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gmin - 遠距課程資訊 - 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線上測驗詳細解答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線上測驗詳細解答

       第一單元     導 論
     
    1. 人類的歷史是由人、時、地、事四要素所構成,在此四個要素之中,□□是歷史的重心。(A B時 C地 D事) 
    2. 就歷史對人的影響而言,歷史中的□□往往對後人產生典範、模仿或深以為戒的影響力。(A人物 B事件 C地點 D時間
    3. 家天下與國家興亡的關係密切,軍國大政完全由□□決定。(A君主 B大臣 C后妃 D宦官) 
    4. 自周至□□,君主權力的演變是由分權到集權。(A漢代 B宋代 C元代 D秦代
    5. 自□□時代以後,人治精神及皇帝超越於法律之上,使中國的政治趨向於集權化。(A周代 B商代 C夏代  D秦漢
    6. 在一個君主專制的政府下,政權的維護主要是依靠「□□」,一切政治制度大都是表面化的。(A法治 B人治 C法律 D心理) 
    7. 國家的治亂興亡,以「□□」的因素最為重要,其關鍵幾繫於君主一人,因為君主的賢明庸碌,直接造成國家的治或亂。(A軍事 B經濟  C政治 D社會) 
    8.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明朝將領□□率軍投降清軍,造成明代速亡。(A尚可喜 B耿精忠 C吳三桂 D施琅) 
    9. 由於政府權力系統的不均衡,結果導致□□的出現以及黨爭的發生,政局因而不安定。(A權臣 B后妃 C宦官 D士人) 
    10.   古代君主有很大的權威感,不容易納諫。概括而言,中國歷史上在位達□□年以上的君主,大都晚節不保,例如漢武帝、清高宗。(A二十 B三十 C四十 D五十) 
      

     
       第二單元     中國歷代的創業帝王(上)
     
    1.時勢對於成敗有極大的關係,尤其在古代中國,朝代的轉變,由於□□觀念的約束,勢必沒有成功的可能。(A君臣 B士人 C政治  D軍事) 
    2.有利的時勢對於功者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因素。然則,在何種情況之下,最可能發生朝代的更換?最有利於創業帝王之奠基得國?唐朝名臣□□提出他的看法:「帝王之起,必承衰亂。」(A
       徵 B長孫無忌 C房玄齡 D尉遲敬德) 
    3.能取得帝王政權者之中,除了部分受遺詔之□□外,其他各類人一旦取得大權,往往造成政治上的不安。(A宦官 B后妃 C輔政大 D將領) 
    4.一個王朝之所以衰亡,其原因甚多,而且往往各有不同,但是各個王朝之衰亡,除了西漢、魏以及□□外,皆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即是戰亂。(A東漢 B北周 C唐代 D宋代) 
    5.□□的腐敗乃是戰亂發生的主要原因,戰亂總是在破壞既存的秩序,而處理亂事之無方,必然使亂事更加擴大。(A軍事 B經濟 C社會 D政治
    6.綜觀歷代史實,除了北周與曹魏外,各王朝之式微皆經過一個共同的現象──□□。(A政亂 B戰亂 C式微 D因勢圖謀) 
    7.我國歷代政治深受法家與□□雙重政治思想的影響,因此帝王高高在上,世代相襲,臣下若敢覬覦皇位者,必定被視為大逆不道。(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陰陽家) 
    8.戰亂既然能破壞舊王朝的威信,造成人們對中央政府的離心力,實乃給予新王朝興起的大好機緣,歷代創業帝王多把握此一機緣而建國。□□可以說是歷代創業帝王得國的普遍動。(A因勢圖謀 B
       政亂 C戰亂 D式微) 
    9.帝王失權或能苟全,而權臣失權則必不能倖免,因此,權臣之□□心理實較帝王為強烈。(A互保 B自保 C政治 D社會) 
    10.縱然權臣掌握一切權柄,但在□□倫理觀念之下,帝王仍擁有一種心理上的威力,這種心理上的威力,使權臣感受到威脅,尤其是處於衰世之權臣最易遭致猜疑。(A父子 B兄弟 C君臣 D夫婦) 
     
        第三單元     中國歷代的創業帝王(中) 
    1.   觀察歷代創業帝王得國前的身分有三種:(1)方鎮強豪(2)中央朝臣(3)□□。(A外國君長 B士人 C權臣 D將領) 
    2.   考之史實,以朝臣危帝王之身者或多,而以朝臣亡帝王之國者則甚少。其故安在?蓋在中國古代想要易姓改朝,必須具備有力的憑藉,而這種有力的憑藉不可缺少□□。(A金錢 B武力 C生理 D心理) 
    3.   以外國君長的身分而在中原建立起帝國者有──□□、元、清。(A隋朝 B五代 C北魏 D唐朝) 
    4.   自秦至清,創業帝王敢於假名征誅者,僅有□□、東漢光武帝劉秀與後唐莊宗李存勗三人而已。(A劉邦 B李淵 C趙匡胤 D朱元璋) 
    5.   中國自古對於「天命」二字極為崇信,□□上權位之獲得,往往被視為「天命」之授予。(A社會 B軍事 C經濟 D政治
    6.   創業帝王自稱天命,不過是運用「□□權力」以鞏固人民對王朝服從的信念,事實上他們往往也承認人為因素仍是成功的關鍵。(A心理 B生理 C社會 D經濟) 
    7.   綜觀□□創業帝王以其本身的條件而論,如果處於其他的時代似乎沒有得國之可能,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得國乃因時勢所造成。(A漢代 B五代 C唐代 D宋代) 
    8.秦亡之後,楚漢分爭天下,□□最後之得以成功,固由於能任用人才,然而更重要的是敵手之無能。(A項羽 B劉邦 C李淵 D朱元璋) 
    9.王莽末年,當時人心思漢,□□能保存漢代的官儀,最能適合人心,而三年遂成大業。(A劉秀 B劉寅 C陳霸先 D李淵) 
    10.創業帝王收拾人心的方法雖各有不同,然卻有一個相同之點──即□□。(A不嗜殺 B愛心 C同情心 D和平) 
     
