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機械系 約聘助理教授/航維中心品管組組長/日導 林仲璋 |
|
200226 航空法規教材 (含HW)有關2月26日航空法規上課教材,請自此處下載:ep.cust.edu.tw/108-2_CAR_0225.pdf
作業(HomeWork): 請說明何謂【翼地效應】,並於3月3日(二)2400時前以回覆本文方式繳交作業。
 | 全部共 24則留言 |
 | 02-26 17:54: | 翼地效應: 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
因為在同樣的速度和推力下,近地飛行產生翼地效應時機體會有更大的上揚力。因此翼地效應能有效地提升近地飛行時飛機的燃料效率。不過因為一般飛機只有在起飛或降落時會這麼接近地面,只有在這些時候能從翼地效應取得好處。
|
 | 02-26 18:13: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 |
 | 02-26 20:48: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
這種現像在飛機或是賽車產生的氣流被地面或水面影響時,就會發生。
此種現像主要使用在兩個地方:
賽車利用特殊設計的車底來產生下向力,以增加輪胎的正向力,進而提升抓地力表現。
翼地效應機(Wing-In-Ground Vehicle, Ground Effect Vehicle GEV)是一種利用翼地效應所產生的強大上揚力來飛行的特殊航空器。 |
 | 02-26 22:00: | 10524A135黃子容。翼地效應:由於減少了翼尖渦流的干擾,因此經由翼面攻角所產生的升力變得更接近理論值,能使滑翔變得更有效率。因此,在同樣的空速和推力情況下,飛機在落地前會因為翼地效應產生額外升力,如果未能採取應對措施,飛機就會突然提升高度,再次觸地時可能產生彈跳的危險狀況 |
 | 02-26 22:40: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 |
 | 02-27 00:11: | 留言... |
 | 02-27 00:11: | 翼地效應機(Ground Effect Vehicle GEV)是一種利用翼地效應所產生的強大上揚力來飛行的特殊航空器。
結合了普通飛機與氣墊船兩者特點的飛行器。與普通飛機的不同處是,這種飛行器主要在地效區飛行,也就是貼近地面、水面飛行,需要全時間利用翼地效應來運作。與氣墊船的不同處是,氣墊船靠自身動力產生氣墊,而翼地效應機靠翼地效應產生氣墊。不過此類飛行器只能夠在離地幾尺至十幾尺的高度飛行,不能任意改變高度。氣墊船經常被誤會為是翼地效應機,但實際上兩者是仰賴不同的原理來產生浮力。 |
 | 02-27 12:20: | 翼地效應機,也稱作地效飛行器或飛翼船,是一種利用翼地效應飛行的飛行器,是結合了普通飛機與氣墊船兩者特點的飛行器。與普通飛機的不同處是,這種飛行器主要在地效區飛行,也就是貼近地面、水面飛行,需要全時間利用翼地效應來運作。與氣墊船的不同處是,氣墊船靠自身動力產生氣墊,而翼地效應機靠翼地效應產生氣墊。 |
 | 02-27 21:27: | 是一種利用翼地效應飛行的飛行器,是結合了普通飛機與氣墊船兩者特點的飛行器。與普通飛機的不同處是,這種飛行器主要在地效區飛行,也就是貼近地面、水面飛行,需要全時間利用翼地效應來運作。與氣墊船的不同處是,氣墊船靠自身動力產生氣墊,而翼地效應機靠翼地效應產生氣墊。不過此類飛行器只能夠在離地幾尺至十幾尺的高度飛行,不能任意改變高度。氣墊船經常被誤會為是翼地效應機,但實際上兩者是仰賴不同的原理來產生浮力。 |
 | 02-27 22:51: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
這種現像在飛機或是賽車產生的氣流被地面或水面影響時,就會發生。 |
 | 03-01 23:12: | 留言... |
 | 03-01 23:12: | 所謂的地面效應是跟誘導阻力的減少有關。通常我們在起飛或是降落的時候,飛機周遭的氣流會被地面所影響,而導致流動的方向有所變化。這樣的結果,會造成wingtip vortex以及upwash, downwash氣流的減少,因為地面效應限制住了往下流動氣流的反彈,就間接造成了誘導阻力的減少。當飛機高度跟翼展一樣時,誘導阻力的減少大約是1~2%。不過當飛機高度只有翼展的四分之一時,誘導阻力則會減少約24%。
在阻力明顯減少的情況下,需要產生升力的最小動力需求也就跟著減少,換言之,處於地面效應中的飛機,在低速時仍然可以保持有比平常好的升力。雖然有升力聽起來是很不錯的事情,但是並非對所有的起飛和降落都是正面的。
比如說,起飛時要試著在起飛後爬離地面效應的高度時,因為誘導阻力會突然增加,power也需要跟著加大才行。否則飛機會很難飛離地面效應影響的高度。降落時,則可能因為地面效應,而在觸地前飄的太遠。這也是為什麼在flare的階段需要提前收乾power的緣故。
那麼今日小常識的問題是:
high wing和low wing的飛機,誰的地面效應比較明顯呢?
