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樂、文創 - 中華人文 - 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
|
|
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 李小貝 文章出處:中國集體經濟,2007.4,頁161-162。 摘要: 文章從藝術教育對大學生智力的開發、人生觀的塑造、知識面拓廣等幾方面來剖析其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關鍵字: 藝術教育; 創造力; 大學生 藝術教育是大學生教育中的一部分,然而它的作用卻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對於大學生創造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好的催化劑作用。我們從藝術教育對大學生智力的開發、人生觀的塑造、知識面拓廣等幾方面來剖析其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一、藝術教育有助於大學生智力的開發 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因素中, 智力是舉足輕重的一環。畢竟在同時間內, 一般來說越是聰明的人越能更快瞭解分析並解決問題, 而且對問題有很深入的思考, 以至能夠發現問題的關鍵點從而提煉出更新鮮的觀點和想法。藝術教育是開發後天智力的重要管道之一。大學生應在美育方面補補課, 因為藝術的美育功能不僅能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 而且有助於提高人的整體素質, 是另一種智力開發。 醫學的研究表明: 人腦的機能是深不可測的。人的思維智慧僅開發利用了百分之十, 還有待進一步開發。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半腦, 其生理機制與功能是互補的關系。據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羅傑·斯佩發現:人的右半腦功能屬形象思維, 具有音樂、繪畫等各方面藝術的潛力; 而左半腦功能則屬抽象思維, 具有邏輯分析等能力。所以, 左右半腦均宜開發, 使其較好地發揮互補作用。形象思維對打開思路, 活躍思想很有好處。還有人認為潛伏與頓悟是創造科學靈感的兩個關鍵階層, 而它們都主要靠右腦的形象思維功能來實現的。任何一種藝術欣賞或藝術創作的過程都是一道複雜的工序, 它必須充分調動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器官同步進行。因此有利於人的大腦的運用, 思維能力的開發及靈敏度的鍛煉, 從而極大地促進人的智力的開發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古今中外學有所成者從藝術中獲得啟迪的不乏其人。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同時也是一個精通音律的音樂家;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還是一位不錯的小提琴手, 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 “我在科學上的成就, 很多是由音樂啟發的”; 錢學森則堅信, “搞科學同樣需要靈感”, 而他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來的。這些名人往往能在享受美中受到啟迪而產生靈感, 激發創造與發明的欲望。 二、藝術教育是塑造大學生健康人生觀的重要途徑之一 藝術起源於生活, 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它通過各種形式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無論是藝術欣賞還是藝術創作, 都始終飽含感情, 充滿聯想與想像。因此, 藝術具有較強的情感感染和教育作用。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不是其他意識形態所能替代的。它在肯定對社會有價值的東西時, 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同時, 藝術還可把一些不正當的, 對社會有害的東西當作醜的物件加以鞭撻、嘲諷, 使醜的現象被人們形象尖銳的感覺, 從而引起憤怒與厭惡, 從本質上加以否定。因為藝術具有這樣強烈的感染性, 能直接激起人們的共鳴, 抒發人們的愛憎, 易於被接受, 達到以情動人, 寓教於樂的良好教育作用。而當一個人對於生活充滿熱情, 對社會充滿感恩時, 他所表現出的所有狀態本身就具有創造性。只有一顆健康心靈才會對周圍的生活有更多感悟進而才能體現出對生活的創造力。大學生應通過各種管道加強自身素質的修養。應在學習好各自必修課程之餘, 更好地接觸和培養各自喜愛的藝術。大學生在藝術的海洋中體驗物我同一的移情審美情趣, 在對藝術學習和借鑒中, 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鍛煉積極進取的性格和頑強拼搏的堅強意志; 使自己的情操在藝術的真善、美中得到陶冶, 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淨化和昇華。每一優秀藝術作品都凝聚著藝術家們崇高的精神, 它感染人、激勵人、教育人, 引起人們深思, 讓人們在欣賞、創作優秀作品過程中, 獲取意味深長的教益。