     
        第四單元     中國歷代的創業帝王(下)
     
    1.   先後在中國立國而稍具規模的王朝達三十二個之多,其中國祚最長者為□□,計達八百五十六年,最短者為五代的後漢,立國僅四年。(A漢代 B唐代 C清代 D周代
    2.   自從□□廢除封建制度之後,在中國的歷代政治上,帝王便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A劉邦 B項羽 C秦始皇 D朱元璋) 
    3.   為國祚修長計,創業帝王往往為繼體子孫鞏固基礎,定立政策,創業帝王不斷的訓練子民養成□□的觀念。(A孝道 B忠君死國 C倫理 D仁愛) 
    4.   不論理智權力、心理權力、道德權力、或社會權力都不是憑恃武力的鎮壓,而係有賴於□□的運用。(A財力 B智力 C能力 D道德) 
    5.   創業帝王開國之初,要想人民擁戴王朝,必須將政府的權位公開,使人民有參與□□的機會。(A治權 B社會 C法律 D政權
    6.   兩漢、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創業帝王,不僅能個別的爭取優秀分子,並且除了□□以外,均能立下一個制度使得優秀分子在政治上有機會與出路。(A劉邦 B李淵 C趙匡胤 D朱元璋) 
    7.   □□在得國之後,優禮士人,除設「常科」之外,又設「特科」,是為「制舉」,士大夫之出身又增加了若干途徑。(A劉邦 B李淵 C宋太祖 D朱元璋) 
    8.   創業帝王對於時代風尚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觀念流傳長久之後,被視為萬世不易的真理,足以左右人心,遂成為影響個人行為的一種內在的力量,則後世繼體子孫縱使昏庸無能,亦不致輕易的亡國。(A忠君 B孝道 C仁愛 D信義) 
    9.   □□乃是創業帝王最基本而急迫的工作,對政權有野心之士因為缺乏有利的時勢,自不能不放棄爭奪王位的企圖,而將其才智改用於競爭臣位。(A安定民心 B政治 C社會 D經濟) 
    10.自□□強調「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觀念,即所謂「非劉不姓」的規定制定以後,歷代多不封異姓為王。(A秦始皇 B劉邦 C唐太宗 D朱元璋) 
     
       第五單元     中國歷代之篡弒(上)
     
    1.人類社會依權力而存在,人類的安樂必賴政治權力才得成為可能。□□說:「古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A韓非B范雎C商鞅 D張衡) 
    2.只有在政治權力的組織體制中,具有君臣關係的臣屬做了上面的事情,才能稱為「□□」。(A篡弒B禪讓C革命D起義)  
    3.唐玄宗在爭得帝位之初,乃是一位睿智明斷的皇帝,開創了「□□□□」的太平盛世。但在位既久,政治方面乃日趨腐化,終致釀成安史之亂。(A開皇之治B貞觀之治C開元之治D文景之治)  
    4.少主年幼無知,也可能因稚言稚行而遭遇不測。西漢少帝□□便為了說:「我未壯,壯即為變。」而被呂后幽廢。(A劉備B曹操C王莽D劉恭 
    5.被篡弒君主的年齡,以十六歲至□□歲最多,其主要原因可能與人類青年期的好奇反動心理有關。(A二十B三十C四十D五十)  
    6.「主少國疑」,幼君在位是容易招致政變的,當七歲的後周恭帝即位時,將士們的心理立刻動搖,於是有兵權的□□□乃得因以篡位。(A唐玄宗 B趙匡胤C漢武帝D宋襄公)   
    7.親政的君主會被篡弒,最重要的原因是□□□□,皇帝既然「志昏近習」,荒亂享樂,謀國之臣遭受罷黜殺戮,佞倖之輩專擅威福,國家那得不亂?(A富國強兵B昏庸愚亂C重文輕武D尊王攘夷)  
    8.秦二世經常在宮中與趙高決定國家大事,而不與群臣共同討論,大臣也很難朝見秦二世胡亥。親政的被篡弒君主之中,除了昏庸以外,當數「□□」為多,不過歷史記載所謂的「狂主」未必都是事實。(A和平B統一C通商D暴亂 
    9.隋文帝晚年,曾經發生一件極不愉快的家庭事件,就是他於開皇二十年廢黜長子太子勇而改立次子□□□為太子的事。(A晉王廣B隋煬帝C孝文帝D晉元帝)   
    10.      皇帝之所以不能親政,主要原因總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其二是騃童,其三是權力早已下移,皇帝成了篡弒者的傀儡。(A政治 B沖幼C軍事D經濟)  

       第六單元     中國歷代之篡弒(中)
     
