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德興老師的教學歷程檔案 - 113-2 資訊管理 (2025) - 第一章 從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觀點看資訊管理 |
|
|
第一章 從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觀點看資訊管理
以下為故事中所有案例的「學理基礎」與「現實應用」雙向連結表,採用知識圖譜結構呈現:
知識連結螺旋: 1. 技術錨點:每個現實應用都植根於至少一項核心技術(如物聯網之於智能冰箱) 2. 理論經線:貫穿社會技術系統理論(如自駕車同時涉及機械學習與責任倫理) 3. 實踐緯線:凸顯Vessey多維視角模型(例如區塊鏈同時改寫金融實務與信任機制) 4. 跨界節點:關鍵創新點往往發生在維度交界處(如Deepfake同時挑戰技術極限與人性邊界) 進階思考路徑: · 從「物聯網冰箱→零售預測」可延伸探討《長尾理論》在智能供應鏈的演化 · 「AR醫療眼鏡」案例可結合《具身認知理論》分析人機互動模式 · 「5G表情交通燈」暗含《空間生產理論》對智能城市的解構 此表單形成立體知識網絡,每個案例都是連接學術理論與產業實踐的樞紐點,完整呼應本文所強調的「三維環扣」特性。
資訊管理 (資訊系統)為一跨學科領域的學域,Laudon和Laudon (2009)從人 (行動者)、組織,和資訊技術等三個向度來理解特定環境下的資訊系統;循此,在探討這個學域時,可有以下三個取向來瞭解,分別是資料工程的取向、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取向,以及資訊科技實務應用的取向,這三種取向各有其探討重點,卻又彼此環環相扣、互有影響。 一、資料工程的取向——技術核心的系統性架構 這個取向奠基於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方法論,除了傳統所探討的資訊科技及其發展、資料模式(含資料庫系統)、資訊系統的發展(如系統分析與設計、軟體工程等)與資訊安全外,在現代主要的重點大致有三:(1) 網路技術的應用,如支援自由溝通、用戶創建內容、社會資源整合,和決策等的群體智慧、自組織網路、物聯網(IoT)、智慧醫療的應用(如遠端病患監測系統)(2) 大 (海量)數據處理與應用,包括個性化、精準的服務技術,(3) 人工智慧、甚至是方興未艾的量子電腦。 二、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取向——技術的社會鑲嵌性 這個取向為資訊管理 (資訊系統)與人文與社會科學在知識、理論,和方法上的交互影響,如:哲學的立場、知識論和方法論,社會學的生態理論、社會網絡,心理學的認知心理,經濟學的博弈、網路外部性,資訊理論、歷史與人文的觀點;以及系統理論、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乃至於資訊社會中所強調的政策、傳播與法律學等。 此取向採用社會建構論視角(Bijker, 1995),探討技術與社會的共構關係:
方法論特色:混合研究法(如民族誌結合系統日誌分析)解構技術的社會意涵。 三、資訊科技實務應用的取向——領域知識的技術轉譯 這個取向強調「領域適配性」(Domain Adaptation),探討管理資訊系統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IS)在各行業的應用,管理資訊系統包括(1) 支援組織各項功能的系統,如組織層級由下而上的DPS, MIS, DSS, 和ESS;(2) 組織內外的ERP, SCM, CRM, EB/MB, 以及社群媒體等;此外,各行業的領域知識 (Domain Knowledge)也對這個學域的實務應用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如電子商務、教育、醫療、製造業、財金,乃至於政府、國防等都具有各該領域的需求與特色。從應用上而言,這個取向關心(1) 從組織內的ERP, EB/MB, 到組織間的 SCM, CRM, 以及社群網絡之間的媒體應用;(2) 資料處理形態上從傳統的文數字資料、資料庫等結構化處理,到現代的多媒體、語意網路等非結構化處理,(3) 使用上從已往的組織強制使用,到個人自願使用。探討問題如ERP系統導入的文化衝突:德國SAP系統在台商企業的本土化調整;如應用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解釋系統抗拒現象;在醫療領域之區塊鏈於電子病歷共享的隱私保護機制(如零知識證明技術);在教育創新:MOOCs平台如何重構師生權力關係(Flipped Classroom悖論)。 以上這三種取向可具體展現在 Vessey, Ramesh和Glass (2002)所說的資訊系統研究中的多維度中,如圖1-1,在不同的理論、透鏡,或視角下,都有其關心的焦點。本書以論述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取向為主,在這一章中,將對全書所談涉的概念做一概述,藉以綜覽全書。