|
 | 03-01 23:12: | 所謂的地面效應是跟誘導阻力的減少有關。通常我們在起飛或是降落的時候,飛機周遭的氣流會被地面所影響,而導致流動的方向有所變化。這樣的結果,會造成wingtip vortex以及upwash, downwash氣流的減少,因為地面效應限制住了往下流動氣流的反彈,就間接造成了誘導阻力的減少。當飛機高度跟翼展一樣時,誘導阻力的減少大約是1~2%。不過當飛機高度只有翼展的四分之一時,誘導阻力則會減少約24%。
在阻力明顯減少的情況下,需要產生升力的最小動力需求也就跟著減少,換言之,處於地面效應中的飛機,在低速時仍然可以保持有比平常好的升力。雖然有升力聽起來是很不錯的事情,但是並非對所有的起飛和降落都是正面的。
比如說,起飛時要試著在起飛後爬離地面效應的高度時,因為誘導阻力會突然增加,power也需要跟著加大才行。否則飛機會很難飛離地面效應影響的高度。降落時,則可能因為地面效應,而在觸地前飄的太遠。這也是為什麼在flare的階段需要提前收乾power的緣故。 |
 | 03-01 23:14: | 留言... |
 | 03-01 23:20: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 |
 | 03-02 11:56: | 所謂的地面效應是跟誘導阻力的減少有關。通常我們在起飛或是降落的時候,飛機周遭的氣流會被地面所影響,而導致流動的方向有所變化。這樣的結果,會造成wingtip vortex以及upwash, downwash氣流的減少,因為地面效應限制住了往下流動氣流的反彈,就間接造成了誘導阻力的減少。當飛機高度跟翼展一樣時,誘導阻力的減少大約是1~2%。不過當飛機高度只有翼展的四分之一時,誘導阻力則會減少約24%。 在阻力明顯減少的情況下,需要產生升力的最小動力需求也就跟著減少,換言之,處於地面效應中的飛機,在低速時仍然可以保持有比平常好的升力。雖然有升力聽起來是很不錯的事情,但是並非對所有的起飛和降落都是正面的。 比如說,起飛時要試著在起飛後爬離地面效應的高度時,因為誘導阻力會突然增加,power也需要跟著加大才行。否則飛機會很難飛離地面效應影響的高度。降落時,則可能因為地面效應,而在觸地前飄的太遠。這也是為什麼在flare的階段需要提前收乾power的緣故。 |
 | 03-03 10:15: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
這種現像在飛機或是賽車產生的氣流被地面或水面影響時,就會發生。 |
 | 03-03 10:39: | 留言... |
 | 03-03 10:42: | 所謂的地面效應是跟誘導阻力的減少有關。通常我們在起飛或是降落的時候,飛機周遭的氣流會被地面所影響,而導致流動的方向有所變化。這樣的結果,會造成wingtip vortex以及upwash, downwash氣流的減少,因為地面效應限制住了往下流動氣流的反彈,就間接造成了誘導阻力的減少。當飛機高度跟翼展一樣時,誘導阻力的減少大約是1~2%。不過當飛機高度只有翼展的四分之一時,誘導阻力則會減少約24%。 在阻力明顯減少的情況下,需要產生升力的最小動力需求也就跟著減少,換言之,處於地面效應中的飛機,在低速時仍然可以保持有比平常好的升力。雖然有升力聽起來是很不錯的事情,但是並非對所有的起飛和降落都是正面的。 比如說,起飛時要試著在起飛後爬離地面效應的高度時,因為誘導阻力會突然增加 |
 | 03-03 10:46: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翼地效應產生的原因在物理學上還有爭議,一般認為翼地效應是因為氣流在機翼和地面/水面成為了一個高壓氣墊而產生了更大的上揚力。但是風洞實驗卻同時得出數據,顯示高壓氣墊雖然存在,但是地面/水面主要作用為擾亂翼尖渦流。在沒有翼尖渦流的情況下,機翼的攻角能變得更為接近理論水平,從而使飛機更有效率。 |
 | 03-03 21:50: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
這種現像在飛機或是賽車產生的氣流被地面或水面影響時,就會發生。
此種現像主要使用在兩個地方:
賽車利用特殊設計的車底來產生下向力,以增加輪胎的正向力,進而提升抓地力表現。
翼地效應機(Wing-In-Ground Vehicle, Ground Effect Vehicle GEV)是一種利用翼地效應所產生的強大上揚力來飛行的特殊航空器。 |
 | 03-03 21:52: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
這種現像在飛機或是賽車產生的氣流被地面或水面影響時,就會發生。翼地效應產生的原因在物理學上還有爭議,一般認為翼地效應是因為氣流在機翼和地面/水面成為了一個高壓氣墊而產生了更大的上揚力。但是風洞實驗卻同時得出數據,顯示高壓氣墊雖然存在,但是地面/水面主要作用為擾亂翼尖渦流。在沒有翼尖渦流的情況下,機翼的攻角能變得更為接近理論水平,從而使飛機更有效率。 |
 | 03-03 21:56: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
翼地效應產生的原因在物理學上還有爭議,一般認為翼地效應是因為氣流在機翼和地面/水面成為了一個高壓氣墊而產生了更大的上揚力。但是風洞實驗卻同時得出數據,顯示高壓氣墊雖然存在,但是地面/水面主要作用為擾亂翼尖渦流。在沒有翼尖渦流的情況下,機翼的攻角能變得更為接近理論水平,從而使飛機更有效率。 |
 | 03-03 22:01: | 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翼地效應產生的原因在物理學上還有爭議,一般認為翼地效應是因為氣流在機翼和地面/水面成為了一個高壓氣墊而產生了更大的上揚力。但是風洞實驗卻同時得出數據,顯示高壓氣墊雖然存在,但是地面/水面主要作用為擾亂翼尖渦流。在沒有翼尖渦流的情況下,機翼的攻角能變得更為接近理論水平,從而使飛機更有效率。 |
| |
| | |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