    1.所謂「身分」,並非指篡弒者於篡弒當時的身分,而是指篡弒者所以得為篡弒的原始身分。篡弒者的身分,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討論:方鎮、宗室、中央臣吏。()
    2.如東漢末年的州郡,中唐以後的藩鎮,都儼然成為獨立的國家,苟遇有可乘之機,自然思圖叛變自立為王了。()
    3.「篡弒」的傳統意義,乃是罪大惡極的背逆行為,所以「財力」是多數篡弒者必須具備的條件。(×)
    4.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一般平民尚無政治地位,而禪宗則具有與生俱來的客觀尊嚴。(×)
    5.中央臣吏除了朝臣以外,還有太后、后妃、外戚與宦官、近臣等。他們都是皇帝的異姓家人, 因地居親密,不容易取得信任與寵倖,因此也就容易竊權。(×)
    6.武力為進行篡弒行為所不可缺少之因素,但實行篡弒卻不能單憑武力,必須加上其他因素,使得物質的權力轉變為心理的權力──即威勢。()
    7.歷史上三十五個廢君案中,也以「文化融合」具有深厚權力基礎的人為多。(×)
    8.統治權力的穩固有賴於社會信念之建立,也就是使最基本的物質權力轉變為精神上的威勢。怎麼樣才能使權力或武力轉變為威勢?最具體明確的因素是「積時」。()
    9.歷史上被篡弒的君主,大致而言都在即位日淺、威勢未建的時候。他們的在位時間,在二年以下者約佔百分之六十以上。(×)
    10.有志者大都利用傳統的政治倫理觀念,假藉歷年已久的衰朝名義,先行掌握中央政權。在正名與勤王的號召下,建立自己的威勢,然後才行篡位。()
     
      
       第七單元     中國歷代之篡弒(下)
     
    1.楊堅從專周政到稱帝前後不過十個月,他之所以能夠迅速篡位,與周代末年財政大權潛移於漢人有關。(×)
    2.在篡奪案中,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三以上的動機是權力與保衛的綜合。(×)
    3.也許有鑒於秦朝的速亡,漢高祖對於封建制是抱持有限承認態度的,因此他採用封建與郡縣並置的辦法。()
    4.漢武帝曾與心腹大臣們舉行過一次祕密盟會,會中訂立一項重要誓約──即「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書稱之為「白馬之誓」。(×)
    5.在周代以前,形式上由臣下「主動」奪取君位而為後世「賢哲」們所稱頌的,只有「征誅」一途。()
    6.自漢代以下,每當國亂之時,「勤王」幾乎成為想當皇帝者建立篡奪基礎的固定模式。()
    7.秦漢以後的篡弒,除了以「討逆」為名,形式上必然主動外,大致上均以種種的理由,假藉有權者的命令,使自己在形式上處於被動的地位,以迎合政治倫理的觀念。()
    8.嬰幼之主在位,乃是君主世襲制度下難以避免的根本優點。儲位不定,本是政爭的導源,但是傳統的嫡長世襲制度,嬰幼愚闇勢所難免。(×)
    9.地方權力的過度強盛,永遠是政治上的亂由。篡弒權力本是一種反傳統的權力,必須以權力為基礎,而方鎮正具有培養武力的條件。()
    10.絕對多數的篡弒動機,都是「財力」與「自保」螺旋進程的終結。篡弒的發生,多在君威未建,帝王式微,君主在主觀及客觀上難以實際運用權力之際。(×)
     
     
        第八單元     歷代開國功臣的遭遇(上)
     
    1.劉邦乃我國歷史上崛起於草莽之中的第一位平民皇帝,韓愈則為漢室開國功臣中之重要人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嘆,發自韓愈之口,尤具歷史意義。(×)
    2.凡是臣事於君而於其政治權力之創立、保持、擴張或匡復,著有功績者,便是功臣。()
    3.即我國歷史上傳統意義下的功臣,其種類可大別為三種:創業功臣、開拓功臣、匡復功臣。()
    4.若以功臣立功的手段為標準,則又可劃分為文武兩大類型,其區分的標準,端視其立功的手段是否運用權力,即係統率軍隊參與作戰之意。()
    5.功臣的遭遇約可分為下列三種:善終、得罪、保衛。(×)
    6.劉邦在淮泗初舉義旗時的基本幹部,這批人在舉義前多與劉邦「同為編戶民」,對劉邦相當忠實,同時他們之間也具有濃厚的感情。所以可將這批人稱作「淮泗集團」。()
    7.張良舉義後陸續加入的,他們來自各地或當時其他的革命團體,故私人間無密切聯繫,可統名稱之曰「雜牌」。(×)
    8.宋太祖起自裨將,爵位不顯,雖然受知於世宗,統領禁軍,但是他所以能夠代周而興,恐與其朋輩──即所謂「義社十兄弟」有很大的關係。()
    9.智、勇、辯、力之士共事一主以爭天下,其目的乃在成功之後希望能夠分享若干軍事權力。(×)
    10.功績大小為開國功臣封爵高下之依據,自然為其所重視,天下已定,論功行賞之時,人人自炫其功勞以望酬庸,紛爭隨之而生。()
     
     
     