在21世紀的資通訊技術,除了挑戰每18個月提升一倍運算速度的摩爾定律 (Moore’s Law)外,也愈趨小型與行動化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還有大量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到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以及突破二元運算的量子電腦,都將延伸了人的想像與能力。 前述資通訊技術的發展特徵為無所不在 (ubiquitous)、開放互聯,和融合依存,滿足了人們和企業組織所需的各式功能,也重塑了社群和社會。其應用的特徵概有:資訊隨時隨地可產生、亦可共享,每個人 (員工、社群)都是資訊的生產者、共享者、學習者,和使用者,簡化業務流程和行事規則,組織結構簡化、扁平化,經營模式改變。 從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取向來看資訊系統時,就更豐富與別具意義。舉例而言,社會技術觀點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便從組織中的社會、技術子系統,和環境等三個子系統的互動、融合與適配來看資訊系統,分別是:(1) 在社會子系統部分探討結構與人的互動,包括各層級員工與其帶到工作環境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與需要,以及組織中的獎酬體制和威權結構。(2) 在技術子系統部分探討技術與任務的互動,包括將輸入轉變為輸出以增強組織經濟績效時所需的設備、工具,和技術。(3)在環境子系統部分探討治理組織或社會中顧客、供應商、規則和規範、正式與非正式的關係 (Larsen & Eargle, 2015)。 於此,在不同層次關心的議題可有: 1. 微觀層次:使用者認知框架 - 案例:高齡者對觸控介面的心智模型錯配(如誤認「返回鍵」為物理按鈕) - 理論工具:認知走查法(Cognitive Walkthrough)改善UI/UX設計 2. 中觀層次:組織權力結構 - 實證研究:企業社交軟體(如Microsoft Teams)如何強化科層監控 - 批判觀點:數位全景監獄(Digital Panopticon)的勞動控制
3. 宏觀層次:社會制度演進 - 政策分析:中國社會信用體系與歐盟AI法案的治理哲學比較 - 歷史脈絡:從工業革命泰勒主義到數位泰勒主義的延續與斷裂
圖1-2 社會技術觀點下的資訊系統 (Larsen & Eargle, 2015;黃麗華,2011)
作業:(透過這些作業,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資訊管理在技術、社會與人文層面的多重意義,並思考這些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1. 請舉例說明你感興趣的資通訊科技。 如:你對人工智慧感興趣,可以舉例 AI 如何用在自駕車上,讓車子自己判斷路況。 2. 請以你在從事或有興趣的行業領域,舉例說明其資通訊科技的應用。 如:如果你對教育行業感興趣,可以舉例線上學習平台如何用 AI 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提供個人化的學習建議。 3. 請就你個人的經驗或思考,從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觀點看資通訊科技及其應用,並舉例說明。 如: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人們會對手機上癮?或者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Vessey, Iris, Venkataraman Ramesh and Robert L. Glass (2002).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n Empirical Study of Diversity in the Discipline and Its Journals. J. Manag. Inf. Syst. 19(2): 129-174. DOI: 10.1080/07421222.2002.11045721 Vessey, I.; Ramesh, V.; and Glass, R.L. Research in computing disciplines: A 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Working paper,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2002 (www.kelley.iu .edu/ardennis/wp/tr107-1.doc).
|
|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