入一新的里程。(×)
    10.民國11年秋,陳炯明叛變,國父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分別從民族、民權、民生三方面,提出中國民黨對時局之政策及主張。() 
     
        第十二單元   早期的國共關係
     
    1.聯俄容共的目的對外和蘇俄聯合以獲取其援助,對內允許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以從事國民革命的工作。()
    2.史達林發表「勿忘東方」一文,主張聯合西方民族對付東方帝國主義。(×)
    3.1920年春,蘇俄派吳廷康來華組織共產黨。()
    4.民國11年8月25日,馬林在廣州正式要求准許中共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此為容共之始。(×)
    5.民國14年3、4月間,孫文主義學會成立於廣州,為黃埔軍國民黨籍之軍官及學生所發起。()
    6.中山艦事件:發生之原因,為共黨分子在國民黨內勢力擴張引發國共內部衝突及反蔣中正先生之北伐主張。()
    7.汪兆銘和鮑羅廷為了緩和內外的反共壓力,乃協議分共,即一般所謂的武漢分共。()
    8.民國26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發表「共赴國難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五項保證。(×)
    9.蔣委員長本「攘外必先安內」之旨,於民國19年11月中原大戰結束後,開始圍剿共區。()
    10.民國25年因西安事變,日本侵華日急,毛澤東乘機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口號,剿共行動因之停止。()
     
         第十三單元   北伐與統一
     
    1.民國十三年一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總理孫中山先生領導下,於上海舉行。(×)
    2.民國九年~十一年,陳炯明的乖違態度和後來的叛變,是中山先生革命以來自認為最大的失敗。()
    3.民生主義之重要原則為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4.民國十三年,成立黃埔軍官學校任命蔣經國為校長,從此以黃埔學生為基幹的國民革命軍,奠定日後北伐武力之基礎。(×)
    5.民國十四年七月一日國民政府成立,並建立國民黨革命軍。()
    6.而國民黨中的反共元老派人物張繼,林森居正等人,形成「西山會議」派,以抵抗中共篡黨,挽救國民黨被赤化的危機。()
    7.國民革命軍克復南京後,定都北京,但之前中共控制中央黨部,決定在武漢辦公,形成寧漢分裂局面。(×)
    8.北伐前期,在長江以南時,糾紛以美國為主。(×)
    9.「五三慘案」民國十四年春,因上海日本紗廠廠主槍殺,顧正紅事件,英兵無端對我抗議遊行之學生開槍射擊。()
     10.日本意圖阻擾革命軍北伐,籍口保護僑民,出兵佔據膠濟路及濟南,槍殺交涉員蔡公時等十六人,是為濟南慘案。()
     
         第十四單元 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上)
     
    1.南北統一後,新建立的中華民國政府立即展開裁兵工作,訂定兵額,全國以50師為限,兵額約100萬人。(×)
    2.孫中山的裁兵主張,即是化兵為工的「兵工政策」。()
    3.政治分會是介於中央與省之間的行政單位,原為在軍事期間中央難以直接指導各省政治而設立。()
    4.當政治分會遭遇非常事變時,得依委員會出席人數三分之二以上之決議,為緊急處分。()
    5.知識分子從東方引進各種不同的政治理論或政治制度,以謀求解決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其中以聯邦制的主張被視為解決中國現狀最可行的方法之一。(×)
    6.軍事委員會為國民政府最高軍事權力機構,並設立國防會議以做為軍、政雙方溝通的組織。()
    7.民國十八年一月一日,國軍編遣會議在北京正式開幕。(×)
    8.《國軍編遣委員會進行程序大綱》是編遣工作進行的依據,亦是國民政府整理軍事的基本綱領。()
    9.編遣會議開幕後,國人最重視的問題之一,即是編餘士兵如何安置。()
     10.直系領袖為段祺瑞。(×)
     
         第十五單元 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下)
     