     
       第九單元     歷代開國功臣的遭遇(下) 
    1.開國功臣在功成業就之後,每遭受刑罰,甚至誅戮,是歷代開國之後常常發生的現象。此種現象之所以發生,其主要原因無不與政治權力有關。()
    2.明太祖洪武十三年,革尚書省,罷丞相,乃陞六部為正二品衙門。(×)
    3.西漢與明代在布衣君臣的局面之下,開國功臣容易得罪或不保,此乃因為開國君臣並起於草莽之中,彼此之間的主從關係在得國前後變化懸殊。()
    4.開國君主得天下不易,往往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君主之所以猜忌成性、殘忍好殺者多由此所致,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與隋文帝楊堅為最甚。(×)
    5.開國功臣創有豐功偉績者,多在心理權力、理智權力、社會權力等方面占有崇高的地位,故成大功立大業者,對社會可產生一種自然的領導作用。()
    6.開國君主之所以取得天下,憑藉軍隊(武力)乃是創立政權的最有效工具,因而君主對於教育機構必定嚴密控制,絕不輕易授人。(×)
    7.朝儀的作用在辨尊卑、別貴賤,藉繁文褥節以重君主的威嚴。()
    8.君主為謀求政權的安定,避免與功臣間摩擦衝突起見,剝奪功臣所掌握的政治權力,自不失為根本之計,歷代開國君主對功臣的處理作有計劃的安排者,以東漢劉秀為第一人。()
    9.晉室之得國係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等人處心積慮長久安排,及至曹丕才一舉篡魏而有天下。(×)
    10.功臣若能徹底放棄政治權力的要求,甚至表示其對政治生涯之厭倦並作出世的表示,則君主對其自然放心而不生疑忌。西漢時期的韓信堪稱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第十單元     中國歷代的君主教育(上) 
    1.自夏代開創了傳子不傳賢的家天下局面後,世襲制度的建立使皇位的獲得不再是憑藉德行才學,而是由天生不可改變的身分地位所決定。()
    2.宗法是周朝家族制度中的重要項目,也可以說是一種繼承制度。()
    3.太師、太傅、少傅合稱「三公」或「三師」,雖屬位尊而無實權之官職,然為皇帝顧問之官,其主要目的在用以優禮元老重臣。(×)
    4.漢代立國之初為皇太子設置太傅、少傅,另設有詹事,因此東宮組織有兩個系統,一為負責太子的教育事宜,一為管理東宮供給視膳等雜事。()
    5.在中國君主專制時代,國君所掌握的權力最重要的是司法權及政權,所以必須訓練太子統軍和掌政的能力。(×)
    6.漢代處於大一統之局面,太子的教育內容著重於武術的教授,期望以文章與儒學來保訓東宮,使之成為優秀的皇位繼承人。(×)
    7.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列國爭雄的局面,令太子歷練政事以培養其治國的才具,遂成為當時太子教育的重要特色,其主要的方式有:參決政事、留統後事、監國。()
    8.終唐之世,使太子嫻於政事的方法不一,然多以「皇帝」二字稱之。(×)
    9.明代監國制度的實行最具成效及意義的,以明武宗在位時期為代表。(×)
    10.根據漢初儒家的託古於周代的理想,君主教育是以入學、國學、受教及施行各種學禮為最重要。()
     
      
      
        第十一單元   中國歷代的君主教育(下)
     
    1.「侍講」之名始於秦代,係指朝臣入授太子,而不是官名。(×)
    2.東漢的皇帝從光武帝劉秀開始,大都幼小即位並多夭折,因此皇位的繼承甚不固定。(×)
    3.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東宮組織日益龐大,而且具有獨立性,教育儲君的工作由東宮的官僚負責,以東宮官講授經書於太子之前,謂之「侍讀」。()
    4.宋代的「侍讀」與「侍講」已成為定制,此二者為教育君主的最主要方式;宋真宗時又有「崇政殿說書」之制,凡此皆概稱之為「經筵」。()
    5.英宗以沖齡即位,「三楊」──指楊廣、楊榮、楊溥等三人柄政,有感於身負幼主教育之重責大任,於是上疏講開經筵。(×)
    6.惟講學一旦制度化以後,便容易缺乏彈性。明代君主常以「聖躬違和」或「祈寒盛暑」為由暫免經筵日講。()
    7.清代沿襲明制,仍以經筵日講為教育帝王的方式,道光皇帝最重視此制度。(×)
    8.康熙皇帝不僅武功頗有表現,同時通曉歷代古籍,提倡文化事業不遺餘力,《永樂大典》及《古今圖書集成》等書的編纂出版,留下了不朽的學術貢獻。(×)
    9.清初康熙皇帝於日理萬機之暇,時常舉行經筵,舉凡《四書》、《五經》、《資治通鑑》、《性理大全》等書,無不勤加披覽。()
    10.清初沿襲明代制度舉行科舉考試,各州縣學的生員到省城考試稱為「鄉試」,中式者為舉人;舉人入京考試,稱為「會試」,中式者為貢士;皇帝親試貢士於廷,稱為「面試」。(×)
     
      
              第十二單元   國史上的女主(上)
     
    1.皇太后攝政一事,起自西漢時期的呂后,迄於清代的慈禧太后為止,有二千餘年的歷史,決不可以偶然的事實目之。()
    2.清代開國以後,竟將太后垂簾聽政一項列入《本草綱目》之中,視為一代的大典。(×)
    3.太后攝政雖為一代之制度,必須具備相當的條件以後方有可能。其主要的條件有三:皇帝年幼、帝疾不能視事、先帝卒崩或有遺詔。()
    4.太后攝政的制度化始於東漢時期,蔡邕在其所著的《洛神賦》一書中,對太后攝政的儀式有如下記載。(×)
    5.對女子攝政的批評言論早在東漢時期即有,范曄在其所著的《史記》〈皇后紀〉的序文中,曾強烈反對太后攝政,尤其是太后企圖以自己的親戚來控制政府。(×)
    6.在呂后主政的十五年中,她始終遵循著無為的政治原則,與民休息。據史冊記載當時「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不能說不是這項政策的成功。()
    7.劉邦死後呂后專政,呂后家人的政治勢力便日見擴張。呂家人也自始即追隨劉邦,所以他們可以稱作淮泗集團的「外戚派」。蕭何、曹參等人則可稱之為淮泗集團的「功臣派」。()
    8.呂后扶持諸呂的目的何在?後世對此頗多議論,而以清代李鴻章所著的《二十二史箚記》卷三「呂武不當並稱」一條,最為允當。(×)
    9.諸呂政治勢力的膨脹與功臣派發生衝突,自在意中。他們首謀本身的團結,此外更與反呂最激烈的宗室劉邦聯合。(×)
    10.「白馬之誓」僅見於《史記》的〈王陵傳〉中,〈高祖本紀〉上並沒有正式的記載,就常理推斷,此誓倒非虛構。不過最主要的是「白馬之誓」的破壞,陳平、周勃二人要負起大部分的責任。()
     
