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 - 課程資訊與講義 - 100-2「中國名勝古蹟與歷史文化」講義
 

 



歷程檔案 Portfolio


關於我 About Me

100-2「中國名勝古蹟與歷史文化」講義

 

第一單元京華攬勝
(一)   北京故宮:觸摸皇室遺珍
昔日帝王宮殿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紫宮禁地),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歷經14年,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經過明清兩代皇帝的不斷改建、重建與擴建,尤其是明嘉靖時期的改制和清乾隆年間的改建,使故宮最終形成今日的宏偉建築規模。故宮占地面積為72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房屋9999間半,黃色琉璃瓦屋頂,周圍有10多米高的紅色城牆與52米寬的藍色護城河,把故宮與外界隔開,近500年間共有明清兩代24位皇帝在此登基繼位。它是一座壁壘森嚴、巍峨壯觀的宮殿,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是最大的歷史博物館,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天下無二的位置擁有3400多年歷史的古老都城-北京,是連續5個封建王朝選定的“形勝甲天下”的“萬古之都”,其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十分優越:北依太行山脈,南東西三面有永定河、大運河環繞,呈背山面水之勢,在當時其勢可北控邊塞,南扼中原。故宮建在北京城的中央,位於著名的“北京龍脈”的中心,北依景山,前面和東西兩側有護城河、外金水河環繞,西北與西面為北海、中南海,同樣呈背山面水之勢,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試比天宮瓊樓玉宇故宮的建築都嚴格遵循封建社會禮制對稱規則,沿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而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更是故宮的重心,建築均坐北朝南,體現著皇帝的至尊。故宮可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二者界線在乾清宮,以南為前朝,以北為內廷。前朝和內廷的建築無論從風格和功用上均不相同,前朝高大寬敞、富麗堂皇,是皇家會見群臣、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而內廷的房間相對狹小緊湊,是皇家皇后及嬪妃生活居住的地方,並且後廷宮院等級分明,都體現在建築、形式、間數、屋頂裝飾及所在位置上。故宮的前朝包括最南端的午門,後面的太和門及所謂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高35﹒6米,紅牆黃瓦,朱漆大柱,雕樑畫棟,飛檐翹角。午門同封建統治威嚴似乎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國所有歷代皇宮必有午門的宮門。午門共有5個門口,皇帝出入、皇后大婚進入宮、傳臚(皇帝召見,依次傳呼科舉制考中狀元、榜眼、探花者的姓名)狀元出宮,都走正中門。皇公大臣走又邊門,文武官員走左邊門。金殿傳臚時,文武進士按會試考中的名次,單、雙數分別走、左右掖門。
◎太和門:明代建成時叫做奉天門,後來被改為皇極門。是明代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每天早晨,皇帝從後宮出來,坐在太和門中聽跪在御道上的群臣面奏。過了太和門就是三大殿了,三大殿坐落在一個“土”形的三台上。這個三台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
◎太和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最富麗堂皇的第一大殿,紅牆黃瓦,朱紅殿柱。殿內有72根楠木巨柱,瀝粉金漆。殿中2米高平台上設有楠木金漆雕龍的皇帝寶座。寶座頂上是金光蟠龍藻井,上面倒垂著圓球軒轅鏡。座前有御案,後面有圍屏,左右有對稱排列的寶象、仙鶴、香簡等,都是銅胎崁絲琺瑯。在太和殿舉行的儀式都非常高級,例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策立皇后、宣佈戰爭,還有在中國的大型節日裡,皇帝在太和殿裡舉行大典。
◎中和殿:是一座單檐攅尖鎏寶頂亭形方殿堂,是一座休息廳。皇帝每次在太和殿舉行大禮時,要先在中和殿作一番準備。準備完畢就坐在中和殿中等候前面太和殿中的準備,等前面好了才從中和殿走到太和殿主持禮儀。
◎保和殿:是故宮第三大殿,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築。明代皇帝冊封皇后、太子后時,皇帝一般先在保和殿穿戴完畢後去太和殿受賀。清代皇帝在每年正月初一、十五宴請王公大臣以及公主婚嫁時宴請駙馬,都是在保和殿進行,因而保和殿在故宮中也有很高地位,後來清朝舉行殿試的地點就被選在保和殿。天下儒生一生中最輝煌的生命歷程就是從保和殿開始的,於是保和殿成為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地-天子堂。保和殿北面就是故宮的“內廷”了,這裡是真正的皇家禁苑。從前到後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
◎乾清宮:進入乾清門內的第一個內廷大宮殿,正中沒有寶座,分東西暖閣,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場所。明代皇帝14位都住在乾清宮,清代皇帝自乾隆住到養心殿,後來便一直住在那裡。但有一項慣例沒有改:皇帝無論駕崩在哪裡,遺體必須放在乾清宮,以示“壽終正寢”,因此乾清宮仍是皇帝的“正寢之所”。
◎交泰殿:建築樣式同中和殿類似。是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節日接受大臣朝賀的地方,這裡存放有皇帝行使權力的御璽。此外,還放置著凝結中華民族智慧的器具,包括有銅壺滴漏裝置和自鳴鐘。其中自鳴鐘是嘉慶三年(1798年)由清宮造辦處製造的,已有200多年歷史,至今仍能正常準確地走動,報時聲音清脆宏亮,可見製造之精細與工藝之精良。
坤寧宮:清順治按滿族風俗習慣重新改建,宮內格局完全依照瀋陽清朝姑嫂清寧宮樣式佈置。內有東暖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坤寧宮與乾清宮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對應的。坤寧宮在明代就是皇后的寢宮,雖然到了清代,情況有所改變,將其改為祭神場所,但坤寧宮仍是“正宮”。
◎御花園:出坤寧宮北行就是御花園,它有門與東西宮相通。明朝時是秋季大享及祭祀玄武大帝的地方,清朝時改為寺廟。主要建築欽安殿正處在中軸線上,園裡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遍布山石與亭台樓閣,有園林之美。園中的萬春亭和千秋亭結構精巧,山石樹木錯落有致,各色石子鋪成的甬道四通八達,是拍照留影的好地方。
◎東西六宮:在內廷中軸線的東西兩側各有六宮,即東西六宮,是嬪妃居住的地方。東西六宮即鍾粹宮、承乾宮、景仁宮、影陽宮、永和宮、延禧宮和儲秀宮、翌坤宮、永壽宮、感福宮、長春宮、太極殿。西六宮原貌保存完好,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東六宮以南為皇帝的家廟奉先殿,西六宮以南為養心殿,清初以後用做皇帝寢宮與處理日常事務。養心殿東暖閣即為慈禧太后當年垂簾聽政之處。
()天壇:皇家祭壇
天壇是明情兩代帝王祭天祈穀、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聖地,是目前現存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原名“天地壇”,因嘉靖9年(1530年)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13年(1534年)改稱天壇,後又經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天壇現在的格局。占地面積比故宮還大2倍多,二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垣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寰丘壇在南,祈穀壇在北,二壇在同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寰丘壇內主要建築有皇穹宇等,祈穀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寰丘壇:是皇帝祭天活動的場所,又叫“祭天壇”。始建於明嘉靖9年(1530年),清乾隆14年(1749年)擴建。壇外面有兩道土遺牆,第一重為方形,第二重為圓形,象徵“天圓地方”。中國古代認為9為數之極,是最尊貴的象徵,因此寰丘壇建築與9關係極為密切。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從中心面向外,3層台面每層都鋪有9環扇面形狀的石板,3層共計378個9,共3402塊,象徵九重天。寰丘壇四周長160﹒2丈,總高度5米,分上中下三層,三層直徑相加等於45,剛好合了 “九五之尊”的說法。四面石欄上雕刻花紋的石板數也有規定的數目,三層台面的欄板總數為360塊,正合曆法中一“周天”的360°。
◎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它的門樓、牆頂、殿瓦、殿頂,在明朝全用綠色琉璃瓦。清乾隆17年(1752年)重修時,將門樓、牆頂、殿瓦都換成藍琉璃瓦,圍牆的牆身則用玻璃磚崁砌。皇穹宇周圍的圍牆呈圓形,表示天象。牆面整齊光滑、弧度規則,是天壇中著名的“回音壁”。
◎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有鎏金寶頂、三層重檐的圓形大殿,採取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是昔日北京城最高的建築之一。台基分三層,高約6米,占地5900多平方米,周圍護以漢白玉石欄。整座祈年殿高38米,直徑30餘米,三層殿頂均覆以深藍色的琉璃瓦,呈放射狀,逐漸收縮向上,這種奇特的造型給人一種拔地而起、高聳入雲的感覺。祈年殿是全木結構建築。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中間4根支柱稱通天柱(又名龍井柱)。三層殿脊以鎏金斗拱作支撐,卯榫交叉,獨具匠心。殿內梁枋大木和天花均採用龍鳳合璽彩畫,裝飾精美。祈年殿的前身是大祀殿,是合祀天地神的地方。乾隆時大修後改為祈年殿,專祀“皇天大帝”,因此大殿按敬天祈神的規格而建。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用藍色,象徵藍天。殿正中4根支柱稱通天柱,象徵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層有金柱12根,象徵一年的12個月。外層的12根檐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層相加24根,象徵一年的24個節令。三層相加共28根,象徵周天28星宿。再加上頂部8根童子柱為36根柱,象徵36天罡。大殿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徵著皇帝的“一統天下”。
(三)頤和園:末代皇朝的後花園                                         頤和園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頤和園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園林,它地處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約15公里,舊稱“清漪園”。1888年重建,改名“頤和園”,耗銀3000萬兩,歷時十年。頤和園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余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遊覽三個部分。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是當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蕓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蕓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梁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即是碧波蕩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倣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環境幽雅,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街。後湖東端有倣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東宮門區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挂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禦筆親題。門前禦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
◎萬壽山前景區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是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萬壽山原名金山、甕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築群。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後山後湖景區位于頤和園最北部,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蕩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佛香閣位于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清朝光緒十七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裏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長廊長廊位于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余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于中國古典名著。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臺”,比喻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遊樂的地方。樂壽堂殿內設寶座、禦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盤,四只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臥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裏的玉蘭花很有名,現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
◎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只。
◎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此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蘇州街是後湖兩岸倣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粧扮。皇帝遊幸時開始“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現在的景觀為1986年重修。
◎銅牛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銅牛是為鎮壓水患而設。
◎玉瀾堂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蕓館。1898年,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後,曾把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囚禁于此。
◎諧趣園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倣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1811年重修後,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共有亭、臺、堂、榭十三處,並用百間遊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
(四)圓明園:滿懷悲壯的歷史課堂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澱區東部,占地約5200畝,園內風景秀麗、美不勝收,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典範,為中國最大的遺址公園;圓明園的名稱喻意深遠,「圓」是品德周全完美之意,「明」指明智、明達之意,可看出康熙皇帝對後代子孫們的希望及勉勵;圓明園的歷史人文風情吸引不少來北京旅遊的遊客前往參觀,是北京市的熱門觀光景點之一。                                             昔日的圓明園圓明園原為明代皇族的故園,後來康熙皇帝賞賜給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康熙皇帝將其取名為「圓明園」;雍正即位後將圓明園擴建至3000畝、造景28處,將圓明園改建成集辦公行政與休憩遊樂為一體的園林;乾隆即位後繼續擴建圓明園,先後陸續建設長春園和綺春園,合稱「圓明三園」,圓明三園地勢平坦,園內多為水景,平面呈倒「品」字,山水樹木環繞故有「萬園之園」的美譽;之後乾隆還擴建「香山靜宜園」與「玉泉山靜明園」、創建萬壽山清漪園(即北京頤和園)及康熙年代的暢春園,合稱為「三山五園」,景色更為壯麗迷人,成為中國園林建築之首。由於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六下江南遊山玩水,並將看過的山水光色、名園勝景請畫師繪製下來,回京後在圓明園仿建,且融入詩中的景物,漫步在園中即可遊遍整個中國的江山南北,包括桃花源的「武陵春色」、杭州西湖的「曲院風荷」、廬山的「西峰秀色」及城堡式「佛寺舍衛城」等,不但建築宏麗還擁有無數珍藏的歷史文物,園中種植大量的花草樹木,造成繁花似錦、四季如春的環境。                                      
(五)萬里長城: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萬里長城東起河北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全長約6000多公里,素有「地扼襟喉趨溯漠,天留鎖鑰枕雄關」之譽,建於戰國時期,歷經秦、漢、明等朝代的擴建,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也是中國史上重要雄偉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之一;萬里長城是全球少見的巨型結構,除了在軍事上有重要的功能以外,更是中國氣候、地域、農物的天然分界點,在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壯觀的建築與寬闊的景象成為北京旅遊的熱門觀光景點。                   長城的建築特色萬里長城的構建以「因地制宜」為基本法則,運用地理天險來防禦敵方,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又利於防守;萬里長城主要由關隘、城牆和樓台、烽燧所組成,「關隘」是邊界上的要塞隘口、「城牆」與「樓台」具有進出關口、觀察指揮和防禦敵方的功能、「烽燧」即烽火臺作為傳遞情報之用,另外還有城障、僵落和虎落等防禦設施,讓萬里長城的防禦功能達到最大功效。萬里長城的修築從春秋戰國到明末歷代修建的技術及方式有不相同,在北魏時代是磚石結構的長城,而明代則是磚砌、石砌及磚石混砌,所以各段長城皆擁有不同獨特風格的面貌,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光,體驗北京長城的塞內外風光。                                                          走遍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包括金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居庸關、山海關及嘉峪關等等,都是您來大陸旅遊觀光的不錯選擇;「金山嶺長城」沒有太艱難的路段,適合欲徒步遊覽長城的遊客,尤其在5月至10月之間的景色優美壯觀,是拍照攝影的最佳時期;「八達嶺長城」全長3741公尺,是長城最早開放旅遊觀光的一段,可搭乘纜車直達八達嶺長城的最高處,一覽長城的遼闊,中國長城博物館也在此讓遊客進一步瞭解長城的文化歷史;「慕田峪長城」位於懷柔縣,全長2250公尺,有纜車直達慕田峪長城山頂,素有「萬里長城第一纜車」的稱號;「山海關」位於河北省最東部與遼寧省連接處,又稱榆關,是長城東部第一座關口,山海關控制著由北京通往東北的要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為長城西端的第一重要關口,嘉峪關主要控制河西走廊,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明十三陵:明代帝王陵墓群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代皇帝墓葬建築群,坐落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京城約50公里,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皇后2太子30餘名妃嬪1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明朝共有16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明孝陵;繼位的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發起「靖難之役」攻破南京之後下落不明,因此沒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鈺,在其兄明英宗土木堡之瓦剌所俘之後登上帝位。後來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搗毀其在天壽山修建的壽陵以親王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金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於1409年至1413年最早興建的長陵,他當時經「車駕臨視」,欽定山名為「天壽山」,1423年他於北征韃靼途中駕崩,後安葬於此,但長陵工程直至1427始全部竣工。期後近200年的興建,形成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建築群。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嘉靖帝朱厚熜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佈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佈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512月,「明十三陵博物館」成立。200373,明十三陵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以規模較大的定陵(萬曆帝墓)為例,其地面建築的總佈局,呈前方後圓,象徵「天圓地方」,地面建築佔地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等建築物300多間,往後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   
