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DSS理論第1個111-1DSS理論- 111-1DSS理論: 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簡稱DSS),是協助進行商業級或組織級決策活動的資訊系統。DSSs一般面向中高層面管理,服務於組織機構內部管理、操作和規劃級的決策,幫助決策者對快速變化並且很難提前確定的問題進行決策,通常是非結構化(Non-structured)和半結構化(Semi-structured)的決策問題。決策支援系統既可以是完全自動化決策,也可以是完全人工決策,或者兩者兼有。
DSS定義早期有些分歧,學術界與實務界對DSS均有不同的看法。1970年代,Scott-Morton指出:「DSS為一種電腦化的交談式系統,協助決策者使用資料與模式,解決非結構化的問題」。之後Keen與Scott-Morton提出類似的看法,認為「DSS乃使用電腦協助解決半結構化的問題、支援但不取代人類、目的為改善決策而不是決策效率」。Alter則指出較為廣泛的看法,認為「任何支援決策制定的系統均為DSS,其中包括資訊的存取、模式的分析與工具支援」[4]。1980年代,Bonczek等學者認為「DSS可能為組織中人類資訊處理器、機械處理器或人機資訊處理系統」,這樣的定義則更為廣泛。
定義
由於過去DSS的定義相當廣泛,因此1990年代Turban則進一步以DSS的特性來定義:
1.DSS藉由結合人類判斷力與電腦化資訊系統,提供人類解決半結構化與非結構化問題的支援
2.DSS能夠支援不同組織管理層次單位,例如DSS能夠支援企業中的高階主管到基層員工
3.DSS能夠提供個人到群體層次的決策支援
4.DSS支援數個彼此互相依賴或具有順序性的決策問題
5.DSS能夠提供在決策過程中的所有階段
6.DSS能夠各種決策制定與決策者的風格
7.DSS具有調適性
8.DSS必須容易使用
9.DSS能夠改善決策效果,而不僅改善決策效率
10.DSS強調的是支援而非替代人類進行決策
11.DSS容許使用者能夠修改甚至自行建造DSS
12.DSS提供不同分析模式協助使用者制定決策
13.DSS可協助使用者存取各種資料
14.DSS可單獨為單一使用者使用,也可以整合不同DSS
架構
DSS的架構以Sprague與Carlson所提出的對話-資料-模式(Dialog-Data-Modeling,DDM)架構最為學術界所接受,認為DSS有三大組件
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模式庫管理系統(Model-base Management System,MBMS)
對話產生與管理系統(Dialog Gener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DGMS)
資料庫管理系統
其中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包含資料庫,為管理資料庫的工具,DSS的資料庫包含大量內部資料(例如企業內部會計資料),或者外部資料(例如金融指數資料),這些資料需要經過蒐集與萃取,成為有助於決策的資訊形式與資料結構,以供使用者進行管理、分析、更新與檢索
模式庫管理系統
編輯MBMS為整合各種決策模式,分析資料庫內外部的資料,例如利用數學計量模式將複雜的問題加以分析類比,提供可行之方案,並協助使用者選擇方案。MBMS也包含造模語言,協助使用者自訂模式或建造模式。MBMS基本的必要條件包括了:
1.能滿足不同使用者的模式需求
2.具有能整合模式與資料的能力
3.提供容易使用的介面
4.能夠分享模式
對話產生與管理系統
由於DSS等等特性,都由DSS與人類使用者進行互動作用所產生,DGMS主要的功能為管理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及DSS與使用者互動。Bennett認為DGMS有三個主要構成單元:使用者、電腦硬體與軟體系統,並且將人類與DSS的相互溝通分為三個部份:
1.行動語言(The Action Language):指使用者用做與DSS溝通的任何方式,如鍵盤、滑鼠等任何控制硬軟體的指令
2.顯示或展示語言(Display or Presentation Language):指使用者可以由DSS所看到任何形式的輸出資訊,如螢幕、印表機或聲音等
3.知識庫(Knowledge Base):指任何使用者使用DSS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包含使用者運用DSS必須知道才能有效使用的一切知識,如使用者手冊
知識庫管理系統
由於許多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問題,以標準的DSS功能之外,還需要專門的知識來解決,因此現代DSS除了DBMS、MBMS與DGMS等子系統外,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庫管理系統(Knowledge-based Management System,KBMS),也是DSS重要的子系統。Silverman認為KBMS,應具有「支援數學模式無法協助的決策流程」、「能幫助使用者建立、應用與管理知識庫」與「整合能處理不確定性問題的專家知識庫」等三種能力。
功能與特性
Sprague與Carlson的看法
Sprague與Carlson[9]認為DSS涉及不同的技術層次,他們將DSS的技術功能分成三類:
‧ 針對特定決策類型的DSS(Specific DSS):這類DSS能為特定問題選擇合適的資料、模式提供可行的方案,例如:財務DSS,專門解決財務決策問題的DSS
‧ 一般性的DSS軟體工具(DSS Generator):協助特定決策類型的DSS,提供一般性的決策支援功能,例如:若財務DSS是以試算表軟體開發,則試算表就是一種一般性的DSS軟體工具
‧ DSS開發工具(DSS Tools):用做協助以上兩者發展的軟體工具,例如協助發展財務DSS使用介面的人機介面開發軟體
Alter的看法
DSS輸出結果層次的分類為Alter所提出,將DSS分為資料導向(Data Oriented)與模式導向(Model Oriented)兩大分類。
其中資料導向具有兩種類型,資料取得(Data Retrieval)與資料分析(Data Analysis),資料取得具有檔案櫃系統(File Drawer Systems)與資料分析系統(Data Analysis Systems)兩種類型,資料分析則有資料分析系統與分析資訊系統(Analysis Information Systems)兩種類型,資料分析系統的特性則同時包括了資料取得與分析兩種類型。
模式導向則具有兩種類型,類比(Simulation)與建議(Suggetion),類比有會計模式(Accounting Models)與表達模式(Representation Models)兩種類型,建議則有最佳模式(Optimization Models)與建議模式(Suggestion Models)。
Holsapple與Whintson的看法
Holsapple與Whintson將DSS分類成六項:
‧ 檔案導向(Text-oriented DSS)
‧ 資料庫導向(Database-oriented DSS)
‧ 試算表導向(Spreadsheet-oriented DSS)
‧ 解模器導向(Solver-oriented DSS)
‧ 規則導向(Rule-oriented DSS)
‧ 混合型(Compound DSS)
‧ 智慧型型(Intelligent DSS)
使用頻率
Donovan與Madnick認為決策問題具有不同的出現頻率,因此將DSS分為使用頻率較高的經常性使用DSS(Institutional DSS)與臨時性DSS(Ad hoc DSS),例如解決生產排程問題的DSS與管理財務規劃的DSS,可能即為企業內部的經常性使用DSS;協助談判會議進行的談判支援系統,可能為臨時性DSS。
決策人數
決策可能由個人進行,也可能為一群人所進行,或者需以組織來進行決策。Hackathorn與Keen認為DSS也因決策人數多寡來分類,個人DSS(Individual DSS)、群體DSS(Group DSS,GDSS,多稱為群體決策支援系統)與組織DSS(Organizational DSS)。
設計理念
由於設計理念或開發技術的不同,Carlsson等人認為DSS可分類為被動DSS(Passive DSS)與主動DSS(Active DSS),被動DSS大致依照事先分析好的資料、模式與確定的使用者來進行設計;主動DSS則需要設計內建的智慧型功能,能協助處理混亂、複雜與非常態的決策分析。
|
|