     
     
                第十三單元   國史上的女主(中) 
    1.高宗曾為立后之事詢問李勣的意見,李勣答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高宗遂決定立武則天為后。()
    2.高宗因為懼怕武后的威勢,自願改姓「武」,政歸武則天統治。(×)
    3.唐中宗嗣聖元年,李敬業以匡復廬陵王(即中宗)為辭,起兵揚州,並以駱賓王寫〈討武曌檄〉,宣布武則天的罪狀。()
    4.武后為鎮壓反叛勢力,遂採用懷柔政策,大開告密之門,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酷吏,加強其集權統治。(×)
    5.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則天即皇帝位,稱為「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後唐」。(×)
    6.武則天本人具有非常的才幹和野心,同時又擁有兵權和政權的有力憑藉。()
    7.唐初關東江左的人士在政治上甚受摒抑,武則天乃扶持他們與舊功臣集團對抗;武則天掌握政權之後,更以進士科的考試拔取新人才,進而逐漸造成一種新興的統治階級。()
    8.武則天於聖曆元年迎立廬陵王(中宗)為太子,其主要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武三思的力勸;其二是外族的壓力。(×)
    9.「李重俊事變」後的二、三年間,可以說是武則天以後唐室婦女干政的極盛時期。()
    10.相王李旦的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在京師密結才力之士,以圖推翻韋氏。()
     
     
      
        第十四單元   國史上的女主(下) 
    1.公主婚姻的對象:(一)功臣、大臣及其子弟侄甥、(二)皇室的姻親、(三)富商巨賈。(×)
    2.一般人之婚姻觀念以為高門重於帝室,此舉必引起帝室的不滿,唐太宗即曾指責山東士族。()
    3.公主婚姻的政治作用:(一)羈縻、(二)安撫。()
    4.唐代婦女於丈夫死後可以改嫁,然而凡自願守節不再嫁者,除祖父母、父母外,不得強迫其再嫁。()
    5.中唐以後,公主再嫁的情形減少,尤其是唐憲宗以後無再嫁者。顯示婦女守時的觀念逐漸加強。(×)
    6.公主婚姻的困難因素:(一)環境的影響、(二)外貌醜陋。(×)
    7.大多數的駙馬都尉在政治上並未能躍居顯要,唐制:「駙馬皆除三品員外官,而不任以職事」。()
    8.已與皇室結為姻親之家族,其家長基於「親上加親」的想法,不會堅拒尚公主之議。()
    9.咸豐皇帝臨終前,命大臣代筆草書遺詔,同時規定:「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為以後下達詔諭的符信。()
    10.咸豐皇帝抱病時,京師人士均以為一旦駕崩,幼君立,恭親王文天祥必可當攝政之任,故京內外滿漢官員多擁附之。(×)
     

     
        第十五單元   唐太宗與玄武門之變(上)
     
    1.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之天安門事變,為初唐政治史上之大事。(×)
    2.在容納直諫方面,唐太宗能以隋煬帝的剛愎自用為鑑,所以鼓勵臣屬對他的不當言行加以批評指正(當時稱為諫諍),王安石便是以敢諫諍聞名。(×)
    3.由於太宗君臣的合作努力,唐朝終於締造了清明的政治,社會安定富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物價低廉,國威遠播,史稱「貞觀之治」。()
    4.李建成與李世民之衝突約起於武德四年洛陽平定之後,在此之前由於李世民留居長安,李建成專征於外,頗少共處的機會。(×)
    5.李建成最初所採用的策略,則為聯合其弟李元吉以增加聲勢,並交結高祖妃嬪楊貴妃、尹德妃二人以為內助。(×)
    6.「楊文幹事件」可視為李建成與李世民雙方整個衝突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此事件後,李建成之地位終不動搖,而李世民所抱高祖易儲的希望亦告幻滅。()
    7.高祖為消弭雙方的嫌隙,遷居李世民於長安城西之宏義宮,李世民既徙居城外,李建成等在京城中遂無敵對之勢力。()
    8.武德九年,李建成復乘蒙古入寇的機會,力薦李元吉督諸軍北征;李元吉復請以秦府驍將精兵隨行,期以徹底瓦解李世民的武力。(×)
    9.高祖以傅奕的奏狀授予太宗,卻在無意間反成為太宗利誘常何的促成力量。()
    10.太宗之所以得勝,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之所以兵敗被殺,主要的關鍵在於太宗以兵力盤據玄武門──即宮城之北門。()
     



     
        第十六單元   唐太宗與玄武門之變(中)
     
