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致遠國文教學網站 - 國文 - 1楚辭選哀郢 |
|
|
1楚辭選哀郢《楚辭‧哀郢》 何謂楚辭: 廣義而言,「楚辭」有三種含義: 一、地方詩歌:宋‧黃伯思《翼騷序》:「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其認為「楚辭」的名稱是因其產地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二、文體名:後人將模擬屈、宋的詩歌稱為「楚辭」,「楚辭」成為文體的名稱。 三、總集名:西漢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此後「楚辭」成為一部總集名稱。
屈原的成就: 一、創造了富於個性的詩篇:《楚辭》、〈離騷〉表現了自己卓越的思想、人格和天才。 二、愛國主義思想:透過優美的藝術,形成了崇高的品質和偉大的人格。 三、堅貞不屈的品格:為了正義、理想和腐敗貴族集團鬥爭。 四、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作品中充滿豐富的幻想、狂熱的感情、美麗的象徵、光明的理想,再織入神話傳聞、宗教風格的各種描繪,形成特有的風格。劉師培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地,多尚虛無。民崇實際,故所作之文,不外記事析理兩端;民尚虛無,故所作之文,多為言志抒情之作。」
楚辭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1、促成辭賦的發展:劉勰《文心雕龍‧詮賦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 於楚辭也。」漢賦中規諷的主旨,鋪張的手法等。 2、開創駢文的生機:駢文首重對仗、排偶,楚辭中有絕佳的駢詞儷句。 3、刺激七言詩的產生:七言詩句在《詩經》中已間或有之,到了《楚辭》則漸漸增多,甚至影響到唐代的七言古詩。 4、開闢鄉土文學的先路:《楚辭》是以楚地特有的音律、詞彙、事物所譜成的詩歌,漢武帝時朱買臣以「能言楚辭」被寵。 5、播撒下浪漫譎怪的種子:屈原不幸且不平凡的際遇,加上他熱情、執著又善 於幻想的氣質,使楚辭中充滿個人主義的浪漫色彩。例:魏晉志怪小說 :《山海經》、《穆天子傳》等。 6、賦予詞曲新的素材:宋、元、明、清的詞曲、戲劇作家,藉著楚辭抒發胸中 感受。例:清‧尤侗《讀離騷》雜劇。
〈哀郢〉賞析: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稱,作於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被放逐江南,聽到白起攻陷郢都,悲痛欲絕,思前想後,心潮激越,於是寫下〈哀郢〉以表示對國破家亡的哀傷。
李蔚青:憂國憂民,忠君保國,是屈原詩歌的思想精髓。〈哀郢〉以國事衰敗,民不聊生作啟始,抒寫自己隨百姓背離家園,避亂他鄉的所感,間寫被讒,失信放逐的不幸遭遇和不渝的愛國熱情。《中國歷代詩歌鑑賞辭典》
陳春城《歷代名作家傳》全詩以質問百姓何以受苦於水火發難,中間以自己的不幸遭遇為線索,寫自己的體會、感受,最後將造成這種國破家亡,百姓離失的悲慘狀況,歸咎於國君昏庸、奸佞當道,鋒芒直刺統治階級的最高層,顯示了詩人的大義不屈,愛國彌堅的無畏氣概。詩篇千曲百折,層層詠嘆,宛若江水奔流,波瀾起伏,語言質樸無飾,運筆自如酣暢,兼敘事與抒情於一體,為楚辭乃至古詩之上品。
詩經與楚辭之比較:
何謂「風騷精神」? 「風騷」是《詩經〉和《楚辭〉的並稱,因《國風》是《詩經》的代表;《離騷》是《楚辭》的典範,故後人常以「風騷」代稱《詩經》和《楚辭》。《國風》和《離騷》怨刺時政,具有強烈的批判現實的精神,以及比興寄託的藝術手法,為後世學者所繼承,「風騷」便成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兩大潮流。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中,在概括漢魏以來詩歌的淵源時說「莫不同祖風騷」,說明了這一情況。
屈原之處境: 國之興亡在君臣,君之聖昏在於臣之忠奸,臣之賢庸在於君之信疏。 屈原面臨:1.懷王的善變2.群黨的邪佞3.群芳的變質。以知識份子的睿智懷抱志士仁人的忠誠。