(七)蘆溝曉月:橋上的獅子數不清                                        蘆溝橋193777,日本軍隊在蘆溝橋畔發動侵略中國戰爭。此後,這條古橋的名字,便深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蘆溝橋位於北京西南豐台區盧溝橋鎮永定河(舊稱蘆溝河,蘆溝橋便以此命名)上,橋長266,寬7.5,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已有八百多的歷史了。蘆溝橋美景是「燕京八景」之一,橋東的石碑上有「蘆溝曉月」四個大字,是清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遊覽蘆溝橋,除了欣賞橋上美景外,還可與家人朋友玩玩遊戲,數數橋上大大小小的石獅子。這些石獅子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有些小獅子背在大獅子身上,有的手抱一隻、胸前一隻、腳底踩一隻,要逐一點算實在不容易。據統計,蘆溝橋的石獅子共有498隻,其中大獅子281隻,小獅子198隻,橋東欄杆石獅子左右各一隻,橋兩頭又有數雙,再加上在橋下泥沙中發現的,總共有498隻。現在,蘆溝橋附近建有不少紀念中國抗戰勝利的紀念館和陵園,包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日戰爭烈士陵園」、「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紀古橋陳列館」等。
(八)承德避暑山莊:一個疲憊王朝的躺椅
避暑山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位於承德市北郊山谷盆地中, 係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建於西元1703年至1792年(即清朝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占地564萬平方米,宮牆長達10公里。是一座宮苑一體的大型皇家園林,山莊劃分為宮殿區、湖區、平原區和山巒區四部分。宮殿區位於山莊南部,是清帝舉行大典,處理朝政和帝后生活起居之處。湖區位于山莊東南,具有“塞北江南”之美譽,湖島錯落,水天一色,是山莊造園的點晴之筆。山莊的北部是平原區,古木參天,草原茫茫。山巒區位於山莊西北,這裏穀深壑幽,峰巒疊嶂,蒼松翠柏掩映著古刹、軒齋。山莊以松為軒,以水為亭。在岩齋溪閣和芳草古木之間修建了120多組園林建築。其中有仿自全國各地園林的典型景觀,如蘇州名園獅子林、鎮江的金山寺、嘉興南湖的煙雨樓、仿寧波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的文津閣等,體現了清帝“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的追求。康熙還以四字命名了山莊36景。其後,乾隆也效法康熙的作法,以三字命名了山莊36景。230聞名遐邇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經清朝康、雍、乾三代王朝,歷時89年營造而成。占地564萬平方米,相當於北京頤和園的兩倍,是世界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
    山莊的東北部,環列著12座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寺廟(統稱外八廟),由普仁寺、普寧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等12座喇嘛寺廟群組成,環列在山莊外的東部和北部的山麓,共占地47.2萬平方米。每處寺廟都象一座座豐碑,記載著清朝統一和團結的歷史。這些寺廟的建築風格使漢、藏文化藝術融於一體,寺廟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著精美的佛象、法器等近萬件,共同構成了十八世紀中國古代建築富於融合性和創造性的傑作。 可以瞻仰到西藏布達拉宮的氣勢;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雄奇;領略山西五臺山殊像寺的風采;欣睹新疆伊犁固爾扎廟的身影,還可看到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九)京都古韻‧京味文化:四合院胡同王府京劇牌坊茶館廟會老街老字號‧酒吧‧風味小吃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大學的謝凝高教授這樣說到:“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胡同和四合院,北京也就沒有生命了。”                                                     北京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了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門樓、牌匾、門楣、花窗、雕牆等部位的鏤刻書畫內容,把傳統藝術文化直接形象地在四合院中表述出來。裝飾物在四合院建築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反映出人們對人生的祈求、嚮往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是幸福、長壽、富貴、志向的化身。整個四合院顯示出智慧、樸素和民風習俗的美。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對面,平排並列。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間留出通道,這就是胡同。在北京,胡同被稱為城市的血脈。北京有句老話,大的胡同三百六,小的胡同多如牛毛。大大小小的胡同縱橫交錯,織成了薈萃萬千的京城。古老京城裏的胡同不僅演繹出了老北京的故事,也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北京人。                                                                  在這裏,各種風味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繼承中有發展,你也可以說這是所有文化的成因。國粹之一京劇就是很好的例證。確實很難用一句話來回答京味到底是什麼味?且引用作家劉一達在《有鼻子有眼兒》的話來說明吧,“‘京味兒’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可用八個字來概括:恬淡沖和,超脫通達。” 京味文化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具體可以表現為京城傳統禮儀文化、京城飲食文化、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老字型大小文化等等。您只要細細品味,就能從遺落在鋼筋混凝土叢林中幽靜的小胡同裏和古色古香的老字型大小鋪子感覺一下它的韻味,您可以聽一段京韻大鼓,也可去龍順成文化茶社一品香茗,都會不虛此行。品味京味文化的另一種方式就是讓劉一達這個忠實導遊,講述著天子腳下這片熱土上的世態人相,說著地道的北京事兒,領著您去逛逛《老鋪底子》,吃香的喝辣的,當然還有玩的,大柵欄一帶一應俱全,全聚德的烤鴨,內聯升的布鞋,六必居的醬菜。也可到曾經顯赫一時的《老根人家》去串串門子,感受一下“老得紮根兒的人家”獨有的家風,因為“一個家庭的歷史變遷,自然能折射出社會的發展變化。一個家庭所浸潤的文化,當然也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人文歷史”。這三本書力圖通過方方面面的平實敍述和簡略勾勒反映北京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的冰山一角,秉承了劉一達一貫獨有的視角,傾心關注真實而生動的人和事兒。語言文字帶有濃郁的現代市井口語色彩,直白而不乏委婉,更加貼近普通市民的當下生活。從語感意境上來體會,字裏行間表達了一種文化韻味。好茶不怕細品,好文當然也不怕細咂摸,個中真味還得您親自去品味。                                     胡同文化可以說是北京的特色文化之一。老北京城是由胡同組成的,紫禁城和皇家園林只是北京大面兒上的東西,北京的精髓其實是在胡同裏。老話說,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如牛毛”。這裏尋訪記述的十條胡同,有的要拆,有的不會拆。不管拆不拆,北京的胡同都在變,都會變;不管怎麼變,北京胡同帶來不帶走的歷史,不會變。逛胡同,逛逛比較有代表性的十條北京老胡同,嗅著槐花和老院子的味道,感受著只有在小胡同裏才能見到的帶著些狡黠的生存智慧和幽默的地域哲學。                                                 
◎王府話滄桑:說起王府,人們可能一下子想到堪稱京城第一街的王府井。近年來興建的許多飯店等旅遊娛樂場所也都冠名為某某王府花園等等,似乎要沾上點皇家的貴氣。眼下,京城的胡同四合院遊正日漸升溫,這其中也包括王府遊。目前北京僅開放了坐落于什刹海地區的恭王府花園和醇親王府花園(即宋慶齡故居),還有兩座原來王府的馬廄,即恭王府馬廄(現郭沫若故居)和慶王府馬廄(現梅蘭芳故居),而倖存下來的大部分王府(包括上述兩園的王府部分)現仍被機關學校等單位佔用。每逢節假日,恭王府花園裏遊人如織,園外狹窄的街道上塞滿了旅遊車,王府的魅力可見—斑。
       清代北京王府都集中在內城,從前三門到永定門一帶的外城不建王府。這是因為清軍入關以後,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區居住的政策造成的,即將原先住在內城的漢人強令搬遷到外城居住,騰出的內城實際上成了八旗兵營,旗人按所在的位置居住在內城。大家熟知的、目前已對公眾開放的恭親王府,原為乾隆寵臣和坤的私邸。因乾隆把自己女兒下嫁給和珅的兒子,賞賜了這所宅第,故也稱為公主府。乾隆死後,和坤獲罪全家被抄,這座府邸隨即賜予了乾隆十七子永磷,作為慶王府邸。以後,咸豐帝又將慶王府收回,轉賜其弟奕訴,是為恭王府。清帝退位後,王府失去奉祿,難以為濟。當年西什庫教學法國神甫對此府邸覬覦已久,便主動借給府主4萬元錢(包括利息),到年底結算時,王府主人根本無力償還。此後,這位“慷慨”的神甫又不斷加碼給王府借款,但又要求以累計借款總數來計算利息,不幾年,王府借款便累計達20萬大洋。這時神甫一下子揭去“慈善”的面具,逼迫主人立即還款,王府主人告上法庭。在打官司的三年中,債務卻像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到結寞時已滾到了28萬大洋。最後,神甫依仗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取得勝訴。結果恭王府被分成兩半,前邊府邸部分房屋全部用來抵債,只將後花園中所有房屋留給府主,可整個王府所占土地卻已歸教堂所有。從這裏可以看出教堂手段之毒辣,因土地產權已入教堂手中,王府主人也無法再出賣花園部分房屋。除恭王府外,民國時期還有清貝勒府、蒙古那王府、肅親王新府(東四十四條)等也部落入教會手中。
牌坊(樓)-熟悉北京的人可能都知道,北京人經常說的“街坊”是什麼意思,但您是否知道,這個詞就是從“牌坊”(也可稱“牌樓”)這一詞中得來的。說到這牌坊,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中國古代單體建築佈局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現代漢語詞典》裏,牌坊的解釋是“形狀像牌樓的建築物,舊時多用來表彰忠孝節義的人物”。但如果我們要想瞭解這牌坊的歷史,就要先從“牌坊”中的“坊”字說起,這個字是從唐朝開始興起的,是當時政府對老百姓的一種管理模式,就像現在的社區一樣都有自己的名字。這樣一直到宋朝,因為管理更加規範,政府在每條街的每個坊前都加了門,叫街坊門,就是兩根柱子夾一扇門,這樣,早期牌樓的版本也就出現了。而到了元朝的時候,忽必烈獨出心裁,給每個坊門起了名字,這樣標誌地名的牌坊也就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牌坊的功能已經近乎完善,興建的牌坊數量也隨之增多。現如今的北京,我們所能看見的牌坊,幾乎都是明清那會兒留下的,據不完全統計,在北京應該有60多座。                                                                                    現如今在北京的“國子監”,我們還能看到乾隆年間建造並留存下來的牌坊。這個牌坊坐落于東城區安定門內,與孔廟毗鄰。黃色琉璃瓦主體,高大秀麗,坊壁雕有飛舞盤龍,正中樓南面書額鐫刻“圜橋教澤”,北面是“學海節觀”。為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是北京惟一不屬於寺院的秀麗牌坊。                                                          
◎老街老字號北京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邦。封建帝王官僚豪紳,窮奢極欲,爭奇鬥富,吸引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彙聚京城,客觀上為其工藝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作為首都的北京,如今商業繁華文化底蘊深厚。在北京,可覓當年散落京城的奢華,又可追趕當今時尚潮流。
◎前門大街:“大沙爛兒”裏名堂多“大沙爛兒”是北京人對“大柵欄兒”的昵稱,它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別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華的商業鬧市區。清代以後這裏更產生了一批獨具特色的老字型大小店鋪,如“同仁堂國藥店”、“馬聚源帽店”、“瑞蚨祥綢緞皮貨莊”、“內聯升鞋店”,還有“南豫豐煙店”、“天惠齋鼻煙店”、“長和厚絨線鋪”、“張一元茶莊”等。和平門外的琉璃廠則是一條世界矚目的中國傳統文化街。沿街經銷古玩、字畫、古舊書籍、文房四寶的商店有百多家,攤主漫天要錢,外鄉人大可就地還價……倘佯於老街、老字型大小,可感受到老北京濃郁的文化氣息。
◎酒吧- 夜幕降臨北京,五彩繽紛的霓虹燈,亮了什刹海,亮了三里屯,亮了朝陽公園,亮了城南太平街……此時,中國和外國的年輕人,從城市的四面八方、大街小巷,彙聚在一起,舒緩壓力,宣洩心聲,讓北京變得溫暖,讓人們變得親和。北京眾多的酒吧,要屬三里屯酒吧一條街最有名氣。由於臨近使館區,這裏不僅酒吧風格各異,而且,膚色多樣的客人,夜夜爆滿。什刹海銀錠橋一帶的酒吧,多屬利用原有私房,就地取材,使人感覺十分溫馨親切,服務也細緻舒適,適宜喜歡安靜的三五知己聚會。當然,對不同酒吧的選擇,可以看出人們的個性;也給不同心境的人提供了不同的精神享受的環境與氛圍。在迪廳蹦迪,卻另有一番滋味。它們更適合年輕人對激情和能量的釋放。若到滾石、BANANA、萊特曼去體驗一下,在閃爍的燈光中,在大汗淋漓、人頭攢動中,定能感到一種解放、震撼!                                                              
  走在什刹海岸邊的林蔭小路,可以看見小樹林中有提籠架鳥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停靠了自行車的樹旁,通常有戀人們擠在坐椅上卿卿我我;細雨中也不乏撐了雨傘的垂釣者,在初秋已開始敗落的荷葉中構成一幅“雨釣殘荷”圖;黃昏時分更有倚在銀錠橋頭守候夕陽的身影,那便是著名的小燕京八景“銀錠看山”。什刹海附近不僅有鐘鼓樓、廣化寺這樣的建築、古跡,而且有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這樣的名人故居、紀念館;既有恭王府、順親王府、濤貝勒府這樣的豪宅大院,也有北京市民文化胡同的典型代表:煙袋斜街、甘露胡同、大小石碑胡同等,是品味京味兒生活的理想選擇。
◎風味小吃-大凡到過北京的人﹐都對北京小吃頗感興趣。來北京的朋友﹐告訴你們幾個品嘗北京小吃的地方﹕一是位於北京市宣武區的“南來順”﹐那裡特色小吃70多種﹔二是北京市東城區的隆福寺小吃店﹐這裡以清真風味小吃見長﹔三是北海公園裡的仿膳飯庄﹐專門供應宮廷風味小吃﹔四是百姓大眾小吃-東華門夜市小吃街。有人將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藝”四個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有段歌詞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                                                               愛(艾)窩窩:愛窩窩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以往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在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據說,窩窩後來又得名愛窩窩,是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當然不敢自稱"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
*豆汁:北京的民間小吃當推豆汁為第一。這種食品,以綠豆為原料,顏色不鮮,味道甜酸;據《燕京風俗錄》載,豆汁最早為遼國民間食品,北京人喝它已喝了上千年。難得有一種食品能夠流傳如此長的時間。      
*驢打滾:一聽驢打滾這個名字,便能知道這是地地道道的民間玩藝兒。其實這種小吃也是一種米糕,不過在出售時要隨切隨將黃豆麵撒在糕上,揚起的豆麵粉頗似驢打滾時揚起的塵埃,所以得了這個名字。
*窩窩頭:窩窩頭是中國北方莊稼人的主食,在某些貧瘠的農村沒有配菜時,便在窩窩頭底部的凹洞中灌入辣椒醬,如此連鹹菜都不用了,不但吃得飽,而且還耐飢。窩窩頭的形狀像塔形,它以玉米麵為主要材料,有些還添加了栗子粉、全麥粉、碎核桃粒等不同的材料,吃起來口感扎實,比饅頭多出一股說不上來的香味。窩窩頭正式搬上檯面,可是源自咱們老佛爺慈禧。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帶著一幫皇室狼狽往西逃,一連逃了好幾天,帶出的乾糧已經吃完了。快到西安了,慈禧實在餓得不行了,只好下令停車,要手下人去找吃的。這時,慈禧突然發現不遠的地方有一群逃難的人,正在坐著吃著什麼。於是就派下人跑過去一看。只見那些逃難的人正在啃窩窩頭,那一個窩窩頭足有四、五兩重。下人即返稟報。慈禧從來沒聽說過什麼窩窩頭,也沒見過,心裏好奇,就走了過去,看見那窩窩頭黃橙橙的,啃起來似乎香甜可口。遂指著一個老頭:「這好吃嗎?」老頭回頭說:「好吃!」慈禧聽了,感到肚裏更餓了,就說:「你能給我一個吃吃嗎?」那老頭倒也爽快,就遞上一個。慈禧接過,狠狠地咬了一口,感到真是太好吃了,接連幾口就把一個窩窩頭吃完了。過了一些日子,她帶著皇帝、皇后、妃子們又耀武揚成地從西安回到北京。不久她又想起吃窩窩頭的事,就下令御膳房照做窩窩頭。可是,窩窩頭送來了,她咬一口,咂巴咂巴,感到太不是滋味了,—怒之下,就殺了幾個廚工,這一下,可嚇壞了其他廚工。這天,大家湊在一起出主意想辦法。有的說:「老佛爺逃難,肚子餓了,有窩窩頭,當然覺得好吃。可現在再吃窩窩頭,她能嚥得下嗎?」這時,有位老廚工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主意,他說:「咱們用栗子麵加白糖做一兩一個的小窩窩頭,試試她愛不愛吃?」栗子麵加白糖做出來的窩窩頭,不僅樣子像,而且味道也挺好。送給慈禧一吃,慈禧很高興,說:「我總算又吃到當年逃難時的窩窩頭,就是還不夠那麼香,那麼甜。」御膳房經過多次的改善,也掉了幾顆人頭之後...窩窩頭終於登上御膳料理之列。不論是皇室貴族的味蕾挑剔或是貧窮農村的肚皮充飢,窩窩頭始終盡力的滿足貧富兩頭的嘴巴。                                                                                                                肉末燒餅:肉末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宮廷小吃品種。這個菜是西太后想出來的。它的制法是"豬肉切成末,青豆洗淨切成末,蔥、薑分別切成末。鍋內放油,燒熱後下肉末,炒至肉末無水分時投入蔥、薑末,炒後加入青豆末,攪炒數下,倒入醬油,炒到汁盡時出鍋裝盤,即可供膳"。肉末燒餅中夾的肉末就是這樣炒出來的。肉末燒餅不僅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也是清宮內的御膳。
*老北京雜醬麵:天子腳下的面是啥滋味啊?更何況招牌上還加了個老字,一看胃口就給吊了起來。摸摸口袋裏的銅板,琢磨著還能對付,也就大搖大擺溜達進去了。進去後,細細打量起裏面的裝潢,頓覺古香古色,簡樸而又不失貴氣。天花板上掛著幾盞宮燈,帶著點晚清的貴族氣派。不大的廳子裏“點綴”著幾張桌子,桌凳很有特色,清一色豬肝紅的八仙桌,兩人坐的長凳,是熱情好客的農
家大院裏常見的那種,簡而不陋。大門漆成黑色,即清戲裏常常出現的格子門,門上的兩個手環掛在兩隻銅獸上,銅獸活靈活現,異常生猛。兩扇門的咬合處,油漆有些剝落,初以為是人為,細看卻不然。“小二”們操著京腔,大聲地吆喝、招呼著南來北往的“客官”,他們穿著或紅或藍的唐裝,肩膀上搭一條潔白毛巾,我想如果他們穿的是灰褐色粗布長衫,這間麵館“古”味就更濃了。打量完這一切,陶醉著,差點忘記了“民以食為天”,喝一杯飄香的菊花茶,這時候,期待已久的面也終於端了上來,一大碗手擀面,五六碟小菜絲加上熱滾的麵湯,當然還有一碗麵醬,小二拌面的手法很特別,他們倒作料進面裏的時候,把碟子往碗裏一扣,敲得劈裏啪啦的,作料卻不掉出來,“客官請慢用。”舉手投足間,是北方人特有的豪情與細膩。                                                                                                            
北京烤鴨:北京烤鴨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味之稱”。外國人又有“到北京,兩件事,游長城,吃烤鴨”之說,可見其知名度了。吃烤鴨的最佳去處當是北京前門外、和平門、王府井的“全聚德烤鴨店”。到1999年7月,這家店已有135年歷史了。如果從烤鴨的鼻祖楊仁全經營鴨子算起,那又要上推30年。全聚德烤鴨的製作方法是掛爐烤制。首先要用獨家擁有的佐料塗於生鴨之上,然後是掌握火候,火欠則生,火過則黑;烤好的鴨子要色呈棗紅,鮮豔油亮,皮脆肉嫩,這樣才是上品。烤完的鴨子被訓練有素的刀切手切成薄薄的片狀,每一片上面既要有瘦又要有肥;然後擺在桌面之上,旁邊是面餅、大蔥、麵醬等簡單而味美的配料。將醬塗於餅上, 再放上鴨片和大蔥,用手卷成筒狀,便可食用。吃烤鴨不多用筷子,用手的時候反而較多。北京城中善制烤鴨的另一個大店,是位於崇文門外的便宜坊。便宜坊開業於1855年,比全聚德還早9年。全聚德以掛爐烤鴨聞名,便宜坊以燜爐烤鴨著稱。掛爐與燜爐的區別在於,掛爐使用明火,燃料為果木,以棗木為佳;燜爐使用暗火,燃料是秫秸、板條等軟質材料。儘管兩者的風味大異其趣, 但都在一個“烤”字上下功夫, 因此都被叫做北京烤鴨。                        *涮羊肉:冬季北京街頭的餐館,大都在街面處寫著三個大字“涮羊肉”,三個字出現的頻率之高,當屬街頭第一。除了鍋碗瓢盆以外,火鍋是北京普通市民家中必備的生活用品,這一點正是北京區別於其他城市的一大特色。我們由此可知北京人對於涮羊肉的偏愛程度。涮羊肉的吃法也充滿十足的平民味道。原料無外乎羊肉片、芝麻醬、韭菜花、鹵蝦油、凍豆腐、細粉絲、白菜等。待火鍋燒開,圍坐在一起的客人用筷子將肉片放入沸湯之中,一涮即熟,再蘸佐料,即可食用。涮羊肉四季皆宜,但以冬天最佳。窗外大雪紛紛,一片寒冷景象;室內卻熱氣騰騰,幾個好友邊吃邊侃,又是一派火熱的景象。                                                                宮廷菜:宮廷菜是北京菜系中的一大支柱,體現了北京800年為古都的歷史特點,有著十足的貴族血統,過去不是一般百姓所能吃到的。今日,宮廷菜早已流入民間,雖然嚴格地保留著貴族風範,普通人卻能一睹它的芳容了。北京城中的宮廷菜很多,最為著名是北海公園瓊島北側的仿膳飯莊和園內的聽鸝館餐廳。滿漢全席夏日的北海公園晚風輕拂,斜陽普照。廳堂古色古香,餐具是寫有“萬壽無疆”字樣的細瓷,服務員身著清宮服飾。雍容華貴、重禮儀、講排場的皇家氣氛在身邊繚繞。擺上桌面的菜肴共有130道,客人們分三個晚宴和一個午宴才最後吃完。滿漢全席最多時的菜肴達到了134道熱菜和48個冷葷,分六次才吃完這一舉世無雙的盛宴。滿漢全席取材具體包括“山八珍”、“陸八珍”、“海八珍”三種。“山八珍”是熊掌、猴頭、罕達堪、飛龍、虎腎、麋鹿、人參、蕨菜等:“陸八珍”為吃什蟆、駝峰、口蘑、玉皇蘑、鳳抓蘑、玉米珍、沙豐雞、松雞:“海八珍”即鯊魚翅、刺參、鮮貝、紫鮑、烏魚蛋、鰵肚、魚皮等。
                