    1.對於東宮和齊府的敵對勢力,李世民一開始是實行高壓政策的。唯獨尉遲敬德堅決不贊成,不擴大打擊面,確實是安定政局的重要策略。()
    2.唐玄宗即位後不久,為了消除玄武門之變在倫理道德方面的不良影響,因此特地追封李建成為「息王」;李元吉為「海陵王」。(×)
    3.李世民於武德九年即位後,是為太宗,那時他只有二十九歲。次年,改元為天寶。(×)
    4.唐太宗在個性上最可稱述的優點是「克勤克儉」,其用人不問出身而惟賢能是尚,並且在這一方面能夠摒除私人情感的好惡。(×)
    5.唐太宗不僅選拔了多方面的人才,更能與這些人相互切磋以求進步。在貞觀時期許多的名臣之中,只有是長孫無忌他的親戚。()
    6.唐太宗採納封德彝的建議,命宗室登仕進之途出任官吏,以革除他們坐享富貴的惡習。()
    7.唐太宗的好學精神也是值得讚揚的,例如在他作秦王時因為愛好文學而別開一個館舍,名曰「天文館」,用以延納當時的文學知名之士。(×)
    8.唐太宗並大興私塾,當時就學人數將近萬人,四夷君長也多遣子弟前來留學,一時學術大盛。(×)
    9.容納直諫也是唐太宗著名的長處,他即位後每以隋煬帝的剛愎自用為戒,因而盡力求言。朝臣中最能直諫的是魏徵。()
    10.貞觀十七年,太宗嘆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第十七單元   唐太宗與玄武門之變(下)
     
    1.武德元年六月七日,高祖順應著當時的環境,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元吉為秦王,為將來的帝位繼承作了初步的預定。(×)
    2.武德三年七月,高祖本著李建成職責稍重的觀點,令李世民率軍討伐較弱的朱溫,李建成坐鎮蒲州以備較強的突厥。(×)
    3.李建成深深感到李世民對他的威脅,也要多立軍功,於是當劉黑闥再叛之時,遂向高祖請纓,遂命李建成率兵出討。()
    4.唐太宗恐怕後世人明瞭當時的實情對他責難,於是先觀看國史的記載,然後命令房玄齡、許敬宗等人刪改後編為高祖太宗《實錄》。()
    5.許敬宗才優而行薄,他造偽事實的原則是:(一)對太宗要誇大其軍功及忍讓美德而隱其過、(二)對李建成要增加誇大其罪過而隱其軍功。()
    6.高祖、太宗《實錄》書成公布之後,對高祖父子間的關係成為有系統的正統紀錄,其後,《舊唐書》、《冊府元龜》以及歐陽修作《新唐書》,司馬昭作《資治通鑑》無不採用《實錄》。(×)
    7.班固奉太宗命令作《高祖實錄》,掩沒李建成的軍功一項工作就在所修《實錄》裏完成。(×)
    8.高祖起義之後,因為西河當著入關的重要行道,李建成和李世民奉命攻下,打通了入關之路。()
    9.攻打長安時,李建成的部將雷永吉首先登城,遂攻克長安,此役奠定後來高祖稱帝建國的重要基礎。()
    10.頡利可汗是一位梟雄,對唐朝作不斷的寇掠,唐帝國也隨時加以防禦。()
     


            第十八單元   宋代的國策(上)
     
    1.後周世宗顯德七年,鎮州與定州兩州奏報:「北漢援引遼人入寇」,周室於是任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兵禦敵。()
    2.鎮州與定州兩州奏報「遼人入寇」,當時後周世宗崩逝,繼位者恭帝年僅七歲,遼人何以不戰而退?()
    3.趙匡胤出兵之際,即已謠傳點檢作天子;當時又有軍校苗訓自言看見「日下復有一日」的奇異天象,可知京中人士對這次事變已先有風聞。()
    4.趙匡胤與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結為兄弟,當時稱為「文壇十兄弟」,這個小組織便是趙匡胤發動政變的一大助力。(×)
    5.宋代的國策,簡而言之為「強幹弱枝」,其基本的原則有二:其一是中央集權,其二是提倡軍人政治。(×)
    6.宋太祖趙匡胤為厲行國策所作的重要措施,首先是排除禁軍中異己的重要將領,同時撤消「宰相」一類的重要職務。(×)
    7.宋初「強幹弱枝」政策對政治的另一個影響是過度的重文輕武,由於宋代重用文人,科舉為世所重,相反的軍人卻遭受鄙視,其素質與社會地位日益低落。()
    8.宋代的政治制度,除了官職之外,另有所謂的「差遣」,有官職者未必有權,因此造成許多官職只是坐擁虛名,徒耗國家的俸祿而已。()
    9.整個宋代始終處在強敵的欺凌之下,為了使國祚延續不得不養文官,人事費的支出日益浩大,終將宋代的財政經濟拖垮了。(×)
    10.宋代實行募兵制度,軍隊的種類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四種,分別隸屬於殿前、侍衛二司。()



     
              第十九單元   宋代的國策(中)
     