因此, 從很大程度上講,加強藝術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創造力健康而積極的增長。當然, 不同階段與時代, 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標準與價值取向是有本質區別的。大學生在自覺接受藝術教育時, 應注意取其精華, 棄其糟粕, 通過藝術實踐, 藝術欣賞, 藝術創造, 提高自身審美觀, 善於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熱愛美好事物, 塑造美好心靈。 三、藝術教育是大學生拓展知識面的一個有利管道 一個人的知識面直接取決於他面對任何問題時思維反映的深度和廣度, 而創造力的精髓正在於對於問題多方面的認識聯想和思考, 而且一個人要做到適應社會的發展、未來的挑戰, 並能有所建樹, 是需要有淵博的知識基礎的。一個科學家,假如只知道自己搞的那一行, 對其他事情一概不知, 那麼, 他的思想怎麼開闊呢? 可以說, 藝術教育有助於大學生去獲取淵博的知識。它有助於啟發和增強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激發學習新知識的動力和能力。我們還是再談談藝術欣賞與藝術創作。藝術欣賞是由於接觸藝術作品而產生的一種審美活動, 也是一種通過藝術形象去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活動。藝術創作過程, 實質是藝術地認識生活並表現生活的過程, 是一個艱巨複雜的藝術打動過程。它需要細緻深入地觀察體驗生活, 富於聯想與想像, 經過千百度的艱難尋覓才會有暮然回首的重大發現。藝術欣賞、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拓展知識的過程。大學生就應積極培養良好的藝術欣賞與創作習慣。除不斷地拓展自身的知識面,高校是生產人才的基地。大學生應成為未來社會的生力軍, 成為社會的創造力的源泉。就業是大學生的一件大事, 他們將怎樣面對五花八門的多彩世界呢? 除了過硬的專業技術外, 雄厚的知識基礎和非智力因素, 廣博的知識修養乃至美學修養的積澱對大學生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博學多方, 有一技之長。特別是有文藝特長, 熱情開朗的大學生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這是為什麼呢? 用人單位所看上的不外乎就是你潛在的創造才能。下面有幾起這樣的例子, 其一: 某用人單位到某高校要畢業生, 對幾位入圍的大學畢業生進行了一項有趣的測試, 請這幾位同學唱《國歌》結果能準確無誤地唱出國歌的僅一人, 結局不言而喻。這不免讓用人單位發出感歎; 其二, 某單位要畢業生, 並欲送其出國留學。校方極為慎重地推薦了一名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然而該同學卻因面試怯場而落選。恰巧這時, 有另一位同學毛遂自薦主動找上門, 較好地表達了自己渴望留學的急切心情, 希望能給予她一個面試的機會。而這位同學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及良好的心理素質, 並能演唱甜美的民歌, 跳起優美的民族舞。結果受到了用人單位的賞識被破格錄用。可見, 創造性對大學生擇業也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如今, 資訊社會的到來, 我們必須不斷革新,更好地與先進科技相結合, 充分發揮想像力, 營造更完美的創造空間。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學科知識點越趨向於交叉、滲透、融合, 這對非藝術類課程也提出了主動接受藝術薰陶、充分挖掘自己藝木潛能, 進一步拓展知識面的課題。科學家要學點藝術, 藝術家要學點科學, 科學家多懂一些藝術, 可以獲得更多的創造力, 提高人生境界, 從而成就更偉大的事業。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應滲透到各種教育中去, 全方位、多方面地進行。應選派審美能力強、藝術涵養深的教師開設美學, 藝術獎賞等選修課程, 開展音樂、美術、書法、攝影、舞蹈、曲藝等形式多樣的藝術社團的活動。同時多參加一些觀摩演出, 藝術講座及沙龍等, 這既能為大學生提供用武之地, 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 也可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 塑造自己的形象及氣質。 藝術教育在大學生實施的始終都是貫穿于其智力的開發, 知識的地拓展和人生觀的塑造, 多管齊下, 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才不是培養出只會完成任務的機器人, 而是一群活躍在各行各業的獨具創造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文英.高等建築教育———大學生審美素質培養與創造力開發[M].2001. 2、布郎科贊尼克.藝術創造與藝術教育[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赫佰.裡佳, 呂廷和.通過藝術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3. 4、孫美蘭.藝術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 作者單位: 武漢理工大學電腦學院)
|
|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