                
第二單元「金色絲綢之路」
(一)西安:千年古都‧絲路起點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東漢時由都城洛陽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今埃及亞歷山大,西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併),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遊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西安,一個充滿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近它,你會為歷史遺存的完美博大所震歎,又會為現代建設的勃勃生機所感喟!西安,古稱長安,是當年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筆下《馬可波羅遊記》中著名的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羅馬哲人奧古斯都說過“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永恆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早在 100 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的藍田猿人為代表,揭開了人類文明的一頁。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為中國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十二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 1100 多年。中國意為中央之國,中國的中心之點或叫大地原點就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阿房宮,在驪山建造了規模巨大、埋藏極為豐富的歷史寶庫秦始皇陵,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西有羅馬,東有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與世界名城雅典、開羅、羅馬齊名,同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無愧於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浩瀚的文物古跡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全省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54 處,其中陝西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9 處,陵墓 8822 處,古遺址 5700 餘處,文物點 2 1 1 百餘個。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跡,明代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有 6000 多年歷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為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西北歷史最長的清真寺化覺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周邊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漢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釋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處法門寺等馳名中外的景點。自然景觀峭拔險峻,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西嶽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台、輞川溶洞等風景名勝區,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餘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為了豐富旅遊者的文化娛樂生活,滿足休閒度假的需要,西安市建成唐樂宮、古都大劇院、唐華歌舞劇院、陝歌大劇院、銀座夜總會、華清池、桃園湖保齡球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設施3700多個;推出了《唐長安樂舞》、《仿唐樂舞》、《秦俑魂》、《長恨歌》、《陝北民間樂舞》等文藝節目,久演不衰,贏得國內外遊客的讚譽。西安的旅遊商品生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製品、仿古青銅器、秦繡、玉器、絲綢、工藝瓷器、戶縣農民畫、唐三彩、瓷板畫、景觀表、麥杆畫、關中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同時,西安的風味餐以餃子宴、羊肉泡饃吸引著八方賓客。
(二)秦始皇兵馬俑:一代帝王的地下兵陣
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臨潼縣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是秦始皇陵的從葬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
    重見天日:1973年3月29日,這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當時,上級號召打井抗旱,西揚村決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這裏地處驪山衝擊扇前緣,歷經山洪泥石淤積。3月24日動工,挖到3米多深時,發現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瓦窯。繼續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陰暗的光線下終於露出了“兵馬俑”寧靜的面容,村民們正詫異間,恰好公社幹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他下到井底仔細觀察,發現出土的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他急忙告訴大家停止打井,匆匆趕往縣城文化館報告,就這樣兵馬俑被發現了。
    保存:1974年的這一發現震驚中外,1975年國務院批准在一號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館,並於1979年10月日正式對外開放。二號和三號展坑也陸續於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跡般的發現彩色兵馬俑,其高超彩繪藝術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現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榮譽:兵馬俑的風采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現已接待許多國家的元首和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法國前總理希拉克曾經遊覽過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勝地和景點,當他踏著兵馬俑坑的階梯下到發掘工地時,不由地讚歎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現在秦傭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                                   一號坑:主力陣容,1979年開放,規模最大。現發掘已出土陶
俑1000餘尊,戰車8輛,陶馬32匹,各種青銅器近萬件。根據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葬兵馬俑6000餘件。憑欄俯視,東端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後面接著戰車和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是軍陣的翼衛和後衛。好一個2000年前的古代大軍陣,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雄偉,勢不可擋,刹那間,您會感覺歷史距離的消失,一種神秘的力量把您帶進喊殺震天、戰車嘶鳴的古戰場,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二號坑:軍陣之迷,1976年發現,位於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是秦
俑坑中的精華,二號坑的發現揭開了古代軍陣之迷。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即東邊突出部分由持弓駑的跪式和立式駑兵俑組成;第二單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駟馬戰車組成車兵方陣;第三單元即俑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兵俑混合編制組成長方陣;第四單元即俑坑北半部由眾多騎兵組成的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組合,由戰車、騎兵、駑兵混合編組,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無懈可擊。
    三號坑:統帥三軍,1976年發現,1987年開放,規模最小,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三個坑呈“品”字狀排列。它東西寬17.6米,南北長21.4米,平面結構“凹”字狀,深525.4米,面積524平方米,僅相當於一號坑面積的3.6%,二號坑面積的6.7%。秦
俑坑文物展廳:在這裏您可以欣賞生動逼真、神態各異的秦俑頭部,各式青銅兵器,秦代陶俑。  
(
三)敦煌莫高窟:大漠間神奇的絲路遺蹟
敦煌是世界藝術寶庫裏的一顆明珠,它位於中國西北河西走廊的西端,北緯40度10分,東徑92度48分。東與安西縣相鄰,西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南隔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與青海相連,是一高山和沙漠、戈壁環繞的小綠洲。全境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氣溫9.3度。敦煌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上有著光輝的篇章,自漢唐以來,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和中西交通要塞,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佈,自然風光奇特迷人。現存有石窟寺廟遺址、古墓葬群、漢長城、關隘、古城、烽遂、古驛站等文物景點241處。舉世聞名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莫高窟,千古絕唱的陽關、玉門關、非凡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三危山、雅丹魔鬼城,尤其是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藝術和漢長城遺跡,無不令人心馳神往,留連往返。1986年敦煌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8年敦煌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莫高窟:是中國第一大石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東麓,長約1600米。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至今仍保存著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個朝代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3000餘身,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鳴沙山:是世界著名的沙鳴奇觀之一,古稱沙角山、神沙山。位於敦煌市南5公里處。沙有紅、黃、綠、白、黑五色,沙峰起伏,沙脊如刃,為典型的金字塔沙丘。其奇妙之處是:天氣晴朗遊人滑沙時,便會發出尤如飛機馬達般的轟響,其聲之宏,使人難以忘懷。月牙泉是鳴沙山環抱的一變翡翠般的清泉,形如半月。泉水清澈如鏡,周邊蘆葦叢生,東西長218米,南北寬54米,平均水深約5米,最深處在7米以上。據稱古代泉內因盛產鐵背魚、七星草而聞名於世。
◎玉門關:因于闐美玉經由此運往中原而得名。
◎陽關:因座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此兩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西元前114年),是古代的重要軍事據點,也是絲綢之路南北要道的必經之處。
(四)吐魯番:駝鈴古道上的浪漫之旅
    吐魯番古稱姑師,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相鄰。吐魯番歷史悠久、美麗神奇,自兩漢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自明代起稱吐魯番,清朝統一新疆後設吐魯番直隸廳。1984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全市面積15738平方公裏。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俄羅斯、滿、壯、苗等24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總人口的71%。吐魯番地處吐魯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稱。由於這裏獨特的氣候特點,盛産葡萄、西瓜等果品,是聞名遐邇的葡萄城。其中吐魯番無核白葡萄聞名國內外,用它晾制的葡萄幹以含糖高、維生素C高、色澤碧綠的特點,在世界葡萄幹品種裏堪稱珍品。吐魯番除了有飄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風光及民族風情,而且名勝古跡衆多,僅國家和自治區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十四個。沐浴了兩千多年風風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歷經滄桑風彩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畫,藏有千年古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結構獨特的清代伊斯蘭建築蘇公塔,《西遊記》中那充滿神話傳奇色彩的火焰山,宏偉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兒井,葡萄沟裏葡萄姑娘動人的情歌,別具風味的巴紮風情,葡萄架下風情濃鬱的維吾爾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萬年前舉世無雙的巨犀化石,使吐魯番成爲一塊古代文化歷史遺産薈萃的寶地和融火洲風洲沙洲綠洲爲一體的自然地理歷史博物館。                        交河故城: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都城,現存遺址均屬唐代時期建築群落,是目前全國現存面積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築遺址。交河故城歷史悠久,為車師人開建,建築年代距今約20002300年。故城由廟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築組成,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交河是車師前國國王的治地,是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13世紀下半葉以後,交河古城屢受戰亂禍害,破壞嚴重,明朝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該城已廢。交河故城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築物有三層樓那麼高,1961年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公塔:塔建成於西元1778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蘇公塔外部用清一色灰黃色磚砌成,除了頂部窗欞外,基本上沒有使用木料。塔身渾圓,呈圓柱體,自下而上逐漸收縮,塔基直徑10,頂部直徑2.8,塔高37,四周共有14個窗口,供通風採光用。塔內用磚砌出的螺旋式中心柱,72級台階直通塔頂,塔頂面積約10平方米,可供瞭望。塔頂為穹窿頂,上有鑄鐵塔飾。塔身表面砌疊十四種不同形狀的幾何圖案,或平置或斜砌或凹進或凹陷,這些維吾爾族傳統圖案,是伊斯蘭教建築風格中寺院雕刻繪畫藝術的代表。相鄰有新疆境內較大的伊斯蘭教禮拜寺─蘇公塔禮拜寺,占地2500平方米,可容納上千人做禮拜。每逢肉孜節、古爾邦節,穆斯林群眾湧向禮拜寺,祈求福佑。                    火焰山火焰山形成於喜瑪拉雅造山運動時期,它的北部海拔5000以上的天山雪峰一年四季白雪皚皚。山南盆地中的艾丁湖則低於海平面155。夏天,盆地內吸收的太陽能久聚不散,加上幹燥少雨,氣溫居高不下,真是名副其實的火焰山。由於火焰山本身具有獨特的地貌,再加上《西遊記》裏有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聞名天下。                          葡萄泃:位於火焰山的西端,溝中鬱鬱蔥蔥,栽種了無核白、馬奶子、白加幹、紅玫瑰、索索等近百種葡萄,形成了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館。葡萄溝裏有旅遊接待站,兩米高的葡萄棚架成的長廊藤蔓交織,串串葡萄伸手可及,崖壁間滲出的泉水匯成養魚池,安靜幽雅,你只須花上幾塊錢,就可以將新鮮的葡萄摘下來吃個夠。葡萄溝內有一座王洛賓音樂藝術館,每年5月開館至當年10月底閉館,開館期間完全免費。館內陳列著百余幅歷史圖片和大量珍貴的文物資料,詳實的向遊客介紹王洛賓先生60餘年音樂成就和鮮為人知的故事。景區內現建有葡萄溝遊樂園、王洛賓音樂藝術館、達瓦孜民俗風情園、綠洲葡萄莊園和展示維吾爾族建築特色、民俗民風、體驗維吾爾族農家生活的民族村等。                 坎兒井新疆獨具特色的坎兒井,在吐魯番尤爲突出,有1100條之多,總長5000多公里。這是一種極特殊的灌溉系統。爲減少蒸發量,當地人採用了這種地下引水方式,鑽到井下,看涓涓水流在暗渠中緩緩而行。據說,最長的坎兒井8公里,出土通風用的直井多達三百眼,相當艱巨!所以說,坎兒井吐魯番,其實也是新疆的生命了。有意思的是,坎兒井剛好分佈在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包括伊朗、土庫曼斯坦和中國的新疆、甘肅、陝西等地,幾乎可以肯定,它與絲路有關。至於這坎兒井技術源自何方,西方?中原?本地?衆說不一,估計吐魯番可能性最大。
(五)烏魯木齊: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
烏魯木齊蒙語意為優美的牧場,地處南北疆交通要衝,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西段的橋頭堡,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也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大城市。烏魯木齊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雪峰、冰川、松林、草原、戈壁、湖泊。她既有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文化,又有色彩絢麗的多民族風情,還有雄奇神秘的自然風光。中外馳名的達阪城、濃鬱民族風情的二道橋、被譽為冰川活化石的一號冰川、極富挑戰的柏格達峰、汲取天地之精華的天池風景區,都是中外遊客理想的游覽勝地。
◎天池風景區:天池風景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境內,距烏魯木齊市97公里。交通、電訊十分便利。景區以天池為中心,規劃面積548平方公里,形成八大景區,15個景群,38個景點。新疆天山天池是大地的眼睛。造化之神將它鑲嵌在天山柏格達峰半山腰,一展山川之壯麗,汲取天地之精華。這裏濃縮了中國西部最美的自然與人文。天池景區的景觀資源是歐亞大陸腹地幹旱區自然景觀的代表。風景區內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地域突變強烈,在短短80公里的直線距離內,囊括了高山冰川、濕地草甸、森林峽谷、湖泊山嶽和戈壁沙灘等自然景觀,形成完整的植物垂直景觀帶譜,為國內外罕見。以遠古瑤池神話及宗教和民族風情為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其獨特的神採,是景區珍貴的文化遺存。天池景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柏格達峰人與生物圈”國際保護區。被評為5A級風景旅遊區,列入中國濕地保護名錄。                                    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是新疆文物收藏和科研中心,省級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建於1953年。其外觀造型具有維吾爾建築風格。館內裝飾亦富有民族特色。展廳面積7800平方米,共收藏歷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5萬餘件。目前常設的展覽有:1、新疆少數民族民俗展覽──系統介紹新疆12個少數民族在服飾、起居、節慶娛樂、婚喪、禮儀、飲食、宗教及其它方面各具風姿的民情風俗。2、新疆歷史和出土文物展覽──展出了自四、五千年前直至近代從絲綢之路發掘及收集的一千多件珍貴文物,包括錦娟、陶瓷、泥俑、錢幣、碑貼、文書、典籍、兵器、器具等。3、新疆古屍展覽有距今3800餘年的樓蘭女屍,有距今3200餘年的哈密女屍和距今3000年且末女屍。
◎南山牧場:廣義的烏魯木齊南山天然風景區是泛指位於烏魯木齊市以南,北天山喀拉烏成山山脊線以北烏魯木齊縣轄區內的廣大山區。這裏雪峰插雲,冰川晶瑩,群山蜿蜒,危崖聳立,峽谷深邃,林草蔥郁,溪瀑淙淙,空氣清新,景色迷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避暑療養與遊覽勝地。該風景區點多面廣,自西向東較著名的有小渠子、甘溝、菊花台、西白楊溝、東白楊溝、陰溝、板房溝照壁山、水西溝、廟爾溝、羊圈溝以及亞洲地理中心和烏拉泊古城等。上述風景區的規劃總面積為120多平方千米,各景區與烏魯木齊市區的距離一般在40~60千米不等。外國朋友習慣地將該風景區稱為烏魯木齊“南山牧場”。南山風景區是一個地處亞歐腹心極度乾旱區的以冰雪景觀、 蔥郁林草、奇特山石、優越旅遊氣候、高山林牧區和濃郁少數民族為主要特色,並融合了現代人文景觀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南山風景區的核心景區--西白楊溝是一處以山林、草原、瀑布勝景為主要特色,並具有濃郁哈薩克民族風情的遊覽區。
◎水磨溝風景區:水磨溝區公園大門以明清時仿古建築為藍本,力求以當地歷史文化相協調,與公園已建成的寺廟,接官亭、翰文嶺等景點的藝術風格相統一。為了達到新穎別致的藝術效果,大門入口採用大跨度半圓形造型,巨大的弧形線條與水磨河水奔流而下的形象互相映照,據查證,仿門外型成半圓的在全國尚屬首例。採用疊樓式防古簷制式,占地285平方米,主樓高14以上,特入口半圓門洞,跨度14.26,在全國同類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無論遠看近看,都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顯的高大宏偉氣派。緊連大門的九龍橋為仿古式橋,與大門建築風格完全協調,兩側人行道,設有24根漢白玉雕欄柱,柱頭刻有精美的石獅,每根欄柱上的石獅造型不相同,暗指,一年24個不同的節氣,寓意人匯年豐,吉祥太平。
白塔位於水磨溝旅遊景區的水塔山頂,登上白塔,莽莽柏格達銀峰,繁華烏魯木齊市容盡收眼底。白塔由市政府投資,1997815開工,1015日竣工,是建今西北五省仿古建築式新格局的第一座白塔。白塔占地面積460.53平方米,身高17.1,身姿修長,頭頂一簇鐵冠直指雲霄。整個建築分為三層,階梯堅實莊重,拾級而上威嚴愈濃。樓臺環繞漢白玉雕花立柱,塔身底雕刻的十二生肖惟妙惟肖,喻示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美好願望。每臨夜晚,白塔周身的五彩霞衣霓虹閃爍,散發出濃濃柔情與浪漫。
◎新疆民俗風情街:新疆二道橋市場外觀設計富有濃郁的維吾爾建築風格。市場一至三層為商業區,清一色的少數民族商人用他們特有的熱情和真誠,用極具特色的各國民間手工藝品,用新疆特有的幹鮮果品招攬八方遊客。四層是烏魯木齊最大的綜合性民族歌舞宴會廳。誘人的手抓肉、噴香的烤包子、酥嫩的烤全羊、油光的抓飯、醬香味十足的拉條子以及那些根本就叫不上名字的小吃塞滿了你的雙眼,牽引著你的食欲,置身二道橋市場,一種異域的風情緊緊將你包圍,令你身不由己地隨之熱烈,隨之放鬆,365天,天天如此。
(六)多采多姿的維吾爾民族風情: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共有47個少數民族,總人口約1748萬,其中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十三個為主要民族,以維吾爾族人口最多,約占總人口的47%,由於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風俗,節慶,生活習慣等,令新疆成為一塊多彩多姿的地方,吸引不少遊客紛至遝來。維吾爾族約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人口的二分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信仰伊斯蘭教。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是他們的傳統宗教節日。維吾爾族能歌善舞,聞名遐邇的音樂史詩《十二木 卡姆》(意為《十二部大麯》)是他們的藝術精華。群眾喜聞樂見的頂碗舞、盤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新疆風味小吃:(1)烤全羊:烤全羊是新疆的一大名饌,可以同北京烤鴨媲美,維吾爾語叫“吐努爾喀瓦甫”。烤全羊是選擇羯羊或周歲以內的肥羊羔為主要原料,羊宰殺後,去其蹄及內臟,用精麵粉、鹽水、雞蛋、薑黃、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調成糊狀,均勻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後用釘有鐵釘的木棍,從頭穿到尾,放在特製的饢坑裏,蓋嚴坑口,並要不斷地翻動觀察,約1小時左右即成。(2)烤羊肉串:維吾爾語稱之為“喀瓦甫”,是維吾爾族的一種傳統小吃。其做法是: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細鐵釺上,放在長形的烤羊肉串爐上烤,然後撒些辣椒面、精鹽和孜然粉,數分鐘即熟。其色焦黃、油亮,味道微辣,不膩不膻,鮮嫩可口。(3)羊肉抓飯:維吾爾語稱“波勞”。其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蔔、洋蔥和清油(植物油)。(4)香饢: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堿而放少許鹽。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印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釐米。這種饢大的要1-2公斤麵粉,被稱為饢中之王。最小的饢和一般的茶杯口那麼大,叫“托喀西”饢。還有一種直徑約10釐米,厚約5-6釐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饢,這是所有饢中最厚的一種。
 