    1.宋代邊防上的根本問題,北有回紇,西北有西夏,由於東北和西北二方國防線的喪失,使宋朝常處在強敵壓境之下。(×)
    2.宋代為了兵食所資,不僅不能革除五代時期的惡稅,甚且以「軍興」為理由多方聚斂,例如「經總制錢」、「月樁錢」等皆因軍興而起,久之視同常賦,故國防問題實為兩宋財政的癥結所在。()
    3.澶淵之盟以後,北方的軍事稍為緩息,然因西夏軍事的衝突而兵不能撤,這是北宋最大的病根。()
    4.宋代立國原本主張「強幹弱枝」,後來轉為「重武輕文」,積習相傳牢不可破。(×)
    5.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後,曾於開寶元年與開寶二年兩度出兵攻打東漢,皆因遼人來援失利而返。(×)
    6.維持宋朝與遼國兩國間和平的關鍵,則為榷場貿易與歲贈。()
    7.金國的崛起勢力發展迅速,宋廷重臣蔡京、童貫力主聯合金國攻打遼國,宋徽宗宣和二年宋朝與金國「澶淵之盟」成立,消滅了契丹帝國。(×)
    8.現代的中國人無論是在任何一個地區,對於秦檜的「精忠報國」都有很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也就是整個中華民族對於「忠」的觀念一個具體的反映。(×)
    9.宋代官僚一向贊成收兵權,而且一貫主張「重文輕武」,軍隊最好也由文臣來掌握。因為「重文輕武」,所以有「儒將」。()
    10.就朱熹的思想來說,他對於「忠」的觀念還是著重在「事君」,基本上儒家是講究上下名分的。()



     
         第二十單元   宋代的國策(下)
     
    1.邊疆民族的有利因素,主要的因素為作戰技術的優越,游牧民族倚賴駱駝來增加作戰時的機動性,使他們能夠出沒無常專門挑選防禦比較薄弱的地方施以突擊。(×)
    2.等到馬鞍、馬韁,尤其是馬蹬的發明和改良以後,騎士方能在作戰時發揮威力。()
    3.邊疆民族通常在中國的邊疆建立所謂的「邊際國」或「牧農政權」。這種政權的領袖能夠了解游牧和農業兩種社會的長處和短處。()
    4.北亞游牧民族的經濟生活,主要建立在「逐水草而遷徙」的草原農耕制上。(×)
    5.北亞游牧民族的游牧經濟有與農業社會達成「以有易無」的必要,他們有取得農產品的需要。()
    6.游牧民族有向農耕社會取得若干物資的必要,這些物資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取得──例如朝貢與互市,也可以掠奪的方式取得。()
    7.匈奴掠奪的主要目標是家畜、人口和物資,前二者是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源和生產手段(含工匠、奴隸),都是正常互市中無法取得的。()
    8.戰爭與貿易必然會帶來經濟分配關係的變化──即財富累積的歧異,乃至促使部族長與平民隸屬關係的強化。()
    9.外來宗教在邊疆民族的統治下比較容易在中國傳佈,例如五胡亂華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伊斯蘭教的盛行。(×)
    10.外族的君主在中國必須和中國的士大夫合作,他們大都採納籠絡和鎮壓的手段,迫使士大夫合作。()

     
         第二十一單元 陳儀與二二八事件(上)
     
    1.民國三十六年台灣發生的「九一八事變」,一直被視為敏感、禁忌、傷痛、隱晦的事件,無論其是自發性的或是偶發性的,基本上它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2.民國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特任蔣渭水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同年九月二十一日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做為光復臺灣後重建政制的法律依據。(×)
    3.由於臺灣情形特殊,行政上乃另行設置「行政長官公署」,不同於國內各省,其建制較省政府為大,權力亦非省政府主席所能及。()
    4.光復以後熱心政治者主張高度自治,而原來依附日本人之御用仕紳,此時乃積極參與各地民意機關及政府機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仍擁有強大勢力。()
    5.光復初期臺灣的物價尚稱平穩,民國30年物價節節上漲,尤其是大陸黃金風潮發生以後,若干日用品價格甚至超越內地。(×)
    6.臺灣光復以後原有之工廠、礦山,或關閉,或減工者甚多,造成了嚴重的少子化問題。(×)
    7.光復以後臺灣省各縣市有不少房屋在日本人遷走時,曾發生「搶佔」的情形。()
    8.《觀察》週刊曾指出臺灣「族群衝突」之所以特別熾烈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語言的隔閡。其二是五十年來的殖民地生活,帶有濃厚的「反宗主國」情感。()
    9.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臺灣省專賣局派遣專員葉德根率領職員鍾延洲等五人,往太平町附近繼續查緝,巧遇婦人林江邁攜帶私煙五十餘條,葉德根、鍾延洲遂將之扣留。林江邁要求放還,雙方爭執。()
    10.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一日,為調查二二八事件,臺灣省籍之國大代表、參政員、省參議員、臺北巿參議員乃共同舉行會議,組織成立「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
     


        第二十二單元 陳儀與二二八事件(下)
     
    1.臺灣省當局以流氓有礙地方的安寧秩序,乃命令各縣市政府加以逮捕,並集中管訓,名曰「集中營」,同時施以各種職業訓練與智能教育。(×)
    2.臺灣各地暴動事件發生以後,共產黨黨員江青等擬以臺中、嘉義一帶為其暴動之中心地帶,乘機鼓動群眾,陰謀奪取政權。(×)
    3.日本治臺後期,各地均有「皇民奉公會」之組織,其主要成員包括:親日鄉紳、公務人員、商民、技工及農民。()
    4.就緝煙事件而言,嚴懲肇事者及賠償死傷者乃是屬於民事賠償之救濟行為。(×)
    5.自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一日以後,事情卻有逐漸擴大之趨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懷有不同動機和目的之其他群眾及民進黨開始參與並擴大事端。(×)
    6.隨著二二八事件的擴大,行政長官陳儀立即宣佈臨時戒嚴;中央政府亦指派監察委員楊亮功等人調查事件的真相、國防部長白崇禧亦來臺宣慰,並派遣部隊維持秩序。()
    7.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頒布「綏靖計畫」,其主要的內容有:「軍方」、「政方」及「自新辦法」等三部分。()
    8.當二二八事件發生以後,中央政府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處理原則是以「軍事鎮壓」為首要。(×)
    9.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一日,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袖共同發表「雅爾達密約」,明白確定臺灣、澎湖於戰後歸還中國。(×)
    10.日本宣布投降以後,國民政府積極從事接收臺灣的準備工作。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展開接收工作,主要分成「民政」與「軍事」兩部分進行。()
     

