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玠敬禮 - 三國歷史與人物分析 - 淺論三國學與三國歷史對領導者的啟示 |
英國-Leeds大學 英國-Birmingham大學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英國倫敦-大笨鐘 比利時滑鐵盧-拿破侖 上海-東方明珠 廣州-黃埔軍校 | 淺論三國學與三國歷史對領導者的啟示淺論三國學與三國歷史對領導者的啟示 學術圈內有不少應用三國史料,促進管理、政治或軍事等領域發展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除了廣受市場歡迎之外,也成為茶餘飯後大家討論的議題。此類研究最大的問題,可以說是對歷史事實認識的差距,而此類證據的瑕疵,或多或少影響了部份研究成果的可信度,畢竟學術研究是要以嚴謹的態度從事才可長可久的。因此,本文建議以下列三本著作為史料參考的入門: 1. 陳壽的三國志; 2. 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註解; 3. 資治通鑑。 本文中所要探討與回答的問題是: 1. 為什麼三分天下是魏蜀吳? 2. 蜀漢與孫吳又為何會相繼地被滅亡? 3.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如何發展國力是一個大戰略問題,東漢末年軍閥割據,董卓、袁紹這些曾經能呼風喚雨、雄霸一方的人,最後為何難逃被淘汰的命運?而由曹魏、蜀漢與孫吳脫引而出,形成了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從群雄並起到三國鼎立,以管理的概念來說,其實比的就是三個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起初的勝出與淘汰取決於領導人本身的基本素質,再加上核心成員的能耐與支持。本文因篇幅限制的關係,僅重點分述曹魏、孫吳與蜀漢幾位領導人的發跡,藉以引證本文歸納的結論。 一、曹操之所以不願意追隨董卓,主因是看穿了他的未來發展。董卓是個暴君,他無法凝聚領導團隊的向心力,遑論臣民一心。袁紹與袁術雖然人際關係不錯,但缺乏謀略,何況自己家又鬧內鬨,分散了力量。此三人中袁紹還算是一號人物,可是他與曹操相比,我們可憑官渡之戰判斷出高下。不談曹操降服關羽而使官渡首戰白馬之役轉危為安,使袁紹失去他的的首席猛將顏良。僅就曹操對於後勤補給的重視,就可以看出他與袁紹的格局高低,這也使得他能撐到獲得最後的勝利。後來的屯田制也是三家最後歸晉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孫堅是曹操以外另一位有潛質的人物,雖然早死,但他培養出孫策與孫權兄弟,使他的事業得以繼續。孫策之所以脫離袁術,因為看出他缺乏成就大業的氣度與謀略。而好友周瑜的支持更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他在孫策死後幫助年僅十九的孫權鞏固領導地位,使得孫氏領導得以繼續。赤壁之戰實際上是周瑜與曹操的交手,事實證明了周瑜的才能確實與眾不同,否則不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因此,曹操才在戰後派說客想去拉攏他。 三、大器晚成的蜀漢除了有一點運氣之外,可說是因為劉備能有關、張兩員猛將生死與共的追隨,加上諸葛孔明的輔佐與他宗室的身分,使得他在曹魏與孫吳之間硬是擠出了自己的生存空間。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作為或多或少抵銷了劉備宗室身份的號召力。而蜀漢又是三國中天然資源最弱的一方,人才濟濟是它打下江山的主要本錢,在人才漸次凋零之後,除非能與孫吳結盟,否則走向滅亡其實是難以避免的結構性悲劇。 如戰略學者保羅.甘乃迪在「世界強權的興衰」一書中的分析概念,赤壁戰前與戰後的歷史發展其實可以用資源累積與運用的方式來解釋,而這個概念如以企業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指核心競爭力。如果以幾十年間百大企業排名的變化來看,關燈息業者的命運其實在它們喪失核心競爭力的一刻就已決定。 歸納本文上述對三國歷史發展的淺見,我們認為企業生存的基礎在人的素質,瓶頸總是在瓶子的上端,領導人與主要謀士的格局是維繫凝聚力的中樞,優秀的領導人與謀士不但可以吸引素質高的成員加入,還可以進而塑造企業文化以提升競爭力,三國時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故事就是如此。至於領導人應有的素質可見諸於曹,劉與吳禮賢下士的故事,概略地說,氣度與慧眼是不可欠缺的必要內涵。 有了高素質的人力,企業才能夠朝著設定好的發展方向推進,曹操的屯田制可說是深謀遠慮的一招,其實說穿了,也就是為了發展有利於己的戰略形勢,做持久對抗的準備。企業要永續生存,必須建立幾個具體指標並循序發展,如曹操之「強兵足食」。農業社會的戰爭以兵馬與糧秣為具體指標,至於當代各產業的競爭力指標可見相關著作。 三國歷史拉到戰略的高度來看,才能對以永續經營為志的企業家提供可供參考的實證,本文建議更進一步地理論性研究可以孫子兵法為本,因為曹操本身除推崇孫子兵法外,更是最早為其註釋的人,而諸葛亮對曹操的用兵也曾報以「仿佛孫吳」的讚嘆。至於結合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理念的研究早已有充份地發展,可供提昇研究的空間雖已不多,但對於渴望發展教戰規範,提昇領導視野與高度的企業經營者來說,卻是汲取前人智慧的正確方向。
|
雷諾瓦的畫-船上的午宴 |
中華科技大學數位化學習歷程 - 意見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