 
第三單元「大漠草原風光」
內蒙古自治區北與蒙古、俄羅斯接壤,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當地旅遊資源的豐富多樣。內蒙古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故鄉,境內有不少的名勝古跡,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當召席力圖召等。 但內蒙古最吸引人的還屬當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內蒙古旅遊資源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其北部草原居全國牧場之首,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部的錫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風光的好去處。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淨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親切。內蒙古的沙漠主要分佈在西部地區,比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庫布齊沙漠的響沙灣等。而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風情更為內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樸自然的神韻。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成立於1947年5月1日,是我國建立最早的自治區,總面積110多萬平方千米,從東北向西南伸展,人口2178萬,有蒙古、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朝鮮等民族,其省會是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北鄰蒙古和俄羅斯,與我國八省相鄰,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其地圖形狀形似似一隻昂首的草原之狐。
(一)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希拉穆仁大草原: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因其旁邊的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優質的草原,蒙古族發源地,內蒙古主要的畜牧區,出產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境內有上千個大小湖泊。著名的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綠波千里,一望無垠,微風過,羊群如流雲飛絮,點綴其間,草原風光極為綺麗,令人心曠神怡。呼倫貝爾草原之所以聲名遠揚,原因有三,一是草原曾出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二是草場品質極好,割下來的草遠銷東南亞,三是盛產體格高大壯健的三河馬和三河牛。遼闊無邊的大草原像是一塊天工織就的綠色巨毯,步行其上,那種柔軟而富於彈性的感覺非常美妙。而綠草與藍天相接處,牛羊相互追逐,牧人舉鞭歌唱,處處都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致,將它譽為世界上最美、最大、最沒有污染的幾大草原之一,真是當之無愧。在呼倫貝爾草原旅遊,可以騎馬乘駝暢遊草海,可以坐“勒勒車”環湖漫遊,可以臨湖垂釣,可以入林狩獵,盡享草原風光。在2000多年的時間裏,呼倫貝爾草原以其富饒的自然資源孕育了中國北方諸多遊牧民族,因此被譽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成長的搖籃”。穿行在呼倫貝爾,定會為那“千里草園鋪翡翠”的景象而驚歎。
◎錫林郭勒草原:美麗富饒的錫林郭勒草原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這裏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佈。每到夏季,碧草連天,各種鮮花千姿百態。藍天白雲下駿馬奔騰,牛羊成群,百靈鳥歡唱。這裏有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的遺址,也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成長的搖籃。當您沿著十三世紀中葉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的足跡進入錫林郭勒大草原,便可領略秦、燕、金古長城和著名的元上都遺址,典雅莊重的洪格爾岩畫和玄石坡與立馬峰,以及內蒙古四大名廟宇之一的貝子廟;古老而神秘的白音查幹敖包和舉世聞名的“恐龍之鄉”通古爾盆地等,彙集了滄海歷史和少數民族的聰明才智,以及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由於所處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古樸淳厚的蒙古民族民俗風情,如草原“那達慕”、“蒙古族婚禮”、“祭敖包”以及那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蒙古包與清香四溢的奶茶,別有風味的手抓肉,悠揚的馬頭琴和節奏歡快的民族歌舞等。獨特的草原風光,古樸的民俗風情,瑰麗的文化古跡構成了錫林郭勒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使每個踏上這塊熱土的人們留連忘返。
◎希拉穆仁草原:位於烏蘭察布盟草原中部,在呼和浩特高北約90公里。希拉穆仁,蒙語,意為“黃色的河”,又名召河。這裏是內蒙古開闢最早的草原旅遊點。7-8月平均氣溫18℃-21℃,早晚十分涼爽,素有“早穿棉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的說法。旅遊活動項目有:騎馬、騎駱駝、賽馬、賽駱駝、摔跤表演、登敖包山、游喇嘛廟等。這裏從1979年對外接待旅遊者,建立了既有磚混結構,又有原始氈房的蒙古包飯店。附近有一座召河廟,即普會寺,是呼和浩特席力圖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宮,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是席力圖召的分廟。現存正殿、山門、東西廂房等建築。旅客如有興趣,亦可前往一遊。
(二)響沙灣:雄奇的鄂爾多斯高原沙漠-響沙灣在蒙語中被稱為“布熱芒哈”,意思是“帶喇叭的沙丘”。它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南部,庫布其沙漠的東端,北距草原鋼城50公里,高大的沙丘呈月牙形狀約有80多米高,橫亙數公里,金黃色的沙坡掩映在藍天白雲下,有一種茫茫沙海入雲天的壯麗景象,好似一條金黃色的臥龍。響沙灣的沙漠面積約有1.6萬平方公里,沙坡斜度約50°,其上沒有任何的植被覆蓋,從沙丘的頂部向下滑會響起“嗡嗡”之聲。響沙灣的沙鳴奇跡至今仍是一個謎團,幹百年來,人們解釋不了響沙的成因,卻賦予它許多美麗的傳說。傳說很早以前;這裏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喇嘛廟,正當千餘喇嘛聚眾頌經,擊鼓吹號時,突然狂風大作,傾刻間,將寺廟掩埋在沙漠之中,這聲音,便是喇嘛們冤魂未散,至今仍在擊鼓、吹號的聲音.傳說固然美麗,但不能揭開響沙之迷。近年來學者提出了“地形說”、“共鳴箱原理”、“靜電學說”來揭示它的成因,還有人認為,響沙灣沙丘之中的含金量較大,因此發出響聲;也有人認為沙漠表面的沙子細且乾燥是沙鳴的原因。然而,沒有哪種解釋將響沙灣的謎團徹底解開。
(三)成吉思汗陵一代天驕的安息地-成吉思汗陵位於包頭以南180公里處的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內,1227年成吉思汗出獵墜馬而死,其遺體被運到這裏安葬.從此,這裏便被叫做“伊金霍洛”,意為“主人的陵園”。在廣闊的草地中坐落著獨具風格的蒙古包大殿,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在此長眠。現今的陵園建於1954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成吉思汗當年金戈鐵馬征戰一生,並一度把蒙古的疆域向西延伸到中亞地區,他的陵墓規模宏大,建築雄偉,一如他的驕人戰績,讓人過目難忘。陵墓的主體建築是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正殿內有一座高約5米的成吉思汗塑像,後面的寢宮裏有三個黃緞子覆頂的蒙古包,西殿裏陳列有成吉思汗當年用過的兵器。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日,在正殿舉行春祭儀式,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裏,獻哈達、焚香、供祭品,極其隆重,祭典結束後,還要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傳統活動。成陵周邊自然環境優美,一派草原風光,把金碧輝煌的成陵大殿襯托得更加壯美,而一年數次的成吉思汗祭奠承載著千百年來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吸引著國內外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拜謁。
(四)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區9公里。當地傳說,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時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稱為“青塚”。“青塚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原是皇宮中的宮女,西漢年間,匈奴呼韓邪單于(國王)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遠嫁匈奴,後被封為甯胡閼氏(王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墓占地1.3公頃,墓高33米,墓前有平臺及階梯相連,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外觀頗近。第二層平臺及墓頂各建有一亭。佇立墓頂,極目遠眺,周圍景色宜人,陰山逶迤崢嶸,平疇阡陌縱橫。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時時都有變化。昭君墓參觀內容有:青泉牌坊、石雕嬙雲、和親銅像、董必武詩碑、昭君出塞陳列、昭君詩碑廊等。
(五)馬背民族的民族風情:“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當你在中學國文課本上讀到這首從北朝時就流傳下來的古老的歌謠時,你是否會聯想到那綿亙千里、牛羊遍地的內蒙古大草原,聯想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一個勤勞勇敢、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稱。蒙古本來只是眾多遊牧部落中一個部落的名稱,在唐代稱為蒙兀室韋“蒙兀”,即“蒙古”的諧音,後來演變成了整個民族的稱呼。
西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蒙古部落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叫鐵木真,他就是毛澤東稱為“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鐵木真在各家族的支持下,發展生產,擴充武力,逐漸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他帶領著蒙古騎兵東征西討,把蒙古汗國的疆界不斷擴大,發展成一個跨越亞歐兩洲的大帝國。他的孫子忽必烈還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元朝。這是蒙古族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
蒙古族有一個特點,就是離不開馬。他們的祖先曾騎著馬四處征戰,創造了英雄的業績。他們勞動生產離不開馬,行路離不開馬,就連吃、住、娛樂都離不開馬。蒙古族盛行的體育運動之一是賽馬,歌唱的是駿馬,跳的舞是《牧馬舞》、《馬刀舞》,連最有名的樂器也叫馬頭琴。因此,人們把蒙古族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住的房子叫蒙古包,漢文古籍稱為“穹廬”、“氈帳”,也叫“帳幕”。走進蒙古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就會端上醇香可口的奶茶、乳酪和奶豆腐,熱情地招待你。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最喜歡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沏奶茶的方法非常獨特,先要把茶塊搗碎,裝進布袋,然後放在鍋里加水煮一會兒,再加上新鮮的牛奶煮沸。喝的時候,可以放糖,也可以放鹽。喝完奶茶,主人又會端上手扒羊肉。“手扒肉”是把帶骨的羊肉切成塊,白水下鍋,不加任何作料,煮沸片刻就出鍋、別看肉裏還帶有血絲,吃起來可鮮嫩了。
蒙古族最盛大的節日,是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是遊戲娛樂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舉行。每到這個時候,牧民們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的盛裝,騎馬坐車從四面八方趕來。大會上,有既驚險又精彩的賽馬、射箭,還有各種棋藝比賽和各式各樣的歌舞表演。最精彩的可以說是蒙古式摔跤了。摔跤場上,兩隊挑選出來的摔跤手依次站好。他們穿著鑲有閃閃發光的銅釘的黑色摔跤衣和肥大的摔跤褲,腳穿長筒皮靴,一個個威風凜凜,強壯有力。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優秀的文學藝術傳統。早在12世紀以前,蒙古族就產生了史詩《格斯爾的故事 》。現在,《蒙古秘史》、《一層樓》等蒙古族古典文學著作已整理出版,還湧現了馬拉沁夫和他的小說《在茫茫的草原上》等一大批全國著名的作家和作品。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傳統的“馬刀舞”、“盅碗舞”、“鄂爾多斯舞”等熱情歡快、粗獷奔放,是廣受贊謄的代表性舞蹈;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讚歌》、《敖包相會》、《草原之夜》等更是被大陸人民廣為傳唱。
蘇台柴 :蒙語意為奶茶,蒙古民族一種日常飲料,同時也是待客必備佳品之一。做法是將磚茶放入鍋內加水熬成紫紅色,然後將鮮牛奶或羊、駝奶以6:1的比例放人茶水中熬開,即成。奶茶營養豐富,具有提神、開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
馬奶酒 :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內蒙古東西部牧區用馬奶釀制的一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味道醇香,清涼解渴,也是牧民款待賓客的一種最佳冷飲。制法是將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常飲馬奶酒,可治胃潰瘍、肺結核等疾病。優酪乳子 牧區優質飲料之一。牧民一般不愛喝鮮牛奶,而喜歡喝優酪乳子。制法有二:一是將鮮牛奶倒入大鍋中燒開,再放在通風處晾涼,使其發酵,產生酸味;另是將鮮牛奶置於陽光下或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產生酸味,便成優酪乳子。優酪乳子營養豐富,醇香撲鼻,夏季常飲,止渴祛火,幫助消化。
全羊席 :蒙語稱之為“秀什”或“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嘉肴,又稱整羊席,乃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招待高級貴賓時擺設。全羊席是將整羊加工(烤熟或煮熟)後擺在長方形大木盤中,像一隻臥著的活羊,濃香飄逸撲鼻,肉味鮮美異常。賓主進餐前,還要由主人主持舉行一定的儀式,高唱讚歌,朗誦獻整羊的祝辭等。史載,成吉思汗曾設過全羊席,忽必烈登基時也設全羊席敬祭神祇、宴待賓客。隨著烹飪技術的不斷改進,而今烤全羊已成為內蒙古馳名中外的代表性名貴菜肴之一。
*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古代稱為“穹廬”、“氈包”或“氈帳”。蒙古包呈圓形尖頂,一般以柳木杆組合編制的若干個(4、6、8、10個)籬笆狀“哈那”(圍牆支架)和傘狀頂篷內許多椽子為骨架,頂上及四周以一至兩層白色的厚羊毛氈覆蓋,頂中央開有天窗,木框門朝南或東南方開設。12個哈那的大型蒙古包,包內總面積達60多平方米,在草原上是罕見的,僅出現於1990年錫林郭勒盟第七屆那達慕大會以來,堪稱內蒙古蒙古包之最。
祭敖包 :敖包,又譯作“腦包”、“鄂博”,蒙語意為堆子或鼓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實際上是用石頭堆積成的圓錐形的實心塔。祭敖包(達斡爾族稱作“敖包祭”,鄂溫克族叫作“澳渥塔黑仁”,祭祀形式不盡相同,但敬神祈福的目的是大致相同的。)是蒙古民族盛大的傳統祭祀活動。祭祀時,在敖包頂端插一根長杆,杆頭上系著牲畜毛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古時,還要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近代以來,由喇嘛焚香點火,誦詞念經,也有擊鼓鳴號的。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至右順時針轉三遭,求山神、路神降福,保佑人眾安康、草茂畜旺,同時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敬意。              
那達慕 :蒙語意為“娛樂”或“遊戲”,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當年,成吉思汗戰勝花剌子模(在今中亞土庫曼一帶),為慶祝勝利,就曾舉行過那達慕盛會。在古代和近現代的那達慕盛會上,都要舉行男子“賽馬”、“射箭”、“摔跤”(即“搏克”)三項競技比賽,俗稱“男兒三藝”。當代的那達慕大會,除進行這三項競技賽外,還增添了馬球、馬術、田徑、電影、話劇、烏蘭牧騎文藝演出等新內容,同時開展經貿活動,進行物資交流,還要表彰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那達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間舉行。屆時,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著節日的盛裝,紛紛策馬驅車前來參賽或觀摩。
馬頭琴‧安代舞 :最能代表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為馬頭琴演奏和安代舞等舞蹈。馬頭琴是蒙古族代表性樂器之一,用白馬尾作琴弦和弓毛,音箱用四塊桐木板制並蒙以蟒皮,琴頭雕作馬頭狀。齊·寶力高為世界馬頭琴演奏大師。安代舞為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形式,由“踏歌而舞”等集體歌舞形式演變而來。
 
