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藍翔耀老師教學網站 - 親子溝通 - 訂下常規 從小養成自律 |
|
|
訂下常規 從小養成自律撰文者:方雅惠 現代父母,想給孩子民主自由的成長空間,但希望孩子出類拔萃,最好先養成自律習慣。 紀律是什麼?是軍隊般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還是規章律令?吉米‧柯林斯(Jim Collins)在《從A到A+》中寫到,「紀律是一種持續不變、日積月累的模式和精神,這也是企業或個人能夠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紀律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礎 洪蘭在《通情達理》一書中引用12世紀聖方濟(San Francesco)說的話:「開始的時候,先做必須做的事,然後做可能完成的事,突然之間,你會發現自己正在做不可能的事。」她並註解,「做必須做的事便是紀律;有了紀律,就可以做可能完成之事;持之以恆,你就會發現自己正在做不可能的事了……,紀律必須從小培養,因為人都好逸惡勞,若是沒有規範,很容易就鬆弛懶散下去。」 孩子為什麼需要紀律?被德國媒體封為「全德國最嚴格的老師」的班哈德.畢博(Bernhard Bueb),任職於德國最知名的寄宿學校薩勒姆王宮中學30多年,他在《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一書中提到一個擁有優異天賦的15歲男孩,因為不受管理、喜歡喝酒,對什麼事都態度懶散,因而面臨再度留級的命運,班哈德於是建議男孩去讀最嚴格的傳統英式寄宿學校1年。 在寄宿學校裡,男孩面對的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紀律與秩序至上、服從是理所當然,師長的權威及學生共治都擁有無可爭議的地位,在這樣的環境裡,男孩先是停止喝酒,而後成為一位越野跑者,成績也開始往上提升,最後就這樣順利的高中畢業。班哈德無畏於德國社會長年來對於過往軍事紀律的敏感、禁忌,向老師和家長高喊:「鐵的紀律,才是愛的教育!」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台灣的康橋實驗高中國中部校園裡,前述的阿修猶如德國男孩的翻版,他們的故事證明了孩子成長過程需要紀律。 事實上,古今中外各領域的成功人士,每天都至少堅持一個有紀律的活動,讓紀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眾所皆知,台塑集團前董事長王永慶每天早起做毛巾操、慢跑,數十年而不輟;村上春樹也每天慢跑,並固定親自回信給讀者;才華橫溢的貝多芬,更是很早即開始接受音樂理論和技藝方面的訓練,在他之前的作曲家鮮少如此,訓練提升了他的天才,為他的成功打下基礎。 結合興趣天分,動力會更強 孩子為什麼不守紀律?歸諸起來有幾個原因: 1.缺乏良好習慣,導致不遵守紀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陳膺宇在《好習慣,成就孩子的大未來》一書中提到,不論是好習慣或壞習慣,所有習慣模式從出生開始便不斷累積、成型。有些孩子自學前階段開始,並沒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入學後便習於不遵守紀律。 2.由於缺乏學習興趣,所以不遵守紀律。興趣是一種動力,孩子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遵循一套規則,對不感興趣的事情便隨隨便便。如果是自我控制力好的孩子,表現較不明顯,但意志力弱的孩子,問題便容易浮現。 3.因為道德是非觀念淡薄,導致不遵守紀律。思想意識有偏差的孩子無論在學校或在家裡,較可能做出違紀行為。 4.孩子與父母或老師關係不好,導致不遵守紀律。如果孩子與父母或老師的感情疏遠,甚至對父母或老師反感,往往會在紀律上表現出對抗的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者之間也互有關聯。自小培養良好習慣的孩子,無形當中也比較具有自制力,即使缺乏興趣,也比較願意勉強自己去學習。而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和與老師之間的感情有關,通常對某一個學科的學習興趣,與對學科老師的好感,是成正比的。 由以上可知,紀律如果能夠與個人興趣、天分相結合是最理想的,因為可以享受其中,因而累積實力,並發揮天賦。然而,當興趣成了照表操課,一再重複的結果,難免變得無趣,此時要靠內在成就動機養成自律,方能長久。