    1.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的統治基礎更為穩固,其所能控制的地區,由原先的蘇、浙、皖、贛、閩五省,擴張至兩湖、兩廣、魯、豫共11省。()
    2.點驗軍隊是編遣實施的第一步工作,目的在使軍隊依照國軍編遣委員會所定的編遣標準,切實執行各項編遣事宜。()
    3.直系是北伐期間隨著軍事力量擴張發展而成的一個政治集團,其領袖人物主要為李宗仁、白崇禧及黃紹竑。(×)
    4.廣東接防問題是馮玉祥與中央關係破裂的主因。(×)
    5.發行編遣庫券是籌措編遣實施經費的主要方式。()
    6.東北軍內部兩名主要將領韓復榘及石友三率部歸順中央,馮玉祥受此打擊,遂接受閻錫山下野出洋的建議。(×)
    7.民國十七年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張學良展開反抗中央的聯合行動。此次反中央的軍事行動空前浩大,通稱「中原大戰」。(×)
    8.國民政府是各國承認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可由海關獲取稅收。()
    9.張學良支持中央,為中原大戰國民政府主要獲勝因素。()
     10.日本軍閥於民國二十年侵占東北,爆發九一八事變。()
     
     
         第十六單元 建國十年(上)
     
    1. 北伐完成,軍政結束,訓政開始。()
    2. 訓政時期約法為訓政時期國家的根本大法。()
    3. 孫中山之「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中,規定地方自治的六項工作是:清戶口、立機關、定地價、修道路、墾荒地,設學校。()
    4. 民國二十二年五月五日正式公布五五憲草。()
    5. 第一位在華德國顧問為鮑爾上校,議中國發展空軍。()
    6. 在德國軍事顧問協助下,民國十七年於廣州筧橋設航空班,民國二十年改為中央航空學校。(×)
    7. 民國二十五年行廢兩改元,規定一元銀幣為一切交易的本位幣。(×)
    8. 民國二十四年施行法幣政策,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發行的鈔票定為法幣。()
    9. 從北伐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十年間的外交成就:1.收回租界、租借地2.收回上海租界法院3.完成關稅自主4.取消領事裁判權的談判。()
     10.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一日分別在華盛頓及重慶簽訂中美、中英平等新約,五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正式終止。(×)
     
       第十七單元 建國十年(下)
     
    1.改良農產品種:成就較大的為金陵大學和中原大學,培育新的小麥、高梁品種。(×)
    2.進口初以民生必須品為主如:棉布、米、棉花、砂糖、五金為主。()
    3.貿易港口,就出入口值而言,廣州第一,大連、天津次之。(×)
    4.北伐完成後至抗戰前共新修隴海、浙贛、同蒲、江南、蘇嘉等鐵路四千六百六十七公里。()
    5.當時有中國航空公司、歐亞航空公司和西南航空公司,經營國內航線取消民國十八年十一月設衛生部,民國二十年四月改為衛生署,隸內政部。(×)
    6.新生活運動民國三十四年由蔣中正提倡,以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為行為的指標。(×)
    7.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楊虎城抗日心切,劫持蔣中正,要求停止內戰,立即抗日,是為西安事變。()
    8.中東路即根據一八九六年俄國與李鴻章簽定的中俄密約築成的東清路,是一條建在中國境內的俄國鐵路。()
    9.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因準備未充實,採不抵抗政策。(×)
    10.一二八事變:日軍不能勝,乃與我訂「淞滬停戰協定」,劃上海為非駐軍區。()
      
         第十八單元 八年抗戰(上)
     
    1. 日本大陸政策,無論是南進或北進,皆以向亞洲發展為主,而中國則為其侵略目標。()
    2. 抵制日貨運動,為中國民眾排日的開端,亦成為中國用來抵抗日本的和平方法。()
    3. 九一八事變後,俄國感於日本的威脅,漸與中國修好,要求中共與國民黨合作,以便聯合抗日。()
    4. 塘沽協定簽訂後,蔣委員長決定傾全力肅清共禍,採取了碉堡封鎖政策,以斷絕共軍在贛南及贛東間以及江西與福建間的聯絡。()
    5. 八一三事變揭開八年抗戰序幕。(×)
    6. 民國二十六年「八一三戰事」使外人重新評估中國抗戰實力,願借款與中國。()
    7. 台兒莊大捷:民國二十八年四月六日,孫連仲部擊敗日軍,殲日軍機谷廉介部三十五萬人。(×)
    8. 中國實施持久戰略目的,一在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以分散日軍的優勢,一在促使國際形勢的轉變,使侵略者受到國際的制裁。()
    9. 民國三十年七、八、九三個月,是中國抗戰最黯淡的時期。(×)
    10.       民國三十一年五月五日成立中緬印戰場指揮總部,以蔣委員長為最高統帥。(×)
      