 
第四單元雪域龍脊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為中國最大的高原。在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甘肅、雲南的一部分。面積240萬平方公里(93萬平方哩),平均海拔4,000∼5,000公尺(13,123∼16,404呎),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高原周圍大山環繞,高原上的山脈主要是東西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這些山脈海拔大多超過6,000公尺(19,685呎),喜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過8,000公尺(26,247呎)。所以說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徵。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湖泊眾多。高原上有兩組不同走向的山嶺相互交錯,把高原分割成許多盆地、寬谷和湖泊。這些湖泊主要靠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門戶,獨成一家。高原內部被山脈分隔成許多盆地、寬谷。湖泊眾多,青海湖、納木湖等都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下游為湄公河)、怒江(下游稱薩爾溫江)、森格藏布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下游稱布拉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
    蒼茫與雄渾的青海,對一般的旅遊者來說也許會顯得單調乏味,也許會令人手足無措,但它體現的卻是一種磅礴的氣質和野性的追求,是生命意義上的終極追尋和皈依,一種是更高層面上的精神之旅...青海省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800公里。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巍巍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連山矗立於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限。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無論是前往新疆還是西藏、敦煌還是拉薩,青海是人們去往西部旅遊時的必經之地,那裏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適合於人居住。但是青海的人文資源和地理資源都十分的豐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樂園,勇敢者的天堂。青海是新疆與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簷”的美稱。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衝”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境內的山脈,西部極為高峻,向東傾斜降低,主要有東西向和南北向兩組,構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地形可分為祁連山、柴達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區。
(一)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明鏡-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上,距西寧150公里,湖水冰冷且鹽份很高。青海湖蒙語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在青海高原東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連綿的青海南山環抱著一個高原湖泊——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面積4500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寧還高出1000多米,這裏氣候涼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溫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後,倖存下來的,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環抱。湖東岸有兩個子湖,一名尕海,面積10餘平方公里,係鹹水;一名耳海,面積4平方公里,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蒼翠的遠山,合圍環抱;碧澄的湖水,波光瀲灩;蔥綠的草灘,羊群似雲。一望無際的湖面上,碧波連天,雪山倒映,魚群歡躍,萬鳥翱翔。青海湖周圍是茫茫草原。湖濱地勢開闊平坦,水源充足,氣候比較溫和,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夏秋季的大草原,綠菌如毯。金黃色的油菜迎風飄香,牧民的賬篷星羅棋佈;成群的牛羊飄動如雲。       
(二)可可西里保護區:青藏高原的美麗少女-由於其嚴酷的氣候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人類幾乎無法生存,並因此被稱作“生命的禁區”,而這裏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又使得這片荒漠成為動物的“天堂”。可可西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高峰為北緣昆侖山布喀達板峰(亦稱新青峰或莫諾馬哈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在豹子峽(昆侖山南鹿紅水河橫穿博卡雷克拐彎處),海拔4200米。區內地勢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而東部低。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橫貫本區中部,山地間有兩個寬谷湖盆帶,地勢較平坦。海拔5500米~6000米以上的山地,有現代冰川發育,冰川總面積達1700多平方公里。本區氣候特點是溫度低、降水少、大風多、區域差異較大。境內年平均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在西金烏蘭湖地區有一明顯暖區,最暖區年均溫為-4.10攝氏度,最冷為最西邊的勒斜武擔措,年均溫為-10攝氏度(推算值),最低氣溫-46.40攝氏度,其他地區均在兩者之間。 本區生物區系種類少,但青藏高原特有種比例大,且種群數量大。據多年觀察,哺乳動物有29種,其中11種為青藏高原特有,鳥類53種,爬行類1種,魚類6種。區內高等植物有102屬,202種,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種84種,占全區種類的41.56%。本區的特有生物種類不但是我國的珍稀動植物,且為世界上所矚目,在學術上和自然保護上均十分重要。
 (三)藏北草原:雪域牧歌-藏北西阿里及藏北高原西部等地域往往百里不見人煙,且黑阿公以北的羌塘高原北部更被稱作“無人區”,因而成為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保護區,它包括岡底斯山--念青唐古喇山山脈以北,以及昆侖山脈以南的廣闊地區。該區地勢高亢,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區內湖泊星羅棋佈。分佈于西藏北部的青藏高原特有種有野牛、藏羚、藏原羚、白唇鹿和西藏野驢等以上資源獸類在藏北的羌塘無人區被保護得最好,種群數量也最多,該地區是目前世界上高寒生態系統尚未遭受破壞的最完好地區,是研究珍惜野生動物生態生物學的理想場所。這裏有數不盡的神山聖湖和奔流四方的大江大河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溫泉、地熱不勝枚舉,藏北高原,世界屋脊之屋脊。地處高寒地帶的藏北高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並且長年乾燥,多風,缺氧。年均降雨量僅在100-200毫米之間,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乾旱颳風期。藏北的黃金季節是6-9月,這期間溫度可達攝氏7-12,風和日麗,牧草豐美,牛羊成群,景色尤宜人。
(四)拉薩:朝佛者心中的聖城-不管你喜不喜歡,拉薩都漸漸在向現代都市邁進。馬路上會遇到塞車,街道兩旁有高樓大廈甚至出現步行街,年輕人追逐時尚,喇嘛們擁有手機和數碼相機-飛機和火車使得高海拔和荒地不再成為抵達這座高原聖城的阻礙。當遊客湧入,儘管多少會抱怨看到的拉薩與自己的想像和前人的描述有太大差別,但是布達拉宮及大昭寺所展現出高原宗教的神秘與威懾力依然令人震撼,藏民族迥然不同的外貌特徵和生活習性對於外來的遊客仍具有獨特的個性和吸引力。
    拉薩的歷史相當長,動盪且輝煌。西元633年,被藏族人稱頌至今的松贊干布在這裏建都,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薩城市的雛形,吐蕃王朝慢慢走向強大。在這期間,布達拉宮漸漸成形;大小昭寺建成;文成公主進藏,帶來珍貴的釋迦摩尼12歲等身寶像;拉薩開始被稱為“拉薩”,意為有神佛的地方-之前這裏叫做吉雪沃塘。在近200年之後,拉薩城隨著吐蕃王朝衰落而逐漸破敗,直到西元10世紀,佛法又在拉薩及周圍重新興起,許多寺廟被修建。從西元17世紀到18世紀,拉薩城市進入快速發展的全盛時期,市區以大昭寺為中心向四面延伸,來自不丹、尼泊爾、印度諸國的商人也雲集于此,環繞大昭寺的八廓街成為拉薩的五大市場之一。現在的拉薩,在大昭寺及八廓街周圍的一片舊式街區仍保留著濃郁的藏族生活氣息。路邊某個看起來不起眼的門臉也許就是地道的藏式茶館,屋裏燈光黑暗,喝茶的藏人眼神明亮,神情悠閒。在膜拜完布達拉和大昭寺之後加入其中,也許能更好的體驗這座高原古城的味道。
◎布達拉宮:7世紀,吐蕃松贊干布為贏取文成公主,在拉薩修建布宮,17世紀五世達賴用時三年重新修建,是為現在的白宮,從此歷代達賴都居住於此。五世達賴去世後,為安放靈塔修建了紅宮。從1989年至今,國家已投資上億元對布宮進行維護鞏固,且要求“修舊如舊”。2006年為減緩宮殿的壓力保護文物,布宮金頂不再對外開。布宮所有的宮殿、佛堂和走廊的牆壁都繪滿壁畫及各種浮雕,宮內收藏大量文物珍寶及歷代喇嘛靈塔。整個布宮中所珍藏和記載的文化及文明超出想像,一句兩句根本無法說明道清。除了親自去一探究竟外,各路紙媒電媒都對這座宮殿進行各種翔實全面的報導和介紹,不失為瞭解布宮的好途徑。全土木結構的布達拉宮在拉薩的瑪布日山(又名紅山)上已巍然聳立了十多個世紀。這座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屋脊宮殿從來不缺乏仰慕和渴望,缺乏的是“以宮為本”的尊重和保護。布宮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蜂擁而來的遊客。全土木的結構以及13層的高度能承受的重量非常有限。其次是火災和房屋老化,如果著火,文物和經書都將毀於一旦,而漏雨則會對宮殿內的壁畫產生無法修復的損壞。
◎大昭寺: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始建于唐貞觀21年。面積為25100餘平方米。寺內主供的釋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帶進的,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今天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大昭寺有20多個殿堂,現有13個殿堂,高4層,寺內供奉著當年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坐式鍍金銅像。寺廟建築具有唐代建築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為難得的藝術珍品。大昭寺看點:1. 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世時反對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臨終時釋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齡時的模樣塑像,並親自為塑像繪圖。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歲時釋迦牟尼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與尊貴。該佛像後從古印度流入中國,又經唐代文成公主帶入西藏,原供於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釋迦牟尼八歲鎏金銅像原供於大昭寺,也是這三尊珍貴佛像之一。2.唐蕃會盟碑:在大昭寺廣場有兩塊被圍牆圍起的石碑,南邊的就是唐蕃會盟碑,唐長慶三年(823年)用藏漢兩種文字刻寫。西元九世紀,唐朝與吐蕃王朝達成和好,以求“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當時的贊普赤德祖贊為表示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之誠心,立此碑於大昭寺前,碑文樸實無華,言辭懇切,現碑身已有風化,至今多數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邊有一棵柳樹,據傳由文成公主親手種植,當地人稱為公主柳。3.囊廓:拉薩主要的轉經活動都是以大昭寺的釋迦牟尼佛為中心而進行的,有內、中、外三圈。圍繞大昭寺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熱鬧的商業街—八廓街;圍繞大昭寺、藥王山、布達拉宮、小昭寺為“外圈”,即“林廓”,已繞拉薩城大半,而沿著大昭寺內的千佛廊繞覺康佛殿一圈“囊廓”就是內圈。
◎八廓街:八廓街,又稱八角街,是一片圍繞在大昭寺周圍的,舊式的,有著濃郁藏族生活氣息的街區。這裏不僅是西藏最著名的轉經道,也是主要的商業中心和旅遊聖地。八廓街長三里,寬三丈,呈圓形,兩旁是老式藏房,街心有巨型香爐,晝夜煙火彌漫。拉薩藏族群眾幾乎每天都要沿八廓街環繞大昭寺三周,街道上還能看見風塵僕僕遠道而來的朝聖者面對大昭寺的方向,三步一個長頭。街內的商品充滿西藏民族特色,隨處可以看到西藏民族手工藝品和琳琅滿目的旅遊紀念品,既有老式的首飾、宗教器具、藏香、藏靴、藏帽、藏袍、藏刀、鼻煙壺等各式日用品,還有從印度和尼泊爾遠道而來的各種商品。
◎納木錯:納木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海拔4718米,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之間。“納木錯”意為天湖、靈湖或神湖,是藏傳佛教的著名聖地,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傳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湖中五個島嶼兀立于萬頃碧波之中,佛教徒們傳說他們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都會虔誠的頂禮膜拜。                    
(五)西藏牧民的民族風情青藏高原上的文化受到其周圍文化(漢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但同時它也保存了它的獨有性。
草原上的跑馬射箭盛會:跑馬射箭相傳起源於十五世紀,原本只是宗教性質的祭祀活動,後來加入跑馬、騎射角力、負重等娛樂活動,而演變成跑馬射箭盛會。跑馬射箭最初僅限於江孜的達瑪節,但如今一到藏曆78月,藏北草原各地的牧民便騎著駿馬進行跑馬射箭,又以當雄的當姆吉仁最為盛大。當姆吉仁在藏曆的7月底到8月初舉行,方圓二、三十公里的草原上帳篷林立,有如古代戰場的陣營。騎手們個個背弓箭,穿馬褂、箭褲的傳統服裝,騎著披掛哈達、羽羚的駿馬,顯得意氣風發。比賽項目包括長跑、短跑、拔旗、馬上打靶、揮刀斬旗杆等各種騎射比賽。另有一項犛牛比賽,讓個頭粗壯、動作遲緩的犛牛在場內打轉,是輕鬆逗趣的項目。跑馬射箭也是當地農、牧民的大趕集,牧民帶著毛皮、酥油等特產到集市裏交換布匹、茶葉或日常用品。入夜,星光下的篝火晚會是跑馬射箭的另一高潮,藏族兒女們在熊熊的火焰旁盡情歡唱舞蹈。
  藏族主要的節慶還有:藏曆正月15酥油燈節,藏曆415佛誕節,藏曆515林卡節                                              【飲食】酥油-酥油是由犛牛奶或羊奶提煉出來的,營養價值很高。將犛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溫,然後倒入雪董桶中,攪拌至表面浮上一層脂肪,把脂肪舀起裝入袋中,冷卻後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                     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飲料。製作方法是,先將茶磚熬煮成濃稠的茶汁,然後與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攪至水乳交融後煮開飲用。青藏高原氣候乾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為主,所以清熱敗火的酥油茶是他們日常必不可少的飲料。                                                  糍粑青稞屬於大麥的一種,耐寒、耐旱,生長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將青稞曬乾、炒熟、磨成粉狀,加入酥油撮捏成團,成為糍粑,是藏民的主食。                                                             青稞酒-青稞酒以青稞釀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內地的米酒,更像是四川一帶的醪糟。青稞酒是藏民喜慶宴會不可缺少的飲料,內地入藏的遊人,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能痛快地喝上幾大碗。
                                                                        天葬-天葬又稱鳥葬,是藏族最普通的葬法。一般人死後,先將屍體用白布裹好,放置在屋內一角的土坯上,然後請喇嘛來念經超度,使死者的靈魂能朝日離開肉體,大致念個三、五天,便挑個吉日出殯。出殯當天,家人將屍體的衣物脫掉,用白色氆氌裹起來,然後背起屍體沿地上畫著的白線走到大門,交給天葬業者。家人為死者送行只能送到村口,不得跟到天葬台。在至天葬台的途中,背屍體的人不得回頭看。到達天葬場後,天葬師將屍體放到葬臺上,然後燒起火堆,冒起濃煙,遠處的神鷹(鷲鷹)見到濃煙便立刻飛攏過來。黎明前進行肢解,天葬師以利刃將屍體切成一塊塊,接著將骨頭砸爛,和上糍粑喂鷲鷹,喂完骨頭喂肉塊。若有吃剩的屍體,必須燒成灰撒在山坡上,方能使死者升天。天葬的過程雖然殘酷,但藏人相信它合乎菩薩捨身佈施蒼生的意義,能使死者靈魂升天。                                                                 
 