前述故事中的郝妮爾便指出,由於她的學業成績並不出色,演講方面傑出的表現讓她有「不那麼平凡的感覺」,而且因為課業上的成就感不足,也督促她針對演講強項更自發性、有紀律的學習,希望得到肯定。 有紀律,才能讓人持之以恆,不輕言放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資深講師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項修練」系列叢書《學習型學校》一書中闡明,當碰上挫折和打擊時,唯有紀律能讓我們面對難關,所以想從錯誤和成功的例子中學習,就得靠紀律,「如果你以嚴謹的紀律面對失敗,以你真心想要的目標為依據,雖然偶感失望,卻不會放棄。」 即便是天才,也需要紀律才得以發揮他的天分。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說,「智慧不是上學讀書的產品,而是終身努力追求的成果。」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也說,「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因此所謂天才不過是一個完成他該做的工作的人才。」而19世紀最重要的德語作家之一馮塔納(Fontane)更為畫家孟采爾(Adolf Menzel)寫下了這個對句,「唯有認真造就這個男人,唯有努力成就天才。」 5項現代課題,加深教養難度 然而,這個世代出現許多新潮流文化,提高了教養紀律的難度。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現代父母往往無法從上一代教養中參照經驗,只能做中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她提到幾項難題: 一、電視。人們知道要把小偷、流氓擋在門外,卻讓同樣裝載壞東西的電視長驅直入家裡,連兒童節目也充滿似是而非的資訊,孩子過早接收許多成人世界的資訊,導致過度早熟。 二、網路。很多家長不熟悉網路,迎合風潮讓孩子上網,連學校也要求學生上網找資料做報告。孩子尚未具備足夠的媒體素養即接觸網路,接收到巨量、免費、簡單的資訊,很難再回到書本。 三、速食文化。營養問題沒辦法控制,漢堡速食、珍珠奶茶養出一堆過重兒,家長不知約束,甚至以上速食店為獎勵方式。 四、高度競爭社會,衍生出兩種父母類型,一是管教密不透風的直升機父母;另一種父母則是完全放任,早、晚餐讓孩子花錢解決,把教養工作交給安親班、菲傭,親子之間鮮少互動。 五、家庭結構不良,單親、婚姻關係不良,或是外籍配偶、隔代教養的問題。 自由,應建立在紀律之上 在瞬息多變的花花世界中,想訓練孩子的紀律便要格外花費心力。「紀律是領導者重要的特質,」康橋雙語實驗高中校長張啟隆表示,在多是貴公子、千金的康橋校園,學校便刻意以有紀律的體能訓練磨平孩子的驕氣、鍛練韌性。 康橋的孩子自幼稚園開始,每星期上兩次游泳課,小學一年級開始採「泳帽教學」,5種顏色分別代表自由式、蛙式、蝶式等5種泳式進階,挑戰秒數、距離還可以在泳帽上加花、加盾牌;此外,六年級攻玉山、七年級挑戰雪山,上山前先參加連續8週的負重練習,一週兩次背著9公斤的書包爬40分鐘的樓梯;五年級開始設定體能最低門檻,落後者在寒暑假另外集訓,否則成績再好也領不到書卷獎。 張啟隆坦承,一開始也有家長捨不得孩子,但是看到孩子在訓練過程中的成長、成熟後紛表支持。而今馬拉松比賽、橫渡日月潭、自行車環台、鐵人3項等活動,都看得到康橋家長帶著孩子參加的身影。 紀律如何與孩子的自由、創意平衡發展?曾擔任創意教學輔導員的張啟隆一直教育老師及家長一個觀念,「思考要奔放,行為要規範。」 周祝瑛認為,自由一定要建立在紀律之上,讓孩子適性發展是很漫長的路,父母要陪伴、也要管教,必須拿出家長的權威設定底線,尤其生活常規非常重要,未來在社會上工作態度,都是從幼年時期小處開始培養。就如《聖經》說:「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所謂的自由,應是指自由的做對的事,所以孩子不守紀律的行為,不應該任由他恣意而為。 父母要「忍心」要求,小處堅持 班哈德也說,現今的教育者希望給孩子自由,卻沒有深入理解到:真正的自由,是從自我規範而來的。他認為,現今的兒童及青少年其生活民主化程度甚至高於成年人,而如果一切都要磋商,民主將會變得荒謬,並且成為一種負擔,他提出實用的建議是:停止討論日常生活的小小規定、相處時的形式、或者是義務,「教育上過度強調民主化,是對孩子尚未成熟的判斷力有過多的期許。」 「練習,練習,練習!重複是一切事物之母。」班哈德呼籲現代父母「忍心」要求孩子服從紀律,小處的堅持,為孩子建立秩序,教養必須成為第二天性,得像呼吸或消化那樣,不必透過理解,就能發揮作用,如此孩子才有更多餘裕發展自己,掌握未來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