         第十九單元 八年抗戰(下)
     
    1.抗戰建國綱領的頒佈,說明抗戰與建國是不可分開。綱領共分總則、外交、軍事、政治、經濟、民眾運動、教育七大項。()
    2.民國二十八年,國民參政會正式成立。第一屆參政員共有二百人。(×)
    3.凡中華民國人民,無論男女,居滿六個月以上,年滿二十歲即為縣公民,享有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複決權,是為新縣制。()
    4.中俄互不侵犯條約:此約簽訂,蘇俄不過利用中國的力量牽制日本。()
    5.民國三十二年十月三十一日莫斯科宣言,中、美、英、蘇共同對德、義、日作戰至其投降為止。()
    6.雅爾達密約:民國三十四年二月,美、英、俄三國訂立,史達林答應在德投降後三週內對日宣戰,但須將俄於日俄戰爭中喪失給日本的利權收回。()
    7.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8.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劃分盟國受降區規定,中國受降範圍。為:中華民國(東北歸蘇俄受降),台灣及越南北緯16度以北。()
    9.何應欽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主持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八年抗戰於焉結束。()
     10.抗戰龐大軍費是中國經濟的致命傷,戰後的經濟惡化,是國民政府與共黨鬥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第二十單元 抗戰時期外國對華軍事援助(上)
     
      1. 同治四年第一個大規模的兵工廠江南製造局在廣州成立。創辦人為曾國藩、李鴻章。(×)
      2. 光緒十二年成立海軍衙門,先後成立北洋艦隊與南洋艦隊。(×)
      3. 民國二年創建南苑航校,是中國培養航空人才的開始。()
      4. 民國二十三年與英國廠商簽約,設 立「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為我國正式製造飛機的開始。(×)
      5. 民國十年簽訂「中德條約」,德國廢除「膠州灣條約」,放棄在華一切權利, 是列強與中國簽訂的第一次平等條約。()
      6. 民國十七年美國上校包爾率部來台應聘,是美國在華軍事顧問之創始。(×)
      7. 民國十八年簽訂「中德關稅條約」,法國成為第一個與國民政府簽訂友好條約的外國政府。(×)
      8. 抗戰前中國進口軍火60﹪來自德國。(×)
      9. 義大利加入德、日反共協定:形成三國軸心聯盟。()
      10.西元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被迫將旅順、大連的租借權和南滿鐵路的經營權讓與日本。()
     
        第二十一單元 抗戰時期外國對華軍事援助(下)
     
    1.蘇聯民國九年扶植中國共產黨成立,並進兵外蒙,成立「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2.民國十二年蘇聯以鮑羅廷為南方代表,擔任孫中山先生政治顧問,負責調遣軍費、軍火,指揮軍事顧問,指導中共活動。()
    3.民國二十年蘇聯軍隊參加新疆內戰,與盛世才簽訂軍事同盟協定,納新疆為獨占勢力範圍。(×)
    4.到民國二十九年底,蘇聯給予中國貸款超過西方國家三倍以上。()
    5.蘇聯志願隊民國二十六年成立,協助中國空軍對美作戰。(×)
    6.同治七年簽訂「蒲安臣條約」,強調美國無權干涉中國內政,也不贊成干涉他國內政之行動,成為美國對華政策一貫立場。()
    7.民國二十五年發布桐油借款,為英國提供中國第一筆借款,意義重大。(×)
    8.民國二十八年宣布廢棄「美日通商航海條約」,為美國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的第一步。()
    9.日德義軸心同盟成立,美國開始備戰,並以租借法案與軍火輸華支持中國對抗蘇聯。(×)
     10.英國志願大隊成立:民國四十年八月成立,大隊長為陳納德。(×)
      