 
第五單元「從九寨溝到長江三峽」
(一)九寨溝:夢幻般的童話世界-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是白水溝上游白河的支溝,以有九個藏族村寨(所以又稱何藥九寨)而得名。九寨溝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佈原始森林,溝內分佈一百零八個湖泊。九寨溝有五花海、五彩池、樹正瀑布、諾日朗瀑布,風景絕佳,五彩繽紛,有童話世界之譽;並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貴動物。九寨溝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並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九寨溝藍天白雲雪山森林、盡融於瀑、河、灘、綴成一串串宛若從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羊、鍋莊和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展現出藏羌人熱情強悍的民族風情。九寨溝,一個五彩斑斕、絢麗奇絕的瑤池玉盆,一個原始古樸、神奇夢幻的人間仙境,一個不見纖塵、自然純淨的童話世界”!她以神妙奇幻的翠海、飛瀑、彩林、雪峰等無法盡覽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成為全國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頂桂冠的聖地。九寨溝以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雪山、森林、湖泊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顯現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譽為童話世界九寨溝的高峰、彩林、翠海、疊瀑和藏情被稱為五絕。因其獨有的原始景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被譽為人間仙境
    九寨溝景觀分佈在成Y型的樹正、日則、則查窪3條主溝內,總長50余公里。主要有樹正景區,長75公里,有盆景灘、樹正群海、樹正瀑布、雙龍海、火花海、臥龍海等景點組成;日則溝景區,有諾日朗、珍珠灘、高瀑布三大瀑布,有鏡海、熊貓海、芳草海、天鵝海、劍岩、原始森林、懸泉、五花海等景點;則查窪溝景區,有長75公里的長海和五彩池等景點;紮如景區,有魔鬼岩、扎如寺等景點。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的精靈是水,湖、泉、瀑、溪、河、灘,連綴一體,飛動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千顏萬色,多姿多彩。
    九寨溝景觀分佈在成Y型的樹正、日則、則查窪3條主溝內,總長50余公里。主要有樹正景區,長75公里,有盆景灘、樹正群海、樹正瀑布、雙龍海、火花海、臥龍海等景點組成;日則溝景區,有諾日朗、珍珠灘、高瀑布三大瀑布,有鏡海、熊貓海、芳草海、天鵝海、劍岩、原始森林、懸泉、五花海等景點;則查窪溝景區,有長75公里的長海和五彩池等景點;紮如景區,有魔鬼岩、扎如寺等景點。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的精靈是水,湖、泉、瀑、溪、河、灘,連綴一體,飛動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千顏萬色,多姿多彩。高低錯落的群瀑高唱低吟;群海碧藍澄澈,水中倒映紅葉、綠樹、雪峰、藍天,一步一色,變幻無窮;水在樹間流,樹在水中長,花樹開在水中央。大大小小群海碧藍澄澈,水中倒映紅葉、綠樹、雪峰、藍天,一步一色,變幻無窮;水在樹間流,樹在水中長,花樹開在水中央。
(二)成都:巴蜀麻辣之地-吃完龍抄手早點奔赴春熙路看美女,中午點個夫妻肺片來點泡椒鳳爪美美吃一頓,下午找個茶館聽聽龍門陣,晚上搓一頓火鍋後去錦裏逛逛再泡個吧,成都的一天就過去了。來這種安逸的地方旅遊,搞不好就再也不想回去,古人就曾經雲過,“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在成都,好吃好喝,好玩好看,一個也不少。成都火鍋以其包羅萬象、熱情似火、平易近人的特點迅速的、地毯式轟炸般地征服了國人的脾胃。而川菜和成都小吃強勁的勢力早已滲透到全國各地每個角落。麻婆豆腐、鍋巴肉片、回鍋肉、東坡肘子、夫妻肺片、龍抄手、賴湯圓、鐘水餃、擔擔麵...光是想想都會流口水。來成都一定要喝茶,進了茶館往竹椅上一靠,夥計便大聲打著招呼沖上功夫茶,接下來的項目就是龍門陣,天南地北的一陣神聊。沒有進過成都茶館的決不能算到過成都!關於玩,想看看歷史古跡,可以去杜甫草堂武侯祠青羊宮都江堰;想體會一下自然的清爽怡人那就去青城山西嶺雪山;想看看人間仙境那就搭個汽車去九寨溝丹巴或者松潘。或者,去臥龍看看熊貓,去峨眉山見識漫山不怕人的猴子。關於看,人人都知道成都出美女,現如今人人都知道要在成都看美女,就得去春熙路。愛上成都是很容易的事,如果你青春年少就考個成都的大學研究所,如果你老大不小就討個成都老婆嫁個成都漢。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是唐代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又稱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顛沛流離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幫助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他在這裏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裏寫的。真正的杜甫草堂其實早就不見了,現在的草堂實際上是後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美園林,總面積約20公頃。
*武侯祠-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人們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成都武侯祠始建年代無資料可詳考。從詩人杜甫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推斷,祠堂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成了,而且為繁茂的柏樹所掩映。唐代的資料還說明,武侯祠與劉備墓和劉備廟毗鄰。明代初年,武侯祠被併入劉備廟。明代末年,祠廟毀於戰火,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重建時,以前後兩大殿分祀劉備與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廟的特有格局。1984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立。現在該館正式成為諸葛亮與三國文化的資料中心和研究中心。主體建築坐北面南,擺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築。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1尊,像高1.7─3米不等,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蜀漢君臣分列上下,濟濟一堂,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碑碣、匾聯,以及鼎、爐、鐘、鼓等文物。祠內文物以唐碑最為珍貴。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刻立,裴度撰文,柳公綽書丹。此碑因文章、書法絕妙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在明代即被譽為“三絕碑”。劉備殿高大宏敞,正中供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另有東西偏殿供奉著大將關羽、張飛等人。殿側兩廊各有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坐像14尊,東廊的文臣以龐統居首,西廊的武將是趙雲領先。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人的貼金泥塑坐像。諸葛羽扇綸巾,神態儒雅,頗有一代名相風度。劉備墓史稱“惠陵”,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史載,劉備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
*都江堰-都江堰位於成都西北60公里的都江堰市城西,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之處,是一項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驟減,常氾濫成災。距今約2250年的秦昭王時期,秦國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這項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洩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被稱為“離堆”。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稱為“陸海”、“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人民受益不淺。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起作用。
  都江堰一帶有不少名勝古跡。離堆上建有伏龍觀,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順山勢逐級升高。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于東漢靈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後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伏龍觀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觀後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峰。在玉壘山麓有二王廟,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建,初建於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層層而上,宏偉秀麗,四周古木濃蔭,環境幽美。大殿及後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間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和“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
*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位於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離成都70公里。城外諸峰環繞,山上樹木茂盛,山路兩旁古木參天,濃蔭覆地,群峰環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園。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道教多用三清(上清、玉清、太清)為自己的宮觀命名,據說那是道教崇奉的元始天尊、靈寶道君、太上老君所住的天外仙境。青城山的主要特點是“幽”,青城山主要風景名勝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上清宮等。建福宮是遊山的起點,始建于唐代,規模頗大,氣度非凡,現尚存二殿三院。宮前有一條清溪,四周古木蔥蘢,環境幽美。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天然圖畫西距建福宮一千米,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這裏蒼岩壁立,雲霧繚繞,綠樹交映,遊人至此,如置身畫中,故名“天然圖畫”。距天然圖畫西兩公里處有青城主廟——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天師洞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緻,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內現存歷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書碑、嶽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附近有三島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線天等名勝。出天師洞,過訪寧橋,是祖師殿,北面有朝陽洞、上清宮。上清宮始建于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西嶺雪山-因杜甫隱居草堂時寫下名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而得名。屬立體氣溫帶,四季可遊。區內大雪山海拔5164米,是成都第一峰,終年積雪不化,秀美壯觀。春季山花爛漫、高山杜鵑成林,夏天瀑布成群,秋季滿山紅葉,冬天雪景迷人。是成都近郊不可多得的消閒、度假、避暑、登山、滑雪、遊雪的大型旅遊區。區內有茫茫的原始林海,險峻的懸崖絕壁,數不盡的奇花異草,罕見的珍禽異獸,終年不斷的激流飛瀑,雲海、日出、森林佛光、陰陽界、日照金山等變化莫測的高山氣象景觀。海拔3200多米的陰陽界為高原氣候與盆地氣候的分界線,一邊晴空萬里,一邊雲霧繚繞,酷似陰陽太極的構圖。景區植物種類繁多,與此同時,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等40餘種珍稀動物也分佈其中。景區有“九瀑一線天”、“飛泉洞”、“豹嘯泉”、“埋石林”、“杜鵑林”等10餘處景點,其中以“大飛水瀑布”令人叫絕:在雙河鄉的高山峽谷,泉水從1400米高的白雀山腰一溶洞飛滾直下360余米,吼聲如雷,令人不禁發出“銀河落九崐天”的感慨!須晴日,豔陽高照,飛瀑與彩虹渾然一體,美不勝收。另一絕妙景點是“陰陽界”。陰陽界既是山峰,又是兩種截然不同氣候的分水嶺。一邊是晴空萬里,湛湛藍天;一邊是雲蒸霧湧,朦朦朧朧,給遊人以無限神秘的遐想。西嶺雪山瀑布成群。“千峰疊翠,萬水漂流”。溪流源頭十余支,形成了高30至70米,相互重疊的飛瀑流泉30多處,大都隱藏在夏雲繚繞的幽谷密林之中,遠觀山有色,近聽水有聲,組成了山水林泉的優美圖畫,譜寫出扣人心弦的交響樂曲。
*峨眉山-峨眉山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的美稱。這裏古木參天,流泉飛瀑,風景獨秀,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山勢的不同,景色奇秀絕佳,形成了著名的峨眉十景:"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岩疊翠"、"羅峰晴雲"、"聖積晚種"。還有歎為觀止的峨眉四奇:峨眉寶光,又名佛光。每當攝身岩畔雲霧彌漫,雲層中幻化出一道七色光環,人面對光環所映出自己的身影,猶如面對風鏡,實為世界罕見。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贊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天下名山”。
*臥龍自然保護區-熊貓的故鄉,位於四姑娘山東麓的皮條溝兩岸。皮條溝又名臥龍溝,溝內河流稱皮條河,水流湍急,一瀉千里,匯入綿江後經岷江流入長江。河流兩岸,峽峰對峙。河中岩石高達三四米,矗立江心,經傾瀉的河水撞擊激起朵朵浪花,猶如碎玉飛瓊,景色十分雄偉壯觀。臥龍保護區處於邛崍山脈東麓,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的高山峽谷區,5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101座,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溝內最低海拔1150米,相對高差5100米。這裏峰巒重疊、雲霧繚繞,原始森林、次生灌木林、箭竹林鬱鬱蔥蔥。臥龍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生存和繁衍後代理想的地區。這裏地勢較高而濕潤,十分適宜大熊貓的主要食物——箭竹和樺桔竹的生長。臥龍自然保護區已列為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設有大熊貓研究中心和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
(三)重慶:火樹銀花不夜天重慶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山城,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地形起伏有致,立體感強。重慶市旅遊資源堪稱得天獨厚。縱觀市城內巴山綿延,渝水縱橫,俯瞰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構成了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和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的濃郁文化色彩。從夏禹王“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塗山舊痕,到國共兩黨眾多名人名事遺址;從大寧河千古懸棺真貌,到“上帝折鞭之處”的合川釣魚城古跡;從馳名古今的長江三峽,到譽滿天下大足石刻,組成具有重慶特色的“山城都市風光”、“長江三峽旅遊黃金線”和“八大特色旅遊區”,共有景點300餘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多個。同時,巴渝古樸獨特的民風民俗引人入勝,多姿多彩的地方文藝令人傾倒。重慶還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吃”與“遊”相得益彰,平添旅遊者無限雅興。不覽夜景,未到重慶”,雄偉的山城重慶,以輝煌的夜景聞名海內。山城夜景自古雅號字水宵燈,為清乾隆年間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長江、嘉陵江蜿蜒交匯於此,形似古篆書字,故有字水之稱。宵燈更映字水,風流占盡天下。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於起伏的地勢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樓房。每當夜色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二得益於兩江環抱,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橋面千紅萬紫,宛如游龍,動靜有別,有似不夜之天。
(四)長江三峽:造訪隱於大壩下之古蹟長江三峽,中國10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裏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湧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敍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裏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酆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裏的群峰,重岩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裏的江水,洶湧奔騰,驚濤拍岸,百折不回;這裏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裏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瞿塘峽又稱夔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至巫山黛溪,在三峽中以雄著稱。郭沫若有詩雲:“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峽口夔門南北兩岸峭壁千仞,如刀砍斧削一般,江流洶湧於寬僅100余米的狹窄江道之中,呈現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觀景象,所以自古有譽道:“夔門天下雄”。順江而下,迅流湍急,雲天一線,船過其間,遊客會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古人云:“便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瞿塘峽內,南岸有“瞿塘碑壁”、“孟良梯”、“鳳凰泉”、“犀牛望月峰”等壯觀景色;北岸有“七道門”、“風箱峽”、“瞿塘棧道”等奇麗景觀。瞿塘碑壁有“巍哉夔峽”和“夔門天下雄”等摩崖石刻。在北岸的絕壁上,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古棧道遺跡,頭頂是懸崖欲墜,腳下是洶湧江濤,這就是古時船夫拉纖,軍事運輸和客商行賈的惟一通道。崖壁棧道上有清人所刻“開闢奇功”、“天梯津”8個大字。棧道旁是七道門深洞,洞深100余米,峭壁岩之間,有一天窗面對大江。登天窗仰望,雙峰插雲,藍天一線。向下俯視,江水奔騰,飛舟似箭。入洞觀景,鐘乳林立,如飛禽走獸,栩栩如生。鳳凰泉在白鹽山的絕壁下,有一高十多米的石筍“鳳凰”,羽毛豐潤,色彩斑斕,引頸向上,似吸吮著從岩隙中流出的清泉。孟良梯在白鹽山的絕壁上,乃自下而上呈“之”字形排列的正方形石孔,孔寬八寸、深一尺,孔距三尺,一直到山腰。傳說是宋朝的孟良思念老令公楊繼業,欲將葬於望鄉台的老令公屍骨盜運回鄉,半夜駕小舟入峽,鑿孔攀援而上的遺跡。實際上,這些石孔是古人架木為梯的棧道或是藥農攀援采藥的遺跡。孟良梯的宏偉險奇,不能不叫人嘆服古人征服大自然的氣魄和智慧。犀牛望月峰上,有一塊奇特的巨石,形若一頭犀牛回首挺角,望著初升的明月。風箱峽處於一段石壁上,在近100米高處的崖隙間,放著幾口木匣,形如風箱,故名風箱峽。相傳是魯班的風箱,實則為安葬死者的懸棺。在夔門的懸岩絕壁腳下,險峻礁石上,豎立著兩根粗大的鐵柱,這便是“鐵鎖關”古跡。史書記載:唐天元年(904年),張武在此“作鐵鏈,絕江中流,立柵於兩端,謂之鎖峽”,後來宋朝守關大將徐宗武在此立兩根鐵柱,高2米,橫攔江鐵鏈7條,長90多米,用以鎖斷長江,故此處又稱“江關”。
巫峽-巫峽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峽長穀深,迂回曲折,奇峰嵯峨連綿,煙雲氤氳繚繞,景色清幽之極,如一條美不勝收的畫廊。峽谷內長年雲遮霧繞,細雨濛濛,及易形成巫山雲雨的奇妙景觀。谷深峽長,奇峰突兀,江流曲折,百轉千回,船行其間,宛若進入奇麗的畫廊,充滿詩情畫意,令人歎為觀止。不少觀光遊客游過巫峽之後,感觸頗深地說:“要知中國畫與中國山水的關係,不到巫峽不明白。”唐朝詩人元稹曾賦詩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可見巫山雲雨乃是天下雲雨之冠了。巴東之所以出名,除了那二句“巴東山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的詩句外,還與一位名人有關。這位名人就是北宋名相寇準,19歲時被派往巴東做縣令。他在巴東任期三年內,在距現在巴東縣城約40公里的舊縣城內建了一座“秋風亭”,常在此觀景吟詩,飲酒作賦。後來寇準當了宰相,秋風亭因此名聲大振。此後歷任的巴東縣令,也就認為秋風亭是個有助官運的吉祥之地,走馬上任之前,必先至秋風亭飲酒賦詩,並留宿一夜,以求日後仕圖通達。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連。巫峽主要景觀有三台(楚懷王夢會巫山神女的楚陽臺,瑤姬授書大禹的授書台,大禹斬孽龍的斬龍台)、八景(南陵山頂“南陵春曉”,楊柳坪“夕陽返照”,大寧河口“寧河晚渡”,清溪河上“清溪魚釣”,寧河渡口“澄潭秋月”,五鳳山上“秀峰禪刹”,城西望夫“女觀貞石”,高塘觀“朝雲暮雨”)和十二峰。宋代詩人陸游詩云:“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著名,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來朝霞,又最後送走晚霞,故又稱“望霞峰”。據唐廣成《墉城集仙錄》載,西王母幼女瑤姬攜狂章、虞余諸神出遊東海,過巫山,見洪水肆虐,於是“助禹斬石、疏波、決塞、導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瑤姬為助民永祈豐年,行船平安,立山頭日久天長,便化為神女峰。“秀峰豈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萬峰”。十二峰之外,還有眾多的險峰異壑,令人目不暇接。蒼峽連彩霞,出峽複入峽。巫峽是三峽最連貫、最整齊的峽谷,分為東西兩段,西段由金盔銀甲峽、箭穿峽組成,東段由鐵棺峽、門扇峽組成。巫峽名勝古跡眾多,除十二峰外,還有陸游古洞大禹授書台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川鄂邊界邊域溪及“楚蜀鴻溝”題刻,還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纖痕,無不充滿詩情畫意。
西陵峽西陵峽地處宜昌長江三峽東口,為“川鄂咽喉”。得名于三峽明珠——宜昌市南津關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從宜昌南津關到秭歸香溪口為狹谷段,長66公里;往上還有40公里長的香溪寬谷段,全長100餘公里。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周圍名勝古跡甚多,自然風光優美。景觀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肝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和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峽谷內,兩岸怪石嶙峋,險崖峭立,猿猴難攀。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過去,這一帶觸礁沉船的事故層出不窮。青灘北岸有一座“白骨塔”,以堆積死難船工的屍骨而得名。解放後,這些險灘經過整治,數千噸的輪船都可以安穩地通過,險灘已經成了歷史陳跡。西陵峽龍泉山的龍泉洞是鐘乳石溶洞,因傳說大禹治水曾降龍其間而盛名的龍泉洞,全長1000余米,是三峽畫廊中最壯觀的自然溶洞。洞內深邃寬闊,浩翰豐繁,氣勢磅礴,新奇絕巧。塔林宮玉筍擁峙,瓊峰嶙峋;瑤池宮珠簾垂秀,溪泉互答;萬壽宮奇石突兀,鱗次櫛比;瀑布宮飛瀑直下,氣象萬千;水晶宮晶礦層層,價值連城。 
*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距重慶市區451千米。據傳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因見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龍,故自稱白帝,遂于此建都,並將紫陽城名改為白帝城。現存白帝城乃明、清兩代修復遺址。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遊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廟內還陳列有瞿塘峽懸棺內的文物和隋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以及歷代文物1000餘件,古今名家書畫100余幅。其中“竹葉字碑”詩畫合一,風格獨特;“三王碑”鐫鳳凰、牡丹、梧桐,精美華麗,堪稱瑰寶。
三國時,劉備兵敗退至白帝城,無顏會見群臣,於是在白帝城修建了永安宮安居,不久鬱悶而死,臨死前劉備把政權和兒子劉禪託付給丞相諸葛亮,史稱“劉備托孤”。現白帝城內的白帝廟中塑有劉備托孤的彩色群像,其藝術再現了當時劉備托孤之情景,白帝廟由最初祭祀公孫述,成了祭祀蜀漢君臣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地方,幾經變易,現出土文物陳列室裏展示自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六七千年間,在白帝城一帶出土的文物數百件,新近又落成《杜甫行吟》大型瓷畫。
*張飛廟-張飛廟位於四川省雲陽縣城,長江南岸的飛鳳山麓,祀三國蜀漢名將張飛,此廟已有1700多年歷史,號稱“巴蜀第一勝境”。主要建築有結義樓、望雲軒、大殿、助風閣、杜鵑亭、得月亭等。傳說張飛的神靈經常護佑江中往來的船隻,給他們吹順風15千米,人們因此修築助風閣以表紀念。廟內碑刻甚多,其中有嶽飛草書前後《出師表》,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墨蹟前後《赤壁賦》,彌足珍貴。據史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年,後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已有1700多年歷史。相傳勇毅剛直的張飛急於為義兄關羽報仇,被部將張達、範疆所害,其頭顱被拋于江中。有漁人夜得張飛托夢,到江中打撈張飛頭顱,意外撈到一罐金子,於是用此金造了張飛廟。
    廟前臨江石壁上書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字體雄勁秀逸。廟內塑有張飛像,珍藏有漢唐以來的大量詩文碑刻書畫及其他文物數百件,多為稀世珍品。素有“三絕”(文章絕世,書法絕世,鐫刻絕世)之盛譽,號稱“文藻勝地”、“巴渝一勝境”。三峽大壩建成以後,此廟將會被淹沒。屆時將在南岸仿原廟建築,修建一座新張飛廟。張飛廟面江背山,依山取勢,由一組匠心獨運的古建築群組成,氣勢宏偉壯麗。主要建築有正殿、旁殿、結義樓、望雲軒、助風閣、杜鵑亭和得月亭等7座。前5個建築為紀念張飛廟而建,後兩個建築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在此客居兩年而建,是難得的文武合廟。
*酆都鬼城-舉世聞名的酆都名山—“鬼城”,位於長江北岸,是集儒、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的寶庫,堪稱“中國神曲之鄉”。酆都名山,古稱“平都山”,係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平都為古代巴子別都,因其地處秦,楚爭雄要地,承蒙黃河、長江文化孕育,秦風楚韻,蜀氣巴魂,多有浸潤。據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遊覽豐都時所寫“平都天下古名山”詩句而改稱“名山”至今。自漢代陰長生、王方平居名山修道成仙之說而訛傳“陰、王”二人為“陰王”,陰間之王居所即“鬼都”。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就“下笑世上士,沉魂北豐都”詩句,更使鬼城之名遠揚。經明清小說的渲染,更加神秘怪誕。鬼城仿陽間司法體系,營造了一個等級森嚴,融逮捕、羈押、庭審、判決、教化功能為一爐的"陰曹地府"。懲治生前作奸犯科者。雖閻王判官小鬼只傳說虛妄,但其懲惡揚善的社會教化功用又為人門所稱道。景區林木蒼翠,建築精美,磐鼓晨鐘,江山一脈;朝霞夕照,風光醉人,廟宇殿堂神像森羅,樓臺亭閣依山而立;名人騷客流墨遺雅,碑刻詩聯韻味雋永。每年農曆三月三“鬼城廟會”,車船爆滿,遊人如織:"陰天子娶親"、“城隍出巡”、“鍾馗嫁妹”、“鬼國樂舞”等民俗民風遊行表演,驚奇諧趣,令人目不暇接, 歎為觀止。“鬼城”酆都名山,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內涵,神奇的傳說,秀美的風光和難以替代的觀賞研究價值,展示出神秘的東方神韻,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
 