屈原愛國主義思想: 屈原在《楚辭》中表現的愛國思想為後世詩人景仰,其忠貞愛國、堅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性格影響後人。如遭遇與屈原相似的賈誼,寫過《吊屈原賦》表示他對屈原的崇敬,寄托自己的感慨。司馬遷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鞭策自己,寫成《史記》。此外還有不少作家如杜甫、陸游、辛棄疾分別被譽為「愛國詩人」,他們多少都被屈原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的探求 (一)認識屈原的生平。 (二)認識屈原的文學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三)認識辭賦的體裁和特色。 二、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讀解辭賦的能力。 (二)培養運用排比句法的能力。 三、精神的陶冶 (一)陶冶關懷天下、繫心蒼生的胸襟。 (二)陶冶貞潔白守、不同流俗的精神。
學習重點: 一、《楚辭》的由來。 二、屈原的文學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三、楚辭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四、《詩經》與《楚辭》的比較。 五、《哀郢》的寫作特色。 六、《哀郢》重要注釋及語譯。 哀郢【語譯】 蒼天(比喻國君)失去了他正常所施的法則,使得百姓心懷驚懼,唯恐獲罪。人民流離失散,家破人亡,正當仲春時節,我流亡東遷。告別故鄉而走向遠方,沿著長江、夏水而流亡。步出國門,內心陣陣傷痛,在甲日之晨我乘舟起航。自郢都出發離別故居,悲傷恍惚不知將何往?槳楫齊揚,船身隋波徘徊,從此不能再見君王而憂傷,望著高大的楸樹長嘆,淚流潸潸好像冰霰。轉過夏首船向西航,回顧龍門卻再也看不見。心中憂慮而感傷,前程渺茫,自己都不知身在何方。順著風波隨著江流向前行,我已是一個飄泊的異鄉客。冒著起伏的波濤,我的心情恍惚,有如盤旋的飛鳥,不知該棲止於何處。內心的牽掛鬱結,思緒的糾纏,使我無法舒暢開朗。 駕著船順流東下,上游是洞庭湖,下游是長江。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地方,如今我在這遙遠的東方飄蕩著。我是多麼渴望能回去,那能片刻忘懷啊,過了夏口,我仍思念著西方,為離郢都越來越遠而哀傷。登上水邊高堤而遙望,姑且藉以紓解內心的憂鬱。可是,想起這一路上經過的大片土地以及富足的人民,還有沿江地方所保留的前代風俗,卻使我哀痛悲傷。 已經到達陵陽,還要到什麼地方呢?烟波浩渺,即使南渡,又將往何處去呢?他們竟然不知道宮殿可以變成廢墟,他們怎可讓郢都的兩座東門荒蕪!我內心長久以來一直都不快樂,憂愁接績不斷,而返回郢都的路是這麼遙遠,又有長江、夏水的阻隔不能渡過。恍惚之間,我不相信已被放逐,而事實上迄今已經過了九年,還一直不能回去。心情愁慘鬱結而無法化解,惆悵失意而含著憂傷。 那些小人,表面諂媚以討君王的歡心,共實內心脆弱而沒有堅定的操守,忠心耿耿的人,真誠地想貢獻心力,卻被眾多嫉妬的小人所阻礙。甚至於堯、舜高尚的行為,光明遠大而接近天,眾多讒邪小人的嫉妬,也被加上不慈的惡名。君王又討厭不善於表達的君子,喜歡言辭激昂動聽的小人。於是小人奔走鑽營, 尾聲:放眼遠眺環現四野,盼望回返故鄉,但不知要何時才能實現?飛鳥總會回到她的舊巢,狐狸快死時也必定將頭朝向出生的小丘。我確實無罪卻被放逐,日日夜夜不能忘懷我的故鄉。 〈哀郢〉原文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鼂吾以行。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淩陽侯之氾濫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 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慘鬱鬱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忠湛湛而願進兮,妒被離而鄣之。