     
     
         第二十三單元 汪兆銘與民國政局(上)
     
    1.光緒三十一年,汪兆銘加入「同盟會」,「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以「精衛」筆名撰稿。()
    2.汪兆銘因憤怒陶成章等人惡意攻訐孫中山及「同盟會」,於是謀擊滿清大員以雪恥,乃有赴北京謀刺孫中山之舉。(×)
    3.「西安事變」發生後,國民政府派鄧澤如、古應芬查辦,汪兆銘為輿論所不諒解,出國赴法國避居。(×)
    4.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汪兆銘自重慶飛往昆明,轉往河內,十二月二十九日發表「艷電」,主張對日求和。()
    5.日本軍人在中國所推行的政策稱為「分治合作」,目的是分中國為好幾個地區,引用日本官員組成自治政府,以擴張日本在中國的勢力。(×)
    6.「盧溝橋事變」前,日本在黃河以南的活動僅限於經濟方面。()
    7.中國人不敢公開的主張與日本言和,但是還是有人對國民政府的抵抗到底的政策不滿意。在此情況之下,有所謂「高調俱樂部」的組成。(×)
    8.在「七七事變」中,汪兆銘據前方將領的報告,謂中國武力太弱無法抵抗日本的侵略時,汪兆銘才慢慢的有主和的傾向。(×)
    9.汪兆銘不贊成國民政府所利用的「焦土政策」,認為如果使用這類的策略,民眾的損失更大,而且這類策略並不能阻止日軍的南下。()
    10.民國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國民政府情報人員鄭介民、王魯翹等人在河內謀除汪兆銘,結果汪兆銘的親信曾仲鳴被暗殺。()



     
         第二十四單元 汪兆銘與民國政局(下)
     
    1.民國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汪兆銘與日本簽定所謂「日汪密約」,條列日本經由汪政權組織將在中國獲得之各種特權。()
    2.民國三十三年三月三日,汪兆銘赴日本就醫,職務交由陳儀、周佛海代理,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十日汪兆銘病逝於日本名古屋。(×)
    3.北伐軍收復長沙以後,中共積極活動,歡迎汪兆銘返國主持政府。()
    4.但蘇俄顧問史達林欲乘機包攬革命成果,民國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在武漢操縱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國民政府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以徐謙為主席,一切權力為共產黨所把持。(×)
    5.民國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北伐軍收復南京,共產黨分子煽動少數士兵及暴徒對駐南京外國領事機關肆行搶劫,外國軍艦向城內發砲攻擊,造成「南京事件」。()
    6.民國十五年五月,汪兆銘因「中山艦事件」請假出國,後在巴黎匿居。()
    7.民國十六年四月三日蔣中正通電國民革命軍各級將領,表明支持汪兆銘復職及擁戴之忱,請其贊成立即「容共」以救國民黨組織。(×)
    8.民國十六年四月五日汪兆銘以國民黨領袖身分和共產黨總書記毛澤東發表聯合宣言,重申國民黨和共產黨兩黨合作。(×)
    9.雲南河口之役(清光緒三十四年三月)發難時,汪兆銘奉孫中山先生委派,前往荷屬汶島等地籌款救濟。()
    10.因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之電報代日韻目為「艷」,故稱「艷電」,全文如下:第一點,為善鄰友好。第二點,為共同防共。第三點,為經濟提攜。()
    全部共 31則留言
    10-20 16:53:留言...
    09-16 21:44:留言...
    09-16 22:26:留言...
    09-18 09:41:留言...
    09-23 09:21:留言...
    09-23 09:21:留言...
    09-23 16:31:留言...
    09-23 17:44:留言...
    10-19 15:33:留言...
    10-21 20:50:歷史的經驗可以帶給我們啟示!
    10-23 01:05:謝謝老師,更清楚歷史了
    10-23 01:05:謝謝老師,更清楚歷史了
    11-24 10:44:謝謝老師
    12-01 00:50:謝謝老師
    12-15 15:26:謝謝老師教導我們正確的價值觀!
    12-18 23:06:謝謝老師教導讓我們更認識歷史
    12-30 15:32:謝謝老師
    03-05 11:56:謝謝老師,更清楚歷史了
    03-05 17:28:謝謝老師
    03-08 16:44:謝謝老師從以前就喜歡歷史現在又清楚的了解
    03-11 11:33:謝謝老師
    03-21 21:49: 謝謝老師
    03-21 21:50:謝謝老師
    05-09 20:13:感謝老師的用心,謝謝.
    06-11 01:30:感謝老師的用心
    06-13 11:32:謝謝老師
    06-13 11:32:謝謝老師
    08-04 16:35:留言...
    08-04 16:35:謝謝老師的教導!! 很棒
    04-07 13:08:很生動的教學!謝謝老師
    04-07 13:08:很生動的教學!謝謝老師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