 
 
第六單元「江南園林水鄉古鎮」
(一)上海外灘:萬國建築博覽上海作為現代都市的真正歷史,當始於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之後、1843年11月7日的正式開埠。在開埠不到二十年工夫,上海像雲團一樣迅速膨脹,地位也不斷攀升。1927年7月,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三個月後,上海被定為“特別市”,從此與縣城省治告別,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城市型社區。資產階級大財團在這裏崛起,無產階級先鋒隊也在這裏誕生;西方思想文化從這裏輸入,馬克思列寧主義也在這裏傳播。一切具有現代意義、與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新東西差不多都最先發初於上海,然後才推行於全國。儘管比不上北京濃厚的歷史沉積和幾代都城的皇家大氣,上海有有屬於自己的繁華,並且比起國內大部分城市,早已走在時代的前端。外灘不管在白天還是夜裏,都光鮮耀眼的令人驚歎,弄堂裏無限懷舊的老上海風情也一樣讓人流連。
◎上海外灘-外灘,上海的長廊,百餘年來,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徵出現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將外來文明與本土文明有機揉合、創新、發展的卓越能力。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
*外灘城市雕塑群*-外灘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風"三座不銹鋼雕塑,位於金陵東路外灘綠色長廊中。"浦江之光"造型新奇,用豎向的水波和水珠形象組合。"帆"表現黃浦江上帆牆林立,船隊正駛向全國;帆與帆的連接,多曲線的漂動,增加了立體動感。"風"以銳角和鈍角、弧線和折線,褶皺波動表現改革東風勁吹,氣象萬千。上海外灘的精華在於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滙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
豫園:素有“城市山林”之譽,又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說的豫園位於城隍廟北面,是上海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有著400多年的歷史,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是一座融合了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由四川布政司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含“愉悅雙親,頤養天年”的之意。
    現在的豫園可分成六大景區,每個景區都有其獨特的景色。入園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型假山,層巒疊嶂,清泉飛瀑,完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黃石疊成,出自江南著名的疊山家張南陽之手,享有“江南假山之冠”美譽。“萃秀堂”是假山區的主要建築物,位於假山的東麓,面山而築。自萃秀堂繞過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書的“溪山清賞”石刻。到達山頂時有一個平臺,於此四望,全園景物,一覽無餘。從魚禾榭到萬花樓一帶,有遊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極具玩味。點春堂景區,園亭相套,軒廊相連,花木蔥蘢,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寶樓等建築。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上海小刀會領袖劉麗川等曾在點春堂設立指揮部。玉華堂前的石峰——玉玲瓏,是豫園的鎮園之寶,被譽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皺、漏、瘦、透”之美。據說是移自烏泥徑朱尚書園,潘允端認為它是宋徽宗時搜羅的花石崗遺物。面對玉玲瓏的是玉華堂。堂內是典雅的明代書房擺設,書房的書案、畫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傢俱的珍品。
(二)南京: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六朝古都的滄桑,秦淮八豔的絕唱,民國時代的風光,日軍屠城的淒涼,說起南京的故事,恐怕三個月都說不完。如果你只是在城裏晃了一圈就走了,那你根本沒有來過南京。南京簡稱“寧”,別名“金陵”,也曾稱建業、建康、石頭城等。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與北京、西安、洛陽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自西元229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歷史上先後有10個朝代在此建都,分別為三國東吳、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故有“十朝都會”之稱。當你漫步于中山陵下、秦淮河邊、明故宮裏、天王府中、夫子廟旁、雨花臺前,面對斑斑史跡,恍若進入了遙遠的歷史海洋。
    早在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早期文化遺存200多處,著名的有點將台文化和湖熟文化。211年,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之後“六朝煙月,金粉薈萃”,無數文人墨客傾倒於“十里秦淮”,流傳最廣的作品要數孔尚任的《桃花扇》。當草根皇帝朱元彰決心定都在這個被諸葛亮稱為虎踞龍蟠的金陵後,江南首富沈萬三出錢築城。至今,明故宮、明孝陵、明城牆等,仍然是南京最熱門的古跡之一。民國時期南京成了國民政府的根據地,直到 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屠殺30萬百姓。新中國成立後築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是當時最長的公鐵兩用橋,南京迎來了新的輝煌。                                    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位於南京城南,指的是以夫子廟建築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東起東水關淮青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至西水關的內秦淮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位於南京城南,指的是以夫子廟建築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東起東水關淮青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至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包括秦淮河兩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跡和風景點,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六朝時代,夫子廟地區已相當繁華,烏衣巷、朱雀街、桃葉渡等處,都是當時高門大族所居。在明代,夫子廟作為國子監科舉考場,考生雲集,因此這裏集中了許多服務行業,有酒樓、茶館、小吃,青樓妓院也應運而生,內秦淮河上“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畫船蕭鼓,晝夜不絕”。
夫子廟-位於秦淮河畔,又稱孔廟、文廟或文宣王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廟宇。現在的夫子廟建築富有明清風格,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從大照壁至衛山,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占地26300平方米,建築古樸,雄偉壯觀。大照壁全長119米,建于明萬曆三年(1575年),俗稱“萬仞宮牆”,意為孔子學問高深莫測,表達後人對孔子的敬仰和讚揚。
烏衣巷-位於夫子廟西南數十米,是一條幽靜狹小的巷子,原為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所在地。舊時王謝子弟善著烏衣,因而得名。為紀念王導、謝安,在烏衣巷東曾建有來燕堂,建築古樸典雅,堂內懸掛王導、謝安畫像。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對此處的感歎。
貢院-又稱江南貢院,是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築群之一。貢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當時建康府、縣學考試的場所。明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集鄉試、會試于此,考生眾多。明成祖永樂年間在此重新興建,貢院始具規模。規模龐大,建築雄偉,為當時全國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
瞻園-是明初朱元璋因念功臣徐達“未有甯居”,特給中山王徐達建成了這所府邸花園,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題書“瞻園”二字。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這裏先後為東王楊秀清和夏官丞相賴漢英的王府花園。園內的主題建築是靜妙堂,它一面建在水上,宛如水榭。該堂把全園分成兩部分,南小而北大,北寂而南喧,南北各建一假山和水池,以溪水相連,有聚有分,水居山前,隔水望山,相映成趣。瞻園又以石取勝,造景效果與實用功能巧妙結合,“妙境靜觀殊有味,良遊重繼又何年”。                      
中華門-位於中華路南端,長幹橋以北,明代稱聚寶門,因其面對聚寶山(今名雨花臺)而得名,是南京城牆現存最大的一座城堡式城門。門高21.45米,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9米,面積1.6萬多平方米,有三道甕城四通城門,各道門都有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僅存閘槽和門位。甕城中築有27個藏兵洞,計可藏兵3千,也可貯藏備戰物資,宜攻宜守。
*中山陵-中山陵位於紫金山南麓,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至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它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其總體佈局分為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生、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                                        *總統府(中國現代史博物館)-總統府,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朝為江甯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1853年3月太平軍佔領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興建了規模宏大的太平天國天朝宮殿(天王府)。清軍攻破南京後,焚毀宮殿建築,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兩江總督署。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孫中山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不久,即於9月移駐這裏辦公。1928年10月,國民政府實行“五院制”,辟國民政府東院(東花園)為行政院辦公處,國府西院(西花園)為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和主計處。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這裏仍為國民政府所在地。東花園成為國民政府社會部、地政部、水利部和僑務委員會;西花園則成為國民政府主計處、軍令部,總統府軍務局、首都衛戍總司令部。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李宗仁在“行憲國大”分別當選總統和副總統後,國民政府改稱總統府。自1998年在總統府舊址之上,開始籌建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經過精心的規劃和五年的建設,至2003年已初具規模。目前,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為9萬平方米,共分三個參觀區域。中區(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及參謀本部等;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則分佈在這三個區域中。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銘記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佔南京後製造的南京大屠殺事件而籌建。位於南京城西江東門茶亭東街,原日軍大屠殺遺址之一的萬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開放。 “1937.12.13-1938.1” 一行黑色大字,標明了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時間,中、英、日三種文字鐫刻的一組黑色大字:“遇難者300000”,令人觸目驚心。紀念館分廣場陳列、遺骨陳列、史料陳列三大部分。廣場陳列由悼念廣場、祭奠廣場、墓地廣場等3個外景陳列場所組成。其中悼念廣場有形如十字架、上刻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時間的標誌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及和平鴿等部分組成。祭奠廣場有刻有館名的紀念石壁、鬱鬱蔥蔥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國文字鐫刻的“遇難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廣場有鵝卵石、枯樹、斷垣殘壁上的三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道路兩旁的17塊小型碑雕部分地記載著南京大屠殺的主要遺址、史實,還有大型石雕母親像、遇難者名單牆、贖罪碑等,構成了生與死、悲與憤為主題的紀念性墓地的淒慘景象。
(三)蘇州:園林甲天下-蘇州古時稱吳,又稱姑蘇,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西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建都於此,築闔閭城,歷經2500多年滄桑。古城仍座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這在全國唯一、世界少見的。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獨特風貌。古城區河道總長35公里,有橋樑170多座,是我國河、橋最多的城市,被譽為"東方威尼斯"。聞名遐邇的蘇州園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兩席(拙政園、留園)。“吳中第一名勝”虎丘2500多年的歷史積澱,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遊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使楓橋和寒山寺享譽海內外。
    有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這些園林可分為宅地園林,市郊園林和寺廟園林三大類。蘇州園林多為宅地園林,由貴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緻優雅。這些園林反映出歷代園林的不同風格,同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的程度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
*拙政園-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我國四大古典名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後為明代監察禦史王獻臣歸隱之居,取古人築室種樹,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的語意而名,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佈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 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三分之一,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佈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 堂、 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滄浪亭-滄浪亭地處城南三元坊,在現存蘇州園林中,歷史最為悠久。全園佈局,自然和諧,堪稱構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全園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滄浪亭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園門北向而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環園南去清晨夕暮,煙水彌漫,極富山島水鄉詩意。而園內佈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土石相間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機勃勃,翠竹搖影於其間,籐蔓垂掛於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築亦大多環山,並以長廊相接。但山無水則缺媚,水無山則少剛,遂沿池築一復廊,蜿蜒曲折,既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成一片,不使孤單,又可通過復廊上一百餘圖案各異的漏窗兩面觀景,使園外之水與園內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為一體,此可謂借景的典範。
*獅子林-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繫,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留園-留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園中分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池為中心,風景明淨清幽;東部則廳堂宏麗軒敞,重樓疊閣;西部是土山楓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園風采。全園建築佈局結構嚴謹,尢以建築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亦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留園占地30,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於一身,該園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並以建築結構見長,善於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全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築為主,重簷迭樓,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部環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村田園風味。
*寒山寺-寒山寺,在蘇州城西楓橋鎮,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鑒年間(西元502年~519年),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臺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據說寒山和拾得是普賢和文殊兩位菩薩的化身。拾得後來放棄主持,去了日本,所以日本有個拾得寺。
    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使寒山寺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寒山寺素以鐘聲聞名天下。但唐代古鐘歷經兵燹,早已湮沒無存。明代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鑄造的巨鐘,據說“遇倭變,銷為炮”。另有傳聞,這口大鐘已流落日本。日本有關人士四處搜尋,未見下落。現在大雄寶殿右側的銅鐘,是1906年由日人山田寒山發起募捐,小林誠義等一批工匠鑄成的。此鐘一式共鑄兩口,另一口在日本館山寺。每年12月31日晚上,寒山寺都會舉行敲鐘儀式,鐘敲108下,每一下代表一個煩惱,聽完鐘聲,來年煩惱便隨風而去。
虎丘-虎丘斜塔是蘇州市的象徵,在蘇州市閶門外3公里處,原叫海湧山。    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首都,吳王闔閭犯破傷風死後,就葬於此處,葬後3日,便有白虎踞於其上,故名虎丘山。而後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裏堤,使虎丘更加秀美。現園內主要景觀有:虎丘塔、“天下第五泉”、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劍池、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
    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層,磚身木簷。由於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開始向西北方向傾斜,與垂直線偏離已達2.3米(世界著名的義大利比薩斜塔偏離4.4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是劍池。吳王闔閭墓可能在這裏,相傳當時曾以魚腸劍和其他寶劍3千為吳王殉葬,故名劍池。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鐫刻著四個大字:“虎丘劍池”。據說這四字出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手筆。關於吳王墓之謎,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劍池時,曾刷洗苔蘚,核實劍池東側岩壁上確有明代長洲、吳縣、昆山三縣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記事,載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劍池水乾,于池底發現吳王墓門的簡單情況。從虎丘後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種種跡象分析,劍池很可能是為了掩護吳王墓而設計開鑿的。但是吳王墓是否即在其中,未經考古發掘證實尚是千古之謎。
(四)杭州西湖: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說“憶江南,最憶是杭州”,一千多年後人們仍然這麼認為。如果讓世界各地的朋友選擇定居中國某個城市,一半以上會選擇杭州。西湖的長椅上,蘇堤白堤斷橋邊,每天都在上演一個又一個愛情故事,也許梁山伯與祝英台、許仙和白娘子的愛情傳說,使這個城市簡直就是愛情和浪漫的代名詞。
  杭州建縣於2200多年前的秦代,時稱“錢唐”,至隋開皇年間改稱杭州。錢塘自古繁華,素有“人間天堂”之譽。唐代中期,杭州發展成“珍異所聚、商賈並輳”的商業大都市。五代吳越和南宋量個朝代均建都杭州,歷時200多年,是杭州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號稱“東南第一州”。元朝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把杭州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
西湖-西湖位於杭州城西,三面環山,東面瀕臨市區,是一個湖泊型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面積4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為5.6平方公里。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198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湖中有三島: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繞湖一周約15公里。
    西湖之妙,在於湖裹山中,山屏湖外,湖和山相得益彰。西湖的美,在於晴中見瀲灩,雨中顯空蒙,無論雨雪晴陰都能成景。湖區以蘇堤和白堤的優美風光見稱。蘇堤和白堤橫貫於西湖,把西湖分隔為西裏湖,小南湖,嶽湖,外湖和裏湖五部分。白堤原名白沙堤,由孤山至段橋銜接成區。蘇堤為蘇東坡所建,橫貫西湖南北。堤上有石拱橋六座。每當晨光初啟,宿霧如煙,湖面騰起薄霧時,便出現"六橋煙柳"的優美風景,是錢塘十景之一。
    在西湖勝景中,一類是以天氣命名的。春有“蘇堤春曉”,夏有“曲院風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斷橋殘雪”;晨有“寶石流霞”,晚有“雷峰夕照”。另有“吳山天風”,“玉皇飛雲”等。一類是由地貌奇景命名的。有“三潭印月”,“雙峰插雲”,“九溪煙樹”,“阮墩環碧”等。一類是物以景勝,景以物名,如“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曲院風荷”,“雲棲竹徑”。孤山靈峰可踏雪尋梅,“滿隴桂雨”可秋涼賞桂;牡丹園看國色天香,環湖沿岸桃柳迎春。
*靈隱寺-靈隱寺座落在千峰爭秀的靈、竺山間。此寺創建於東晉年間,印度僧人慧理見此山峰奇俊,似有仙靈所隱,故取名靈隱寺。到杭州旅遊,一看西湖,二看靈隱。遊靈隱,必看飛來峰。飛來峰不僅風景美,而且是我國南方古代古窟藝術重要地區之一。 
    今天的靈隱寺是19世紀以後重建而成的。歷經一九五三年、一九七四年全面整修,寺宇面貌一新。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龍藏等等,都是珍貴的寶物。靈隱寺周圍景點的最特別一處,便是一個"隱"字。它背椅高山,飛來峰為其天然屏障,寺前一泓清泉潺潺流過,令靈山、靈峰、靈水、靈鷲、靈隱等景點渾然天成,仿佛置身於"仙靈所隱"的佛國世界。靈隱寺的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迂廊、西廂房、聯燈閣、大悲閣等。最前面的便是天王殿,其殿匾"雲林禪寺"為清朝康熙皇帝的手筆。過了天王殿便是雄偉的大雄寶殿。此處古木參天,綠蔭婆娑,優雅逸靜。拾級而上,是33.6米高的大雄寶殿,它占地1200平方米,為單層重簷式建築,氣勢恢宏雄偉。大雄寶殿的後壁是著名的以"童子拜觀音"為主體的"五十三參"佛山。飛來峰又名靈鷲峰,與靈隱寺隔溪相望,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1600多年,印度僧人慧理來到這裏,觀峰歎道:“此天竺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故名飛來峰。飛來峰山高168,是我國南方古代古窟藝術重要地區之一。在青林洞、玉乳洞、龍泓洞、射陽洞以及沿溪澗的懸崖峭壁上,有五代至宋、元年間的石刻造像470多尊,十分罕見。其中的西方三聖像(五代)、盧舍那佛會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剛手菩薩、多聞天王、男相觀音(均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那喜笑顏開、袒腹露胸的彌勒佛。這是飛來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為宋代造像藝術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現在僅存的幾個洞,大都集中在飛來峰東南一側。最南端的一個大洞叫青林洞,洞內有石床、手掌印,傳說石床為“濟公床”,後掌印為 “濟公手掌印”。在射旭洞內,往洞頂上看,可見到洞頂微露一線天光,這就是“一線天”勝跡。
*岳王廟-岳王廟位於西湖北邊的棲霞嶺南麓,西湖西北角的嶽湖畔,始建于宋嘉慶十四年(1221),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而建的。內有忠烈廟、啟忠祠和岳飛墓。岳飛(1103-1142)是我國南宋抗金名將,于1142年被投降派秦檜等人害死。岳王廟的正殿中央塑有一座高4.45米的岳飛塑像,上懸“還我河山”巨匾為嶽飛手跡。墓園翠柏森森,岳飛及其子嶽雲墓道兩側為文武俑及石獸,階下為秦檜、王氏等四賊鐵鑄跪像,兩側廂為碑廊。
*六和塔-六和塔在錢塘江北岸,月輪峰南。塔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距今已千年以上,塔名六和,來自佛教“六合”得來,六合所指的是天地及四方,在佛門為規約。據說,此塔是吳越王下令建造,目的是壓錢塘江水患。也有說是僧人智元禪師倡議修建的。初建的六和塔塔身九級,高五十丈以上,已毀於南宋。今天的六和塔建成於南宋隆興元年,塔身以磚石砌成八面體,高近60米,塔內七層,層層塔室相通,可沿石階拾級而上。塔外有清樂緒年間重建的木構簷廊十三層,實則每二層在塔內為一層,木簷懸掛鐵鈴鐵馬,臨風錚錚琮琮,煞是悅耳。明代張仲舉有《登塔》詩:“江上浮屠一快登,望中煙火是西興。日生滄海橫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層。”登到塔頂可遠眺錢塘江和錢塘江大橋。
(五)江南古鎮:小橋流水人家-“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詞,總是把人們的思緒牽到風景如畫的江南。長江以南的江浙兩省,自古就有人間天堂之美譽。這裏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回廊、魅力無窮。
周莊:說到周莊就不能不說橋。周莊的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耐人尋味:貞豐橋畔詩韻悅耳,富安橋橋樓臺壁,而最知名的無疑就是雙橋。雙橋地處周莊中心地段,位於交叉的河道上,呈直角狀排列,當地人稱“鑰匙橋”。當年著名油畫家陳逸飛畫了此橋後,曾經被美國石油大王收藏,後來石油大王訪華時又將這幅畫轉送給鄧小平。從此周莊隨著雙橋一起在世界上聲名鵲起。周莊呈“井”字形的河道,構成了水鄉神韻。條條水巷遊人如織,條條河道輕舟蕩漾。
    周莊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樑畫棟的臨水小閣,比比皆是。尤以深廳、張廳氣勢非凡,歷經百年,風姿依舊。元末明初,家住周莊的江南首富沈萬三曾經資助明皇朝修建南京1/3的城牆,但最後仍然得罪了皇帝朱元璋,被流放到雲南,客死他鄉。如今沈廳仍在,這個頗有分量的古民居中主人公的悲劇故事讓人浮想聯翩,為周莊的流水小橋憑添一分沉重的氣氛。
#同里:同里古鎮的民居不少,雖不像周莊全部沿河而建,卻給人空間感。這裏的河道更為開闊,是用青石板鋪成的。在同里最為出名的是“一園、兩堂、三橋”,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園是江南名園退思園,此園在不大的面積裏精巧安排,使得小小的園林給人一種移步換景千變萬化的感覺。兩堂指的是崇本堂、嘉蔭堂。三橋指的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同里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因而也就留下了眾多的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在古鎮,最古老的橋是思本橋。它建於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至今仍巋然不動,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河港上。橋名“思本”,乃取“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之意。在同里,最小的橋該是坐落在環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此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單孔拱形,小巧玲瓏,堪稱一絕。而最能反映同裏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又稱小東溪橋。初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其西側石壁上,刻著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一泓月色含規影”,下聯為“兩岸書聲接榜歌”。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裏魚化龍”的石雕。烏金橋坐落在鎮西北郊,是當年蘇州到同里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的重要入口。古鎮最有名的當然是前面提到的“三橋”,三橋位於鎮中心,呈三足鼎立的姿態佇立在三條小河的交匯處,碧水映古橋,綠樹藏嬌影,很是一片迷人的景色,“走三橋”則是同里古老的民間風俗。
(六)江南風味美食文化                                                  秦淮風味小吃:夫子廟秦淮風味小吃是我國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廟地區茶樓飯店,街邊小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傳統特色的飲食集中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夫子廟地區有七家點心店制作的小吃,因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而著稱,經專家鑒定南京秦淮區風味小吃研究會於1987年9月正式命名這八套秦淮風味名點小吃為“秦淮八絕”:五香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開洋干絲、蟹殼黃燒餅﹔麻油干絲、鴨油酥燒餅﹔豆腐澇、蔥油餅﹔什錦菜包、雞絲面﹔牛肉湯、牛肉鍋﹔薄皮包餃、紅湯爆魚面﹔桂花夾心小元宵、五色糕團。
◎周莊萬三酥蹄:相傳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萬三蹄以豬腿為原料,佐以調料,用旺火燒煮,經過蒸燜,皮潤肉酥,湯色醬紅,肥而不膩,鹹甜適中,肉質酥爛,入口即化。它的吃法更是特別,在兩根貫穿整只豬蹄的長骨中,將一細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蹄膀被順順噹噹地剖開,讓人們分而食之。
◎上海風味小吃蟹殼-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蟹殼黃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製成扁圓形小餅,外沾一層芝麻,貼在烘爐壁上烘烤而成。此餅味美鹹甜適口,皮酥香脆。有人寫詩贊它“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蟹殼黃的餡心有鹹、甜兩種。鹹味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品種。該品以上海石門一路威海衛路口的吳宛餅家製作的為最佳。排骨年-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上海有兩家著名的排骨年糕━ “小常州”和“鮮得來”。“小常州”排骨年糕選用常州、無錫等地的豬脊骨肉,用醬油醃漬後,再放入用醬油、油、糖、蔥薑末、酒等混合的油鍋中氽,氽至色呈紫紅、肉質鮮嫩、味道濃香時取出。這種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與紅醬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麵醬,澆上辣椒醬即可。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上海的曙光飲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鮮得來”點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南翔小籠饅頭-南翔小籠饅頭又叫南翔小籠包,是上海郊區南翔鎮的傳統名小吃,已有100多年歷史。該品素以皮薄、餡多、鹵重、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歡迎的風味小吃之一。蒸熟後的小籠饅頭,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壯,晶瑩透黃,一咬一包湯,滿口生津,滋味鮮美。如果吃時佐以薑絲、香醋、配上一碗蛋絲湯,其味更佳。南翔小籠饅頭的餡心還可以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初夏加蝦仁,秋季加蟹肉、蟹黃、蟹油。                                      ◎杭州風味小吃*東坡:據傳,北宋文豪蘇東坡兩次來杭任太守,浚湖築堤,杭州百姓為感謝他“抬豬挑酒”,他囑家人按他的燒肉方法烹製而成並犒勞民工,他們食用了這香酥味美的肉後稱它為“東坡肉”,至今東坡肉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製作時,選用細皮薄膘五花條肉,用冰糖、醬油作佐料,以紹酒代水,將切成塊狀的肉置入小蔥填底的沙鍋,密封上蒸,不走原味,有酥而不碎,肥而不膩的特點。*西湖醋魚:又稱“叔嫂傳珍”,傳說是古時嫂嫂給小叔燒過一碗加糖加醋的魚而來的。選用體態適中的草魚,最好先在清水中餓一二天,除去泥土味。將魚劈成雌雄兩爿洗淨,烹時用沸水氽熟,要掌握火候。裝盤後淋上糖醋芡汁。成菜色澤紅亮,肉質鮮嫩,酸甜可口,略帶蟹味。*叫化子:相傳,古時有一個流落到江南的叫化子,一天由於饑寒交迫而昏倒,難友為他偷來一隻小母雞卻又苦於缺鍋少灶,就用泥把雞包起來放入火堆中煨烤,剝開食時,竟意外地發現此雞香氣四溢,味道極好。後來這一方法傳到酒樓,經廚師的不斷改進,終於成了一道傳統名菜。*西湖蒓菜湯:又稱雞火蓴菜場,是杭州的傳統名菜。烹調時,用西湖蓴菜、火腿絲、雞脯絲烹製而成。此湯,蓴菜翠綠,火腿緋紅,雞脯雪白,色澤鮮豔,滑嫩清香,營養豐富。
  