彼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憎慍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慷慨。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 亂曰:曼余目以流觀兮,冀一反之何時?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作者】 屈原,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而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 「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注釋】
【內容介紹】 背景: 《哀郢》乃屈原的重要作品,是詩人集九年流亡生活寫成的心聲之作。既有抒情,又有敘事。詩人簡單明瞭地記述流亡的路線和經過,與《涉江》同為後世研究屈原流放歷史的重要史料。 主題: 本篇重點是抒寫心懷、傾吐其懷鄉之情、憂讒畏譏之感,及對楚國君昏臣奸、誤國殃民的憤恨情緒。 內容大要: 首段主要記行,追述自己離開郢都以後的流亡經歷,抒發憂傷、惆悵之情。首四句寫遷都帶來的苦難,中間十二句寫離開郢都時候的痛苦心情,後十二句寫離開夏首後迷惘若失的思緒,詩境突出了一個「哀」字。 屈原遭放逐時,秦軍大敗楚軍,令漢水上游的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屈原在詩開首問罪於天,指責上天失去常道。他於甲日早晨從都郢都出發,沿著長江舟行,但船一舉槳,他的心情就徬惶,不知自己的去向。 「容與」是融情入景,既指小船起伏波動,又暗示詩人不想前進,望重返郢都。他擔心不得再見君主,所以不斷「望長楸」、「顧龍門」,不肯離去。他面對茫茫江水,渺渺煙波,生怨恨之情,溢於言表。本段描繪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的動亂場面及「淩陽侯之氾濫兮,忽翱翔之焉薄」的煙波浩淼的氣象,作者以仲春季節映襯現實的淒慘。他將山河破碎之悲,人民離散之苦,個人流放之痛,匯成一句:「皇天之不純命兮」,噴發出抑制已久的怨憤之情。 第二段頭八句寫思念郢都,盼望回去的迫切心情。後十二句寫前路渺茫,難以返回的愁悶情緒。屈原雖身居異地,卻心思故土,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國,日夜想知道故鄉的形勢及楚國的命運。可是現賣是無情的,君主及朝臣容不得忠良,作者被撤職流放已九年,還不得寬赦復職,思歸和難歸的矛盾日夜交織,時間越久,心情就更失望,憂愁、徬徨、悲憤。 這一段的情緒起伏,感情色彩鮮明。作者寫一路景色不斷變換,詩歌意境逐漸變得開闊曠蕩,他的心情更波動不止。「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的「哀」字及「悲」字,令感情更加明顯,他預感到將有國破家亡的一天,所以說太平的景象只是浮光掠影。 第三段前八句寫小人嫉妒賢能,害逼忠良。後四句寫當權者愛好奉承者,疏遠忠心愛國的人。 這一段的中心內容是斥責奸佞,「承歡」指他們討好君主的心,「汋約」指他們獻媚,詩人指出表面阿諛奉承、內心脆弱無能的小人並不可靠,而忠心為國的忠臣卻遭排斥迫害,包含對楚國君主的批評。接著,屈原懷古傷今,堯的兒子丹朱品行低下,堯就將君位禪讓給舜,舜的兒子商亦沒有治國才能,舜就傳位給禹,這本是高尚的行為,卻被小人誣衊以「不慈」的惡名,屈原在此慨嘆干古同聲。「憎慍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慷慨。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四句詩義最為深刻。因為君主憎惡誠實的美德,喜歡聽奉承之言,故小人得寵,這正是「百姓震愆」、人民「離散相失」,屈原有家難歸的原因,令作品的主題思想得到深化。 亂曰以高度濃縮的語言,總述哀戀郢都、思歸故土之情。他用鳥獸依戀故土作喻,表明至死不渝的懷鄉思國之情。 【作法欣賞】 1. 多用「兮」字 <<詩經>>作品亦用「兮」字,但數量不多。到屈原時,便大量運用「兮」字及其他助語詞,如「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這種情感加上「兮」字作表達,便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虛助詞的運用構成了屈原詩歌的藝術特色。 2. 雙聲疊韻 屈原詩歌多用雙聲疊韻,增加詩歌的音樂性,誦讀起來更鏗鏘悅耳。詩中「侘傺」是雙聲,「汋約」、「嬋媛」是疊韻。 3. 以六、七言為主 全詩只有三句非六、七言詩句,甚具節奏感。 4. 用韻自由 全詩共用29韻字,換韻13次。以下為本詩韻譜:
5. 對偶 如「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淩陽侯之泛濫兮,忽翱翔之焉薄」。 6. 疊字 如「涕淫淫」、「慘鬱鬱」、「忠湛湛」、「瞭杳杳」,令詩歌琅琅上口。 7. 地方色彩 「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詩中「羌」及「嬋媛」是楚國方言,「夏浦」是楚國地名。可見本詩充滿楚地地方色彩。 8. 多用反問 作者在詩中問天「皇天之不純命」、問地「心嬋媛而傷懷,眇不知其所蹠」、問江水「凌陽侯之泛濫」、問自己「羌靈魂之欲歸,何須臾而忘反」……在一連串的反問中,只問不答,藏答於問。 9. 首尾呼應 本詩以反問句開篇,又以反問句結束,首尾呼應,有一氣呵成之感。 10.浪漫主義 屈原作品往往熱情奔放、直抒胸懷,如「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慘鬱鬱而不通」,都直接抒述情感,真摯動人。另外,屈原亦運用神話傳說,如「陽侯」就是古代神話中的水神。 11.融情入景 「容與」既指小船起伏波動,又暗示詩人心境徘徊不定,徬徨不知去向,只想回郢都。 12.比喻手法 作者在亂曰中以鳥獸依戀故土,比喻自己懷鄉思國。 【讀後感】 看完《哀郢》之後,我最深刻的是辭中首句「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以及末句「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由這兩句之中已經可以看得出屈原一生的主要思想,一方面怨天地令百姓生活痛苦,可見他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他曰夜不忘自己被放逐,可見他堅稱自己無罪而且依戀故國。其實看過屈原的多篇作品,我也感受到他有志難伸、含冤受屈的心情,所以當讀到《哀郢》中說他九年仍未能歸去,感到淒慘,忍著痛楚同埋屈辱的時候,真是有一點同情他。 雖然我是同情他的遭遇,但對於屈原自己未能擺脫困局、自我安慰,感到失望。其實以屈原的聰明才智,他大可以想到其他方法紓解,無需要以自殺收場。其他古代的大詩人,如陶潛等,就懂得自我紓解,尋找新的樂趣,所以我認為屈原應該放下憂傷,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 從前,我很欣賞屈原在<<國殤>>中悲天憫人的情懷,但讀過<<涉江>>及<<哀郢>>後,卻發現屈原的悲天憫人只是萬中之一。雖然<<哀郢>>開首亦有寫人民流離失所的慘況,但這並非全詩主題所在。 我總覺得屈原太消極,只懂自怨自艾。既然他是如此堅持美政,何不將之發揚光大?為何只終日「涕淫淫其若霰」?即使他得不到楚懷王的器重,也可有其他辦法貢獻國家及社會,如四出傳揚其治國理念、教化百姓。但他只懂問天問地,怨嘆命運,對國家及社會毫無建樹,節氣再高也有何用? 或許你會說他是清高,但他的清高又不及陶潛灑脫。陶潛說不仕便不仕,完全投入閒居生活,且自力更生、樂安天命,比屈原更胸懷坦蕩。 另外,屈原的愛國情懷亦不及杜甫。杜甫在作品中所表現的是徹底、無私的悲天憫人,重人民多於自己;但屈原所悲所憫的只是自己的遭遇,層次比杜甫的低得多。 我並不否定屈原的愛國情操,但對之有所保留,懷疑他是愛己多於愛國。 然而,<<哀郢>>的寫作技巧高超出眾,是很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研習題綱 一、試依課文內容,配合現代地圖,將屈原所行經的路線畫出來。 二、《哀郢》與一般古文不同的地方在那裏? 三、《哀郢》與一般古詩不同的地方在那裏? 四、試找出《哀郢》押韻的韻腳。9 主、試找出《哀郢》排比的句子。 六、《哀郢》主要抒寫的是什麼? 七、憂國與懷鄉在《哀郢》中孰輕孰重?二者關係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