     
        第二十二單元 陳儀與二二八事件 (上)
      1.民國三十六年台灣發生的「九一八事變」,一直被視為敏感、禁忌、傷痛、隱晦的事件,無論其是自發性的或是偶發性的,基本上它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2.民國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特任蔣渭水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同年九月二十一日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做為光復臺灣後重建政制的法律依據。(×)
      3.由於臺灣情形特殊,行政上乃另行設置「行政長官公署」,不同於國內各省,其建制較省政府為大,權力亦非省政府主席所能及。()
      4.光復以後熱心政治者主張高度自治,而原來依附日本人之御用仕紳,此時乃積極參與各地民意機關及政府機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仍擁有強大勢力。()
      5.光復初期臺灣的物價尚稱平穩,民國30年物價節節上漲,尤其是大陸黃金風潮發生以後,若干日用品價格甚至超越內地。(×)
      6.臺灣光復以後原有之工廠、礦山,或關閉,或減工者甚多,造成了嚴重的少子化問題。(×)
      7.光復以後臺灣省各縣市有不少房屋在日本人遷走時,曾發生「搶佔」的情形。()
      8.《觀察》週刊曾指出臺灣「族群衝突」之所以特別熾烈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語言的隔閡。其二是五十年來的殖民地生活,帶有濃厚的「反宗主國」情感。()
      9.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臺灣省專賣局派遣專員葉德根率領職員鍾延洲等五人,往太平町附近繼續查緝,巧遇婦人林江邁攜帶私煙五十餘條,葉德根、鍾延洲遂將之扣留。林江邁要求放還,雙方爭執。()
     10.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一日,為調查二二八事件,臺灣省籍之國大代表、參政員、省參議員、臺北巿參議員乃共同舉行會議,組織成立「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
      
        第二十三單元 陳儀與二二八事件 (下)
      1.臺灣省當局以流氓有礙地方的安寧秩序,乃命令各縣市政府加以逮捕,並集中管訓,名曰「集中營」,同時施以各種職業訓練與智能教育。(×)
      2.臺灣各地暴動事件發生以後,共產黨黨員江青等擬以臺中、嘉義一帶為其暴動之中心地帶,乘機鼓動群眾,陰謀奪取政權。(×)
      3.日本治臺後期,各地均有「皇民奉公會」之組織,其主要成員包括:親日鄉紳、公務人員、商民、技工及農民。()
      4.就緝煙事件而言,嚴懲肇事者及賠償死傷者乃是屬於民事賠償之救濟行為。(×)
      5.自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一日以後,事情卻有逐漸擴大之趨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懷有不同動機和目的之其他群眾及民進黨開始參與並擴大事端。(×)
      6.隨著二二八事件的擴大,行政長官陳儀立即宣佈臨時戒嚴;中央政府亦指派監察委員楊亮功等人調查事件的真相、國防部長白崇禧亦來臺宣慰,並派遣部隊維持秩序。()
      7.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頒布「綏靖計畫」,其主要的內容有:「軍方」、「政方」及「自新辦法」等三部分。()
      8.當二二八事件發生以後,中央政府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處理原則是以「軍事鎮壓」為首要。(×)
      9.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一日,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袖共同發表「雅爾達密約」,明白確定臺灣、澎湖於戰後歸還中國。(×)
     10.日本宣布投降以後,國民政府積極從事接收臺灣的準備工作。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展開接收工作,主要分成「民政」與「軍事」兩部分進行。()
      
        第二十四單元 國民政府時期褒揚制度
     
     1.民國成立以後,對於肇造民國殉難先烈與積功志士,政府應該有所表彰撫卹乃有設立稽勳局之提案。()
     2.舉凡民國開國以來有關忠、孝、節、義之事跡昭著,是資矜式者,政府均能給予明令褒揚。()
     3.自褒揚條例頒佈之後,雖然達到「典範垂教於後世,義行炯照乎萬古」的目的,然而失之過濫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4.廣東省政府民政廳組織法,其中第七條第六款規定:民政廳第二科有「褒揚節義、整飾風化」之職掌。(×)
     5.就現代國家實例而言,褒揚之制在共和國家幾於絕跡。()
     6.民國二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國民政府公布「褒揚條例」。(×)
     7.依「褒揚條例」所規定之褒揚方式,其一為匾額,其二為褒章。()
     8.民國二十一年之褒揚條例施行細則中規定,其違背人道,如割股療親、望門守節及青年寡居等,均不得予以褒揚。()
     9.民國四十五年國民政府公布「褒揚抗戰忠烈條例」,褒揚之對象為:凡抗禦外侮忠勇義烈之官兵人民。(×)
       10.國民政府有頒布褒揚令文之職權。()
    全部共 1則留言
    10-03 13:22:留言...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