 
第七單元 「從黃山到福建土樓」
 (一)黃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遊覽勝地,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穀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蕩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游黃山,讚歎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中有蓮花峰、光明峰等大小72個山頂、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黃山松針葉短粗,頂平如削,形態奇特。著名的松樹有迎客松、臥龍松、黑虎松、麒麟松、蒲團松等。黃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傑作,有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似獸,惟妙惟肖。最著名的怪石有“猴子觀海”,還有“夢筆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雞叫天門”、“孔雀戲蓮花”雲海等等。黃山四季景色各異,日出、晚霞、華彩、佛光和霧淞等時令景觀各得其趣,真可謂人間仙境。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2004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蜚聲中外,令世人難忘。古今有很多黃山詩詞流傳於世。
黃山千峰競秀,有奇峰72座,其中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極天,氣勢磅礴,雄姿靈秀。氣候溫和,四季都有奇麗的景色。黃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於世。有“黃山歸來不看嶽”之譽。黃山景觀集中在東到黃獅黨、西至小嶺腳、北起二龍橋、南及湯口鎮的面積154平方千米的範圍內。著名勝景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溪、三瀑、二湖。主要旅遊區有溫泉、玉屏樓、北海、雲穀寺、松穀庵、釣橋庵六個風景區。
  黃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黃山是一處全天候、四季可看的理想景觀。四季景色各異,晨昏晴雨,瞬息萬變,黃山日出、晚霞、雲彩、佛光和霧凇等時令景觀各得其趣。尤以冬季景觀更為奇特。冬日黃山玉砌冰雕、銀妝素裹,不僅有冰掛、霧凇等奇景,更有雲海、佛光等幻像。據資料記載,冬季是黃山雲海生成最多的季節,有時茫茫雲海,一連數日竟不消散。正因如此,國內外旅遊者對黃山冬遊的興趣頗濃。黃山之美,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意境之美,有著讓人產生太多聯想的人文之美。無論是豔陽高照下顯現出的鐵骨崢嶸之陽剛之美,還是雲遮霧繞下若隱若現的嫵媚之美,亦或是陽春三月裏漫山遍野盛開的鮮花透出的浪漫之美,甚至在雪花紛飛的嚴冬處處銀妝素裹下的聖潔之美,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薰陶。
(二)屯溪:走進“清明上河圖”-屯溪是我國著名風景勝地黃山所在黃山市的市府所在地。屯溪區位於安徽省南部。屯溪文化薈萃,古跡眾多,是明代珠算大師程大位的故里,又是清代朴學家戴震的桑梓,屯溪篁墩是程朱理學奠基人程頤、程顥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居地,被喻為“程朱闕裏”。南宋遺風猶存,明清建築特色鮮明的屯溪老街,被譽為“活動的清明上河圖”,此外,還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程氏三宅”、龍山寺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屯溪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既有豐富的自然風貌,又有燦爛的人文景觀;屯溪老街古貌猶存,屯溪也是新安文化的中心,孕育了享譽中外的徽商、徽菜、徽劇、徽派建築。
(三)宏村:品讀皖南田園生活-宏村,古取巨集廣發達之意,稱為弘村,位於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裏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建於南寧紹熙年間(西元1131年),至今800餘年。整個村落占地30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國畫裏的鄉村之美稱。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紹興年間,古宏村人為防火灌田,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圍繞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彎的水圳是牛腸,傍泉眼挖掘的月沼牛胃南湖牛肚牛腸兩旁民居為牛身。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於其他民居建築佈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跡。
  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餘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民間故宮。著名景點還有:南湖風光、南湖書院、月沼春曉、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大樹、雷崗夕照、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村周有聞名遐邇的雉山木雕樓、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萬村明祠愛敬堂等景觀。宏村,經過前代人的辛勤勞作和後代人合理保護,現已得到世人的公認。全村背倚黃山餘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  
(四)武夷山:碧水丹青的天然畫卷-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於1999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榮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由於遠古時期地殼運動,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蝕、風化剝落的綜合作用,使山體發生奇特變化:峰岩上升,溝穀下陷;山色因地熱氧化而顯紅褐,山形因擠壓而傾東。它是全國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為典型者。地殼運動使這裏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有的直插雲霄,有的橫亙數裏,有的如屏垂掛,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武夷山的景觀而言,則是神似居多,似乎更加耐人品味。武夷的靈性在於水。武夷山麓中有眾多的清泉、飛瀑、山澗、溪流。流水潺潺,如訴如歌,給武夷山注入了生機,增添了動感,孕育了靈氣。其中,最具誘惑的莫過於九曲溪。       九曲溪: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精品旅遊項目,因而有了到武夷山旅遊"不坐竹排(竹筏),等於白來"之說。遊客到星村乘坐竹筏,至一曲武夷宮碼頭上岸,從九曲順水漂流而下,游程約90分鐘。九曲溪發源于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全長62.8公里。進入風景區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彎曲的作用之外,還受多組岩層斷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里長的河流,直線距離僅5公里,曲率達1.9。九曲溪從西向東,蜿蜒自如,山繞水轉,水貫山行,溪水晶瑩,可謂曲曲含異趣,灣灣藏佳景。清澈的溪水是武夷山的靈魂,乘上古樸的竹筏蕩入山光水色之中,如融入神話般的境界,令人心曠神怡,遊人可領略到探奇之美,心境之和,漂流之趣。
(五)土樓:中國的圍城福建土樓包括福建省永定縣的高北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主要分佈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不單是最常見的圓形土樓,還包括了方形土樓、交椅形土樓等,覆蓋了完整的土樓群建築樣式。
  福建土樓產生于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佈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20世紀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岩市永定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為是蘑菇狀的核武設備,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雲騰雲駕霧之前,就已經在西南一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中國福建土樓”200876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土樓若依形狀分,約可分為圓樓,方樓,五鳳樓。另外還有變形的凹字型,半圓型,與八卦型。其中,以圓樓與方樓最常見,也常常兩形狀並存。土樓共有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所用木材須300500立方米。因土牆下厚上窄,堅實牢固,三防”(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還能防火(三環土牆便是3道封火牆),特別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嘆服,幾乎所有土樓都曾經受過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驗,皆安然無恙。土樓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結構極為規範,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大多數土樓均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均有天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壘築高大土牆以防不測)。由於牆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優點甚多。
   
 
第八單元「夢幻的彩雲之南」
(一)昆明:彩雲之南的春天昆明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兩千四百餘年,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昆明地處我國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中部,城區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南達中越邊250千米,西抵中緬邊境395千米,西南至中老邊境300千米(直線距離),是中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及國際旅遊城市之一。昆明地理位置屬北緯亞熱帶,然而境內大多數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百花盛開,氣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城區溫度在029攝氏度之間,年溫差為全國最小,素以春城享譽中外。
◎九鄉風景區:九鄉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雲南省新興的以溶洞景觀為主、溶洞外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名勝區。九鄉位於宜良縣九鄉彝族回族自治鄉境內,這裏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6˚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溫與昆明市區相當。景區內植被覆蓋率高,品種較多,林海霧陣,變幻莫測,適宜消夏避暑、踏春郊遊和度假小住。 九鄉南距石林僅22公里,與石林景區共同形成“地上看石林,地下游九鄉”的喀斯特立體景觀。九鄉擁有上百座大小溶洞,為國內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洞穴群落體系之一。
◎西山龍門-西山森林公園原名“碧雞山”,它橫亙於滇池的西南,海拔1900-2350,山脈綿亙四公里,距昆明市區15公里,面積為2392公頃。有碧雞山、華亭山、太華山、太平山、羅漢山、桂傍山諸山組成。群山峰巒起伏,錯落有致。自城邊遠眺,猶如睡佛仰臥雲中,故又稱臥佛山。又像平躺的麗女,故有睡美人山”之稱。西山山間古道盤曲,峰巒疊秀,澗壑飛泉,古刹琳琅,明狀元楊升庵曾在〈雲南山川志〉中贊其為“滇中第一佳境”。主要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等風景點組成。三清閣和龍門是一組構建在西山主峰羅漢山懸崖峭壁上的建築群,有九層十一閣。龍門石雕工程,包括石道、古室、古欄、古窟、古佛等,是西山勝境的精華所在。登上龍門,憑欄下視,為百丈之懸崖峭壁;舉目遠望,海天一色,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
◎滇池-位於昆明市區西南,又叫昆明湖或昆明池,古稱“滇南澤”,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有著“高原明珠”之稱。滇池風景區位于昆明城及滇池周圍地區。面積為770平方公里。景區包括昆明城、滇池及附近眾多的公園、名勝古跡。
    滇池是昆明風景名勝的中心。遊覽內容豐富,既可環湖探訪石器時代的遺址,追尋古滇王墓的蹤跡,探索雲南文化搖籃的奧秘;又可在岸上遊覽西山、白魚口、鄭和故里、盤龍古寺、官渡金剛塔等十數處名勝古跡;還可以深入環湖海口、昆陽、晉甯、呈貢、官渡、黑林鋪等大小城鎮考察風俗民情。五百里滇池的岸邊,遊覽勝景甚多:海埂湖濱公園、西園別墅、龍門村、觀音山、白魚口……
海埂公園在滇池的東北部,離昆明市區約7公里。海埂是伸入滇池的湖中長堤,這裏河港縱橫,堤岸垂柳輕路。海埂南面的海灘是一片細軟白沙。湖水由淺入深,是天然的湖濱游泳場。夏日到這裏游泳,擊水逐浪,臥波納涼,最為愜意。位於滇池西南部的白魚口,是昆明著名的風景療養勝地。這裏的空穀園,有磊樓別墅、引勝橋、紅雲塢、待月亭、溫水泉等園林設施,雅致宜人。在此憑欄眺望滇池,波光粼粼,白帆牆影,群鷗逐浪。每當春日櫻花爛漫時節,緋紅一片,如雲似霞,景色更加綺麗迷人。
◎雲南民族村位於滇池北岸的海埂,是一條由東向西仲入滇池的狹長的半島沙灘,俗稱"海埂"。其占地面積2萬畝,有天然的遊浴場和體育訓練基地,為消夏娛樂度假的好地方。它與西山森林公園、大觀公園鄭和公園等風景名勝區隔水相望。有索道連接西山龍門,組成了民族村至西山風景區的旅遊環路。近來為發展旅遊,先後建起了雲南民族村和雲南民族博物館。集雲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頗、佤、哈尼、納西、傈僳、獨龍等25個少數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廳、民族廣場以及鐳射噴泉、水幕電影等旅遊設施。民族村寨採用復原陳列的手法展示雲南的民族風情。走進村裏只見不同風格的民族村寨分佈其間,錯落有致,各展風姿,各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村舍建築、生產、生活、宗教習俗均如實地展示出來,是雲南民族文化的縮影。
  雲南民族村主大門是一組造型富麗典雅,氣勢恢宏的鋼架式建築,門首懸掛著雲南民族村五個雄渾逆勁的燙金大字,正中是一隻振翅騰飛的金孔雀圖形徽標,象徵著雲南民族村吉祥幸福,興旺發達的美好前景。大門前是寬闊而平整的人流集散廣場,下麵的草坪中是一組形態逼真。活潑可愛的白象群雕塑,名為白象迎賓。雲南民族村裏,吉祥的傣寨白塔,壯觀的白族大理三塔,高聳的彝家圖騰柱,源遠流長的納西東巴文化,佤族的木鼓、布朗族的婚俗、基諾族的太陽鼓、拉祜族的蘆笙舞、雪域高原的藏族佛寺、哈尼族的龍巴門、德昂族的龍陽塔、景頗的木腦縱歌、壯族的銅鼓文化、奇特的摩梭人母系氏族社會遺承、以及風趣的亞洲群象表演、精美獨特的民族風味美食、多元的民族文化、風情濃郁的民俗展示,將令您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金馬碧雞坊-該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金馬壁雞坊歷史悠久,民族特色突出,被譽為昆明的象徵。位於昆明金碧路中段的金馬、碧雞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間,歷史上曾有“金碧交輝”之說。高12米,寬18米,具有昆明民俗特色,雕樑畫棟,精美絕倫,東坊臨金馬山而名為金馬坊,西坊靠壁雞山而名為碧雞坊。金馬碧雞坊的獨特之處,在於某個特定時候,會出現“金碧交輝”奇景。
(二)石林:天造地設的地質奇觀-石林風景區位于石林彝族自治縣(原路南彝族自治縣)境內,距昆明市86公里,景區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疊水、長湖、月湖、芝雲洞、奇風洞7個風景片區組成。全縣共有石林面積400平方公里,是一個以岩溶地貌為主體的,在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風景名勝區。
  所謂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發生溶蝕、沉澱、崩塌、陷落、堆積等現象,而形成各種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鬥、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異的龍潭,眾多的湖泊等,這些現象總稱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典型,故名)。石林風景名勝區範圍寬,石林集中。其象生石之多,景觀價值之高,舉世罕見。周圍還有九鄉、阿廬古洞、白龍洞等已開發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加之氣候四季如春,舒適宜人,是一個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好地方。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三)大理:追蹤《天龍八部》武俠之宗義-大理全稱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市境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這裏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水風光秀麗多姿,是我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從西元8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西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西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西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現存的大理城為明洪武年間(1368一1398)所建,城樓雄偉,市容井然。城中石鋪小路條條,石砌牆壁道道,整個古城處於極為寧靜的環境之中。
苍山‧洱海-蒼山,又名點蒼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蒼山景色向來以雪、雲、泉著稱。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素負盛名的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最。在風和日麗的陽春三月,點蒼山頂顯得晶瑩嫺靜,不愧是一個冰清玉潔的水晶世界。點蒼山的雲變幻多姿,時而淡如青煙,時而濃似潑墨。在夏秋之交,不時出現玉帶似的白雲橫束在蒼翠的山腰,長亙百里,竟日不消,嫵媚動人。蒼山還是一個花團錦簇的世界。不僅有幾十種杜鵑,而且有珍稀的茈碧花和繡球似的馬纓花等。洱海是一個風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呈狹長形,南北長40公里,面積約240平方公里。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泛舟洱海,那乾淨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藍天,給人以寧靜而悠遠的感受。在洱海最南端的團山,有一座洱海公園,是觀賞蒼山洱海景色的好處所。
◎崇聖寺三塔-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入之一。1961年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蒼山一面,其山門距三塔主塔約120米;是南詔國第10代王勸豐右時(西元824—859年)所建,時為南詔國後期。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興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佛寺遍于雲南內,有小寺3千,大寺8百。經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
◎大理古城-古城大理(現大理城)簡稱榆城,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于明朝洪武15年(西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大理城方圓12里,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穎川、西平、孔明、長卿。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堞,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佈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8條巷。如今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南城樓(1982年重建)。
(四)麗江古城:玉龍雪山下的摩梭人家麗江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市區中心海拔高度為2418,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納西族23.37萬人,彝族20.14萬人,傈僳族10.62萬人。其中納西族占全縣總人口的57.7%
    古城北依象眠山,西枕獅子山,南臨文筆山,翠峰如屏。以不築城牆而馳名,因為古代麗東世襲的土司姓木,若築城牆,木字加上框便成為字,因而古城沒有城牆。玉泉水自城東北黑龍潭湧出,沿街分流,走巷穿戶,常年清流,有戶戶朝陽,家家流水的高原水城風貌。民居、街道依山傍水,順山就勢,古樸自然,選址建城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街道、庭院遍植花木,素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古城無戶不養花讚語。路面都以麗江特產彩石板鋪成,溪流之上為石拱橋,小橋臨波,曲經通幽,雨季不泥,旱季無塵。許多石拱大橋都是明代納西族木氏大土司從內地聘來能工巧匠,精心設計營造的,具觀賞價值,也有很高的實用性。麗江城中心為四方街,自古商旅雲集,貿易興盛,也是節日聚會處。城內明清建築鱗次櫛比,均保存完好,有皈依堂、黑龍潭、五鳳樓、得月樓、鎖翠橋、解脫林、木氏土司府和成片的古民居,在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瑰寶。木氏土司府仿北京明紫禁城,有三大殿、家廟、萬卷藏書樓等數十個院落和獅子山御苑,規模宏大、殿宇壯麗,占地達40萬平方米。尋常百姓民居,格局式樣均三方一照壁,門多東門,廳廊寬敞,天井大方,門窗雕飾花鳥等圖案,極富文化氣息,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有高原姑蘇高原威尼斯之稱。
◎玉龍雪山:玉龍雪山是納西族及麗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聖的山,納西族的保護神三朵就是玉龍雪山的化身,至今麗江還舉行每年一度盛大的三朵節。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到麗江時,曾封玉龍雪山為大聖雪石北嶽安邦景帝。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直插藍天,南北向排列的玉龍十三峰猶如一條騰空的巨龍,它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秀麗挺拔,造型玲瓏,還隨著時令和陰晴的交替,景觀也變幻無常,時而雲蒸霧湧,玉龍乍隱乍現,時而碧天如水、萬里無雲,群峰象玉液刷洗,晶瑩的銀光,耀目晃眼;有時一條雲帶束腰,上面雪峰皎皎,下面崗巒碧翠。東方欲曉,峰頂早染晨曦,多彩的朝霞映上雪峰,白雪呈緋紅狀與霞光掩映閃爍;傍晚餘輝把雪峰染抹得象披上紅紗,雲朵帶著晚霞奇彩,飛歸峰間穀壑,一彈之頃,變態無窮。
◎虎跳峽:金沙江劈開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形成世界最深的大峽谷——虎跳峽。虎跳峽全長17千米,上下落差 200,兩岸雪峰高出江面3000多米,其勢驚險奇絕,懾人魂魄,在虎跳峽上游的金沙江入口處,有一巨石橫臥江心,激流從僅有30寬的巨石兩側穿流而過,濤聲震天,白浪翻滾,傳說猛虎常靠江心巨石躍上對岸,故名虎跳峽。登上望峽台,全峽歷歷在目。迤邐下到江邊石灘上,兩岸高崖把高天擠成一縫,大江被擠壓得僅有30多米寬,江中雄踞5見方的虎跳石,水急似箭,這就是下虎跳。東側大岩洞口,有古崖畫,多為動物形象。
◎瀘沽湖:瀘沽湖,位於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與四川省鹽源縣左所鄉之間,距寧蒗縣城76公里。當地摩梭人稱為謝納米,意為母海,因湖的形狀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瀘沽湖是由斷層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水面海拔為2685,是雲南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水平均深度40余米,最深處達732,僅次於撫仙湖,位居全省第二位。整個湖泊狀如馬蹄,南北長而東西窄。這裏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環境破壞較小,水質潔淨。湖東,有條山梁婉蜒而下,下插湖心,似條蒼龍俯臥湖中汲飲甘泉,形成瀘沽湖上一個美麗的半島,它幾乎將廣闊的湖面一分為二,半島尖端與對岸相距僅2公里,成為湖面最狹窄的地方。
(五)雲南特有的民俗風情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雲南總人口4144萬,少數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諾族、蒙古族、獨龍族、滿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個民族的人口都超過8000人。可統計的400多萬信仰宗教者中,90%以上是少數民族。以信仰佛教者居多,包括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東巴教、本主崇拜(大理白族)。
文化:(1)東巴文化麗江是中國少數民族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個納西族自治縣,她是雲南省獨具特色的旅遊景區,這裏美絕人寰的自然景觀以及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麗江古城,吸引著日益增多的國內外遊客,獨特而豐富的納西族東巴文化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30萬人口的納西族在中國50多個民族中算不上是一個大民族,但是它的東巴文化卻名揚中外,引起世人的興趣和關注,已成為當今前往麗江旅遊探秘的熱點之一。東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樣,也是一種宗教文化,即東巴教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民俗活動。是由東巴世代傳承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東巴,是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意譯為智者,是納西族最高級的知識份子,他們多數集歌、舞、經、書、史、畫、醫為一身。他們書寫經文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專象形,人則圖人,物則圖物,以為書契”的古老文字,稱“東巴文”。他們是東巴文化的主要的繼承者和傳播人。東巴象形文字是被譽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作為一種獨特豐富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極大關注與重視。
(2)白族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雲南省遐邇聞名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舉行。1991年起,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徐霞客在他的記述中贊道“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遝,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而且,除了進行大規模的物資交流外,還舉行賽馬、民族歌舞等文娛體育活動。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傳統佳節,每年在大理縣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曠地上舉行。每到“三月街”期間,遠至千里,近到鄰縣的商人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交易。市場商品,從藥材到食品、傢俱、牲畜,應有盡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3)彝族火把節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徵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節多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佳節之前,各家都要準備食品;在節日裏縱情歡聚,放歌暢飲。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間,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遠處望去,火龍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動人。最後青年男女會聚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們圍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歡騰,徹夜不息。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彝族火把節的重要節目之一是選俊男靚女。彝族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評委由民間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評選結果絕對公正。俊美的條件不僅要看外形還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條件是:頭髮濃黑、眉毛濃、眼睛大、鼻樑高、脖子長、皮膚細膩紅潤,身材勻稱(不能太瘦)、言談舉止得體、人品好、勤勞等。俊男的條件又不同:勇猛善戰,儀錶堂堂,體魄雄健。言行要有風度,頭梳英雄結,佩帶英雄帶和寶劍,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牽駿馬。
(4)傣族潑水節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于雲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曆六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巨集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裏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鬥、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5)摩梭人“走婚”制世界各國民間傳說中的女兒國,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這一族了。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由女性當家和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稱走婚)
  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瀘沽湖卻仍然保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肖婚姻形態。阿肖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係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彼此又稱肖波”“阿肖婚姻的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於自己原有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因為是由男方的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係為走婚。雙方所生子女屬於女方,採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肖數目或有多有少。雙方的阿肖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瀘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屬於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裏編織少女的夢,實現她的情真意摯的愛。

※雲南特色小吃過橋米線汽鍋雞、白族三道茶等。

全部共 0則留言
登入帳號密碼代表遵守學術網路規範






文章分類 Labels


最新文章 Top10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